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_第1页
“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_第2页
“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    “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8月19日上午在北京达园宾馆隆重举行。第一位作学术报告的是马承源先生,他介绍了上海博物馆收藏楚简中有关“孔子论诗”的部分及其研究成果,引起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当场裘锡圭先生就提出“孔子”可能是“卜子”的意见,与会学者为之振奋。在8月22日下午会议结束之前,李学勤先生也发表了与裘先生同样的看法。以后再没有听到与会学者对此发表不同的意见,似乎默认了“孔子”应释读为“卜子”。 笔者非常感谢艾兰、李学勤、李伯谦诸位先生邀请我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会议,使我有机会向大

2、会及与会学者学到了不少知识,尤其是看到了上博带来的楚简照片,受益良多。会间,我也看到了上海博物馆于会前(8月16日)在文汇报上公布的两条(不全)所谓“孔子论诗”的楚简。我对所谓“孔子”是否就一定是“卜子”有点疑问,打算在会议结束的那一天发表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意见,由于会上希望发言的学者较多,又多是讨论哲学方面的问题,故未发言。会议结束前,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文字室主任林素清先生邀请我在她主持的简帛研究座谈栏目中发表意见,于是,我就将对这一问题的想法简要的传真给她(8月31日)。现在,大会要求出席会议的学者每人写一篇二千字左右的发言摘要,所以借此机会,将未能在大会发表的意见予以阐述。 见到的上博藏楚

3、简所谓“孔子论诗”中的“孔子”,主要有两种写法:一作    ,一作    。而楚简中出现的“孔子”作    (孔子閒居),楚金文孔作    (王孙诰钟)。    、 与    及    区别比较明显。所以将 、 释为“孔子”,从文字构形方面考虑,可能有些困难。 如果将其释为“卜子”,卜子即卜商,字子夏,就是孔子的学生,

4、相传左传及诗就是经他继承和传播才得以流传下来的,这一说法,言之成理,但有以下三点疑问:    1、郭店楚简缁衣简“卜筮也,其古之遗言与”之“卜”字作 ,与三体石经、说文古文卜作 、    形同,而与上述所谓“卜子”之卜有别。尽管甲骨、金文及古玺中有的卜字作卜,但以目前能见到的郭店楚简证上博藏楚简是最直接、最接近的材料。如是卜子,当作    或    。    2、若是子夏,上博书法馆宣传图册公布的

5、楚简孔子閒居中已经出现其名,“(子)夏问於孔子,诗曰”云云(可参考简帛研究第三辑拙文楚简续貂),称子夏并不称“卜子”。    3、典籍中未见子夏单称“卜子”者。 因此,这两个字的释读还需仔细斟酌。我们怀疑,其可能既不是孔子,也不一定是卜子,而是另外一人,即“子上”,“上”字借用了“子”字的笔画,尤其是上列“子”字作横笔者更为明显。这种借笔,楚简中常见。如:    郭店简“之所”作    ,之字下笔与所字上笔相互借用    郭店简“君子”

6、作    ,君下口与子形上部形近而相互借用    九店楚简“上下”作    ,上下一笔与下上一笔相互借用 子上是孔子的曾孙,是著名学者子思的儿子。有关他的记载,见于礼记·檀弓:“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云云。郑注:“子上,孔子曾孙,子思伋之子,名白。”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 先秦时期,专门论诗的学人著作虽未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没有,也不能将诗的流传仅归功于子夏。当时评论诗的言论和征引诗的文句在诸如左传、国语及先秦诸子的文

7、章及记录诸子言论的书籍中则随处可见,可以推想当时论诗还是很流行的。如孔子就是一位评论诗最多、最有水平的专家。仅论语一书,记载他与他的学生们论诗的言论,就有近20处。而且,孔子的家教也很严励,他曾告诫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子上的父亲子思就是一位承其家学的大学问家,以至后来形成“思孟学派”。郭店、上海简中的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甚至唐虞之道、性情篇、六德等著作,可能就是子思所作(见哲学研究第二十辑李学勤、姜广辉等先生文)。所以,竹简中出现子思之子子上论诗的言论不足为奇。孟子对诗也很有研究。史记·孟苛荀卿列传记载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8、,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据统计,孟子引诗多达30余处。最有影响的是他提出“以意逆志”的解诗主张,就是“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这种主张与上海楚简“诗亡(毋) (离)志,乐亡(毋) (离)情, (文)亡(毋)    (离)言”(见上述文汇报)的主张何等相似!而孟子正是子上的父亲子思(或子思门人)的学生。子上、孟子的生卒年,最近或推定在公元前429前383和前390-前305年(哲学研究第二十辑15页李学勤先生文)。孟子的年代与郭店、上海楚简的年代(战国中期偏晚)也大体相合。孟子的主张,说不定就是继承了子思的

9、主张,所以,子上也有类似的论述。 荀子也是论诗的专家。荀子32章,其中有7处论诗,81处引诗。据说俞樾辑有荀子诗说一卷,不知现藏何处。 除儒家以外,先秦诸子中如墨子以及庄子、韩非等书中也有论诗的文字。传诗、论诗、解诗、引诗应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学术风气。 李学勤先生曾经明确提出,研究古代的经学和学术思想,必须对孔氏家学作进一步的探讨(孔子研究1987年2期),这是很值得重视的指导意见。孔子的后裔承其家学,都很有学问,有的虽不是像子思、孔安国等这样的大家,典籍未能记下他们的业绩,但不等于他们在学术上没有建树和著述。 因此,子上承其家学,对诗有独到的理解或研究,当时流传有他论诗的记录,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孔子之後,研究诗者不独子夏。随着地下出土材料的不断丰富,相信今后还会发现有当时其他学者论诗的记录。所以,上海楚简的论诗者,恐非“孔子”,也不一定就是“卜子(子夏)”,不排除是“子上”的可能性。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