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章有理数第1课时1.1正数和负数(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2 、过程与方法:教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交流、归纳.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教学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及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难点: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教学准备:彩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你看过电
2、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记录温度时所示的气温25oC,10oC,零下10oC,零下30oCo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2 .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二、讲授新课:1 .相反意义的量: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例1: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例2:温度是零上10c和零下5C。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
3、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2 .正数和负数:能用我们已经学的来很好的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5c用5来表示,零下5c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10c就用10c表示,零下5c则用一5C来表示。怎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能否从天气预报出现的标记中,得到一些启发呢?例1中,我们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行驶2千米应记作一2千米。后面的例子让学生来说(注意词的表达)
4、。在以上的讨论中,出现了哪些新数?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面我们引进了一5,2,237,-0.7等数。像这样的一些新数,叫做负数。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1.2等,叫做正数。正数前面有时也可放一个“+”(读作“正”),如5可以写成+5。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三、例题例1:规定向前走为正,两个学生一组做游戏,如甲:向前走2步甲:向后走3步甲:一4甲:0乙:2乙:一3乙:向后走4步乙:原地不动8注:通过设计类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四.课堂练习:课本p3:1、2五、课堂小结: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哪种意义为正是可以任意规定的。如果把一种
5、意义规定为正,则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常将“前进、上升、收入、零上温度”等规定为正,而把“后退、下降、支出、零下温度”等规定为负。六、课外作业:教科书P51,21.2.1有理数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在了解正负数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灵活运用正负数的来表示相反意义量2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正负数的来表示相反意义量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教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会交流教学重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教学准备:彩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一
6、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零上7C,最低温度是零下5c时,就应jg表示为+7c和一5C,这里+7c和一5C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那么当温度
7、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C),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二、讲解新课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它们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随着对正数、负数意义认识的加深,正数和负数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的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一155米。记账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用负数表示支出款额。思考:教科书第4页(学生先思考,教师再讲解)
8、三、课堂练习课本P4练习1,2,3,4四、课时小结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以前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五、课外作业教科书P5:2、4板书设计:1.1 正数和负数(21 .相反意义的量:2.思考:学生练习:第3课时1.2.1 有理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整数、分数、有理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整数或分数或有理数,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9、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有理数概念。通过学习有理数概念,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分类的思想教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了解有理数包括哪些数。教学难点: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教学准备:彩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填空:正常水位为0mi水位高于正常水位0.2m记作,低于正常水位0.3m记作<乒乓球比标准重量重0.039g记作,比标准重量轻0.0
10、19g记作,标准重量记作02 .一个物体沿东西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它们的运动,如果向东运动4m记作4m,向西运动8m记作;如果一7m表示物体向西运动7m,那么6m表明物体怎样运动?(1+0.2;-0.3;+0.039;-0.019;2.-8可向东运动6m)二、讲授新课:1 .数的扩充:数1,2,3,4,叫做正整数;一1,2,3,4,叫做负整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数:,1,84,+5.6,叫做正分数;一7,6,3.5,叫做负分数;34597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2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一2”是整数吗
11、?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自然数就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要求学生区分“正”与“整”;小数可化为分数3 .有理数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有理数进行不同的分类:先将有理数按“整”和“分”的属性分,再按每类数的“正”、“负”分,即得如下分正整数,整数* 0L负整数'分数负分数类表:.正有理数S8有理数0“负有理数蒋m负分数先将有理数按“正”和“负”的属性分,再按每类数的“整”、“分”分,即得如上分类表:(注:“0”也是自然数。“0”的特殊性。)4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setofnumber)。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所有负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负数
12、集合;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整数集合;所有分数组成的集合叫分数集合;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有理数集合;所有正整数和零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三、例题;例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集合的括号内:29,5.5,2002,-1,90%3.14,0,20.01,2,173(1)整数集合:29,2002,1,0,2,1(2)分数集合:5.5,6,90%3.14,20.01,(3)正数集合:29,2002,6,90%3.14,1,(4)负数集合:5.5,1,21,0.01,2,3(5)正整数集合:29,2002,1,;(6)负整数集合:1,2,(7)正分数集合:7,90%3.14,;(8)负分数集合:5.5,2
13、;,0.01,(9)正有理数集合:29,2002,6,90%3.14,1,(10)负有理数集合:5.5,1,-21,0.01,2,3四、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零是整数;零是有理数;零是自然数;零是正数;零是负数;零是非负数。A:B:C: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有理数中,零的意义表示没有B: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组成全体有理数C:0.5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因而它不是有理数D:零是最小的非负整数,它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3、一100不是()A:有理数B:自然数C:整数D:负有理数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
14、么问题?六、课外作业:教科书P14-1题板书设计:1.2.1 有理数1 .数的分类及数集:例1.学生练习:第4课时1.2.2 数轴(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轴的概念,如何画数轴,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2 .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概念;通过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教学难点
15、: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教学准备:彩色粉笔、三角板、温度计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有理数包括哪些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类似于这种用带有刻度的物体表示数的东西还有哪些(直尺、弹簧秤等)?数学中,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演示从温度计抽象成数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同时把类比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概念的形成过程。二、讲授新课:1.请学生阅读新课第2223页,思考并讨论:零上25c用正数表示。0c用数表示;零下10c用负数表示。数轴要具备哪三个要素?原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
16、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一3的点在什么位置?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1J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2,数轴的画法:师生共同总结数轴的画法步骤:第一步:画一条直线(通常是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O,叫做原点,用这点表示数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C。)第二步:规定这条直线的一个方向为正方向(一般取从左到右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出来)。相反的方向就是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0c以上为正,0c以下为负。)第三步:适当地选取一条线段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也就是在0的右面取一点表示1,0与1之间的长就是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1C占1小格的长度。)在
17、数轴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这些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它们依次表示-1,-2,-3,。3.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位置的选定、正方向的取向、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需要认为规定的。直线也不一定是水平的。三.例题;例1:判断下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在哪里?'.111II,工o-3-2-10123IlligIill2345-10123-19.解答:都不正确,(1)缺少单位长度;(2)缺少正方向;(3)缺少原点;(4)单位长度不一致。例2:把下面各
18、小题的数分别表示在三条数轴上:(1)2,-1,0,3日,+3.5(2)5,0,+5,15,20;(3)1500,500,0,500,31000。例3:借助数轴回答下列问题(1) 有没有最小的正整数?有没有最大的正整数?如果有,把它指出来;(2) 有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有没有最大的负整数?如果有,把它标出来。解答:观察数轴易知:(1)有最小的正整数,它是1,没有最大的正整数;(2)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有最大的负整数,它是-1。四.课堂练习:教科书P9:1,2,3。五、课堂小结:1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
19、点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是数轴上的所有点都表示有理数;2 .画数轴时,原点的位置以及单位长度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取,注意不要漏画正方向、不要漏画原点,单位长度一定要统一,数轴上数的排列顺序(尤其是负数)要正确。六、课外作业:教科书P14:2,3板书设计:1.2.2数轴(1)1 .数轴:例1.例2.例3:学生练习:13第5课时1.2.2数轴(2)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能在数轴上由数找点、由点读数2 .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通过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会借用数轴直观的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教学难点:如何比较两个负数(尤其是两个负分数)的大小。教学准备:彩色粉笔、三角板、温度计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将一5、2.5、22、一4、3.25、一4、0、1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032 .下面数轴上的点A、B、C、DE分别表示什么数?3 .用或“>”填空:(简单复习小学有关比较正整数、正分数、正小数的大小的知识)2517;0.90.85;3.72.9;13;4。二、讲授新课:观察温度计的刻度,发现上边的温度总比下边的高。类似地,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进一步
21、观察数轴,发现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这说明什么?由学生归纳出: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3 .例题;例1:比较一3,0,2的大小。分析一:先在数轴上分别找到表示一3、0、2的点,由“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得到一3<0<2;分析二:直接由“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的规律得出一3<0<2。例2:把下列各组数用号连接起来.(1) 10,2,14;(2)100,0,0.01;(3)34,-4.75,3.750解:(1)14<10<2;(2)100<0<0.01;(3)4.75&l
22、t;3.75<340说明:按题意用号连接,解题中不能用“>”号连接,否则与题意不符,更不能把与“>”混用,如第(1)小题不能写成“一10V2>14”或者写成“2>-14<-10”的形式。4 .课堂练习: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一1.3,0.3,3,-5.五、课堂小结:比较有理数大小法则是: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根据法则先在同一个数轴上表示出同一组数的位置,然后用号连接,这种方法比较直观,但画图表示数较麻烦。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数轴上数的位置得出比较大小规律,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则比较更方便些。六、课外作业:教科书P
23、146平书设计:1.2.2 数轴(2)1 .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例1.例2.例3:学生练习:第6课时1.2.3 相反数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懂得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2 .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生成、应用,体会相反数的意义,简化数的符号,学习观察、归纳、概括的策略与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教学重点:理解相反数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熟练地求出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教学难点:多重符号的数的化简问题的理解。教学准备:彩色粉笔、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
24、示各数的点。6与一6,3;与31,1.5与1.5想一想:在数轴上,表示每对数的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2 .观察数6与一6,3与弓,一1.5与1.5有何特点?,观察每组数所对应的两个点的位置关系有什么规律?二、讲授新课:发现、总结相反数的定义:象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理解:代数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0几何定义:在数轴上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6是相反数”说明:“互为相反数”的含义是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因而不能说的相反数是0”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这是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离就是
25、0,这是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唯一的数。三.例题;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一5是5的相反数;()5是一5的相反数;()5与一5互为相反数;()一5是相反数;()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解答:,;,;,;x;Vo例2:(1)分别写出5、一7、一31、+11.2的相反数;(2)指出一2.4各是什么数的相反数。解:(1)5的相反数是一5。一7的相反数是7。一弓的相反数是3;。+11.2的相反数是一11.2。(2) -2.4是2.4的相反数例3:化简下列各数:(1)(+10);(2)+(0.15);(3)+(+3);(4)一(一20)。解:(1)(+10)=100(2)+(0.15
26、)=0.15。(3)+(+3)=+3=3。(4)一(20)=20。四.课堂练习:教科书P10:1,2,3,4。五、课堂小结:1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从数轴上看,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就是找一个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2 .相反数是表示具有特定关系(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单独一个数不能被称为相反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3 .正号“+”的功能是对一个数的符号予以确认;而负号“一”的功能是对一个数的符号予以改变。六、课外作业:教科书P14:4板书设计:定义1.2.3例1.相反数例2.例3:学小练习第7课时1.2.4绝对值(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27、: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能利用数轴及绝对值的知识,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2 .过程与方法:经历绝对值概念的形成,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绝对值及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教学难点: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对“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的理解。教学准备:彩色粉笔、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在数轴上分别标出书,3.5,0及它们的相反数所对应的点。2 .在数轴上找出与原点距离等于6的点。3 .相反数是怎样定义的?引导学生从代数与几何两方面的特点
28、出发回答相反数的定义。从几何方面可以说在数轴上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从代数方面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相同呢?由此引入新课,归纳出绝对值的定义。二、讲授新课:1 .发现、总结绝对值的定义:我们把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o记作|a|例如,在数轴上表示数一6与表示数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都是6,所以一6和6的绝对值都是6,记作|一6|=|6|=6。同样可知|4|=4,|+1.7|=1.72 .试一试: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由绝对值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1)|+2|=,底="+8.2|=;
29、(2)|0|=;(3)3|二,|-0.2|=_,|8.2|=_。51.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即:若a>0,则|a|二a;若 a=0,贝U |a|二0;3.绝对值的非负性:三.例题;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解:-7-2 = 72 ;|4. 75|=4. 75;若 a<0,则|a|=a;或写成:aia =< 0_a-71, 110, -4.75, 10.5。110 = 110 ;|10. 5|=10. 5。(a 0)(a=0)。(a <0)四.课堂练习:教科书P11:1,2,3。五、课堂小结:1 .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可以
30、从其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两方面考虑,从几何方面看,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它具有非负性;从代数方面看,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02,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注意先判断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六、课外作业:教科书P145板书设计:1.2.4绝对值(1)绝对值的定义例1.例2.例3:学生练习第8课时1.2.4绝对值(2)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绝对值的概念,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2 .过程与方法:经历绝对值概念的形成,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
31、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教学重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教学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分数的大小。教学准备:彩色粉笔,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复习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2 .复习有理数大小比较方法: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和0,负数小于一切正数和0,0大于一切负数而小于一切正数。二、讲授新课:1 .发现、总结: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一2和一5的点,这两个数中哪个较大?再找几对类似的数试一下,从中你能概括出直接比较两个负数大小的法则吗?我们发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这样,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只要比较它们的绝对值的大小就可以了。252 .
32、例如,比较两个负数二和二的大小:43先分别求出它们的绝对值:2-32 _83 = 12比较绝对值的大小:981212得出结论:4 >4 43433 .归纳:联系到1.2节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法则:(1)负数小于0,0小于正数,负数小于正数;(2)两个正数,应用已有的方法比较;(3)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例1: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一1与一0.01;2与0;一0.3与二;"';与一解:(1)|一1|=1,|0.01|=0.01,且1>0.01,.一1<0.01。(2) 一|2|=2,因为负数小于0,所以一|一2|<0o(3) .
33、,|-0.3|=0.3,1m.;,且0.3<0.3,0.3>:。333_(_1,11;>1(4)91正数大于负数,-C9j>"_i0-而=-10,四.课堂练习:教科书:P13:(1),(2),(3),(4)。五、课堂小结:先由学生叙述比较有理数大小的两种方法一一利用数轴比较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实际上是由符号与绝对值两方面来确定。要求学生严格按格式书写,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注意符号“二”、“:”的写法、读法和用法。六、课外作业:教科书P14:6板书设计:1.2.4绝对值(2)1 .有理数大小比较例1.例2.学生练习规律:第9课时1.
34、3.1有理数的加法(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2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教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必要的讲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学准备:彩色粉笔,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包括正小数)及数0的四则运算。现
35、在引入了负数,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那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呢?2 .问题:一位同学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跑道,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问题中并未指出行走方向。二、讲授新课:1.发现、总结:我们必须把问题说得明确些,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很明显,一共向东走了50米,写成算式就是:(+20)+(+30)=+5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20J3。.llIIIIIIJIII.-10010203040
36、50(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写成算式就是:(20)+(30)=-500(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我们先在数轴上表示如图:20-I.iii|iJti»-20-10O10203040写成算式是(+20)+(30)=1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写成算式是:(一20)+(+3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方()米处。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所得和的符号似乎不能确定,让我们再试几次(下式中的加数不仿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你能发现和与两个
37、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4)+(-3)=();(+3)+(-10)=();(5)+(+7)=();(6)+2=()。再看两种特殊情形:(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一30)+0=()。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2.概括: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 .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4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注
38、意: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三.例题:例1:(教科书P18例1)例2:计算:(+2)+(11);(+20)+(+12);匚14j!;(一3.4)+4.3,23解:解原式=(112)=9;解原式=+(20+12)=+32=32;212、:34、-1斛原式-1+尸1+一尸1+一尸2k2八3)<23J<66J6解原式=+(4.3-3.4)=0.9四、课堂练习:教科书P18:1,2,3,4五、课堂小结: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六、课外作业
39、:教科书P241板书设计:1.3.1有理数的加法(1)有理数加法法则:例1.例2.学生练习:第10课时1.3.1有理数的加法(2)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在算法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渐养成,“算必讲理”的习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教学准备:彩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叙述有理数加法法
40、则。2 .计算:(1)6.18+(918);(2)(+5)+(-12);(3)(12)+(+5);(4)3.75+2.5+(25);(呢+(-2)+(-+(-1)。说明:通过练习巩固加法法则,暴露计算优化问题,引出新课。二、讲授新课:问题:在小学里,我们曾经学过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也是成立的吗?探索:计算:(1)30+(20)与(一20)+30(2)(5)+8与8+(5)(3)3+(-5)+(-4)与3+15计(一4)每小题中所得的和相同吗?换几个加数再试一试。总结:让学生总结出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b+
41、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a+b)+c=a+(b+c)这样,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使计算简化。三.例题:例1:(教科书p19例2)例2:计算:(1) (+26)+(18)+5+(16);(2) -121+1-+7+7-)+211+匚8,i!013J2I4,J<3J<2J解(1) (+26)+(-18)+5+(-16);=(26+5)+( -18)+(-16)=31+(34)=(3431)2、11、1、(1、(2)-1-+1+7+-2-+-8<3)2<4八3)I2J=y-12+
42、匚21丫+11+-81'+7A3)3312、241=-4ri-7741=-4-77-一4从几个例题中你能发现应用运算律时,通常将哪些加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运算简便吗?=3。例3:10袋小麦称重时以每袋9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记录数据如下:+7,+5,4+6,+4,+3,32+8,+1请问总计是超过多千克还是不足多少千克?这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分析: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讨论研究,列出算式7+5+(汨)+6+4+3+(W)+(Z+8+1按应用题格式求解。四.课堂练习:教科书:P20:1,2。五、课堂小结:三
43、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任意改变加数的位置,简化运算。常见技巧有:(1)凑零凑整: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结合先加;和为整数的加数结合先加;(2)同号集中:按加数的正负分成两类分别结合相加,再求和;(3)同分母结合:把分母相同或容易通分的结合起来;(4)带分数拆开:计算含带分数的加法时,可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拆开,分别结合相加。注意带分数拆开后的两部分要保持原来分数的符号。六、课外作业:教科书P24:2板书设计:1.3.1 有理数的加法(2)1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例1.例2.例3例4学生练习:第11课时1.3.2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有理数
44、加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初步掌握并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进行,有一定难度,为此应逐阶引导,同时让学生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教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转化思想.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教学难点:法则本身的推导和理解。教学准备:彩色粉笔,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计算:(-2)+(6)(一8)+(+6)3.问题:在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达127。C,太阳落下后的“月夜”气温竟下降到一183
45、6;C,请问在月球上温差是多少度?(310°C)通过分析启发学生应该用减法计算上题,从而引出新课。二、讲授新课:1.发现、总结:回忆:我们知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例如计算(一8)一(3)也就是求一个数?使(?)+(3)=-80根据有理数加法运算,例 1:计算:(1)(32)(+5);解:减号变加号I I(1)(32) (+5)=(32)+(5)=37。I t减数变相反数(注意:两处必须同时改变符号.)(3)(2) (25)=(2)+25=23。例2 :(教科书P22例4)四、课堂练习:教科书P23:五、课堂小结:有(一5)+(3)=8,所以(一
46、8)(3)=一5。减法运算的结果得到了。试一试:再做一个填空:(一8)+()=-5,容易得到(一8)+(+3)=5。比较、两式,我们发现:一8“减去一3”与“加上+3”结果是相等的。再试一次:106=(4),10+(6)=(4),得106=10+(6)。/u学生总结、卜观察、很重要!)概括:上述两例启发我们可以将减法转换为加法来进行。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如果用字母a、b表示有理数,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可表示为:a-b=a+(b)。三.例题:(2)7.3-(-6.8);(3)(2)(25);(4)12-21减号变加号I;(2)7.3(6.8)=7.3+6.8=14.
47、1。减数变相反数(4)1221=12+(21)=9。1、2。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2 .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六、课外作业:教科书P25:31.3.2有理数的减法1.有理数减法法则:例1.例2.学生练习:26第12课时1.3.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学会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2 .会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3 .培养学生的运
48、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教学准备:彩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2.叙述有理数减法法则。3.叙述加法的运算律。4.符号“+和标”各表达哪些意义?5化简:+(+3);+(3);(+3);一(3)。二、讲授新课:1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11)7+(9)(6)按减法法则应为(-11)+(7)+(9)+(+6),这样便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称为代数和。再看16(一2)+(4)(一6)7写成代数和是16+2+(4)+6
49、+(7)。既然都可以写成代数和,加号可以省略,每个括号都可以省略,如:(11)7+(9)(6)=-1179+6,读作女11,负7,负9,正6的和”,运算上可读作殒11减7减9加6”;16+2+(4)+6+(7)=16+24+67,读作正16,正2,负4,正6,负7的和”,运算上读作“1劭口2减4力口6减7”2 .例题:解:例1:把卜!卜4);口11卜+1)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3.加法运算律的运用:读作:“g、"_i的和355 339既然是代数和,当然可以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a+b=b+a,(a+b)+c=a+(b+c)。例2:计算:一20+35+7解:原式=205+
50、3+7=25+10=15。注意这里既交换又结合,交换时应连同数字前的符号一起交换例3:计算:解:(1)原式=3+金一T T 3324(2)(+9)(+10)+(2)(8)+3o原式=9102+8+3=9+8+3102=2012=8。3.课堂练习:教科书P24:练习(1)(2)(3)(4)三、课堂小结:1 .有理数的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2 .因为有理数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所以在加减运算时,适当运用加法运算律,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使运算简便。但要注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四、课外作业:教科书P25:5-(1)、(2)、(3)、(4)板书设计:1.3.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51、 .代数和:例1.例2.例3.例4.学生练习:第13课时1.3.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2 .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3 .情感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教学难点: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计算。教学准备:彩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什么叫代数和?说出-6+987+3两种读法。2 .计算:(1)(12)(+8)+(6)(5);(2)(+3.7)一(2
52、.1)1.8+(2.6);/r1W1W1W(3)(-16)+(+20)-(+10)-(-11);(4)七一-|十-+-|。<2;<3;<4;<6;二、讲授新课:1 .概述: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通常适当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化。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后,一般也应注意运算的合理性。2 .例题:2 3、21例1:计算:24+3.2163.5+0.3;0-212+1+33-(+0.25)3 14八3)解:(1)原式=2416+3.2+0.33.5=40+3.53.5=40+0=402,3、,2、,12321(2)原式=0212+,+3士露+2"匚1_212
53、+3-+-3<4J33J44J3434223111二一21一一3一一二一213-=-17334422例2:3、+5、一7的代数和比它们的绝对值的和小多少?解:由题意得:(|-3|+|+5|+|-7|)-(-3+5-7)=(3+5+7)(5)=15+5=20例4:(教科书P23例5)3.课堂练习:教科书P24练习(3),(4)三、课堂小结:有理数的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从而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四、课外作业:教科书P25:5(5)(6)板书设计:例1例1.1.3.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例2.例3.学生练习:第14课时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2 .能力训练目标:能运用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乘法运算.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3 .情感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教学准备:彩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计算:(一2)+(2)+(2)。2 .有理数包括哪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高级女方离婚协议书撰写规范与样本释读
- 2025版苏州工业园区住宅租赁合同管理规范
- 2025版水泥行业人才培训合同样本
- 2025年燃料油运输安全责任保险合同范本
- 2025大理石大板石材工程安装、施工、监理与验收合同
- 2025年冰箱组件采购与集成服务合同模板
- 海南省文昌市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辑服务委托合同范本
- 2025年土方运输车租赁与新能源项目运输合同
- 2025版事业单位劳动违约赔偿与劳动合同续签赔偿协议
- GB/T 27677-2017铝中间合金
- GB/T 19627-2005粒度分析光子相关光谱法
- 芜湖宜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招聘3名编外工作人员(必考题)模拟卷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教案
- 国际投资学(investment)讲义课件
- 二年级健康成长上册教案
- 齿轨卡轨车课件
- 中国监察制度史
- 供水公司主要安全风险公告栏(总)
- 屠宰加工企业组织机构职能分配表正式版
- 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