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探索_第1页
“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探索_第2页
“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探索_第3页
“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探索_第4页
“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钥匙 五家镇中学 彭兴武“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探索一导读“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探索。对于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面、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甚至是学习习惯等都不及城市学生,因此,要提高农村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打好基础是关键。但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背诵的东西太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等基于问题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小问题”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即显性知识;另一方面,从跨章节中挖掘历史隐性知识,并与显性知识相结合,发挥学生主动性,实行有效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基于问题的学习;显性

2、知识;隐性知识;前后知识的联系;课堂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该说新课程“改革的中心在课堂”,提高课堂效果,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重中之重。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师应是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潜能,在45分钟之内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培养思维能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起学生探究的激情,获得受益终身的知识。因此,基于问题的学习,历史教师应积极研究教材,挖掘隐性知识,并与显性知识相结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本文就“基于问题的学习”课题研究,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为主线,从跨章节中挖

3、掘隐性知识,提高课堂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方面进行探究。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隐藏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有含而不露的特点。而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更是具有潜在性、关联性的特性,所以,历史科的教学很讲究前后知识的联系,挖掘隐性知识,巩固基础,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应试能力。因此,挖掘历史隐性知识,是教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中考的需求。所以,对于农村初中来说,结合实际,努力探索对隐性知识的挖掘,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将直接影响到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一、精心设计显性知识小问题,为挖掘隐性知识作准备。对于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面、分析问题能

4、力、解决问题能力甚至是学习习惯等都不及城市学生,因此,要提高农村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打好基础是关键。但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背诵的东西太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等。由于要反复多次地强化记忆,且大多是机械化地死记硬背,学生往往不喜欢学习历史,或是记不住知识点,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所以,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整个教学效果就不如人意了。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课改,以课堂为核心,转变教学方式,认真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学”为主组织教学。在这方面,本人的做法是精心设计显性知识的小问题,把每一课的基础知识点以小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

5、作,共同查找出答案。因为都是显性知识,在教材中都可以找得到,教师只需点拨一下可能出现的有错误的地方就可以了。在这查找的过程中,学生不是满堂听老师“讲课”,而是他们有讨论的机会,有与别人分工合作的沟通,有找到答案而欢欣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寻宝”的乐趣,无形中已经将基础知识点记住了。教师再进行一次知识梳理、总结,引导学生记忆,也就基本上达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的教学目的,这也为教师引导,与学生共同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奠定了基础。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奠定基础知识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大致知道了历史事件所包含的要素,才能为挖掘隐性知识,发散思维奠定基础。二、创设问

6、题情景,横向比较,进行知识迁移。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前因后果,有很多的历史事件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所以历史学习讲究前后知识的联系,这就需要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尤其是跨章节的隐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培养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秦朝疆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利用地图进行教学,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挖掘隐性知识了:展示三幅图片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精心设计小问题:(1)春秋形势图中,没有战国时期的哪三个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战国形势图中展现有哪些著名的战役?哪一场与秦国有关?(3)秦朝的疆域为

7、什么这么大?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把“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个内容理解透彻了。再如,古代历史中有很多改革的内容,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三次重要的改革需要学生掌握: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于这三次改革的掌握,教师应该结合一些相关的材料,精心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1)三次改革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这三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没有相同之处?(3)这三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4)这些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没有借鉴之处?(5)谈谈你对改革的理解。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一方面让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另一

8、方面又对前后知识进行联系,这样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通过联系、链接,更全面地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三、纵向比较,触类旁通,激发学生思维。因受教材编写体例的影响,各章节的知识点跨度大,隐性知识或隐于背景,或隐于因果,或隐于时间,或隐于补述等等,往往很多的因果联系是不明显的。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相仿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挖掘出隐性知识。例如,七年级上册,在学完秦汉历史之后,可以让学生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有什么异同之处”?并引导学生列表进行归纳、分析: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边疆)秦始皇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9、(3点)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修灵渠,统一东南、岭南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实行削藩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通过列表对比分析,学生会从中得出很多的结论:都为了巩固统治采取各项措施;都加强思想控制;都重视发展生产;都打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等等,这为学生在学到有关杰出帝皇的时候,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很好的学习、运用和联系。再如,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战争,有许多流传至今的军事名著、名言、计谋,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因此,在这

10、方面能挖掘很多的隐性知识,如七年级上册中涉及到的几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1)列举出本册书里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这些战役分别发生在什么历史背景下?(3)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4)这些战役有什么影响?(5)通过这些战役,你能学到什么军事理论?通过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专题归纳意识,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既要便于知识的储存,又要便于知识的提取,提高学习效率。实际上,这跨章节挖掘隐性知识,在历史课堂上往往就是表现为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师就是要在平时认真研究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当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让学生不仅知道“这是什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为什么”“还有什么”“怎么办”“我有什么感悟”等等,所以,真正落实“基于问题的学习”,挖掘隐性知识,就应该要达到一定的效果了:学生的应试成绩有明显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有所进步;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等等。结合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历史教学要完成的任务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既要迎合新形势下素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