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联系的眼光实实在在教好语文_第1页
以联系的眼光实实在在教好语文_第2页
以联系的眼光实实在在教好语文_第3页
以联系的眼光实实在在教好语文_第4页
以联系的眼光实实在在教好语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17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 崔怡红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3抓住重点句子,联系生活实际,领会“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深刻道理。教学重点难点:从“积弯落弹”等词句,品悟松树的独特本领,继而从中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弯曲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一根塑料尺,课文片段(打印纸)一、 激情导入,引起需求同学们,大自然像一本打开的书,供我们阅读,给我们以无限的启迪。今天,让我们继续用敏锐的眼睛、智慧的大脑,跟随两位旅行者,去感受,去领悟山谷中的谜底(生齐读课题)二、

2、 紧扣课题,直奔谜底1那么,山谷中到底蕴藏着什么谜?谜底又是什么呢?快速浏览课文,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2学生交流“山谷中藏着什么谜?”“ 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师追问:你产生了什么疑惑?(为什么它的西坡长满杂树?东坡只有雪松?)师:是啊!长久以来,这一奇异的景观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但谁也解不开这个谜。出示: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是什么。齐读3交流“那时至今日,谜底被揭开了吗?”出示“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

3、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这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4渗透写作知识:这两句话,上句写出了人们的疑惑,下句揭开了谜底,在文中遥相对应。在写作上,我们把它叫做“前后呼应”。5过渡:那么雪松到底凭着什么特殊的本领,在东坡生存下来呢?6静思默想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有助于思考。请你默读第三小节,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读读、圈圈画画。7 交流后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来为我们刻画出雪松独有的身姿。”指名读读了几遍,你觉得雪松独

4、特的本领在于用词语来概括师用一根塑料尺来提示学生,并板书:弯曲、反弹8过渡:雪松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欣赏?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过渡:大声去读读这三十几个字,认真地体会,不要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交流:“反复地积”我可以体会到风雪之大,来势之猛; “反复地弯”可以体会到雪松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反复地落”、“反复地弹”可以体会到雪松面对严寒不屈不挠的精神 “”可以看出“积弯落弹”的过程是循环往复的,更可以看出雪松的坚韧不拔。 “始终完好无损”从“始终”中可以体会到雪松的顽强生命力!9此时此刻,你想对雪松说什么?(雪松,你真了不起)1

5、0小结:这就是雪松,面对风雪的侵袭,用一时的弯曲缓解了压力,使自己笑傲于东坡之上!一棵普通的植物竟充满了生存的智慧,怎不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让你带着敬佩,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好这两句话!11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啊!再出示谜底,一起读一读: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这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三、 体会哲理,感悟人生(课文四、五两节)1过渡:同学们,这次与两位旅行者同行,收获一定不小!我们终于解开了山谷中的谜底。而那两位旅行者却透过现象,感受到了更加深刻的东西!请你读读四

6、、五小节,了解他们得到的启示!2 直接出示,这是其中一个旅行者得到的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从这位旅行者的感慨中,你有没有什么收获?多读几遍,再好好想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古今中外一些名人事例来谈谈你的感受。同桌可以一起讨论讨论(联系雪松的精神来谈)A 战胜压力,面对困难时,并非只有通过正面抗争去解决,还可以如雪松那样,作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B越王勾践在战败亡国时,“卧薪尝胆”三年,最后终于打败吴国。C卢沟桥烽火中当敌人来攻打卢沟桥时,在敌众我寡、伤亡较大的情况下,中国守军没有盲目抵抗,

7、而是暂时退守宛平县城,再寻求反败为胜的机会。D韩信能忍“胯下之辱”。E夏洛蒂三姐妹在所写的诗集只卖出两本后,她们毅然改变策略,改写小说,终于从“小草”长成了“大树”。3在很多的成语或谚语、格言中,也浓缩了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思想。比如当你的朋友受了委屈时,你会怎样劝导他?(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屈能伸)比如你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改变策略,另谋出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4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出示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齐读三遍。5总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相信同学们会越来越深地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在巨大困难和强大的敌人面

8、前,我们不能硬碰硬,要讲究智慧。我们欣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魄,也敬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但是, “弯曲”的策略,绝对不能成为放弃抗争的借口。永远记往:弯曲更好地发展!(板书)四、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1山谷中的谜底一定给了你很大的启迪,对你今后为人处世有很大帮助。此时此刻,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写下你的感受,我们等会一起交流,好吗?交流2同学们一定很喜欢阅读。但阅读不能仅满足于简缩文本,而要从原文中汲取原汁原味的知识与思想。正如,读了三打白骨精,我们就有必要读一读西游记;学了我和祖父的园子,我们只有去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才会更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课外,和父母一

9、起去读一读作者刘燕敏的山谷中的谜底原文吧!师简介,激起学生阅读兴趣:文章中的两位旅行者是一对夫妻,当他们的婚姻濒临破裂时,他们无意中揭开了这山谷中的谜底,让他们大受启发,竟然奇迹般地挽救了他们的婚姻。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去读读吧,相信你们都会获得启迪。板书: 山谷中的谜底 弯曲 反弹更好地发展 以联系的眼光,实实在在教好语文 语文诊断课后的整理与思考5月10-11日,我参加了高研班小学语文的第一次诊断课活动,的确是得益匪浅。本次活动分两天进行,第一天由包括我在内的四位老师上课。我执教的是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导师诊断意见:四位老师都很有思想、很有见地、很有理念、很有功底。对我的印象:从容、自信

10、,与学生的交流很真诚。(1)教材要抓“联系”四位老师对教材都有比较深透的把握。教师读教材,就是一个和作者对话的过程。(1)文字层面;(2)文学层面;(3)哲学层面。只有到了第三个层面,才能真正挣脱枷锁,才能真正在教海中游刃有余地徜徉。在备课时,千万不能把教材看成一个个分割的部分,如标点、生字、词语、开头、结尾,如重点、难点等。而用哲学的眼光来看,世界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把教材割裂,而要用哲学的高度,用联系的视角来把握教材。一篇课文应该是“课题”与“文本”的联系。如山谷中的谜底,没有抓好谜底与启示之间的联系,没有挣脱“按步就搬”的枷锁。对学生思维碰撞的力度还显不够。(2)教法要“实事求是”

11、课堂上,要珍惜时间,讲究效率。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完成作业的时间。纵观四节课,教学手段稍显单一。作为教师,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读出“花腔”,变着法子让学生愿意读书、反复读。以山谷中的谜底为例,在品味雪松的精神时,有一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教师不要断采用多种读书方法,比如分组读四个“反复”的短语,师引读“反复地反复地”,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在弯曲地抗争中,雪松得到了锻炼,姿态优美地活在了世界上。”我的反思: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短小精焊,通过一个浅显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我在备课时

12、,紧扣课题,提出“山谷中到底蕴藏着什么谜?谜底是什么?”直奔谜底。在学生找出谜面和谜底的基础上,再以“雪松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一个问题引入课文第三小节。再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对文中体现雪松品质的两个重点句子进行反复研读,让学生感悟到雪松的“弯曲精神”和“顽强不屈”的品质。然后再得出启示,结合实际谈自身收获,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因此,我的设计思路是“由谜入文,学习品质,揭示启示,畅谈收获”。朱老师认为第一个环节的处理非常好。由谜入文,把谜面与谜底进行对照,并进行“前后呼应”写作方法的渗透。可是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总感觉不能得心应手。因为课文的语言文字比较显浅易懂,在学习雪松的独特本领时,学生

13、很容易就把“启示”说了出来。此时,是简单处理第二个环节,直接学习第三个环节,还是仍然按步就搬?在课堂上,由于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显得有点手忙脚乱,于是我选择了“按步就搬”。可是事实表明,显得有点绕,有让学生“懂装不懂”的嫌疑,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后,听了导师朱老师“联系哲学”的观点后,我才恍然大悟。在备课时,我正是因为割裂了“松树品质”和“旅行者启示”之间的关系,才会出现教学时这种现象。反思我的备课,可能过多地顺应了现在上语文课的潮流,比如要渗透写作方法、要给学生十分钟动笔的时间,让学生圈点批注、写感受等,要让学生有自由对话的机会和时间等,可能在这方面考虑得过多,而没有真正深入地挖掘

14、教材,没有真正透彻地去解读教材之间的紧密联系。可见,“刻苦钻研教材”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要真正落到实处,可能要花费我们更多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只有在真正做到了钻研教材之后,才能开始考虑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选择教法和学法。朱老师认为我们指导朗读的手段过于单一,把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之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在我的这堂课中,只有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齐读这些朗读形式。可能太追求现如今新颖的教学手段,而扔掉了这些传统。用朱老师的话来说:“简单地说,语文,就是读书和写字。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要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乐读、善读,有效地读。”在第二天的活动后,朱老师又以“在语文备课中,你们有什么诀窍吗?”为主题,让我们畅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她再对症进行诊断。这样的研讨方式,更具针对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