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碳循环1.关于碳循环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进展循环 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假如碳循环过程不能进展,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2.如图L5-3-1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图L5-3-1A.图中分解者可以促进物质和能量尽快地循环B.能量可通过光合作用进入该生态系统,通过热能的形式输出C.假设M表示大气中的CO2,那么碳在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绿色植物具有生物膜构造的细胞器中,直接参与碳循环的有
2、线粒体和叶绿体3.全球温室效应是工业消费排放过多的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气体是指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氟利昂D.二氧化氮图L5-3-24.2019·山东淄博七中月考 图L5-3-2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表示过程。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表示细胞呼吸B.在正常情况下,和的速率根本相等C.甲丙丁构成一条食物链D.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知识点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5.以下实例中不能表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的是A.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B.大量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C.在夏季通过缩短对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早开花D.
3、地震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导致其食物短缺6.两位同学在科技馆观看有关恐龙的化石时,甲同学提出“我体内的能量有部分可能是远古恐龙体内的能量。乙同学接着说“我体内的物质有部分可能是远古恐龙体内的物质。以下关于他们的说法的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两位同学的说法都有道理B.两位同学的说法都没有道理C.只有甲同学的说法有道理D.只有乙同学的说法有道理7.图L5-3-3为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图L5-3-3A.图中由消费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B.消费者为第一营养级,之和为消费者固定的总能量C.过程以CO2的形式进展,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展D.图示的碳循环途径缺
4、少、直接到的途径知识点三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8.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设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以下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甲虫属于消费者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图L5-3-49.如图L5-3-4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那么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强弱依次是A.a>b>cB.c>b>aC.c=b>aD.a>c=b10.如图L5-3-5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以下相
5、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图L5-3-5A.图中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缺少类群甲那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展C.类群丙和丁的有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主要途径之一D.甲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11.如图L5-3-6是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以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图L5-3-6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消费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它又是能量的载体12.图L5-3-7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以下相关说法错误
6、的选项是图L5-3-7A.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B.图甲中缺少ACO2的过程,图甲中D为分解者C.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过程大大减少,并且过程增加D.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略有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13.图L5-3-8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答复以下问题:图L5-3-8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2图中分解者通过或两种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到大气中。 3图示A中的碳,除碳酸盐外,通过的方式返回到大气中。&
7、#160;4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碳元素主要以的形式进展循环,循环始终与结合在一起进展。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存在。 14.如图L5-3-9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示意图,据图答复以下问题图中为有毒物质,单位为×10-6 kJ/cm2·a。图L5-3-9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消费者的重要作用是。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kJ/cm2·a。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 的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和%;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散失,同时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
8、0;4图中无机物箭头是指和CO2等物质的流动过程。图中D是,通过它们的和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是。 1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假设:。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实验步骤: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2另取两个烧杯,编号为A、B,实验操作填入下表:实验步骤烧杯A烧杯B一二3在室温20 左右下,放置7 d后,分别取A、B两烧杯中的溶液20 m
9、L,各放入两试管A1、A2、B1、B2中。4试管A1A2B1B2参加试剂碘液斐林试剂碘液斐林试剂现象A2、B2加试剂后进展水浴加热5065 ,2 min。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填入4表中。实验现象及结论:结果分析:上述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单一变量是。 A1、B1两试管加碘液的目的是;A2、B2加斐林试剂是想验证的存在,原理是。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C解析 大气中的CO2转变成含碳有机物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故C项错误。2.A解析 物质能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能量可通过光合作用进入该生态系统,通过热能的形式输出,B
10、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正确;绿色植物具有生物膜构造的细胞器中,直接参与碳循环的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其中线粒体将有机物分解形成二氧化碳,而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D正确。3.B解析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过多,会导致热能无法散失到大气层外,造成温室效应。4.D解析 根据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可知,甲是消费者,乙是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代表光合作用,代表呼吸作用,A项错误;在正常情况下,的速率大于的速率,B项错误;食物链表示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C项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项正确。5.C解析 农田生态系统不断输出农产品,因此增加对农田的物质
11、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A正确;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因此大量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B正确;在夏季通过缩短对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早开花,这是信息传递在农业消费中的应用,C错误;地震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导致其食物短缺,大熊猫不能得到足够的能量以维持生存,D正确。6.D解析 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甲同学的说法错误;物质是可循环往复利用的,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可被反复利用,所以乙同学的说法有道理。7.D解析 图中是大气中的CO2库,和是消费者,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A项错误。消费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12、消费者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之和,B项错误。在生物群落内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如,C项错误。碳循环中各生物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所以图中缺少和直接到的途径,D项正确。8.C解析 甲虫能分解落叶,属于分解者, A、B项错误。能量金字塔底部是消费者,D项错误。9.A解析 此题是一道识图题,横坐标是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纵坐标是落叶供给量。对于a点来说,落叶的供给量最多,而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却最少,说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最强;对于c点来说,落叶的供给量最少,而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却最多,说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最弱;而b点那么处于中间状态,应选A项。10.D解析 题图中
13、为光合作用,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项正确;甲表示分解者,生态系统假如没有分解者,消费者的残枝败叶和消费者的遗体、粪便等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会崩溃,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B项正确;丙、丁为消费者,其有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二氧化碳X的主要途径之一,C项正确;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的,D项错误。11.B解析 图中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大气中的CO2库;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12.B解析 图甲中A为消费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A在碳循
14、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消费者也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释放CO2;冬季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植物吸收CO2的才能降低,且煤、石油的燃烧量增加,CO2浓度升高;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略有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13.1光合作用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3燃烧4CO2能量流动含碳有机物解析 1无机环境中的碳一般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2分解者可以通过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到大气中。3图示A中的碳,除碳酸盐外,一般通过燃烧的方式返回到大气中。4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展循
15、环;物质循环往往伴随着能量流动。在生物群落中,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14.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根底2466313.520.6呼吸作用热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水分解者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保证物质的再利用解析 1消费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消费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故消费者的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根底。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消费者A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 97+63+306=466 kJ/cm2·a。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是消费者,其固定的总能量是466 kJ/cm2·a;B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
16、是63 kJ/cm2·a;C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13 kJ/cm2·a,所以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是63÷466×100%=13.5%,由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3÷63×100%=20.6%。流经某营养级的能量有2个去向,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热能,因此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4题图中无机物箭头是指H2O和CO2等物质的流动过程。题图中D是分解者,通过它们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是保证物质的再利用。15.实验假设: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或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无分解作用 实验步骤:2实验步骤烧杯A烧杯B一2 mL淀粉糊2 mL淀粉糊二30 mL土壤浸出液30 mL蒸馏水5实验现象及结论:假设A1不变蓝,B1变蓝,A2出现砖红色沉淀,B2不出现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液体乳品加工过程中的节能减排考核试卷
- 方便素食加工考核试卷
- 矿山测量新技术与数据应用考核试卷
- 毛巾企业生产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考核试卷
- 肿瘤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考核试卷
- 上饶师范学院《二外(法语)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2025年初三元月调研测试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咸阳师范学院《环境工程基础劳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物理试题月考试题含解析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天然药物化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九江市第一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留置看护队员【68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工程装饰合同范本
- 2025-2030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与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院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知识培训
- 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龙云学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册半期测试题(含答案)
-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5版)解读课件
- 仓管员安全培训课件
- 红蓝黄光治疗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 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 铆接粘接与锡焊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