防止锅炉灭火的技术措施_第1页
防止锅炉灭火的技术措施_第2页
防止锅炉灭火的技术措施_第3页
防止锅炉灭火的技术措施_第4页
防止锅炉灭火的技术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华润电力(六枝)有限公司China Resources Power (LiuZhi) Co., Ltd. 技术措施防止锅炉锅炉灭火的技术措施批 准: 审 核: 编 写:华润电力(六枝)有限公司发电部 2015年9月30日防止锅炉灭火的措施 锅炉灭火是火力发电厂常见的事故之一,也是造成机组非计划停运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直流锅炉还不能实现锅炉灭火不停机,锅炉灭火就是非计划停运,怎样有效的遏制锅炉灭火事故的发生,对于我们今后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因锅炉运行工况复杂多变,导致锅炉灭火原因也相对复杂,很多时候是多个原因的重叠。为保证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特制定本措施。1 机组启动及停运过程中锅

2、炉灭火的预防1.1 机组启动及停运时,锅炉在本生负荷下运行时,分离器为湿态,炉水泵保证省煤器入口流量,此时出现炉水泵跳闸,如果调节不及时将导致低流量保护动作MFT灭火。1.1.1 此阶段给水的调节不管是否投入自动都必须安排有经验的运行人员进行监控,锅炉湿态运行情况下,储水箱水位尽可能控制在812m运行。1.1.2 手动调节水位时,根据锅炉负荷由给水旁路阀做为水位调节的主要手段,必要时储水罐水位控制阀可配合调节阀控制水位在正常范围内,此时循环泵出口流量控制阀保留一固定的开度保证省煤器入口流量,当水位波动较大时,可以用循环泵出口控制阀瞬时调节水位,但必须保证省煤器入口流量不小于最小流量。1.1.3

3、 运行中若储水箱水位下降快,有导致炉水泵跳闸的危险时,应立即手动快速提升给水流量同时关小炉水循环泵出口控制阀,将省煤器入口流量升至锅炉最小流量以上,保证炉水泵跳闸后锅炉水循环的安全,且又不发生低流量MFT动作灭火。1.1.4 升、降负荷时要密切注意对水位的监控,升负荷时要及时增加给水量,降负荷时要适时减小给水量,期间注意控制升温、升压速度(或降温、降压速度)及升降负荷率,避免水位失控,同时也严防锅炉超温问题的发生。1.1.5 汽泵未并入系统运行前,控制分离器出口压力不高于11MPa,机组负荷不高于150MW。机组启动时,有条件尽量在汽机冲转时冲转好小机并及时并入系统,以保证在加负荷时能快速通过

4、1030%的负荷段,避免锅炉超温问题的发生。严防汽泵未并入情况下,升温、升压速度过快,用加电负荷方式导致储水箱水位控制困难、炉循环泵跳引起熄火的事故。1.1.6 运行人员手动调整水位时,应利用给水流量三倍电功率关系(尽量控制在±50t左右)、主汽压力变化速率、机组负荷变化速率,入炉煤煤量等参数综合判断水位的变化方向并掌握好提前量,把握规律,超前控制。1.1.7 在机组运行期间,严格控制温度的变化,严禁温度大幅度波动,特别是在在滑停过程中,如果需要在较高负荷段滑低参数,应及时联系热控解除“过热度低于110,锅炉MFT保护”,严防调整过程中温度过热度偏低熄火。1.1.8 开停机时,应注意

5、相关保护的投入情况,并注意有关表计的显示,严防电泵入口压力低跳电泵或汽泵进口流量低跳汽泵引发的熄火事故。1.1.9 加减给水流量时应缓慢,防止快速加减给水导致给水泵入口压力低导致给水泵跳闸。1.1.10 经常联系检修对储水箱水位计测量系统进行检查及维护,运行中要确保水位测量准确。1.2 锅炉启动初期,炉内燃烧支撑主要依靠燃油,若此时发生OFT,将直接引发MFT动作灭火,故应注意以下问题及做好以下措施:1.2.1 加强燃油系统检查维护,确保供油泵、供油系统运行正常。1.2.2 认真执行油枪定期进退试验,运行中若发现油枪有卡涩、堵塞、雾化不良等情况及时联系检修处理,确保油枪正常备用。1.2.3 锅

6、炉启动过程中,负荷小于300MW或低于三台制粉系统运行,运行油枪不应小于6只,严防投停油枪时逻辑误判断引起锅炉熄火(5只及以下油枪运行,油角阀故障,锅炉MFT)。1.2.4 投油操作应专人超作,投油应一只一只的投入,每只油枪投入时间隔不低于15s。禁止同时投入两只及以上油枪。锅炉负荷较低时,油枪尽量投在有粉的火嘴或其附近,有利于煤粉的燃烧和稳定。1.2.5 油枪投入时应加强监视,特别是炉拱上的监视,防止漏油着火被迫停炉。1.2.6 投入油枪前应检查进油压力正常、燃油压力自动投入并具备一定的调整余量,防止油枪投入后燃油压力低保护动作灭火。1.2.7 油枪投入后应就地检查其着火,雾化良好,否则应切

7、换油枪运行。1.2.8 撤出油枪时,应逐只进行,撤每一只油枪,均应观察炉内燃烧工况是否良好,正常后方可继续撤第二只油枪。禁止同时退出两只及以上油枪。2 机组低负荷时锅炉灭火的预防机组低负荷运行时锅炉燃烧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大多数的锅炉灭火事故发生在低负荷时段。而灭火一般情况都是由于燃烧系统内部或外部因素产生扰动,造成炉内动力工况波动,此时运行人员稍有疏忽调节不当或投油不及时就会造成锅炉灭火。常见的扰动因素一般有烟风或制粉系统设备跳闸、风门摆动、锅炉掉焦、煤质突变等。对此制定防范措施如下:3.1 严格执行油枪定期试验制度,发现缺陷及时通知维护处理,确保油枪随时可正常投运。3.2 运行中遇到燃烧不稳

8、,火焰不明亮,炉膛负压明显超出正常波动范围,要立即投油助燃,投油时应投在燃烧薄弱环节处。投油操作应遵循“提前投入、谨慎退出”的原则。当发现锅炉已经灭火或已局部灭火并频临全部灭火时,严禁投油助燃,严防发生炉膛爆炸事故。3.3 锅炉燃烧恶化时严禁投停火嘴,切换制粉系统等操作。3.4 调平各磨出力,维持正常稳定料位,尽可能维持磨煤机出力小于50t/h,如磨煤机出力超过55t/h,应启动备用磨煤机。3.5 控制磨煤机出口平均风速在18m/s26m/s之间,防止一次风速过低送粉不畅和过高引起着火不好。3.6 低负荷时注意控制合理的总风量,风量太大易造成着火不稳,维持炉膛出口氧量在2.54.5%之间。3.

9、7 加强设备的维护管理,使设备能够安全健康的运行,消除或减小因设备故障对炉内燃烧工况的影响。3 锅炉高负荷燃烧不稳或掉焦、跨灰等引发锅炉灭火的预防由于煤质差或锅炉燃结焦掉落、跨灰等,都会造成燃烧恶化,负压摆动,炉膛火焰亮度下降,炉膛全部火检失去保护或炉膛负压保护动作灭火。对此制定防范措施如下:3.1 值长接班后必须及时了解进、存煤情况,同时锅炉入炉煤质了解并告知运行值班员根据煤质情况进行燃烧调整和接带机组负荷。3.2 值长还需对进煤方式进行了解,对可能导致来煤差,引起锅炉燃烧不稳定的,应协调进行配煤掺烧,严格控制入炉煤煤质,防止入炉煤煤质差引起锅炉燃烧不稳。值班中,从源头及进煤的各个环节把好关

10、,确保入炉煤在正常范围内(17.6MJ/kg或4200大卡/kg)。3.3 控制好合理入炉煤煤量,控制锅炉最大煤量330t/h,磨煤机保持最佳出力下运行(4555t/h),严防煤量过大导致煤粉过粗或煤粉浓度过低导致燃烧不稳。3.4 磨煤机料位控制在600800Pa,进出口压差维持小于2.3KPa,磨煤机出口温度不低于105,一般应控制在110130,提高煤粉进入炉膛的温度。3.5 合理控制制粉系统出力,避免出现个别磨煤机出力过大、局部热负荷过高的情况,提高煤粉进入炉膛的温度。3.6 当出现燃烧不稳等情况,如没有采取可靠的稳燃措施,不要盲目倒换制粉系统运行或投停燃烧器。尽量拉开制粉系统启停间隔时

11、间,只有当一套制粉系统启动或停止完成,基本正常运行、料位建立、燃烧稳定后,才能启动或停止另一套制粉系统。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要进行几台制粉系统的同时启停。3.7 根据机组负荷情况,调整各燃烧器风门与负荷相适应,未投运的燃烧器对应风门尽量关小至最小冷却风量。3.8 合理控制锅炉送风量,保证炉膛出口氧量大于2.5%3.5%内运行。及时跟踪飞灰含碳量及大渣含碳,对以上数据进行燃烧方面的分析。3.9 强化各类监视表计(如工业电视)和测量工具(炉膛负压、氧量等)的管理,保证各类设备显示正确。正常情况下,控制炉膛负压在-50Pa左右运行,严禁炉膛长时间正压运行。3.10 加强对汽温、金属壁温及炉膛和烟风道压力、烟温各参数的监视,准确判断锅炉结焦、积灰部位,并及时作出相宜的调整和处理。3.11 经常查看炉管泄露报警装置的情况,及时判断锅炉有无泄露的可能;时常关注烟囱冒烟情况,如果有异常,应炉膛负压及各段烟温变化,判断有无二次燃烧的可能。3.12 定期安排对磨机分离器进行清理,保证各台磨机分离器畅通。每天均应对各台磨煤机出口的煤粉细度进行测试,控制煤粉细度R908%。发现煤粉细度不合格应及时进行监督调整。3.13 强化锅炉引、送、一次风机的运行监视和管理,做好各类风机单台跳闸和风机失速后的事故预想,严防单台风机跳闸后扩大事故。3.14 加强空预器维护,防止空预器局部堵塞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