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知识完全手册_第1页
中药煎煮知识完全手册_第2页
中药煎煮知识完全手册_第3页
中药煎煮知识完全手册_第4页
中药煎煮知识完全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 药 煎 熬 知 识 完 全 手 册汤剂是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中药剂型。用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入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方剂应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它药液熬制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 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汤药的程序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学问不小。那么,怎样煎药才能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呢? 我们先从煎药的容器说起。一、 对煎药器皿的要求最好用砂锅或搪瓷锅,以耐火的砂

2、罐或陶罐为最理想,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汁浓,质量高,搪瓷烧锅也可选用。不宜使用铝锅或铜锅。因为铝、铁、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很可能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轻者使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药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则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毒性。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现在一般通用的是有盖的陶瓷砂锅。此外,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时药液不断翻滚。锅盖应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挥发性成分产生“回流”。 煎锅要经常保持清洁,每次煎完药后最好立即去掉药渣,以免影响下次煎药效果。二、 注意加水量三、 煎前浸泡为了提高煎出率,药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搅拌后浸泡30

3、-60分钟。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四、 掌握火候沈括就指出:“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明代医家李梴指出:“如补汤慢火煎熬,汗下及治寒湿药,紧火煎服。”明代罗周彦医宗粹言云:“凡煎汤药,初欲微火令小沸然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明末著名医僧胡慎柔云:“古人煎药,各有法度。表药以气胜,武火骤煎;补药以味胜,文火慢煎。”五、 煎药次数一般是2-3次。一般说,一剂药煎3次,最少应2次。因为煎药

4、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而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待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一般认为以煎煮两次 3为宜。以多次煎比一次长时间煎熬为佳。煎药是药物中成分溶出的过程,因为生药浸入水溶液后,药物本身吸收了一部分水,药物中所含的生物硷盐类、甙类、有机酸及有机酸盐类、糖类、鞣质、蛋白质、色素、酶类等多种成分几乎都溶于水中,树脂与脂肪油虽不溶于水,但与其它成分一起,亦能部分溶解,因此造成了药材内外浓度差,有效成分从组织内向外渗出,当药材内外浓度相等,即处于平衡状态时,溶出停止。因

5、溶出是一个动态平衡,若生药内部有效成分与其中浸液的比值等于生药外部有效成分与外部浸液的比值,此时药物成分就不能全部溶出,必须滤去药液再加新的溶媒水,使其重新建立浓度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药材的成分继续溶出。著名医家张锡纯很重视药物的第二次煎煮,他说:“富贵之家服药多不用次煎,不知次煎不可废。”实验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故需煎煮两次或三次。这样可以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增强疗效。通常把这两次煎出的药汤混在一起服用,总量大约300500毫升。对于服中药困难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分服,或者是浓缩给药。一般一剂药最少要煎2次,而质地厚重或滋润的补虚药等可煎3次或更多;但是有些药

6、,象解表类的就不能浓缩给药,而应煎多少服多少。六、 煎药时间七、 特殊煎法八、 关于道地药材的认识这是中药学术语,指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历史悠久,使用考究,产量大、质量优,生产及加工技术成熟这样的药材。所谓道地药材,是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它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是古代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就是闻名遐迩的道地药材。1.四大怀药:怀地黄、怀菊花

7、、怀牛膝、怀山药。2.浙八味:杭麦冬、杭菊花、浙元参、延胡索、白术、山茱萸、白芍、浙贝母。3.其他:山东东阿阿胶、山东莱阳沙参、安徽凤凰山丹皮、广东阳春砂仁、广东新会陈皮、四川康定川贝(炉贝)、江西枳壳、宁夏中宁枸杞、江苏太仓薄荷、甘肃的当归、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九、 服药的方法把2-3次煎药煎出的药液混合兑入,然后再平均分为三份,用于早中晚三次服用。服药方法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口服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的时间、服药的多少及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一)服药时间中

8、药和西药一样,不同药物的药性是不同的,所以按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一般来说,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效果最佳。但是,不同药性的中药,应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扬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饭前,胃中亦空虚。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

9、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30-60分钟服药。 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的中药,则应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的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

10、在睡前给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急性病则不拘时限。(二)服药多少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服药应适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小量,药物对胃的刺激小,不致药入即吐,频服,才能保证一定的服药量。(三)服药冷热临床用药时,服药的冷热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般汤药多宜温眼。传统的中医理论人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再喝;丸、散一类的固体药剂,除特别

11、规定外,也应该以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以服后喝些热稀饭、热水,服药后需温覆取汗,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一般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即可。十、 简而言之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1、禁用铜、铁、铝等金属容器,以免影响药效。2、加水量要适当,煎药之前要浸泡,煎药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3、注意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保证疗效。4、变质或煎糊的中药切勿再服,以免中毒。5、注意服药时间和方法,谨遵医嘱。中药煎煮方面的特定词汇1、文火:又称“慢火”,指火焰较小的火,煎煮时间宜久,一般宜药开后30分钟至一小时;使药液呈

12、微沸状态,药液中药物对流缓慢不明显,俗称芝麻沸、虾眼沸。2、武火:又叫“紧火”、“旺火”,指火焰较大的火,煎煮时间不宜长,一般药开后约10-15分钟;药液呈沸溢状,药液中药物对流极明显,一下翻腾,药液底层中间部分见不到药物。3、先煎:有些矿物药和贝壳类药物的质地非常坚硬,它们的有效成分短时间很难煎煮出来,因此要单独先煎,称先煎。4、后下:对于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一般应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时加入叫后下。因这类药物多含挥发性的有效成分,若煎煮时间过常,会使有效成分蒸发,减弱和丧失原有药物疗效。5、一煎:一副药只煎一次,然后再分次服用,此法不易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比较浪费药物。6、二煎:一副药根据

13、头煎二煎相结合,再混合两次煎出的药液再分次服用,最大程度煎出和利用药物的有效成分。中药的基本分类1.解表药辛温解表药 麻黄 桂枝 紫苏 生姜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香薷 蒿本 苍耳子 辛夷辛凉解表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葛根 柴胡 蔓荆子 升麻 豆豉2.清热药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栀子 夏枯草 芦根 淡竹叶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龙胆草 苦参清热凉雪药 生地 玄参 丹皮 赤芍 水牛角 紫草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蒲公英 大青叶 板蓝根 牛黄 鱼腥草 射干 白头翁 败酱草 青黛 穿心莲 蚤休 半边莲 土茯苓 山豆根 红藤 马齿苋 白花蛇舌草 紫花地丁 垂盆草 马勃清虚药

14、 青蒿 地骨皮 白薇 胡黄连 银柴胡3.泻下药攻下药 大黄 芒硝 芦荟 番泻叶润下药 火麻仁 郁李仁峻下逐水药 甘遂 巴豆 大戟 牵牛子4.祛风湿药 独活 威灵仙 防己 秦艽 木瓜 桑寄生 五家皮 白花蛇 稀签草 络石藤 徐长卿 桑枝5.芳香化湿药 苍术 厚朴 霍香 砂仁 白豆蔻 佩兰6.利水渗湿药 茯苓 泽泻 苡仁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金钱草 茵陈 猪苓 通草 萆薢 石韦 地肤子7.温里药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细辛 花椒 丁香 高良姜 小茴香8.理气药 橘皮 枳实 木香 香附 沉香 川楝子 薤白 青皮 佛手 乌药 荔核 青木香9.消食药 山楂 神曲 麦芽 莱菔子 鸡内金 谷芽10.驱虫

15、药 使君子 苦楝皮 槟榔 貫众 雷丸12.止血药 大蓟 小蓟 地榆 白茅根 白及 三七 茜草 蒲黄 艾叶 槐花 侧柏叶 仙鹤草13.活血祛瘀药 川芎 延胡索 郁金 莪术 丹参 虎杖 益母草 桃仁 红花 牛膝 水蛭 乳香 没药 三棱 鸡血藤 五灵脂 穿山甲 姜黄14.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 半夏 天南星 白芥子 桔梗 旋覆花 瓜蒌 贝母 竹茹 白前 前胡 竹沥 昆布 天竹黄 海蛤壳止咳平喘药 杏仁 白部 苏子 桑白皮 葶苈子 紫苑 款冬 枇杷叶 马兜铃 白果十八反十九畏用药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配伍禁忌: 前面“配伍”一节中曾原则地提到,在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应避免合用。神农本草经称这些药物之

16、间的关系为“相恶”和“相反”。据蜀本草统计,本经所载药物中,相恶的有六十种,而相反的则有十八种。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在古籍中说法并不一致。金元时期概括为“十九畏”和“十八反”,并编成歌诀,现将歌诀内容列举于下。(1)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2)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此后的本草纲目及药鉴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样普遍认可和传播习诵。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

17、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尔,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后,将“相畏”关系也列为配伍禁忌,与 10“相恶”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与“配伍”一节中所谈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义并不相同。“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2妊娠用药禁忌: 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二类。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