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20061115 W关于物质定义的研究(关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 王南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2006年第9期2. 罗长海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几种理解的评析 学术月刊1990年第11期3. 杨正江 简论实践范畴和物质范畴的关系 哲学动态1990年第12期4. 萧焜焘 关于物质范畴的历史与逻辑的分析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第6期5. 王登霄 物质两种客观实在的探讨 哲学动态1987年第10期6. 蔡成效 试论物质存在方式的三层次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7. 李林坤 关于存在、实体和物质 哲学研究1985年第8期8. 马志政 对物质定义的
2、两点见解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9. 王鹏令 简论物质的存在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年第3期10. 杨镜江 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的一些认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1982年第3期11. 赵光武 浅谈物质概念的演化 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12. 汪开雄 浅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13. 赵怀玉 关于物质定义之我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14. 郑弘波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二题 江淮论坛1986年第3期15. 郑建文 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之定义的探讨 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16.
3、佟雨顺 关于列宁的物质定义问题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17. 石崇英 试论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发展 宁夏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18. 何小颜 关于本体论的物质定义 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3期19. 孟繁森 关于列宁的物质定义问题 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20. 张志永 物质概念新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21. 吴琼,高建军 略论物质观的发展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3年第四期22. 肖前 哲学基本问题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学术研究1982年第5期23. 宋汉年 谈谈丰富和发展物质概念的问题 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24. 梁中
4、义 哲学界关于列宁物质定义的讨论 思想政治教学1981年第1期25. 顾兆康 评关于物质定义之我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26. 袁宏毅 关于“物质”定义的探讨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1年第4期27. 赵宝云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关于物质的论证不是物质的定义 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28. 蔡茂剑 关于列鼎物质定义的阐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5卷29. 黄明中 论列宁物质定义的哲学意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1月第24卷第1期30. 贺祥林 吴晓东 列宁的两个物质定义的逻辑解析江汉论坛1992年第3期31
5、. 何小颜 关于本体论的物质定义 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3期32. 高明岭 物质定义新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3卷第3期33. 朱宝信试论物质范畴的三重定义 齐鲁学刊1994年第4期34. 孙显元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物质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年9月第25卷 第5期35. 陶庭马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及其关系 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18卷第2期36. 马拥军物质范畴在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物质定义的思想观点摘录一、 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作的下属论述:“实物、物质无非是
6、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无非是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合;像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次无非是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以下称这段论述为“恩格斯的论述”)笔者认为,恩格斯的上述论述之所以不能作为物质定义是因为他未揭示物质概念的本质属性,不符合下定义的逻辑规定。恩格斯的这几句论述中,一次也没有指出,从各种实体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概念的共同属性即本质属性具体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恩格斯的论述未能揭示出物质概念的本质属性即客观实在性。赵宝云,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关于物质的论证不是物质的定义,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7、学版)1988年第4期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物质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演,直到列宁在深刻总结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一书中,给它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P89)物质概念才成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集中体现。 蔡茂剑 关于列鼎物质定义的阐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5卷二、 对列宁的物质定义的一般理解,认识论意义上的物质定义马克思
8、、恩格斯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谈到物质概念时,有时把它概括为一切物体的总和"、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56页)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概念学说"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存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同上,第266页)列宁第一次提出了“客观实在”这个概念"这就表明各种各样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
9、同本质是客观实在,它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共性不等于某一具体的实物,它体现了世界真正的物质性"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属性是变化的、相对的,但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却是永恒的、绝对的;它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形态表现出来,存在于各种形态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尹国志 客观性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释疑解惑本质的关系即规律,所以它也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发展中如何统一起来的规律。只有哲学才研究这种关系得规律。这才是哲学独特的对象性,给予对哲学对象的这种理解,从马恩开始,到列宁逐步完成了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奠基的任务,其显著标志就是:明确的把哲学的物质理解
10、为客观实在,在这个基础上正确的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客观是在世对众多具体物质的最高概括,用来规定哲学的物质(或称存在)的到的是最高的抽象物,由此推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必然是最一般的关系,而研究关于这种最一般关系得运动规律的理论,必然是作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一方面广泛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诸多领域,另一方面也即是这自然、社会和思维之间最普遍的规律和最一般关系得本质,因为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个领域的关系再归结一下,其实无非是客观世界和主观思维德关系,即存在和思维德关系,由此可见,以客观实在规定哲学的“物质”,所奠定的才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郑
11、弘波,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二题,江淮论坛1986年第3期列宁的“客观实在性”还有另一层意思:它也是对物质特性的丰富多样性的高度概括。运动、时间和空间等等,都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他们也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同意识现象根本不同的。现代科学成就还证明:任何物质形态,除了上述共同特征外,都具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并且有规律的形成物质体系;构成物质体系得各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势必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破坏整个物质体系得平衡。“普遍系统论”的广泛运用,“生态学”的发展,物质结构理论的神话,都向我们指出了全面理解物质特性的重大意义。但是,这些物质特性的存在同样改变不了物质是“客观实在
12、”这一确凿事实。这说明物质及时无数物质客体的多样性的统一,又是物质特性的多样性的统一。梁中义 哲学界关于列宁物质定义的讨论 思想政治教学1981年第1期 列宁物质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层面加以规定,揭示出物质对于意识的本原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派生性!依赖性"它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则界限,有力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列宁物质定义明确指出物质可以被人们所感知!所认识,论证了恩格斯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因此划清了可知论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原则界限,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认识论" 列宁物质定义明确指出物质可以被人们所感知!所认识
13、,论证了恩格斯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因此划清了可知论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原则界限,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认识论"黄明中,论列宁物质定义的哲学意义,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1月第24卷第1期列宁在唯批第五章第二节对物质下的第二个定义:“物质这个概念在认识论上,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指的知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在这个物质定义中除突出其认识论意义之外,它不同于先前定义的重要之处是:超出“感觉”代之用意识来规定物质的本质属性。依列宁的表达习惯,可将这个定义精炼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贺祥林 吴晓东 列宁的两个
14、物质定义的逻辑解析江汉论坛1992年第3期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从我们周围的世界通我们的感觉、意识的关系,从我们知识的源泉的角度来表述物质,列宁著名的物质定义是同先哲们相一致的,同样抓住了认识论的物质定义的两个要点。不消说,称列宁定义是认识论定义的观点同断定列宁定义是认识论定义和本体论统一的观点相龌龊。后一种理论认为,列宁定义包括两点,一是物质客观实在性,二是客观实在的可知性,这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来回答问题的,因此前者具有本体论意义,后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何小颜,关于本体论的物质定义,学习
15、与探索 1983年第3期三、实践论基础上的物质观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关于物质概念的基本思想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在生活实践中可从感觉上直接或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感知的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上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坚持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将其提高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事物,未能把感性的人的活动理解为客观的活动,首先导致了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6、;由于它不理解实践的客观性,便只能陷入“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的二难困境,并最终导向诉诸个别“贤明”君主之类的唯心史观。“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8页)"其次,旧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的这种缺陷还导致了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或怀疑论倾向"近代唯物主义一般是经验论的,而经验论贯彻到底则必然导向怀疑经验之外的存在的不可知论"因此,旧唯物主义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是不完备!不彻底的,它虽包含着合理因素,但却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引入实践概念,由于
17、把人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理解为客观的实在,便克服了上述缺陷,使对于作为唯物主义基石的物质概念的理解完备化了!彻底化了"由此出发,进而把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理解为一个实践的问题,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于是困扰着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和人与环境的二律背反问题都不复存在了"这表明,通过实践概念的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更为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或者说,旧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以扬弃的形式包含在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之中"王南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200
18、6年第9期给物质下定义,不仅要指出它是客观实在,还应指出他的矛盾性和实践对象性。因为定义,根据形式逻辑的要求,就是要揭示概念的内涵,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总和(参见辞海 哲学分册第433页)。物质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概念,它本身起码具有客观实在性,矛盾性以及实践对象性这样三个方面的本质属性,我们把它们全部加入到定义中来,这就比较去全面地揭示了物质的内涵,指出了该“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高明岭 物质定义新解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5月第3卷第3期从实践论的物质定义出发则不然,它认为“物质是供人作用和改造并证实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存在”,这就把物质置于人的事件活动
19、的对象的地位,它不但不能独立于人,而且还要等待人去实际地改变它,规定它;具有意识能动性的人成为哲学的主体,他决定着物质的模样。因此,这种物质定义由于确定了物质是人的作品和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确证而显示出主体性的特征,从而由这种物质定义所决定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也就呈现主体性唯物主义的色彩。朱宝信,试论物质范畴的三重定义,齐鲁学刊,1994年第4期马克思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
20、的活动本身。”马克思要求我们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是否同样要求我们把物质也当作实践去理解呢?我认为,物质的外延应该包括在“对象、现实、感性”的外延之内,因为这里的对象应该包括、而且主要是指物质对象,这里的现实也包括现实的物质,这里的感性也应该包括感性存在物"因此,在回答什么是物质的时候,或对物质概念进行定义的时候,不应该离开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和主体,而同样应该把物质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相对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当今流行的抽象物质观来说,实践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具体物质观。只有从这种具体物质观出发,我们才能克服物质观上的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把物质理解为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人们只有在改变物质的活动中才能实现物质与意识的统一。这是意识与物质同一性的根本内涵,也是实践唯物主义物质观同一切哲学的物质观的根本区别。孙显元,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物质,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25卷第5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论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转向了人类世界,从存在一般转向了现实世界,从“本质”的层面去理解现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和出发点来研究社会问题,直接面对人的现实生活,把人看作活生生的、知情意统一的具体的、完整的人。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无论是现实的人还是人的现实性,是通过人的现实活动即实践表现出来的,实践将人与自然界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应急救护技能普及》课件
- 中医治疗鼻炎的特效方法及其治疗疗效
- 物理2025《高中考前》高考冲刺考试方法答题技巧高考预测类型2 用能量观点或动量观点破解力学计算题含答案
- 手膜护理焕发双手水嫩光泽
- 企业如何通过并购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 柔润不油腻的身体乳液
- 七夕节的手工艺文化
- 解剖学课件设计
- 以透明促发展构建可持续的公益生态圈-以区块链为例
- 区块链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探索
- 钓场出租合同协议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健康教育技能试题及答案
- 机车车辆试题及答案
- 地理澳大利亚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 常用施工规定和技术要求1
- 旅游景区娱乐服务设计
- 亚马逊店铺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T-CQAP 4002-2024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法活动指南
- 利用科学史进行高中生物学主线式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十大热点人物事迹+高分素材
- 2025年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长江出版传媒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