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现状_第1页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现状_第2页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现状_第3页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现状_第4页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现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现状    摘 要:21世纪现代汉语词汇学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在过去的十二年间,研究的情况大致可以概括为:研究内容上的深入化、细致化;研究方法上表面描写与深层解释相结合;研究呈交叉性的特点;应用词汇和词汇的比较研究成为热点。其中,研究的交叉性则主要表现在从其他学科寻找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加强词汇学的研究,如潜显理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零度偏移理论、回环理论、语义缠绕理论等理论以及计量研究和社会调查等方法在汉语词汇研究上的应用。关键词:现代汉语 词汇 现状汉语词汇研究经过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建期,七八十年代的恢复与发展期,90年代进

2、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进入21世纪以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较之以前又有了更大的发展,据周荐(2006)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中的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年底各类现代汉语词汇学论文共计457篇,超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论文(440多篇)”。下面,我们对21世纪以来汉语词汇研究的情況做一个概括。一、内容上,研究向细致化方向发展,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较以前更为深刻周荐(2004)从字、词、组合的分野谈词的单位的确定没有从传统的词的定义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自由运用的音义结合体入手来讨论词与非词的界限,而是从字的独用功能和字与字的组合功能以及合成性单位内字串类的构件的组合功能入手进行讨论并探寻合成词的最佳构

3、成模式。林巧莉、韩景泉(2011)从“分布形态理论”看汉语的词类则是以分布形态理论为指导,认为词是语素通过“合并”等形式手段在句法运算中生成的,词类并非词库的规定,而是句法结构的生成物,并在此基础上,将汉语和英语的事实纳入同一种分析机制中,两种语言的差异也被归因于词根的不同属性以及PF层局部的形态音系操作。还有王用源(2004)废“离合词”兴“组合词”从“离合词”这一术语的起源说起,对“离合词”和“扩展法”提出了质疑,通过重新分析现代汉语词的结构体系,大胆提倡废除“离合词”这一术语,而以“组合词”代替,并论证了它的合理性及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二、研究方法上,不再仅限于七八十年代所注重的表面的

4、描写,而是表面描写与深层解释相结合,将词的结构分析与社会文化与民族心理相结合,进行立体考查这主要体现在对新兴词语及新兴表达方式的研究上。这类文章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李润生的试论新词新义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新词语“猛料”说起,文章站在理论认识的高度上,以“猛料”一词为例,具体分析了新词新义研究时的一些方法,将社会文化、民族心理与汉语词汇系统本身三个方面联系了起来,来研究社会新词语。三、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从其他学科寻找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加强词汇学的研究(一)在理论上的主要表现1.潜显理论在词汇学中的应用“潜”与“显”是现代语言学和符号学的重要范畴,可以认为指的是语言现象的两种

5、存在方式。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王希杰。在汉语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1995)中王希杰用简练精到的语言概括了潜显语言的内涵:“我们可以把语言的世界分为显性的世界和潜在的世界两个。所谓显性语言就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在使用的并且得到社会公认的那个部分,是我们大家都习惯了的东西。所谓潜在的语言世界指的是,按照语言的结构规则和组合规则所构造和组合起来的一切可能的语言形式的总和。但是它们还没有被这个语言社团所利用和开发。”于根元把语言潜显理论运用于新词新语的整理与研究中,在说“友”(1996)中明确提出了“占位说”和“磨合说”。除此之外,运用潜显理论进行汉语词汇研究的文章还有姜庆姬(2006)汉语和韩

6、语词汇的潜性与显性以兄弟姐妹类称谓语、指示代词、数词为主;杨帆(2010)浅论“雷×”类词语的潜词显词化;刘春蕾(2011)从潜显理论看“她经济”及相关词语的潜显等。2.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词汇研究中的应用长期以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较多应用于汉语的语法研究中,现在有学者将之引入词汇研究,并提出了“认知词汇学”的概念。于林龙、李丽虹(2008)认知词汇学理论构建及其实践意义中说道:“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认知词汇学的明显优势就是与认知科学相结合,这种对词汇的处理方法有助于学习者对词汇的认知和习得。认知词汇学的理论构建在方法上与传统词汇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将词汇学的研究重点从单纯研究词

7、的形态和语义的静态描写转移到揭示词世界和心灵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借鉴认知科学、语言学、语言习得等相关理论对词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它体现了词汇学与语言学习相结合,以词汇学促进语言教与学的新理念。”此类文章还有王彤伟(2009)汉语同义词的认知学思考;吴志杰、王育平(2006)框架语义理论探索等。3.零度与偏移理论在词汇研究中的应用“零度”和“偏离”本是西方修辞学的一对概念,国内学者王希杰将其引进并立足于汉语进行了改进与阐发。所谓“零度”是正常的、规范的话语状态;“偏离”则是对这种状态的违反。以零度与偏移理论研究汉语词汇的文章有史秀菊(2004)汉语称谓语中“偏离”现象的文化心理例谈;陈曌(2010

8、)论汉语色彩词的零度和偏离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陈曌的论汉语色彩词的零度和偏离不仅用零度偏移理论分析色彩词的语用效果,还运用王希杰先生的“四个世界”的理论,对色彩词的中级偏离划分了两个层次,即由物理世界产生的层次及由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产生的层次。4.回环理论回环理论指句法里生成好的结构可以返回词库再进入合成构词。何元建在(2004)回环理论与汉语构词法中就是通过这一理论,论证了述宾式合成复合词的构造,合理地解释了汉语述宾式合成复合词构造的“短语入词”的现象。文章认为“双音节OV型是典型的词结构,双音节VO型中的VO是动词短语返回词库作构词用,单音节VO型中的VO则是通过模式联体记忆从短语变成

9、的词根。另外认为述补式(V-V)也是通过模式联体记忆从短语变成的词根。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和量补式虽然形式上是复合词,但因兼备相关模式也是进入联体记忆的词根。” 5.语义缠绕理论的应用语义缠绕理论认为语义是有层次的,词义和句义相互区别,但又相互渗透、缠绕。周国光(2002)语义的缠绕和词汇体系的必然性通过此理论论证了词汇的体系性,他认为“词义和句义的互相渗透和缠绕决定了任何一个词语的意义必须用其他词语的意义表达出来,都必须根据词汇体系中与之相关的词语的意义来确定,因而词语在意义上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词语在语义上形成体系也是必然的”。(二)在研究方法上的表现1.用计量法研究汉语词

10、汇学并不是从21世纪才开始的,但无疑21世纪对其重视的程度最高,使用的规模也最大2000年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第三届现代汉语词汇学研讨会对专门倡导“计量研究”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运用计量研究法来分析认识汉语词汇问题的文章很多,如:邵敬敏、刘杰(2008)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樊小玲、胡范铸、林界军、马小玲(2004)“小姐”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走向等。计量研究法有着举例法所没有的优势,它能更直观地揭示规律。但是大多文章在使用时往往忽略了取样的标准、样本的大小、数值的科学计算、数值所揭示的问题的实质的适用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变成了简单的数字罗列,从而影响了最终结论的可

11、靠性。2.社会调查的方法在汉语词汇研究中的应用如樊小玲、胡范铸、林界军和马小玲(2004)“小姐”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走向使用社会调查的方式绘制出“小姐称呼语首先指称地图”,以此客观直接地展现出“小姐”这一称呼语在全国范围内的语用状况及其分布,并预测这一称呼语的发展走向。此外,还有王立(2003)基于公众语感测量的汉语构词研究;魏万德、肖先明(2002)词义在变迁中的文化因素等。四、应用性词汇的研究成为热点21世纪是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对外交流空前频繁的时期。不管是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是大力发扬中华文化,词汇的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实用的角度研究汉语词汇主要集

12、中在两个领域:(一)词汇研究与机器翻译和信息处理的结合此类文章有沈阳、顾阳(2001)汉语合成复合词的词库和句法界面特征;司显柱和彭媛(2011)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转类词语库的研制等。(二)词汇理论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结合如李思旭(2008)词语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陈曌(2010)论汉语色彩词的零度和偏离等。五、词汇比较研究成为热点词汇的比较研究并非21世纪所特有,随着各民族交流的进一步深化,这类研究会越来越多,范围将越来越广,程度也将越来越深。此类文章有吴礼权(2011)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略论海峡两岸词汇差异的对比研究问题;胡娟(2011)从同形异义、异形同

13、义看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语的差异及其成因;邹维(2011)日汉同形词之比较研究等。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相比之前稍有进步,不少研究体现出了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的特点。但若是将这些有创新点的文章数与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总数相比,将会发现有创新的文章不多,大部分文章还是沿袭旧说。相信今后的汉语词汇研究会慢慢改变这一局面,会提出更多新观点,解决更多新问题。注 释:有学者认为王希杰提出的“零度偏移理论”并不是来源于比利时的烈日学派,王希杰提出的“零度偏移理论”与研究普通修辞学的比利时烈日学派的有本质的区别。具体请参见王德福(2008)语言学研究重要方法论零度与偏离理论。四个世界即语言世界

14、、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它们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一个整体。王希杰提出的潜显理论、零度偏移理论和四个世界理论,被称为“三一语言学理论体系”。参考文献:1陈曌.论汉语色彩词的零度和偏离J.语文学刊,2010,(4).2樊小玲,胡范铸,林界军,马小玲.“小姐”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走向J.语言文字应用,2004,(4).3何元建.回环理论与汉语构词法J.当代语言学,2004,(3).4胡娟.从同形异义、异形同义看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语的差异及其成因J.中州大学学报,2011,(1).5姜庆姬.汉语和韩语词汇的潜性与显性以兄弟姐妹类称谓语、指示代词、数词为主J.毕节学院学报,2006,(

15、2).6李润生.试论新词新义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新词语“猛料”说起A.第四届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7李思旭.词语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日本)理论语言学研究,2008,(6).8林巧莉,韩景泉.从“分布形态理论”看汉语的词类J.外国语,2011,(2).9刘春蕾.从潜显理论看“她经济”及相关词语的潜显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3).10邵敬敏,刘杰.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J.语文研究,2008,(4).11沈阳,顾阳.汉语合成复合词的词库和句法界面特征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1

16、2史秀菊.汉语称谓语中“偏离”现象的文化心理例谈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司显柱,彭媛.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转类词语库的研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王德福.语言学研究重要方法论零度与偏离理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5王立.基于公众语感测量的汉语构词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3).16王彤伟.汉语同义词的认知学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7王希杰.汉语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J.语言文字应用,1995,(2).18王用源.废“离合词”兴“组合词”D.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4.19魏万德,肖先明.词义在变迁中的文化因素J.理工高教研究,2002,(3).20吴礼权.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略论海峡两岸词汇差异的对比研究问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1).21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8).22杨帆.浅论“雷X”类词语的潜词显词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