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鲁迅的童年生活作品_第1页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鲁迅的童年生活作品_第2页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鲁迅的童年生活作品_第3页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鲁迅的童年生活作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鲁迅的童年生活作品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鲁迅·童年·乐土后的思考绍兴市鲁迅小学 郦瑾今年初,我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鲁迅·童年·乐土一节,在课内,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鲁迅的童年生活,走近了名人,亲近了鲁迅,陌生感、距离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鲁迅的生平事迹侃侃而谈,对鲁迅作品的啧啧称赞。尤其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作品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为学生所喜爱,如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它们以精当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巧妙的构思、深刻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留有时代的烙印,而且所写内容为服从主题的需要,都是站在某个特

2、定角度选取的。我们在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再来阅读,有些内容就不能与时代合拍。因此阅读时应客观评价,辩证处理,谨防产生负效应。一、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鲁迅描写童年生活的作品中,有些反映了日常学校生活。如三味书屋中写道:有一次上学迟到,受到先生的批评,从此下决心不再迟到。为了督促自己,还在桌子上刻下一个“早”字。文章完全以褒扬的态度出现,教学中教师也大都报以同样态度。因此,我们常看到课桌上有很多“早”字。对此,如果能在赞扬少年鲁迅善于自省,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时就要告诉学生,这课桌是鲁迅家里的,同时提出:你对“刻字”有何看法?并引导学生讨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我们迟到后都在桌子上刻字行不行?这种行为

3、违反了日常行为规范的哪个方面?通过讨论,学生就能明确认识到这是破坏公物的行为,是违反纪律的。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逃学”一事(到后园折腊梅花),充分表现了小孩子的“狡猾”可爱,作者立场非常明确。因此,学生学习时潜意识里感受到的是“逃学”好玩,且值得歌颂。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逃学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从课本中找出来。然后教师分析当时的教学背景:学习内容深奥难懂,方法不当先让学生背上一两年书,之后再讲学,天真烂漫向往自由的孩童背的是枯燥乏味、根本不懂的东西,因而逃到后园去折花。而现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一切教学活动都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一切着眼于让学生充分享受学校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现在

4、形势下这种做法就违反了日常行为规范,我们不可盲目模仿。二、加强环境教育和生命教育目前,人类生存的主旋律就是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与环境和谐、与生命共处。因此环境教育和生命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又有着不同的内涵。环境教育主要针对人之外的大自然的保护,包括生命因素和非生命因素。生命教育指对一切生命的爱惜和尊重,从低等的微生物到高等的人类。在鲁迅描写童年生活的作品中,有些内容与现在的环境教育和生命教育相悖。如“上树折腊梅花”,“牵连不断的拔起来”,“扫开一块雪地捕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豆荚豆壳全抛在水里”(社戏);“向一

5、匹猹尽力刺去”(少年闰土)。这些内容都违背了环境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1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表现了怎样的主题?2现在看这样做对不对?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世纪以前,地球环境人为破坏还很少,人类的生存环境基本保持自然状态。而现在,自然状态越来越少,人为活动越来越多,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酸雨、干旱、沙尘暴、洪涝灾害、温室效应等已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灾难;水、空气、土壤、海洋的污染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保护环境已成为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比科技、文化、经济发展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爱惜花草树木,不欺负小动物,尊重、保护各种生物的生活环境,确保其生活环境的安

6、全性和自然性,进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三、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社戏中看戏回来的路上,一帮孩童偷豆吃,写得活灵活现,富有诗情画意。而且,阿发决定“偷”自己家的,表现了孩子们的纯洁善良;六一公公被偷反而夸赞“偷”豆者,更富有人情味,充分表现了故乡人的热情、好客和淳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借人家的船用,还偷人家的豆,用了盐和柴,这是不符合道德标准的。对此,在明确了作品主题的同时,可以在课外进行道德法庭的模拟辩论:一方是六一公公及律师,另一方是孩子们及律师,几个同学做法官。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该做、怎么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鲁迅是我们崇敬的文学大师,选入教材的作品都是不朽的艺术珍品,笔者绝对无意指责作品本身,而是说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材料承载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分关注教材带给学生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因为教材在带给学生目的信息时,也带来一些目的以外的信息。由于学生的感受不同,学生体验到的可能不是作品要传达的信息。再加上学生潜意识里对教材有崇拜倾向,因此可能不自觉地受其响甚至模仿(课桌上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