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本文由我爱中国茶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天 津 工 程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当代微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综述 王光伟 (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电子工程系, 天津 ) 摘要: 成电 设计、 从集 路( ) 工艺、 封装和测试等几方面, 述了 为 的当 综 以 核心 代微电 技术 子 和产业的 要发 主 展趋 势, 探讨了 这些领域所面临的诸多问 题及其解决方案, 要介绍了 并简 一些典型的纳米新器 件及其应用。 关键词:集成电 路设计; 制造工艺; 封装; 测试; 成本; 微电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
2、: 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一( 一 ) 一 ) ) ( 而 一 ( , ) 盯 , , 叱 , : 卯 脚 仃 ) 即, , 盯 争 , 冲 叩 一 : ; ; 罗; ; ; 罗 如今, 以集成电路 ( ) 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与 产业已进人纳米电子时代。在这个时代, 纳米电子器 件所独有的一些物理及电学特性使得传统 设计、 工艺、 封装和测试面临一系列新的考验。 如互连延迟 丁 、 核复用和系统芯片成为 、 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微电子系统复杂度和 芯片集成度越来越 现有的设计、 制造、 封装和测试等方面正遇到严峻 。 计, 重 ( 等 一 对于设 应注 体现系 芯片(
3、, 高, ) 句 统 和可制造性设计 的 ) 设计思想, 将可测性设计 ( ) 的挑战。基于可测性设计 ( ) ( 方案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可行方法 设计 ) 。 和可制造性设计 ( 贯穿到设计工作中。 ) 一些新 通常要面对两种复杂性 硅复杂性和系统复杂性, 工艺与新材料的相继应用, 可抑制或减小由于器件 特征尺寸 ( 缩小所引起的许多消极效应。 栅 ) 如, 即 特征工艺尺寸( ,缩小和新材料、 ) 的 新器件的 引 人带来的复杂性, 以及受到越来越小 和用户对增 氧化层厚度为几个纳米时, 为减小栅漏电而采用较厚 降低成本以及更短上市时间要求所驱动的晶 的 介电 数材料伽 应用 高 常 ) 一
4、 ; 镶嵌工艺制 作 加功能、 备铜 体管数量的指数增长带来的复杂性。 如果按照传统的 为金属互连材料以减小信号延时等。 适应设计和 为了 方法设计, 必然会引起制造成本的上升, 成品率的下 工艺的革新需要, 封装和测试也必须在技术上做相 降, 测试成本的增加, 甚至根本无法测试等问题。 因此, 应的跟进和提升。 的增加、 信号完整性 ( 、 天线效应( 和电 ) ) 迁移 收稿日 期: )一 一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仪 冶) 叹 作者简介: 王光伟 门 一) 男,副教授, , 博士, 学会会员, 五 研究方向 为半导体薄膜材料、 工艺和器件 天 津 工 程 师 范 学
5、 院 学 报 年 月 必须在 设计时就事先考虑到产品的可制造性和可 测试性。目 和 已经逐步应用于 超深 前, 亚微米 纳米制造工艺和系统芯片 ( 中。 ) 是 在单一基片上实现信号的采集、 转换、 存储、 处理和 等功能的系统。 的 设计涵盖算法、 软件和硬件 三方面, 的可测性设计已经成为 技术中至关 重要的部分因 。超深亚微米 纳米器件更容易发生击 穿、 漏电和桥接等故障。为此, 新型高速 成为保 叮 证芯片良 降低测试成本的关键所在。虽然 率、 不属于最新的 技术, 但其重要性在纳米器件的严重成 品率问题出现后日 益显现。 要求在产品设计时, 将可制造性作为结构设计的一项基本评价准则,
6、 以避 免不必要的过高制造要求, 从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生 产费用浪费。在过去数年间, 主要是分辨率增 ( 强技术, ) 一直是保证 良 率的关键。 今后 又缺乏标准接口, 造成了当前存在着不同可复用 核之间无法良 好对接以及可复用 知识产权交易发 展缓慢的现象。 业界也因此成立了多个国际组织以推 动可复用核标准的建立加 协会、 计划等。 今后, 标准核接口、 通信协议的综合、 验证和 测试扼套等的发展将是可复用产业的主导模式。 现在, 某些新的设计方法, 如 语言被引人到 系统级设计中, 可以较好地平衡软件和硬件两个方 面的需求, 并且在面向对象设计 ( 方面存在不 ) 可比 拟的生产率优势。
7、 采用 设计方法, 要求设计 者承担物理设计的 全部内 不仅在芯片内 容, 部增加了 布局和布线工作, 的设计者还要负责封装、 而且 测试、 及成品率管理和 ( 以 电子设计自 动化 ) 向 电 ( 子设计最优化) 的转变。 不单单是 的改良, 而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 是从逻辑和物理 两个角度分析和设计芯片的综合工具。 的 发展方向 是在设计和制造之间 建立更具鲁棒性的 通信链路, 以期获得更高的成品率。 设计与制造在 进人纳米时代后, 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成 为前向 设计与制造数据反馈相互融合的一个更为复 杂的过程。 由于系统复杂度的提高和对产品更短上市时间 的追求, 设计的复杂
8、度和工作量也相应地呈指数性 增加。提高设计效率无疑成为 设计业的主要奋斗 目 标之一。 其中, 复用设计正在成为众多厂商的选 择。 实现的 基础之一就是 复用设计, 其基本内 涵是把已优化的子系统 ( 甚至系统级模块) 纳人到新 的系统设计中, 以实现 设计能力的飞跃。 年 ( 制造工艺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微电子产业 增长的基本动力 摩尔定律在未来 年内, 仍然发挥导向作用 到现在为止, 半节距为特征尺寸的 以 技术节点的演进一直遵循摩尔定律。据专家预计, 未 来 巧年内, 摩尔定律仍然有效。 这主要得益于电路设 计和架构上的不断创新 年, 技术到达 。 国际 节点, 距离上一个节点 ( 已 )
9、有 年。 以年版 指出,( 年将实现 ) 量产, 年达到 , 年进人 , 年实现 量产。肠 年 公司推出的酷睿 ( 月, 系列微处理器, 亿个晶体管, ) 有 全部采用 制造工艺, 标志着 技术节点的量产比 )的预言提前了 修订版所给出 ( 年。 年 ) ( 修订版认为, 设计成本的 快速上升是半导体技术 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并导致设计和生产制造 之间产生脱节。 复用设计是加速设计进程和降低设 计成本的有效方法。 前, 复用已 设计中得到 目 在 应用, 并形成了 专门生产可复用 核的产业和生产 的主要特征尺寸如表 【 所示。 商。可复用 核分为以硬件描述语言 ( ) 形式 虽然到现在
10、为止每个技术节点都基本上如期实 提交的软核、 经过完全布局布线的网表形式且不能由 现。 漏电、 量子效应和热功耗问题一直是摩尔定律前 设计者修改的硬核, 以及结合了软核与硬核两种形式 的固核 种。由于不同厂商参与可复用核的生产, 进的主要羁绊。为了实现 技术按摩尔定律进展, 表 修订版给出的 主要特征尺寸范区 年 生产年份 ) 竺 傀 , 乙 凡 , 八 八 司 且 八 , 几 , 特征技术节点 半节距 半节距 ) ( 巧 ) ( 、 曰 ) ( 尸 月了 ) ( 犯 , 少 尸 、 】 、 一 印 山 白 了 尸 了 尸 节距 从 版图栅长 物理栅长 飞 、 门、 , , , 第 卷 第 期
11、 王光伟 :当代微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综述 生产出基于 工艺水平的全功能 芯片, 该 低功耗晶体管、 第二代应变硅、 比 缩 如高 常 ( 材 金 例 小。 介电 数 ) 料、 属栅极、 工艺融合了高性能、 一 应变硅等成为各厂商应对半导体器件漏电率上升的 高速铜互连, 及低 沦 材料, 以 介电 在 工艺出现 首选。 公司宣布于 年 工艺的量产芯 的漏电过大问题在 工艺中也得到了明显的改 一些新材料、 新工艺陆续被引人制造工艺中, 带来了 电气性能的较大改善, 并产生和过去相似的等效按 商开始瞄准下一个技术节点。 年 宣布, 它已 片中 高 常 卜材 金属栅 采用 介电 数( ) 料和
12、极( ) , 分别替代二氧化硅 ( 包括 ) 和 多晶硅。目 主流的 前, 技术部分地采用了相关 善。 称, 年该工艺已用于 硅片的量 产。在 年举行的国际电子元器件大会 ( ) 上, 展示了采用 工艺制造的两款 裸片 的 新材料和 新工艺 , 。 技术、 硅片、 铜互连工艺和 成为四大亮点 技术是工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照片, 包括一颗双内核处理器和代号为 的 其中 移动处理器。 、 、 等公司表示积 、 极投资 工艺。 抒 又 技术节点, 很多专家认 为 有可能 推 据 预 。 将 被 迟。 , 计, 工艺可能要到 年下半年或 年才会研制 成功。 制造工艺于 年开发成功, 年实现 量产。 和
13、 工艺水平相比, 不是线宽简单 地减少了 , 制造工艺的一个飞跃。 而是 因此, 在向 进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远远高于以 前的技术升级, 但这也为顺利地向 节点过渡打 下了良 好的基础。 在 工艺中, 采用了多项新材 硅片已 成为产业布局的重点 早在 年, 业界即推出了第一代可用于 硅片的生产设备。 和 英 年, ( 飞凌 ) 共同投资在德国德累斯顿 ( ) 建造全 料和 新工艺。 激光退火、 其中, 应变硅( 、 球第一座采用 硅片生产 的工厂一一 ) 绝缘衬底上硅( , 、 ) 铜互连技术、 ( )主要产品为 ( , ) , 年通过产品质量认证。此后, 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不景 低 无 材料
14、的引人是主要亮点。 介电 脉冲准分子激光退 气, 推迟了向 硅片的转移。全球 产业曾历 火 ( 是形成 纳米超浅结接触材料的重要手 ) 段 应变硅技术显著地提高了沟道载流子的横向迁 。 经多次向大尺寸硅片转移的历史胸 、 和巧 的转移各花了大约 年时间, 巧 从 到 移率, 缩短了源漏间的渡越时间, 使电流密度增大 , 一 从而提高了晶体管的运行速度和芯片的工 的转移花了 年时间, 向 转移的时间 作频率。 是为了防止寄生电容和寄生晶体管效应 更长, 用了 年才达到大约 亿平方英寸硅片的 而采用的。在 工艺中, 运用了七层或八层铜互 产能。 前, 目 硅片成为运用最先进工艺技术的 首选, 诸如
15、更小的栅极长度 ( 、 )双嵌入式铜互 连技术, 硅片上的晶 体管数达到 量级, 极大提升了 芯片的性价比。双层堆叠设计的掺碳氧化物 ( ) 连工艺、 芳 低 介电材料和高 芳 介电材料、 硅片长凸技 低关 介电材料的采用, 减小了布线之间的电容, 提高 术, 以及背面研磨技术等。同时, 工厂亦采用 了 信号在芯片内的传输速度, 降低了功耗。 工 了 更高的自 动化程度, 包括前开门式统一规格( ) 艺还具有其他一些优良的技术特性, 如 栅极绝 和微环境的普遍应用、 非常高的单机自 动化水平、 高 缘层厚度, 仅有 个原子层厚, 一 可以提高晶 体管的 度集成的全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
16、动化 ) 自 物流系统( ) 、 动化生产优化设计的工厂布局, 为自 运行速度。晶体管长度仅为 左右, 未来两年还 可以进一步缩小。 据报道, 公司在研发 制 以及采用基于开放式标准的生产设备和软件等, 所有 这些, 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程的过程中还引人了一些新技术, “ 如 收缩硅片”技 术, 可以控制热电子, 从而使晶体管热泄漏现象得到 由于 硅片是 硅片面积的 倍, 解决。 睡眠晶体管” “ 技术, 能使芯片在没有被使用的 产能是 硅片的 上, 倍以 这相当于每个芯 区域自 动处于关态, 从而大大降低功耗和满足芯片的 片的成本下降超过 覆盖率几乎可达到 因 , 。 散热要求, 在笔记
17、本电脑等功耗要求较高的产品中具 此,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 领域中 应用较快, 如 产 有重要应用。据有关机构统计, 全球大部分 年 品和逻辑电路领域。 在现有家 硅片工厂中, 大厂仍采用 或 节点作为主流量 了家, 占 逻辑电 了家, 路占 其余 是 家 产工艺, 工艺在 年上半年才成为主流工艺。 微处理器。由于投资 工厂需要巨额资金 ( 估 随着 工艺被逐步应用于 生产中一 些厂 计建造一座 芯片工厂需要大约 亿美元 ) , 天 津 工 程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年 月 因此, 只有实力特别雄厚的公司才能承受, 一 代工厂 ( ) 重要性正日 的 渐上升。 前 在目 硅 片 厂中, 叮就占
18、 据 估计, 了。 公司 年新增的家 厂中,卿占家。 铜互连工艺的普遍应用 传统 金属化工艺主要采用铝作为互连材料, 随着晶体管尺寸越来越小, 其在信号的高速传输方面 、 编码解码引擎等集成在一起, 追求性 以 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选用电阻率较小的金属作为互 能上的提升。目 最先进的研发方向开始转向 前, 将各 连材料和介电常数较小的介电材料作为层间介质是 种光电子器件、 化学传感器、 生物电子器件和执行器 降低信号延迟、 提高时钟频率的两个主要方向。 金属 与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在一起, 从而完成从信息获取、 互连材料中, 铜是取代铝的理想选择。这是因为铜的 处理、 存储、 传输到执行的系统功
19、能, 即微机电系统 电阻率比铝小 并且铜比铝的抗电迁移能力高两 , ( 或微光机电系统 ( )即更广义的 ) , 个数量级。与铝相比, , 铜允许在更薄的互连层中 通 。 过更大密度的电流, 从而提高了驱动能力。铜工艺减 具有很多优势, 如极大地减小功耗开销、 减少 少互连层的厚度, 可通过降低电容来达到减小信号延 印制电路板 ( ) 上部件数和管脚数、 降低板卡失 迟的目 如果配合采用低 的。 介电材料, 可以降低信 效的可能性、 减少系统开发成本等。现在, 在计算机 号线之间的祸合电容, 信号的传输速度更快, 即可进 中应用的 除了 个通用处理器外, , 还集成了 一步降低信号延时。 铜工
20、艺走向 产业化的另一个原因 即 卸载引擎、 编码解码引擎及图形处理引 是, 虽然铜的刻蚀比铝困难, 但铜互连采用的是镶嵌 擎, 这些专用处理电路在提供更高处理效率的同时, 体的功能和特性出发, 用软硬件结合的设计和验证方 法, 复用贯彻到深亚微米 把 纳米技术, 在一个芯片 上实现极其复杂的功能。 最初主要是将逻辑电路、 、 闪存和微处 理器集成在一起来获得体积、 功耗和成本的最优化。 随着 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将 、 一 、 工艺 ( ) 和化学机械抛光 ( ) , 可以减少金属互连层数, 从而降低了成本。 公司率先把铜工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 年, 旧 公司推出了采用铜互连技术的 奔腾 处
21、理器 ( 工艺 ) 。接着, 、 、 三 星、 台积电、 联电等公司也纷纷采用铜互连工艺。目 还可以 减少功耗和 发热量。 的资 据 料统计, 近年来广泛应用 的产品主要有: 手机、 视频游戏 机、 存储器、 宽带远程访问设备、 播放器、 数字机 顶盒、 数码相机、 个人计算机、 移动通信网设备、 局域 犷 域网 设备等。 其中, 对高性能 需求较旺的是网 络设备和高端电子游戏机, 要求功耗低的 主要集 中在移动通信设备和无线应用方面。据有关机构统 计, 销售额将从 年的 亿美元迅速增长到 年的 亿美元左右, 年均增长率超过 。 前在 、 制造中已 的 经广泛应用了 铜 互连技术。铜互连已经成
22、为 以下金属化工艺 的唯一选择。在最新的 工艺中, 厂商采用了七 层或八层铜互连技术。据最新报道, 与铜互连工艺和 低 介电材料在 节点中的应用有关的技术问题 已被攻克, 前正朝着 目 技术节点进发。在 版的 中, 第一次没有对铜互连工艺和低 无 介电 材料的发展目 标进行延后, 表明铜互连工艺的研发和 应用非常顺利。有关专家认为, 铜互连工艺开发的潜 力还很大, 至少在 巧 节点之前还不需要下一代互 连技术 光互连技术。 现在, 铜互连工艺日 臻成熟, 广泛应用于 、 服务器、 通讯及消费电子类等对整体 产品表现、 高密度及低耗电有较高要求的 产品。 成为 的重要发展方向 给 设计、 测试、
23、 工艺集成、 器件、 架构以 及 其他领域带来一系列技术上的挑战, 需要解决的问题 包括: 系统级异质技术集成, 、 如 光电子器 件的整合等; 功耗管理, 特别是对于低功耗、 无线 多媒体应用; 开发可复用的模拟 测试方 ; 法的发展, 包括测试的可重用性和模拟 数字内建自 测 试。必须指出, 虽然 大大降低了 设计和制造 成本, 却显著地抬高了 测试成本 总之, 代表了 。 朝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从分立元件到 再到 , 这是电子学领域的三次重大变革。微电子技术 从 向 的演变, 不仅是概念上的重大突破, 同时, 也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必要前提。 光刻技术代表了 制造工艺的先进程度 制程包括薄膜
24、材料制备、 清洗、 掩蔽、 光刻、 刻蚀、 掺杂、 等多个工序, 其中尤以光刻技术最 为关键, 它决定着 制造水平的高低。随着 由深 随着 技术进人纳米阶段, 市场呼唤重量更轻、 成本更低、 功耗更小的产品, 出现了将整个系统集成 在一个芯片上的产品 系统芯片 ( ) 。 将原 先由多个芯片完成的功能集中到单个芯片中实现。 不是各个子芯片功能的简单叠加? , 而是从系统整 第 卷 第 期 王光伟 :当代微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综述 亚微米向纳米级发展, 光刻采用的光源波长也从近紫 夕 区间的 汉 ) 、 进人到极紫夕 汉 ) 区间的 目 大部分芯片制造采用波 、 。 前, 长为 和 光刻技术
25、。 其中 光刻光 源是 准分子激光, 最初用于 卿 制造工艺。 公司推出的 以系统, 一 将其扩展到了 艺, 四 公司推出的 系统, ( ) 可以 满足 卿工艺的 制造要求。 前, 光刻 当 采用 准分子激光作为光源, 其主要用于 “ 、 和 卿 工艺。 属合金, 如锡锌系列、 锡铜系列和锡银系列等 无铅 。 焊料相对锡铅焊料的主要弱点是浸润性差、 熔点高和 金属溶解速度快。另外, 无铅焊接过程中预热和回 流温度较高, 因此需要更强有力的清洗过程。通过镂 板印刷和电镀晶圆凸点的制备来实现无铅化是较为 先进的工艺。总之, 无铅化工艺引人的新材料或新技 术对 制造、 封装和测试的影响还需要作进一步
26、的 评估。 除了积极开发无铅化封装技术外, 近年来出现了 年版 曾 预言将在 脚工艺中 采用 巧 光刻技术, 经证实被大大延后了。这主要 但已 归功于分辨率提高技术 ( ) 的应用, 其中以浸人 式光刻技术最受注目。 浸人式光刻是指在投影镜头与 硅片之间充满液体, 以提高光刻设备的折射率和增大 镜头的 数值孔径, 从而获得更高的 分辨率。 如 光刻机的数值孔径( ) 左右, 为 采用浸人式技 术后, 浸入式光刻技术在 年后 。 取得了长足进展, 并有望应用于未来 及以后的 技术节点中。 当前, 一些主要的 制造商已经将浸人 很多新的 封装技术, 如系统级封装 ( , ) 装芯 (、 级封 (硫
27、: 卿 、 倒 片 ) 晶圆 装 ) 层叠封 ( 等, 吧 和 装 ) 被应 用在各种超小型封装、 超多端子封装、 多芯片封装领 域。系统封装主要受到移动电话市场快速发展的驱 动, 及应对多芯片封装发展的 以 要求。倒装芯片是直 接通过芯片上呈阵列排布的凸点来实现芯片与封装 衬底的互连, 传统封装方式面积缩小约 并 可比 , 式 技术 首 原先预 在 林 和 光刻 作为 选。 计 工艺中采用的 光刻技术, 已经被 浸人 且电特性表现优良, 抗噪声和抗干扰能力较高, 适合 应用于 芯片组及绘图 等高端产品。 、 封装业正经历的另一个重大转变是从标准封 装批量生产为主, 提供定制的封装解决方案转变
28、。 向 主要的驱动力来自 消费电子业的快速发展、 封装引脚 的增加、 新材料的导入以及新制造工艺的开发等。 式光刻技术所替代。 年 宣布, 它有意放弃 光刻技术, 以 浸人式光刻取而代之, 然 后使 犯 工艺直接进人 时代。于同年宣 布其 光刻技术可扩展到 节点, 而 光刻技术被顺延到 节点。 修订版扩 充了 浸人式光刻技术的使用范围, 并将 浸 人式光刻技术作为 和 节点的首选, 同时 还认为浸入式光刻有可能成为犯 和 节点的 测试业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 测试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 一是 技术的挑战; 二是可测性的挑战。 的复杂度非常 高, 在一块芯片内有 存储器、 、 、 模拟电路等 多种
29、模块, 还可能包括射频电路、 光电器件、 化学传感 器等器件, 因而作为 测试系统, 必须具备数字、 混 合信号、 存储器、 射频等各种测试, 同时各个模块之 间又不能相互影响, 这对测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其次是芯片的可测性, 它包括可隔离性、 可控性和可 观察性 着芯片复杂度和集成度越来越高, 。随 对芯 片的可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试验指出, 电路规 模每增加 个数量级, 测试生成时间将增大 个数量 级侧 。同时, 也要防止测试成本的指数增长。 面对芯片复杂度和集成度越来越高的趋势, 较好 的 解决方案是在设计时即采用 , 这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了测试的复杂度, 对保证芯片流片成功、
30、提高量 产良 降低测试成本都起着重要作用。 刃 的方法 率、 之一是采用结构测试, 而非功能测试, 可以缩短测试 开发时间, 节省测试费用。 其次, 采用内置自 测试, 即 解决方案。 全球主要的 光刻设备供应商 、 和 均已推出 浸人式光刻设备, 计 划把浸人式技术应用到 光刻中, 年 如 公司推出 ) 的 浸人式光刻机 。 当 新一代 然, 光刻技术, 如极紫外光刻( 、 子束 ) 电 投影光刻、 离子束投影光刻及 射线光刻等, 也有可 能在 及以后的技术节点中得到实际应用。 ! 封装业积极应对无铅化要求 由 兀 于 封装所用的主要焊料一一锡铅焊料( 一 合 对环境和 金) 人体的 很大,
31、 前 封装业必须 危害 目 转向无铅化封装方案。 无铅化封装主要通过采用无铅 焊料来实现, 比较成熟的无铅焊料是以锡为主体的金 天 津 工 程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年 月 产厂商, 英飞凌、 如 、 飞思卡尔( ) 、 、 对芯片或 核进行测试, 也可缩短测试开发时间, 降 瑞萨、 三星与索尼都在积极研发中。 相变存储器是基 低测试费用。第三, 采用基于故障的测试, 即测试可 于记忆材料在电流脉冲作用下发生快速可逆相变, 具 能发生故障的部分, 不测试不太可能发生故障的部 有非挥发性、 低功耗、 抗辐照等优点。纳米存储器主 要是指纳米技术制造的浮栅存储器, 具有快速读写和 分, 在制造过程
32、中, 在可能引起失效的地方设置一些 非挥发的特点。 分子存储器则是基于单分子作为基本 测试电路, 可保证较高的测试覆盖率, 还能节省时间 和费用。 由于可复用 核在 设计中应用愈加广泛, 存储单元的存储器。 出现了不同厂商核的多时钟问题, 使得并行测试这 新型逻辑器件主要有共振隧道二极管 ( 、 ) 单电子晶体管 ( )快速单通量量子逻辑器件、 、 量 些核非常复杂。 因此, 需要建立各个厂商都能接受 子单元自 动控制器件、 纳米管器件、 分子器件等。在 的核接人标准和可测性设计标准, 这也能大大简化 测试程序, 节约测试费用。 未来各种 新型器件中, 纳米科技被大量运用, 除了 因芯片集成度
33、提高而出现的测试愈来愈分散化 在存储器和逻辑器件中作为晶体管的主要材料, 某些 也是一个重要特点。 测试将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之 形态的碳纳米管 ( ) 可在晶体管中取代硅来控制 中, 尤其是对于复杂的芯片, 从设计、 制造至封装, 测 电子流, 并且 也有可能取代铜作为金属互连材 试机器将与芯片本身更加接近, 从而测试过程将变得 料。 公司预测, 年, 到 芯片的晶体管结构将 更加快捷和方便。 由 或硅纳米导线构成。 据一份研究报告称,到 全球采用纳米科技的 产品销售额将达到 年, 一些新型器件逐渐崭露头角 亿美元, 年将增加到 亿美元, 年将 达到 亿美元。 随着特征尺寸的缩小, 主流器件的
34、作为 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 研发人员开始积极寻找新 结束语 的替代产品, 以便在更小的技术节点中超越体硅 技术。 当代微电子技术和产业的飞速进步, 对传统的 中 提出的 非传统 器件中, 有超薄体 设计、 工艺、 封装和测试等方面带来许多机遇和挑战。 、 能带工程晶体管、 垂直晶体管、 双栅晶体管、 可测性设计、 可制造性设计和 核复用成为 设计 等。 其中, 超薄体 是一种全耗尽 , 可以 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 特征尺寸缩小到纳米量级, 提供 节点 所需的极薄沟道尺寸( ) 出现一些新的物理和电学现象, , 促使 在制造工艺 把测试电路设计在芯片或核中, 通过内置测试电路 具有 较高的 值斜
35、率 ( 附 和 亚阂 ( 助) 保证阂 值 电压 ( 的可控性。 科) 能带工程晶体管是将体硅上的 应变硅用作沟道迁移率提高层, 以获得更高的驱动电 流, 并且和体硅 兼容。 垂直晶 体管、 和平面双栅晶体管都是双栅或围栅晶 体管结构, 这三 种器件都能提供较高的驱动电流, 后两者还具有较高 的亚阂值斜率和改善的短沟道效应。 近年来, 有望被实际应用的新兴存储器件, 主要有 磁存储器 ( )相变存储器 ( )纳米存储 、 、 技 材 进行重 革。 设计和 艺的 术和 料上 大变 工 革新, 又使得 封装和测试技术呈现出一些新的 特点。所 有这些, 提升了微电子产品的性价比, 拓展了市场, 推 动了微电子技术和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 一 一 曾 宏, 漩, 昊 曾 阂 深亚微米下系统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井盖采购合同范例
- 代供还款合同范例
- 医学教育的新趋势纳米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医疗保健领域中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融合策略
- 二押车借款合同范例
- 健康管理的数字化转型-电子病历系统的核心作用
- 俱乐部投资合同范例
- 买卖合同变更补充合同范例
- 主播劳动合同范例
- 办公健康管理医疗AI的创新实践
- 2025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二模议论文《从知到智》范文
- 饭店员工劳务合同9篇
- 压敏电阻材料在织物上的印刷技术应用
- 2025民宿租赁合同标准范本
- 2025-2030中国水镁石行业供需形势与营销策略分析研究报告
- 《中国国家博物馆》课件
- 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 化学试题(含答案)
- 初中数学《轴对称及其性质》教学课件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 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基本情况信息表
- 购买机票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