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册)(报批稿)2005 北京 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册)(报批稿)2005 北 京前 言本暂行规定是根据铁道部建设管理司的安排编制而成的。本暂行规定在编制过程中,认真总结了秦沈客运专线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内外有关标准的规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审查后定稿。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按照“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铁路建设理念,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用安全、可靠、先进、成熟、经济、适用的新技术,不能照搬照套标准。勘察、设计单位执行(或采用)单项或
2、局部标准,并不免除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对整体工程和系统功能质量问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本暂行规定共分8章,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线路、路基、轨道、桥涵、隧道、站场,另有3个附录。在执行本暂行规定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有关资料。如发现需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10号,邮政编码300142),并抄送铁道部建设管理司(北京市复兴路10号,邮政编码100845),供修订时参考。本本暂行规定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本暂行规定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本暂行规定参编单位: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本暂行规定主要起草人:李
3、秉涛、白宝英、吴连海、苏 伟、靖凤鸣、罗章波闫红亮、乔俊飞、刘向云、郭 郦、赵陆青、崔维孝宋绪国、崔俊杰、王 桢、杜保军、阳运中、吴中民韩向阳目 次1 总则32 术语、符号62.1 术语62.2 符号63 线路83.1 一般规定83.2 线路平面83.3 线路纵断面123.4 交叉、附属设施及其它144 路基164.1 一般规定164.2 路基面形状和宽度184.3 基床234.4 路堤254.5 路堑294.6 过渡段314.7 路基排水344.8 路基防护354.9 路基支挡374.10 其他375 正线轨道395.1 一般规定395.2 正线轨道405.3 无缝线路435.4 轨道附属设
4、备及常备材料466 桥 涵486.1 一般规定486.2 设计荷载496.3 结构变形、变位和自振频率的限值556.4 结构形式、计算及构造576.5 桥面布置及附属设施606.6 车站高架结构627 隧 道637.1 一般规定637.3 隧道衬砌647.4 洞内附属构筑物657.5 洞门及洞口缓冲结构667.6 防排水667.7 通风、照明687.8 防灾与救援687.9 抗震设计698 站 场708.1 一般规定708.2 站线平、纵断面728.3 站场路基、排水及道路738.4 车站、客运设备及段(所)748.5 站线轨道77附录A 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80附录B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81附
5、录C 跨区间无缝线路的允许温降和允许温升85本暂行规定用词说明881 总则1.0.1 为统一新建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标准,使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暂行规定。1.0.2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的设计。本暂行规定中除特别指明为无碴轨道标准外,其它标准仅适宜于有碴轨道标准,未包括内容应参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另行研究确定。1.0.3 本暂行规定为推荐性标准,是一般情况下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和必须遵守的共性要求。涉及结构安全和系统功能的技术指标应慎用最低标准。1.0.4 采用本线旅客列车和跨线旅客列车混合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跨线旅
6、客列车运行速度不低于160km/h。1.0.5 设计年度宜分为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对铁路线下基础设施和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对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 全线应按一次建成双线铁路设计。下列技术标准应根据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和国家要求的最大输送能力,在设计中经过综合比选确定: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到发线有效长度;牵引种类;动车组(机车)类型;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行车指挥方式;追踪列车最小间隔时分。1.0.7 荷载采用ZK活载。1.0.8 建筑接近限界的基
7、本尺寸及轮廓应符合图1.0.8的规定。图 建筑接近限界基本尺寸及轮廓(单位:mm)注: 1 曲线地段限界加宽见本暂行规定附录A;2 本图亦适用于桥梁、隧道。1.0.9 客运专线铁路应充分考虑设备的兼容性,为跨线列车运行创造条件。 正线应按双线双方向设计。1.0.11车站位置应根据沿线城市的社会经济、客运量、运输组织、通过能力和技术作业需要,结合工程条件等综合研究确定。车站的布局和规模应根据有关技术政策规定、运输组织特点,结合城市规划、工程条件等统筹考虑。 铁路选线设计宜绕避高填、深挖和长路堑等路基工程,并绕避不良地质条件的地段。对受洪水影响大或河流冲刷严重的地段,或降雨量大、降雨强度高、降雨历
8、时长的区域,宜予以绕避;无法绕避时,应采用桥涵通过或选用其它适宜的工程处理措施。1.0.13路基、桥涵、隧道和轨道等各类结构物的设计,应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等要求,并加强各结构物间的协调和统一,使车、线、桥(或路基、隧道)的组合具有良好的动力特性,严格控制结构物的变形及工后沉降。 正线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1.0.15跨线旅客列车联络线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联络线的性质、联络线所在位置及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经综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跨线旅客列车联络线的设计标准,应按相应速度标准的设计规范或规定执行。1.0.16动车组走行线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走行线的长度、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
9、、水文条件等综合研究确定。其设计标准应按相应速度标准的设计规范或规定执行,并满足铺设无缝线路的有关技术要求。 用地设计应坚持科学用地、合理用地,在满足运输生产和安全防护要求的基础上,节约用地,少占耕地。 铁路设计应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通过城市或居民集中的地区,应采取适宜的降噪减振措施,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要求。1.0.19对自然灾害和异物侵限的多发地段、突发事故及火灾易发设施等,应设置相应的防灾安全监控系统。1.0.20 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可参照国家现行的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级铁路干线的标准办理。1.0.21 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暂行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
10、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 术语 工后沉降基础设施铺轨完成时的沉降量与最终形成的沉降量之差。2.1.2 ZK标准活载中国客运专线标准活载。2.1.3 跨线列车联络线连接本线,专门用于跨线列车运行的线路。2.1.4 动车组走行线连接车站与动车段(所),专门用于动车组走行的线路。2.1.5 隧道缓冲结构隧道两端洞口为缓解空气动力学效应而设置的结构。2.1.6 动车组具有牵引动力、固定编组、在日常运用维修中不摘钩的列车。2.1.7 动车段(所)动车组的运用检修基地。 线路基桩为施工和养护维修提供平面和高程测量控制的基准。2.2 符号V 设计速度R 平面曲线半径Rsh 竖曲线半径K30 地基系数Ev
11、d 动态变形模量K 压实系数n 孔隙率Ps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 动力系数L 桥梁结构的有效跨长no 简支梁竖向自振频率F 离心力f 离心力折减系数3 线路3.1 一般规定3.1.1 正线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重视线路的平顺性,选用适宜的平面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和较长的坡段长度,提高旅客乘坐舒适度。3.1.2 车站及两端正线的设计标准,应与区间正线相同,特殊条件下,可按下列规定办理:1 全部列车均停车的大型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的正线设计标准,经技术经济比选,可采用与行车速度相适应的技术标准;2 部分列车停车、部分列车通过的大型车站两端正线设计标准,应根据线路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城市环
12、保要求及该站列车的停车比例等,经综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设计速度,并按相应速度标准的设计规范或规定执行。3 利用既有铁路地段,经技术经济比选,可按不低于既有铁路提速规划相适应的速度标准设计。3.1.3 正线的设计标准必须满足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有关技术要求。3.2 线路平面3.2.1 圆曲线半径宜采用以下数列: 12000、11000、10000、9000、8000、7000、6000、5500、5000、4500、4000、3500、3000、2800、2500、2200、2000 m 。必要时可采用以上数列间100m整倍数的曲线半径。3.2.2 正线的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
13、慎用最小和最大曲线半径。位于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以及利用既有铁路等限速地段,可按确定的设计速度方案,采用相应速度标准的曲线半径。最小曲线半径不得小于表3.2.2规定的数值。表3.2.2 最小曲线半径设计速度(km/h)最小曲线半径(m)V=2002200(2000)200V2504000(3500)注:括号内数值为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和审批后方可采用的最小曲线半径。3.2.3 最大曲线半径一般不宜大于100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12000m。3.2.4 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应采用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的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缓和曲线
14、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和地形条件按表合理选用:宜选用一般长度,困难条件下不宜小于最小长度。表3.2.5 缓和曲线长度(m)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一般长度最小长度V=200(km/h)200V250(km/h)V=200(km/h)200V250(km/h)120005012050100(90)110006013060120(110)100007014060130(120)续表3.2.590007016060140(130)80009017080150(140)70009020080180(160)6000120250100(90)230(210)5500140280120(110)250(230)5
15、000160300140(130)270(240)4500180340160(150)300(270)4000200370180(170)330(300)3500250420220(200)380(340)3200270450240(220)400(360)3000290260(240)2800320280(260)2500350310(280)2200390350(320)注:括号内数值为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后方可采用的最小缓和曲线长度。2 限速路段缓和曲线长度可根据设计速度计算确定。3.2.6 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最小长度和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最小长度,不应小于表3.2.6规定的
16、数值:表3.2.6 夹直线和圆曲线最小长度设计速度(km/h)V=200200v250夹直线和圆曲线最小长度(m)一般160200困难120150位于大型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以及利用既有铁路地段,可根据相应的设计速度按下列公式计算:一般条件下:L0.8V (-1)困难条件下:L0.6V (-2)式中 L夹直线和圆曲线长度(m);V设计速度(km/h)。3.2.7 正线上道岔前后(基本轨接缝及辙叉跟端)至两端缓和曲线间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表3.2.7规定的数值。表3.2.7 道岔前后(基本轨接缝及辙叉跟端) 至两端缓和曲线间直线段长度设计速度(km/h)V=200200v250 直线段长度(m)一
17、般120150困难80100位于大型车站两端减、加速以及利用既有铁路等限速路段,可根据相应的设计速度按下列公式计算:一般条件下:L0.6V (-1)困难条件下:L0.4V (-2)式中 L 直线段长度(m);V 设计速度(km/h)。3.2.8 区间正线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曲线地段应以左线(下行线)为基准,右线设计为左线的同心圆。3.2.9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应按表3.2.9选用。表3.2.9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设计速度(km/h)V=200200v250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m)4.44.6正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并行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相邻一侧正线的行车速度及其技术要求和相邻
18、线的路基高程关系,考虑站后设备、路基排水设备、声屏障、桥涵等建筑物以及保障技术作业人员安全的作业通道等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最小不应小于5.0m。正线与新建普速铁路、既有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当线间设置接触网杆柱等设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3.2.10 车站正线的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车站应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可设在曲线上,正线最小曲线半径应结合设计速度合理确定。2 曲线车站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较小的曲线偏角及曲线长度。2)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3)咽喉区范围内的正线应设在直线上。3.2.11 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的桥梁
19、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也可设在曲线上,但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3.2.12 隧道宜设在直线上,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设在曲线上,但曲线宜设在洞口附近,并应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3.3 线路纵断面3.3.1 设计坡度宜由小到大合理选用。区间正线的最大坡度应根据牵引种类和工程情况,经牵引计算检算并经过比选后确定。最大坡度不应大于20。动车组走行线最大坡度不应大于30。最大坡度不考虑平面曲线阻力和隧道阻力的坡度折减。3.3.2 正线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最小坡段长度不宜小于8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600m,且不得连续采用,并应满足下式要求,取整为50m的整倍数:lp=2
20、5;i/2×Rsh+0.4Vmax ()式中lp -最小坡段长度(m);i -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Rsh -竖曲线半径(m);Vmax -设计最高行车速度(km/h)。动车组走行线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宜小于2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50m。3.3.3 坡段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 区间正线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设计速度为160km/h及以上的区段,按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等于1时设置竖曲线;设计速度小于160km/h的区段,按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3时设置竖曲线。最小竖曲线半径应根据所处区段远期设计速度按表选用,但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应大于40000m。表3.3.3 最小竖曲线半径V(k
21、m/h)250250以下160及以上160 以 下Rsh (m)2000015000100002 动车组走行线当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3时,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竖曲线半径宜为10000m,困难时应为5000m。3 竖曲线与竖曲线、缓和曲线、道岔均不得重叠设置。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3.3.4 区间正线两线并行在共同路基上时,两线轨面高程应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计,区间渡线范围必须按等高设计。 正线与跨线列车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和既有线并行时,在区间不宜修筑在同一路基上。特殊情况下必须修筑在共同路基上时,两线轨面高程可按不等高设计。3.3.5 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梁的桥
22、上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桥梁设计的技术要求。客运专线铁路跨越其它铁路、公(道)路时,纵断面设计高程应满足其净高要求;跨越客运专线铁路的立交桥,其桥下净高不应小于7.25m。利用既有立交桥(客运专线铁路在下)时,经技术经济比选,可采用较低的净高。跨越通航河流的桥梁纵断面设计除应满足水文条件、桥梁结构要求外,还应满足通航净空的要求。3.3.6 隧道内的坡道可设置为单面坡道或人字坡道,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宜采用人字坡,其坡度不应小于3。路堑地段线路纵坡不宜小于2。3.3.7 跨越排洪河道的特大桥和大中桥的桥头路基,水库和滨河地段,行洪、滞洪区的浸水路堤,其路肩高程应按现行设计规范结合国家防洪标准设计。路、桥
23、分界高度应根据路堤地基条件、填料性质及来源、当地土地资源、城镇交通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比选后综合确定。软土地基地段,应根据软土类型、软土层厚度、加固工程大小及路堤工后沉降量等因素确定。池塘集中、道路和沟渠密集、沉降控制困难的软土地基地段宜按设桥方式通过。3.3.8 站坪宜设在平道上,且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宜采用一个坡段;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1的坡道上。特别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2.5的坡道上,越行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车站咽喉区的正线坡度宜与站坪坡度一致,困难条件下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2.5,特别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6。3.4 交叉、附属设施及其它3.4.1 铁路与公(道)路交叉,应
24、根据技术条件和地方交通条件合理设置立交,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 铁路与公(道)路立交的净空按现行有关规定设计。2 对密集的公(道)路应考虑适当的改移、合并后,设置立体交叉。3 铁路与规划公(道)路交叉时,应考虑规划公(道)路穿越条件。4 当铁路跨越公路净空小于5m时,应在铁路桥两侧设置公路限高架。3.4.2 区间线路贯通封闭。在路堤排水沟外1m及路堑堑顶外2 m(有天沟时在天沟外1 m)处设置防护栅栏,并按有关规定设置警示标志。在综合维修基地(工区)及车站等处应设置维修养护车辆进出口,区间地段应根据地面道路的交通情况及其它维修养护要求,设置维修用进出口。3.4.3 正线及车站用地界标(桩)应埋设
25、在铁路地界线上和地界拐点处。埋设间距直线为150m,曲线为40m。3.4.4 当公路与客运专线铁路并行且公路路面标高高于铁路或低于铁路但在1.5m以内时,应在邻近客运专线铁路一侧沿公路路肩设置刚性防护网;当公路跨越客运专线铁路时,应在跨线桥上设置刚性防护网,并在两端设置延长防护网。当刚性防护网采用金属结构或含金属结构时,应设置可靠接地。4 路基4.1 一般规定本章适用于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路基设计4.1.2 路基工程应通过地质调绘和足够的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在取得可靠的地质资料基础
26、上开展设计。4.1.3 路基工程应避免高填、深挖、长路堑和高大挡土墙,一般路堤边坡高度不宜超过15m,特殊路堤边坡高度不宜超过10m,路堑边坡高度不宜超过30m,并应尽量绕避不良地质条件地段。4.1.4 路基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其地基处理、路堤填筑、边坡支挡防护以及排水设施等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使之能抵抗各种自然因素作用的影响,确保列车高速、安全和平稳运行。4.1.5 基床表层的材质和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使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容许承载能力,并能防止道碴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
27、地表水侵入基床土中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等基床病害。4.1.6 路堤填料应能满足客运专线铁路所要求的压实标准,必要时应于施工前进行填料的填筑试验。4.1.7 路基与桥台、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路堤与路堑以及土质、软岩、强风化硬质岩路堑与隧道、有碴轨道路基与无碴轨道路基等分界处应设置过渡段。4.1.8对沉降控制较困难的软土路基,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提前安排施工,保证必需的预压期。4.1.9 路基工程的地基应满足承载力和路基工后沉降的要求。其地基处理措施必须根据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建设工期等通过检算分析确定。4.1.10 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在满足路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兼
28、顾美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4.1.11 路基排水工程应全面系统地规划,具有足够的防、排水能力,并及时实施。4.1.12 路基设计应高度重视防灾减灾, 应提高路基抵抗长期连续强降雨、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路基设计洪水频率标准按照现行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中级铁路的标准执行。4.1.1 路基上的列车及轨道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应符合表4.1.1的规定。表4.1.1 列车及轨道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设计速度(km/h)设计轴重(kN)换算土柱宽度(m)重度(kN/m3)高度(m)V=2002003.3183.0192.8202.7212.6222.5200
29、V2503.4183.0192.9202.7212.6222.5注:当有跨线列车或其它荷载列车行驶时应按相应荷载计算。4.1.1 作用在路基面上的动应力设计值应考虑轴重、设计速度等的影响。 客运专线路基与不同标准的路基连接处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渐变段。4.2 路基面形状和宽度 路基面形状应为三角形,由路基面中心向两侧设4的横向排水坡。曲线加宽时,路基面仍应保持三角形。 路肩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计时速V=200公里应不小于1.0m; 2 设计时速200V250公里应不小于1.2m。 直线地段的标准路基面宽度应不小于表规定数值。表 直线地段标准路基面宽度(m)设计速度(km/h)单 线双
30、 线路 堤路 堑路 堤硬质岩石路 堑土质路堑线间距V=2007.77.712.112.312.14.4200V2508.28.213.013.013.04.6注:路基面宽度可根据路肩上各种设备的布设要求进行调整。4.2.4 正线曲线地段路基面宽度,应在曲线外侧按表的数值加宽。曲线加宽值在缓和曲线范围内线性递减。表 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设计速度(km/h)曲线半径R(m)路基面外侧加宽值(m) V=200R60000.26000R45000.34500R35000.43500R28000.5R <28000.6200V250R100000.210000R60000.36000R45000.
31、44500R40000.5R <40000.6 路基标准横断面应符合图4.2.5-16的规定(图中括号内数字为设计时速V=200公里采用的数值)。图1 双线路堤标准面 (m)图2 双线路堑(硬质岩石)标准面 (m)图-3 双线路堑(软质岩石、强风化硬质岩石及土质)标准面 (m)图-4 单线路堤标准横断面 (m)图 -5 单线路堑(硬质岩石)标准面 (m)图-6 单线路堑(软质岩石、强风化硬质岩石及土质)标准面 (m)4.3 基床 路基基床由表层与底层组成,其厚度应符合表的规定。表4.3.1 基床厚度设计速度(km/h)基床表层厚度(m)基床底层厚度(m)基床总厚度(m)V=2000.60
32、1.902.50200V2500.702.303.00 基床表层应采用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等材料,其材料规格及压实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级配碎石时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碎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的规定。2)与上部道床碎石及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15<4d85的要求。当与下部填土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当下部填土为改良土时,可不受此项规定限制。3)压实标准应符合表-1的规定,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孔隙率n三项指标控制。表-1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的压实
33、标准2 采用级配砂砾石时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颗粒的粒径、级配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砂砾石级配范围级配编号通过筛孔(mm)质量百分率(%)605040302010520.50.0751100971009599909084947685657754674051232332100100909380856570455530351520101043100100909575705055303015201010441001008580605030301520101042)级配曲线应接近圆滑,某种尺寸的粒径不应过多或过少。3)与上部道床及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15<4d85的要求。当与下部填土之间
34、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当下部填土为改良土时,可不受此项规定限制。4)颗粒中细长及扁平颗粒含量不应超过20%;5)粒径小于0.5mm的细集料的液限应小于25,其塑性指数应小于6。6)压实标准应符合表-3规定,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孔隙率n三项指标控制。表-3 基床表层级配砂砾石的压实标准填料压实标准地基系数K3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MPa)孔隙率n级配砂砾石1905518%4.3.3 基床底层应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其压实标准应符合表4.3.3的规定,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
35、压实系数K(或孔隙率n)三项指标控制。表 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填料厚度(m)压实标准改良细粒土砂类土及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A、B组填料及改良土2.3地基系数K30(MPa/m)110130150动态变形模量Evd(MPa)404040压实系数K0.95孔隙率n28%28%注:1. 压实系数K为重型击实标准(以下同)。2 . 改良土压实标准:当采用物理方法改良时,应符合本表规定;当采用化学方法改良时,除符合本表规定外,还应满足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及易产生翻浆冒泥、冻害等基床病害地段,应对基床部分采取防水或防冻害等措施。4.4 路堤 基床以下路堤应优先选用A、B组填料和C组块石
36、、碎石、砾石类填料,当选用C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土源性质进行改良后填筑,其压实标准应符合表的规定。采用地基系数K30、压实系数K(或孔隙率n)双指标控制。表 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填料压实标准细粒土改良土砂类土及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A、B、C组 (不含细粒土、粉砂及易风化软质岩块石土) 填料及改良土地基系数K30(MPa/m)90110130压实系数K0.90孔隙率n31%31%注:改良土压实标准:当采用物理改良方法时,应符合本表规定;当采用化学改良方法时,除符合本表规定外,还应满足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 路堤边坡坡率可按现行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根据路基填料、路堤高度、水文
37、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以细粒土、砂类土及风化软质岩块石填筑的路堤,根据路堤边坡高度, 宜在两侧边坡23m范围内分层平铺土工格栅,竖向分层间距可结合填料性质和碾压层厚度确定,宜为0.50.6m。 当路基基底压缩层范围内(一般不小于25 m)的地基土不符合表4.4.4要求时,应结合架梁和铺轨的施工组织安排和工期要求,进行工后沉降分析。表4.4.4 路基地基条件地层地基条件基岩无条件碎石类土无条件砂类土Ps5.0MPa或N10,且无地震液化可能黏性土Ps>1.2MPa或00.15 MPa注: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4.4.5 路基工后沉降量控制标准见表,并应严格控制不均匀沉降。表 工后沉降控制
38、标准设计速度(km/h)一般地段工后沉降(mm)路桥过渡段工后沉降(mm)沉降速率(mm/y)V=2001508040200<V2501005030 4.4.6 软土路堤的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作用时不应小于1.25。4.4.7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见本暂行规定附录B,由计算公式求得的总沉降量应经实际工程观测资料检验修正。4.4.8 地基加固方案应结合地基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地质条件、工后沉降量计算值、工期等因素综合确定。4.4.9 软土路堤在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土速率。控制标准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1.0cm/昼夜,坡脚水平位移速率0.5cm/昼夜。4.4.10 软土和松软土路堤应根据
39、沉降观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开展动态设计,以推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并应及时调整设计,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应作为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4.4.11 对软土和松软土等不良地基应结合工程施工,选择代表性地段提前修筑试验路堤,以检验设计、指导施工。4.4.12 对于高度小于基床厚度的路堤,当基床范围内的地基存在Ps1.5MPa或00.18MPa的土层时应采取换填等措施处理。当基床范围内的地基不存在Ps1.5MPa或00.18MPa的土层时,其基床应满足表4.3.2-1或表4.3.2-3及表4.3.3要求,不能满足时,可按下列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1 当路堤高度大于基床表层厚度时:1)当
40、地基为黏性土时,应挖除地表不小于0.5m,填筑渗水土,于渗水土顶部设置两布一膜复合土工布,两侧坡脚外设置排水沟,排除基床表层积水和地下水。2)当地基为砂类土或碎石类土时,应将地表整平碾压。3)当地基为岩石时,视其风化程度分别处理。坚硬岩石表面应清除凹凸不平面,或采用C25以上的混凝土填平后,直接在其上填筑;强风化硬质岩和软质岩应清除风化层,整平岩石面后填筑A、B填料,应保证基床底层换填厚度不小于1.0m,并于基床底层顶部铺设两布一膜土工布,岩石地基顶面应做成向外4的排水坡。2 当路堤高度小于基床表层厚度时,基床表层应满足条要求。1)当地基为黏性土时,在基床表层下换填A、B组渗水性填料,厚不小于
41、1.0m。并于顶部设置两布一膜复合土工布,两侧坡脚外设置排水沟,排除基床表层积水和地下水。2)当地基为砂类土或碎石类土时,应将地基翻挖回填厚度不小于0.5m,并整平碾压。3)当地基为岩石时,视其风化程度分别处理,坚硬岩石表面应清除凹凸不平面,或采用C25以上的混凝土填平后,直接在其上填筑;强风化硬质岩和软质岩应清除风化层,填筑A、B填料,应保证基床底层换填厚度不小于1.0m,并于基床底层顶部铺设两布一膜土工布,两侧坡脚外设置排水沟,排除基床表层积水和地下水。岩石地基顶面应做成向外4的排水坡。3 换填或翻挖回填部分应执行相应部位的压实标准。4.4.13受洪水或河流冲刷、强降雨影响大、雨季滞水及排
42、水不畅的低洼地段或长期受水浸泡的路堤,其浸水部分应采用渗水性材料填筑,其他部分也应选择水稳性较好的填料填筑,并应采用疏导排水、放缓边坡坡率、设置边坡平台、加强边坡防护等措施。4.4.14 在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距地表0.5m)的黏性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路堤底部应填筑渗水性材料,厚度不应小于0.5m。有条件时宜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4.4.15 当路堤填筑硬质岩石及不易风化的软质岩的碎、块石时,应级配良好,分层填筑,分层压实,不得倾填。填料的最大粒径在基床底层内不得大于10cm,在基床以下路堤内不得大于15cm。采用强风化硬质岩填筑时,必须进行级配改良。路堤浸水部分不应填筑易风化的软块石。当采
43、用碎石、块石作填料时,对其压实方法及施工工艺要求,应通过现场填筑试验确定。6 地震区路堤应选用抗震稳定性较好的填料, 浸水部分应选用抗震稳定性较好的渗水性材料。7 在可液化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填、设置反压护道、降低填土高度或地基加固(砂桩、碎石桩、强夯等)等抗震措施。8 地震区的软土路基的抗震设计,应结合软土地基处理统一考虑。路堤基底垫层材料应采用碎石(卵石)或粗砂夹碎(卵)石,不得采用细砂或中砂。9 当路堤基底地基为膨胀土(岩)、黄土、盐渍土、冻土等特殊土或路堤位于风沙、雪害、滑坡、采空区等特殊路基条件地段时,应符合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并应兼顾沉降要求,适当加
44、强工程措施。4.5 路堑 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按照铁道部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 并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岩性、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并结合自然稳定边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及力学分析综合确定;对于岩石路堑,还应考虑岩体结构、结构面产状、风化程度等因素。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路堑的设计,应符合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保证堑坡安全稳定性。 不易风化的硬质岩基床,应将路基面作成向横向两侧的4%排水坡,对凹凸不平处,应以C25混凝土填平。 软质岩、强风化的硬质岩及土质基床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床表层深度范围内应进行换并满足第条要求。2 基床表层以下,基床底层表面
45、作成向两侧4%排水坡,且在基床范围内不得夹有Ps1.5MPa或00.18MPa的土层,否则应进行改良或加固处理。3 土质路堑,其土质不满足基床底层填料条件时,应换填A、B组填料或改良土,厚度不小于0.5m。基床以下的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应在路基变形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换填改良土、封闭防水、排水或其他适宜加固处理措施,并应符合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满足路基变形和强度等要求。4.5.4 半填半挖路基轨道下横跨挖方与填方两部分时,自线路中心向挖方部分不小于2.0m宽和不小于1.0m深范围内应挖除,换填与路堤相同填料,并应设置4%向外排水坡。4.5.5 路堑应根据边坡高度、边坡岩土工程性
46、质、地下水条件等设置侧沟平台,平台宽度宜为1.02.0m。在土石分界处、透水和不透水层交界面处,应设置边坡平台,平台宽度宜为1.53.0m。4.6 过渡段 路堤与桥台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过渡段长度按下式确定:L= 4(H-h)+2a或20(式)式中 L 过渡段长度(m);H 台后路堤高度(m);h 基床表层厚度(m);a 常数(35m)。图 台尾路堤过渡段设置方式2 过渡段路堤基床表层应满足条要求,过渡段正梯形范围采用级配碎石掺入适量水泥并分层填筑,级配碎石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的规定,其压实标准应满足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孔隙率
47、n28;过渡段倒梯形过渡范围采用A、B组填料填筑,压实标准应符合表的规定。表 碎石级配范围级配编号通过筛孔(mm)质量百分率(%)50403025201052.50.50.075110095100609030652050103021021009510060903065205010302103100951005080306520501030210 注: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不大于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得超过10%; 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得超过2%。 3 过渡段桥台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路堤基底原地面平整后,用振动碾压机碾压密实,并使地基系数K3
48、060 MPa/m。 4 过渡段路堤应与其连接的路堤按一整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填筑。过渡段处理措施及施工工艺应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现场试验。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见图)。过渡段填料及压实标准,应符合第4.6.1条规定。横向结构物顶距轨底距离小于1.5m时,其顶面应填筑级配碎石,过渡段设置方式同路桥过渡段。横向建筑物顶部及其两侧各20m范围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应掺入适量的水泥。过渡段的基坑应回填混凝土或分层回填碎石,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路堤基底原地面平整后,用振动碾压机碾压密实,并使地基系数K3060 MPa/m。
49、 图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设置方式 路堤与路堑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可采用下列设置方式:1 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硬质岩石路堑时,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台阶高度0.6m左右。并应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见图4.6.3-1。过渡段填筑要求应符合第条第2款的规定。图1 硬质岩石堤堑过渡方式2 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顺原地面纵向挖成1:2的坡面,坡面上开挖台阶,台阶高度0.6m左右。见图-2,其开挖部分填筑要求应与路堤相同。图2软质岩石或土质堤堑过渡方式4.6.4 4.7 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系统应根据当地降雨量特征、汇水面积、地形和地质条件、地下水状况设计和规划。 排水
50、设备应与桥涵、隧道、车站等排水设施衔接配合,与水土保持及农田水利的综合利用相结合。 侧沟、天沟和排水沟可采用梯形或矩形断面,底宽不应小于0.4m,深度不应小于0.6 m,并应有足够的过水能力,满足设计频率150的降水量或设计洪水流量要求。 结合具体条件,适当加强路基的横向排水设施,并及时实施,防止施工期间因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侵入而造成路基松软或坡面坍塌。4.7.5 路堤排水沟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1 路堤应视地面横坡情况,设置单侧或双侧排水沟;排水沟应置于天然护道外,也可结合单侧或双侧取土坑进行排水设计。 2 排水沟沟底纵坡,不应小于2;困难情况下,可减小至1。4.7.6 路堑排水设计应满足下列规
51、定: 1 对路堑有危害的地表水,应设置天沟、侧沟、截水沟等措施拦截引排至路基范围以外;对路堑有危害的地下水,应根据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埋藏深度、地层的渗透性等条件,选用适宜的排除地下水设施。2 路肩两侧应设置侧沟,边坡平台上应根据需要设置截水沟。3 天沟内边缘至堑顶距离不宜小于5m。当沟内进行加固防渗时,不应小于2 m。4 天沟、侧沟、截水沟沟底纵坡,不应小于2;困难情况下,可减小至1。5 地下水位较高或无固定含水层时,可采用明沟、排水槽、渗水暗沟、边坡渗沟、支撑渗沟等排除地下水;地下水位较低或存在固定含水层时,可采用渗水隧洞、渗井、渗管或仰斜式钻孔等。 排水沟、侧沟、天沟和截水沟可视地基条件采
52、取加固措施,防止冲刷或渗漏。侧沟宜采用混凝土预制构件砌筑或现场浇筑片石混凝土。4.8 路基防护 路堤边坡应设置坡面防护工程,防护工程应根据填料性质、气候条件、边坡高度、浸水及冲刷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防护形式,并符合下列规定:1 当路堤边坡适宜进行植物防护,且能保证路基边坡的稳定时,应优先采用植物防护方法。根据路堤高度及填料情况,采用植草、种植灌木或藤本植物、骨架护坡或土工合成材料结合植物防护等措施。2 降雨量大、强度高、历时长的区域,路堤边坡大于8.0m的路堤应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边坡平台,并在边坡上设置截水沟。沿河地段路基应根据河流特性、水流性质、河道地貌、地质等因素,结合路基位置,采用抗冲刷能力强的边坡防护、导流或改河工程等措施。坡面防护可采用植物防护、干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护坡、混凝土护坡、抛石、石笼、大型砌块、土工织物沉枕、土工模袋等多种形式,必要时可设置浸水挡土墙。 土质、软质岩及强风化的硬质岩路堑的边坡坡面(含边坡平台、侧沟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村特色农业社区协议
- 环保技术服务合作协议书重点报告
- 退税代收协议书模板
- 路面承包协议书范本
- 道路消防井采购合同协议
- 部队食堂承包协议书模板
- 进口小电梯订购合同协议
- 无偿漏水协议书
- 狂犬疫苗协议书
- 造纸设备出售合同协议
- 临床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
- 【含听力9英一模】合肥市蜀山区2024年中考一模英语
- 人有远近情有亲疏-《差序格局》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保利拍卖行合同模板
- 小学一年级数学计算题共10087题
- 开发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 国家建设部110号文件《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
- 第五课+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无人机组装与调试 课件 项目一 多旋翼无人机组装调试
- 医院捐赠合同范例
- 2025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默写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