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介傅斯年早年对“通识”与“科学”的认识刘广定 作者简介:刘广定,台湾大学化学系名誉教授。前 言傅斯年先生(18961950)离开这个世界即将一甲子了。他不仅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大学者与大教育家,也是第一位为校务尽瘁而逝的大学校长。傅先生执教的时间不长,负责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校务也不到三年,却比很多人对“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早在1930年代初,他就在独立评论发表文章,指责说:“这些教育家们奈何把中学小学的课程弄得五花八门,其结果也,毕业后于国文、英、算、物理等等基本科目一律不通。”(教育崩溃之原因)“这般教育专家高谈测验、教学、行政、心理等等,似乎花梢的很。而于教科(sic, 教科书?)究竟应该
2、怎么样,学生的知识如何取得,如何应用,很少听到他们的议论,尤其少见他们的设施。”(答邱椿先生,教育崩溃的一个责任问题)又说:“大学随便添,高中满了全国。即令这些学堂都好,也是为社会造出无数失业的人来,而况几乎都不成样子。”(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这不也都是当前台湾“教育改革”后呈现的缺失?对大学教育而言,傅先生认为:“大学各科虽不同,皆是培植学生入于专科学术之空气中。”(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而大学教师“应假定其于所教之一科有一种专门的训练,而非为教书之贩卖。应假定其于所教之一科有一个会通的观点,则教出来自然有提纲挈要的布设”(再谈几件教育问题)似也都是当前大学教育应加检讨之处。傅先生就读
3、北大时期,就对近代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有了相当深度的了解。其中“会通”和“科学”这两个对他后半生学术成就影响甚大的要点之认识,也在此时获得。1919年7月16日、17日、19日及20日北京的晨报连续刊载所著安福部要解散大学了一文,已表达了他对此两点的见解。惜多年来这篇长文一直未为人注意。1980年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的傅斯年全集限于编辑条件而缺,2003年大陆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新版傅斯年全集竟亦未收!笔者三年(2007年)前发现此文后即在当年七月台北历史月刊234期第110115页予以简介。傅先生此文曾载于2008年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拙作大师遗珍附录,及中国文化2008年秋季号拙作第1651
4、71页。今拟以这篇安福部要解散大学了为基础,简介傅斯年先生早年对“会通”与“科学”的认识及影响。至其全文则请参考上述两文。傅先生早年之大学教育观 傅斯年先生青少年时期饱读传统经籍,具有深厚之中国文史根柢。1913年17岁时进入北大预科,三年后入本科国文学门,表现皆极优异,为任教的国学大师黄侃、刘师培等视为未来的衣钵传人。但自1917年9月胡适应聘为北大文科教授,在哲学系讲授“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傅斯年旁听后感到十分满意。他乃向胡先生请教、问学,接受了西方新学后不再囿于传统思想与经学的成见,而投身于方纔开始萌芽的新文化运动。他更以勇者不惧的姿态,表达了他的思想和见解。曾摘出朱蓬先教授“文心雕龙”
5、里30余条错误,呈交蔡元培校长,请求补救 罗家伦1951. 元气淋漓的傅孟真.傅故校长哀挽录. 台北: 台湾大学出版.。也曾于新潮第一卷第一号公开指出马叙伦教授所著庄子札记中不妥之处,表示“失望”。1918年10月8日的北京大学日刊有一篇长两千余字的傅斯年致校长函,表达他对大学学科与学术发展的意见。傅先生认为哲学门不应隶属文科。盖“哲学门尤宜入之理科,物理门之理论物理,化学门之理论化学,数学门之天文学、聚数论、微积分,动植物门之生物学、人类学,皆与哲学有亲切之关系。在于西洋,凡欲研治哲学者,其算学知识,必须甚高;其自然科学知识,必具大概。今吾校之哲学门,乃轻其所重;绝不与理科诸门谋教授上之联络
6、,窃所未喻也”。且“哲学门之预科,应注重数学、物理;文学、史学之预科,则不必然”。然其观点不尽正确,故蔡校长在其文后加按语曰:案傅君以哲学门隶属文科为不当,诚然。然纳入理科,则所谓文科者,不益将使人视为空虚之府乎?治哲学者不能不根据科学,即文学、史学,亦何莫不然。不特文学、史学近皆用科学的研究法也。文学必根据于心理学及美学等,今之实验心理学及实验美学,皆可属于理科者也。史学必根据于地质学地文学、人类学等,是数者皆属于理科者也。如哲学可并入理科,则文史亦然。如以理科之名,仅足为自然科学之代表,不足以包文学,则哲学之玄学,亦决非理科所能包也。至于分设文、哲、理三科,则彼此错综之处更多。以上两法似皆
7、不如破除文、理两科之界限,而合组为大学本科之为适当也。 蔡元培附识 当时傅先生对“预科”只觉课程安排不妥,与本科衔接欠佳,直到赴英留学方觉内容不甚满意。他曾于1920年在伦敦写给胡适的信里说:“近中温习化学、物理学、数学等,兴味很浓, 回想在大学时六年,一误于预科一部,再误于文科国文门, 言之可叹。” 傅斯年2003.傅斯年全集. (7). 湖南教育出版社.因此他在下述之安福部要解散大学了一文主要乃谈论大学教育。 他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为了“护校”和“拥蔡”。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北大校长蔡元培请辞出京。6月3日学潮又起,徐世昌总统明令曾于19141916年任北大校长的胡仁源署理校长,却遭北大
8、教职员与学生,以及北京学界的公开反对。政府只好再请蔡校长尽快回任。然于蔡元培已同意北返之同时,北洋政府中的“安福系”(又称“安福部”)鼓动由蒙古籍的众议员克希克图,于7月向国会提案,要教育部恢复民国元年大学制,企图阻蔡元培回任。同时也可藉此防止学生运动及教授宣扬新思想。学生得知消息后,多数表示反对。当时即将从北大毕业的傅斯年自云“穷一夜之力”,撰成七千余字长文投稿晨报。刊出后更引起各界的重视,也促成全国瞩目的北大学生为“护校”而兴讼的事件 傅先生于多年后曾感慨”护校”一事未受后人重视。见漫谈办学,载傅斯年1980.傅斯年全集. (6).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唯不知何故,此一长文多年来一直未
9、为人注意。此文分(一)前清大学学制之由来;(二)说明民国元年大学制;(三)民国元年至五年大学的状况;(四)蔡校长第一次改革大学的计划;(五)文理科合并之理由;(六)克希克图的意见书并不成理由;(七)安福部的用意和我们对待的方法,共七部分。其要旨见前引拙作,除以下两点外,与本文主题较少关联,不赘述。 一、他认为只有蔡校长留任,北大才有前途和和希望。此因蔡校长已有多项成就,其中包括“实行民国元年大学令中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因“大学以学术教育为主旨,文理两科里所教的是基本学术,所以文理两科应当为大学的基本科。”先强调“文理两科”是有轻重缓急之分。并考虑现实,“大学没有充足的经费和人力,自然须得先整
10、顿文理两科,渐渐的到其他科,一齐整理,是做不到的”。而且,把文理两科并合为一,叫做本科,其余的法、工、农、医、美术等科做分科。其分别是“在前一项里所包括的是一切基础学术,后一项中所研究的则是从这基础学术推衍出去的实施学术”。二、他当年对大学是“学术教育”的见解为:“大学从性质上论去,是发展学术教育的地方。所以文理两科是大学的特有。”“文理合科,全在求学术的会通,发挥学术教育的作用。”其主要理由是:“哲学就是科学的会通,科学就是哲学的分支。哲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决非玄虚之府。文学也与科学并目为用,文学家必须用科学做材料,做精神,纔可免去中国古来人相传下来抱残守缺、幽艰晦涩的恶习惯。而科学家也必须
11、浸占些文学的趣味纔可有个更开展的空气,不局促的景象。”而大学是学术教育,专攻之外,学术的成就,全靠“会通”。“必不是一孔的见识,纔可以造得成学问。”这篇长文虽说是为维护蔡元培校长之作风与改革,及拒绝安福系政客插手北大校务所作,但也表现了当年大多数人尚浑噩不觉时,尚未跨出北大校门的傅先生,已认识了大学教育中“通识”(会通)与“科学”(理科)之重要性,极为难得。“通识”(会通)之重要 “会通”一辞源自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是“会合通变”之意。后引申为“融会贯通”。虽然傅斯年先生当年并未明说,浅见以为他所谓学术教育的“会通”有两重意义:一是求专攻本科内的融会贯通,故
12、他认为大学教授应在“所教之一科有一个会通的观点”(见上文);另一是专攻本科之外学科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就是说相当于当时欧美许多大学或学院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具有充沛的见识,又能灵活利用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纔可以造得成学问”。当时的年轻人,能了解“会通”之重要,想先成为博学多识通,然后专注于一门学问者不只傅先生一人。例如他的好友毛子水,初入北大就读数学门,后到德国留学专攻科学地理,又曾研习希腊文,回国后却专治中国文史考据学。又如他的内兄俞大维,初学哲学、数学,获得数理逻辑博士。继而研究西洋古典学术,又研究历史、法理学和音乐,最后又改学弹道学,更进而研究战略战术,也
13、是成就斐然。 以傅先生本人而言,他在国内已自修读过一些逻辑的书(详下文)。在伦敦大学原拟专攻实验心理学,但不仅读了化学、物理学、数学和生理学等科学书,也读过英国的哲学、历史、政治、文学、戏剧等。到柏林大学后,又读了相对论、比较语言学以及地质学,也学过梵文与藏文等。当然不可能每门都深入,但就“博雅”而言,则已绰绰有余。这应该是他日后治学,及领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台湾大学成功之一主因。虽一般人实难望其项背,唯就大学教育而言,博雅性质的“会通”确有其重要性。笔者19561960年就读台湾大学时,文学院同学必修“理则学”(逻辑)和“地学通论”(科学),理学院同学则必修“社会学”。应仍是傅校长留
14、下的遗泽,唯效果似不见佳。当下台湾各大学也在推行“通识教育”,虽有些学校(包括台湾大学在内)采liberal education之名,实际上并非傅先生早年所说具有“会通”功能的”博雅教育”。大多数通识教育乃提供属于一般常识性,实用性,甚至趣味性科目的“常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固然大学教育现已非早年之“菁英教育”,受教者亦不一定是菁英份子,但是大学仍是养成未来学术人才以及国家社会高层人才的主要教育场所。现行的“常识教育”无助于培育这些特殊人才,而真正的“博雅教育”也不能适用于一般学生。窃以为:如果大学有培育上述特殊人才的使命感,且有适当师资,似可择部分有潜力的学生,施以
15、类似当年傅先生所揭示具有“会通”功能的通识教育,或是一可行之道。“科学”(理科)之重要引导傅先生重视“科学”的,可能也是胡适,或再加上当时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据罗家伦说:胡适在北大授课时,就宣扬“输入学理,研究问题,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并强调重视逻辑,讲求方法,冀从“以科学方法整理旧学”入手,进而重估传统文化,开创现代学术 罗家伦1951. 元气淋漓的傅孟真. 见傅故校长哀挽录. 台北: 台湾大学出版.。宣扬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杂志,标榜的就是“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陈独秀在1919年一月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里明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
16、、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1919.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 6(1).唯新青年中论及“科学”的文章并不多。1918年四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傅先生发表的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似是明言“科学”和“逻辑”优点的第一篇。他说:“学之得失,唯器之良劣足赖。西洋近世学术,发展至今日地步者,诚以逻辑家言,诣精致远,学术思想界为其率导,乃不流于左道也。”但那时他对“科学”的了解,只在日人翻译science为“分科之学”之定义上。认为中国之学系“以人为单位之学术,人存学举,人亡学息,万不能孳衍发展,求其进步”。“学术所以能
17、致其深微者,端在分疆之清。分疆严明,然后造诣有独至。 西洋近代学术,全以学科为单位,茍中国人本其“学人”之成心以习之,必若枘凿之不相容也。”但已看出“中学”与“西学”之异,以及“中学”的缺点所在。 傅先生在前引致蔡校长的信中认为:现代新哲学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不能离开科学而存在。从方法上看,哲学只能使用科学的方法,所以不懂科学方法不能谈哲学。“以自然科学为哲学之根据,其用至博”。但他并未说明科学方法是什么。1919年元旦出版的新潮“发刊词”内,他并未特别凸出“科学”。唯于新潮第一卷第五号毛子水所写国故和科学的精神一文的“识语”中简单地说:“研究国故必须用科学的主义和方法”。这时期他读过几
18、种逻辑书,在新潮第一卷第一号发表过英国耶方斯之科学原理之书评,认为W. Stanley Jevons的 The Principles of Science, A Treatise on Logic and Statistic Method是“逻辑书中甚有价值之作在此书中有一绝大发明,则以演绎、归纳不为二物,不过一事之两面是也。此发明于知识论上极有价值,而培根、弥儿以难为要,重视归纳轻视演绎之学说,一括破之矣”;以及新潮第一卷第三号的失勒博士的形式逻辑,介绍牛津大学F. C. S. Schiller批评“形式逻辑”之 Formal Logic: A Scientific & Social
19、 Problem 一书,认为“形式主义是个坏根性,用到那里那里糟”。他感叹“治科学的不能借重逻辑的方法,治逻辑的不能使用他的方法,在科学的应用上”。最后还说:“一般讲科学原理的人,不问实用,讲科学实用的人,不许问原理,这都因为他把思想分析错了。”他又曾在新潮第一卷第四号清代学间的门径书几种文中指出“清代的学问很有点科学的意味”,并称赞“朴学家”的精神与成就。但最后特别强调:“若直用朴学家的方法,不问西洋人的研究学问法,仍然是一无是处,仍不能得结果。”均可表示他对逻辑与科学方法重要性的认识。傅先生赴欧洲留学后,对科学愈加重视。在1920年一封致蔡元培校长信中说:“近代欧美之第一流的大学, 皆植根
20、基于科学上,其专植根基于文艺哲学者乃是中世纪之学院。今北大之科学成绩何若? 颇是可以注意的。跛形的发达,固不如一致的发达。愿先生此后于北大中科学之教授法与学者对于科学之兴趣上,加以注意。”甚至与即将往北大任地质学教授的李四光晤谈后表示:“很感得学科学者之可敬”,而且“自念无力专致自然科,且恨且惭” 傅斯年2003.傅斯年全集. (7). 湖南教育出版社.。唯他当时不仅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并兼顾自然科学方法。就读伦敦大学时所购不少关于科学的书籍,现尚存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傅先生返国后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强调史料与史实的重要。于史料与史学发刊词中说:“本所同人之治史学,不以空论为学问,亦不
21、以史观为急图,乃纯就就史料以探史学也。” 傅斯年1980.傅斯年全集. (4).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强调史料即是依据明确事实以探索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胡适早年所提倡的“方法论”。胡适说: 胡适1924.胡适文存. (第二集第三卷). 上海: 亚东图书馆.我这几年的文字,只是一种实验主义的态度在各方面的应用。我的唯一的目的,是要提倡一种新的思想方法,要提倡一种注重事实,服从证实的思想方法。这“实验主义”“只是一个方法,只是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此方法就是“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证实。”可惜他自己后来将之简化成“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反造成很多人的误解。但是傅先生并
22、未误解,故重视“细心搜求事实”这一科学方法之基础。他的学生屈万里说过:“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语文,在我国,固然是史语所的语言组导其先路;以科学方法从事田野考古,也是史语所的考古组开其先河。” 屈万里1951.敬悼傅孟真先生. 见傅故校长哀挽录. 台北: 台湾大学出版.。由于傅先生的方法和目标正确,历史语言研究所也成为第一个为国际学界敬重的中国学术研究机构。当前其他学术研究机构与研究型大学,实应考虑以为效法。结 语傅先生早年重视博雅教育性质的“会通”及强调方法目标的“科学”之观点,确是促成学术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正确门径。唯在动乱频仍、贫困不安的年代,颇难有所成就,未可强求。惜近年来,各种条件皆有利于教
23、育和研究之发展时,仍少效法实行者。尤其是60年前傅斯年校长为其校务而猝逝议场的台湾大学,现也少能循其道而获较佳教育效果,是一大憾事。实有待检讨与努力。附录安福部要破坏大学了 原载民国八年(1919)七月十六日、十七日、十九日及二十日晨报。傅斯年来稿(言责由作者自负之)破坏的人克希克图、胡仁源破坏的方法变大学制,换大学校长北京城里有个什么新国会,新国会里有个什么安福部,安福部里有个什么克希克图。这个克希克图新近提出一个“恢复民国元年大学学制意见书”,我见报上说,在安福部里通过了,不久就要提出这个“所谓国会”了,他这意见书的外表是恢复民国元年大学学制,骨子里面是把几年以来蔡校长辛苦经营的大学改革事
24、业一齐推翻,弄得蔡校长不能回来,便达到他们的安福部吞并教育界的计划。读者诸君请想,安福部是个什么东西?等到他们吞了教育界,抢得大学校长,应当是什么现状?就是年来安福部所演的,一切丑状,都有地方传授罢了。应当多么样糟糕?我真所谓“不寒而栗”,所以不惜一晚上的工夫,把北京大学历年的变更,新大学制的真精神,简单说明。再把这个克希克图的意见书分条的驳去,更把他们的用心所在完全揭破,唤起国人的注意,而共同图谋抵制的方法。(一)前清大学学制之由来前清的大学制从现在看去,已成过往的陈迹,但是要明白现在大学制和元年大学制不同的所在,和元年大学制的根源,不得不觕略说明几句。当时所谓分科大学,全抄日本学制,再加上
25、个经科。除去课程上、设施上,无数缺点外,还有两种基本误谬。第一、以为大学只是高等专门的上一级,只有浅深的差别,没有性质的差别。所以大学依然是人才教育(就是专门教育),不是学术教育。第二、只知道分科,不知道会通,所以文自文,格致自格致(当时的课科名格致科),从高等学堂起,文理已经不相谋了。如此做去,简直不是大学,只可算得专门学校,再加上办学的人,还是国子监的老派头,弄得不似大学,而似书院,而似衙门。所以如此者,半由于办学者不得其人,半由于学制的不好,学制的不好,就在不是大学,是专门。(二)说明民国元年大学制民国元年,教育当局把清季的大学制改变过,颁布了两种部令,一是大学令,一是大学规程(当时主持
26、这个改革计划的,就是现在的大学校长蔡元培,和次任的教育总长范源濂)。这个学制(元年所颁大学令里的学制),从现在看起来,自然不如新大学制的完善,但是和前清学制比较,总算很有进步了。第一层、以文理两科为大学的主体,不像前清的办法,先经科、次法科、次文科。若是同大学里何以定要以文理两科为主体,而以他科另为一类呢?我答道,大学教育是学术教育,惟其是学术教育,所以不能和专门学校以人才教育为目的的一样办,所以必须以研究基本学术的文理科为本位,以研究实施学术的法工农商医等科另为一位有(sic)。这样纔有系统,纔可不和殊样的专门学校的集合体一样了。第二层、以高等学堂改为大学预科,在大学令里,定明不得独立。从理
27、论上讲来,既是大学的预科,就应当并在大学里,然后教授上可以联络衔接,互相照应。从事实上看起来,各省的高等学堂,每每很糟,升学大学的时候,程度参差不齐,必并入大学,然后真可为分科之预备,不至于本科豫科,弄得驴唇不对马嘴。自从此条实行以后,到了现在,大学预科造就的人,也颇不少了,拿来和高等学堂所造就的比,究竟是孰短孰长,事实上自有证据,社会相自有公平,不是克希克图所能颠倒的。(三)民国元年至五年大学的状况民国元年的大学令,严格说起来,可以说并未完全实行。预科不独立一条办到了,以文理科为主一条,却是全没发生效力。至于学术教育四个字民国元年大学令的真精神更不是前几任校长同胡仁源所能明白的。民国元年的大
28、学,是前清分科大学的尾声,并不是元年大学令中的大学,还有什么毛诗门、周礼门、历史门、普通商业门等。学生除去上衙门,闹事故以外,没有什么事可说,民国二年六月,前清的分科大学算是完结了,事故闹了一次大的,以后也就没有了,从十月里新分科成立以后,算是橡变了一副局面,另成了一种风气,何爕侯校长因事去职,胡仁源攅营的结果,一跃而为校长,延长至于三整年。民国元二年中,大学里有六科,文法理工商农,但是只有六科的空架子,其实没有一科象样的。又因为这两年中的现状是前清学制和民国学制的过渡,七乱八糟,全不成系统,所以不必详说,巢(sic, 单?)说胡仁源时代的大学。胡仁源时代的三年,正是克希克图所谓依据规程,稍加
29、损益,推行数年,成绩昭著的时候。我请列举他的成绩。第一、文科招生,独无资格的限制,待遇上也在各科学生之下,弄得全校以文科为诟病。第二、理科里人数最少,文科里功课最滥,这教做依据规程。第三、商科里只有一个普通商业学门,全不是规程里的办法,此外和规程无关的成绩,也可大略述说。第一、胡氏弄一个中文几乎不识字,西文几乎不识字母的夏某来做文科学长,文科的空气,和在棺材里一般。第二、弄一个投君宪票洪宪硕学通儒的徐某来做预科学长,逼着学生出风头。第三、请了许多位做官的兼任教员。第四、养成学生看讲义,不看参考书,善于要范围的习惯。第五、添设了好几门,却买(sic,卖?)掉了好些仪器。第六、学生的文凭主义、混差
30、使主义,和与做官的教员连络的习惯,完全成就,当时社会上以大学的腐败为诟病。总而言之,胡仁源办大学的政策只有两项:第一项是借着校长的地位拉拢些政界的人。第二项是不管事实如何之糟,铺排出一个大局面,空空洞洞摸摸糊糊,给大家瞧瞧,显他的能力,却不问学生的所得。进一层说胡仁源办的大学是衙门,蔡校长办的大学是大学。胡仁源做的是官,蔡校长做的是校长。胡仁源办的是空架子,蔡校长办的是实事求是的学校、我固不能说蔡校长办的大学如何完美,如何不可及,不过由蔡校长办法办下去,很有些发展的希望,要是由胡氏的办法办下去,大学里不能保存一线的人格。(四)蔡校长第一次改革大学的计划民国六年一月,蔡校长就职。其后一年之中,采
31、定的改革大学计划有五项曾于两年内积极施行。(1) 变更胡氏时代所造成学生升官发财主义的风气。(2) 工科与北洋大学工科合并。(3) 实行元年大学令中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之意义。(4) 改预科为两年,本科为四年。(5) 预科分隶各科,不自成一科。第一项与学制无关,我不必说。第二项的理由,是因为北洋的工科成绩较好,那里有自办的工厂,天津一带,更有许多工厂,可以实地练习,北京大学里不特没有工厂,并且没有相当的实验室,请问工科而无实验室,岂非笑话?所以我亲见好多位工科毕业的同学,很感纸上谈兵的苦痛,毕业以后,到工厂里练习,几乎把当年所学完全弃掉。国家办学堂,原是求有用的,不是求无用的,与其在相离甚近的地
32、方,同时办两个科目都同的工科大学(北京和北洋工科的科目,当年全同),何如专办一个,力求完善的好。北洋大学里有工科、有法科,北京大学里也有工科、有法科,工科是北洋较好,法科是北京较好,所以蔡校长要把北京的工科并入北洋,北洋的法科并入北京,这是为节省财力人力。不重复了,然后力量专一,可以希望多发展些,对于来学的人,只有更多的成就没有丝毫不便。因为多设同样的专科学校,而不求精,不是多造就学生,是多造就教职员的饭碗。果能合成一个,力量厚了,组织更完善了,对于来学的只有益处,以北京大学的财力而论,办一科也不够,就是因陋就简的办去,也断不够又办理科,又办工科的因为工科用钱最多,与其办许多只有空架子的门类,
33、何如叫他少而精,如此,然后可以不误来学的人。所谓“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者,并不是说文理科和其他科有阶级上的不同,是因为大学以学术教育为主旨,文理两科里所教的是基本学术,所以文理两科应当为大学的基本科。其余各科,居同样的地位,有同样的价值,并不分等差,不过因为所研究的是实施科学,不能不先有文理科,然后设他们。还有一层,大学没有充足的经费和人力,自然须得先整顿文理两科,渐渐的到其他科,一齐整理,是做不到的。更有一层,法工农医各科,都于大学之外,有专门学校,尽可慢慢扩充,后来一律改成大学,只是文理两科,中国只有这一份,不得不先行整顿。所以这是理论上事实上必采之办法,并不可谓有成心于其间。原来的大学制
34、是本科三年(法本科四年),预科三年,现在改为本科四年,预科二年。预科里的课程最多最重要的是两种外国语,当年的预科,几乎专学这个。一到本科,就不学了,这个办法,从经验上证来,很有些不妥,三年中专学外国语,非常的干燥无味,一到本科,一齐丢去,第一外国语不免退化,第二外国语便至于完全忘净我自己就是一个例。现在的规程,把预科三年所学的外国语分一部分移至本科,就是从预科第一年起,至本科最后一年止,没有一个时期不学两种外国语的,如此可以减少学习的苦恼,免得后来的忘记。第一外国语定能狠有点根底,第二外国也能看书了,既移预科功课的一部分到本科去,预科的年限自然要缩短,况且照旧章看来,预科第三年级的功课,有一半
35、和本科第一年级重复,一则无味,二则随向学者之勇猛心。再有一层,本科是专门的,三年的时限,确觉不足,有这许多原因,所以重此布置,将预科缩短一年,将本科增加一年。至于预科分隶各科,并不独立的一种办法,全为着教授上的方便起见。本科和预科的教授法上,有不能不互相参照的,免去重复是一件,分别浅深又是一件。如是让预科独立,每每因隔膜而不能衔接,有缺略的,有多出的。(五)文理科合并之理由去年夏天,蔡校长作第二次改革大学的计划,把文理两科并合为一,叫做本科,其余的科做分科。大学本科(原有之文理科)法科大学工科大学大学分科 农科大学 医科大学 美术科大学本科和分科的分别,因为前一项里所包括的是一切基础学术,后一
36、项中所研究的都是从这基础学术推衍出去的实施学术。就是一个是讲原理的,一个是研实用的。当年的文理科和法工等科性质所以不同的,都在这里,大学从性质上论去,是发展学术教育的地方。所以文理两科是大学的特有,而不是专门里所有的。其他分科,大学专门都有,不过有浅深的分别(大学注重学问,专门注重技术)。如此看来,文理两科在性质上论去,自然和其他各科不能归在一类里。这是去年改革大学规程时,分为本科分科两项的理由。至于文理两科,所以合并为一而称为本科的,也有几层理由。第一层、文科一个名词,老实说,有点不通,合起文学史学哲学三门来,加上个文科的名字,实是无意义,哲学断断不能说他在文科里,他的材料,固然有时也以文学
37、史学为根据,然而大部分却是以科学为根据。东方人的谬见,以为学问分文实两端,其实学问上的大别只可就其层次分为基本与实施两类,断难就其性质分为文实两类。我们就哲学和科学的关系论起来,实在密切之极。哲学就是科学的会通,科学就是哲学的分技(sic,枝?)。哲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决非玄虚之府,美国大学里,研治科学而得学位的,称做哲学博士。英国大学像牛津等,研治哲学,而得学位的,称做科学博士。文学也与科学并目为用,文学家必须用科学做材料,做精神,纔可免去中国古来人相传下来抱残守缺幽艰晦涩的恶习惯。而科学家也必须浸占些文学的趣味纔可有个更开展的空气,不局促的景象。第二层、文科里有许多任务(sic,功?)课,
38、理科里也要有,理科里有许多功课,文科里也要有。为求教授上的联络起见,自然以合并为宜。第三层、大学是学术教育,学术的成就,全靠会通两字。不比专门学校,以专攻为究竟。大学里固然也要专攻,然而专攻之外,还求会通,必不是一孔的见识,纔可以造得成学问。第四层、中国人有个“学分文实两端”的谬见。有这样的学制,可以刷新一般人的谬见。总而言之,文理合科,全在求学术的会通,发挥学术教育的作用。西洋大学,性体很发达,每校有每校的历史,有每校的特殊状态。学制是参差不齐的。但是我们若是把他外表的形迹略去,问他的精神,实在有一贯的意义。不过有的国家,大学和专门同名同等。有的国家,很受历史上的约束,不能整齐画一就是了。我
39、们既不受历史上的约束,狠可以创一个形式和精神一贯的新学制,又整齐,又会通的学制,我认这样改革,是北京大学的第一种成绩。科目自由选习制度,是各国大学所共有,而我国所独缺的良制度。这次合并文理科的计划里,这也是添入的一要项。用这制度以后,可以增加对于所愿学的科目的趣味,可以除去对于所不愿学的科目的苦恼,更可以借学生自由选择的力量淘汰不良的教员。我把去年在专门以上学校校长会议,和今年在教育调查会,所通过的大学本科学科课程编制法,节录几条。(1)大学本科:合今之文理两科,及其他各科之基础科学组成之。分四学年,附属预科二年,共六年毕业。(2)预科之课程:以语言文字,及论理学大意,哲学概论等,为共同必修科
40、,全体通习之。此外为分部必修科,分为甲乙两部,甲部稍偏重数学物理,乙部稍偏重历史地理。随学生性质所近,择一部习之。(3)大学正科:第一年之课程,以大学学生所不可少之基本科学,及在预科所曾习之外国语为共同必修科,全体通习之。此外为选修科,分为五组,每组各有所偏重,令学生随性之所近,选习之。(4)大学正科第二三四年之课程:分若干系,课程全用选科制。附本科学科统系表预科正科第一年乙科第二三四年共同必修科共同必修科分系选科甲部 分 部 必 修 科乙部数学系物理系天文系化学系地质学系生物学系心理学系教育学系哲学系中国文学系英国文学系法国文学系德国文学系史学系经济学系政治学系(六)克希克图的意见书并不成理
41、由克希克图的意见书非常的长,油印板有七大页。然而看上几遍,令人发笑,因为空话太多了,而且造谣。我原不愿驳他,不过他造的谣,或者可以淆惑一部分没有头脑的人,所以我现在只好泥中斗兽一回。他这意见书的前两页,没有一句不是空腔。不必驳,也无从驳起。第三页里竟牵连到西洋中古时代的大学学制,真可谓拙于铺张装点了!第三页里最重要的一句话,说“各国大学,或全设各科,或缺一、二科,断未有仅设文科一科,而(?)可称为大学者,有断然也。”北京大学何尝专设文科一科?这话究竟何从说起?第四页里,论大学预科不当不独立。预科不独立,民国元年的旧制。我现在请问克希克图:“你这意见书岂不是要恢复民国元年大学学制吗?你为甚么又批
42、评起元年大学学制,又要改元年大学令明文呢?”世界上那里有这样的胡涂人!从“综上以观之”起,才少空话了。他在这一段里,说出来七种应当恢复元年学制的理由。第一条说,不应该由繁趋简,自从蔡校长到校后,所停办的只有一个商业学门,增加了地质历史法文学三门,下半年又预计增加生物学德文学四门。文理法三科都是有增无减,工科是和北洋合并,不是裁撤。这由繁入简一句话真是极不通的话。第二条说:“本年预科三年生与二年生同时毕业,即应同时入学,于是种种困难,因之而起。年限未一,学生共怀不平。程度未齐,教授尤难措手”。大凡当一种制度改变的时候,自然有参差不齐的现象。但是图长久的方便,看到有未妥的地方,只好牺牲一时,把他改
43、去。断不容因陋就简,因噎废食。况且三年毕业的预科生,在本科里三年毕业,二年毕业的预科生,在本科里四年毕业,加上都是六年,有甚么平不平呢?旧章预科第三年的功课,和新章本科第一年的功课,大半相同。所以三年毕业的预科生,到本科里有几样功课可以不学了,而二年毕业的预科生,到本科里比三年的毕业生多几样功课要学。一年的短长,程度上决不至发生大不齐。所谓教授上困难,全是骗人的话。第三条说:“预科第一年整齐而画一之”,这话不通之极。又说:“今缩短为二年,恒虞日不暇给。分隶于各科,教授上不能收兼顾并筹之效。”这层的驳论,前面已经说过了。又说:“年长与年幼者,不能分别宽严,于训练上尤多窒碍。”授课是一事,法则和管理又是一事,预科尽管不单设,对于本科和预科学生的管理尽管有分别。譬如选科制,本科要实行了,预科却并不如此。缺课的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井盖采购合同范例
- 代供还款合同范例
- 医学教育的新趋势纳米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医疗保健领域中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融合策略
- 二押车借款合同范例
- 健康管理的数字化转型-电子病历系统的核心作用
- 俱乐部投资合同范例
- 买卖合同变更补充合同范例
- 主播劳动合同范例
- 办公健康管理医疗AI的创新实践
-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
- 毕业论文机电一体化发展历程及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 家具厂首件检验记录表
-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22版
- 太上碧落洞天慈航灵感度世宝忏
- 国家标准硬度转换表参考模板
- 轮胎式装载机检测报告(共5页)
- 电子设备装接工(高级)理论知识考核试卷一(共11页)
- 弯矩二次分配法excel表-(1)
- 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公司绩效制度范文
- 铁板神数详细取数法(共16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