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7的乘法口诀》录像课教学案例分析_第1页
对《7的乘法口诀》录像课教学案例分析_第2页
对《7的乘法口诀》录像课教学案例分析_第3页
对《7的乘法口诀》录像课教学案例分析_第4页
对《7的乘法口诀》录像课教学案例分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 7 的乘法口诀录像课教学案例分析“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 “口诀”仅仅单纯为“计算”而存有的。于是, “熟记口诀”和“用口诀计算题目”成了他们建构课堂的两个核心视点。这样,数学口诀服务于数学计算的“工具性”得以充分显现,但数学口诀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价值”却遭到严重抑制。通过观看 7 的乘法口诀这个节录像课,强烈地感受到该课对“乘法口诀”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 课堂实录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课件出示: 森林背景下的 “白雪公主” 和七个拿着气球的 “小矮人” 。 )师: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她是谁呢?她还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生 1: 白雪公主

2、和七个小矮人。师: 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生: (合) 1, 2 , 3, 4, 5 , 6, 7。 (课件在每个小矮人下方出示相对应的编号。 )师: 每位小矮人手上还拿着一个气球。 (课件在前三个气球中分别出示“7” “ 14” “21 ” )请同学们看看,这三个气球上的数是怎么样排列的?生 2: 每一次都加上了 7。生 3: 它们是从小到大排列的。生 4: 第一个数是7, 第二个数是2 个 7 相加, 生三个数是3 个 7 相加。师:接下去几个气球中的数该怎样排列呢?生 5: 21 接下来应该是28。师:你怎么算的?生 5: 21 再加上 1 个 7 就是 28 。 (课

3、件在第四个气球上出示: 28。 )(紧接着,后面三个气球上的数“ 35” “42” “49”也在师生对话中动态生成了。 )师: 14 是几个 7 相加? 28 是几个 7 相加? 35 里面有几个7? 49 里面有几个7?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屏幕上的这些数都跟哪个数字相关系呀?生: (合) 7! (教师板书:7)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上的数,说说1个7是7, 2个7是14 (学生齐说:1个7是7, 2个7是147个7是49。)师: 如果今天我们要学乘法口诀,老师知道你们肯定能猜出来是学生: (合) 7 的乘法口诀! (教师完善板书: 7 的乘法口诀) 评析: 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巧妙地引入了

4、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情节,有效的引领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氛围中生成探究材料,通过气球图上出示的数字,按规律找数,感知口诀原型,激发了学生编口诀的欲望。 在这个环节中, 课堂数学获得了 “邀请” (情感层面) 和“感知” (认知层面)双嬴。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师:大家能编出7 的乘法口诀吗?生: (合)能!师:老师相信大家!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并请组里的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口诀写在白纸上。你们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好不好?(学生展开编制口诀的数学活动,教师参与其中,巡回指导。 )师: 请告诉老师,你们编了几句口诀?(学生汇报,结果显示所有的小组都编出了 7 的口

5、诀。 )师: 大家都编出了 7 句, 真能干! 哪一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编的口诀?生 1 : (把写有口诀的白纸贴在黑板上,然后汇报)一七得七,二七十 四,三七二十,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师: 同意这个小组编的口诀吗?生 2: 三七应该是二十一,他们写成了三七二十。(在确认错误后,教师请该组其他同学上台订正:三七二十一。 )师: 还有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的成果?生3:师:还有不同的编法吗?生: (合)没有!师:都一样,是吗?那就请大家把自己编的口诀与数学家们编的口诀比较一下,看看是否一样。(教师依次贴出 7 句口诀,学生自发念诵。 )师: 大家真了不起!自己动脑筋编的口诀

6、,居然与数学家们想的一模一样。让我们自豪地读读这些口诀!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评析:通过展开个人自编口诀、小组交流口诀、全班汇报口诀、评价修改口诀等数学活动, “ 7 的乘法口诀”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单纯接受的数学术语,而是充分体验的数学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所编的乘法口诀得到组内同学的认同、得到教师“数学家”的肯定时,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激发和巩固。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师: 读了这些口诀,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生1:上面的口诀都比下面的口诀少7 。生2:下面的口诀都比上面的口诀多7 。生3:我发现了它们的结果是从小到大的。生4:也可说是从大到小的。师: (指着口诀

7、)是的,从上往下看每句口诀的结果依次多7,而从下往上看每句口诀的结果依次少7 。那么,口诀的前半部分呢?生 5: 都是几七、几七的。生 6 : 口诀的第一个分别是“一、二、三、四、五、六、七”,第二个字都是“七” 。师: 七句口诀里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律。现在我们把这七句口诀来记一记。(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 )师: 在背的过程中,你们感觉哪几句口诀特别好背?生 7: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这两句特别好背。因为这两句是其中最小的。生 8: 还有“七七四十九”也很好记。因为前两个字都是七,而且得数最大,所以也比较好记。师:那么,哪些口诀不太好记呢?生 9: 我觉得“三七二十一”

8、最难记。师:谁有办法来记这句口诀?生 10: 先记“四七二十八” ,再从 28 里减去7,就是“三七二十一”了。师: 其实, “三七二十一”这句话,我们应该非常熟悉!看过西游记吗?生: (合)看过!(课件配音播放西游记中的一段文字: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师:在这段话中,有两句乘法口诀,是生: (合)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师:有同学说“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是最难记的,可孙悟空却经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怎样怎样” 。有时候,利用生活中的些俗语也能加深我们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为了今后的数学学习,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们都要熟记这些

9、口诀。(评析: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提示口诀后,老师便着力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口诀的隐含规律、亲历口诀的自由诵记、交流口诀的记 忆窍门等途径来增进对乘法口诀的个性化理解。值得一提的是,适时提供西游记中的相关俗语来协助学生记忆口诀,更体现了老师对数学教学中学法指导和思想启蒙的注重。 )四、多维应用,深化口诀师:7 是个很神奇的数,我国古代有很多问题都跟7 相关。 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 ) 。师:这首唐诗有多少字呢?你们能用一句口诀把它算出来吗?生:(合)四七二十八!师:这首唐诗每句是七个字,所以又被称为“七言诗”。师: 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与7 相关的实际问题呢?生 1: 我们小

10、区有7 幢楼房,每幢楼房是7 层,一共有“七七四十九”层。生 2: 这边的听课老师坐了 5 排,每排坐7 人,一共坐了 35 位听课老师。师: 好的!老师这里也找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依次配图出示以下三组问题: 医生说, 人每天要喝6 杯水, 那么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呢?钢琴上每组键盘有7个键,这个键盘(四组)共有多少个键呢?3只七星瓢虫的背上一共有多少个黑点?教师引导 学生用“说口诀”或“列算式”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师: 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课件出示7 个小矮人,并配音表现“ 1 个矮人一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的 儿歌文字。)师:这是一首儿歌,大

11、家会说吗?生: (合)会! (学生跟着电脑配音一起说。 )师: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什么意思?生 3: 后面还有很多,他不说下去了。师: 他不说下去了,那我们会不会接着说?生: (合)会!那好,请同学们下课以后把这首儿歌继续编下去,好不好?生: (合)好!(评析:对知识应用的不同设计,意味着对知识价值的不同定位。以上的板块中, 乘法口诀的多维应用颇具深意远及古代, 计算唐诗字数,近到当前,计算一周喝水杯数、计算钢琴键数、计算瓢虫背上的黑点数。这样教学,学生不但牢固地掌握了乘法口诀,而且对乘法口诀的文化内涵和现实色彩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与开课情节呼应的“儿歌续编”又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

12、的时候萌发出新的探究热情。 ) 全课总评: 围绕“重构口诀教学新格局”这个视角,以下两点是本课成功的关键所在。1凸显探究意味。与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等数学知识一样, “乘法口诀”也有其生长、发展、成型的来龙去脉。这就意味着“乘法口诀”在担负“数学计算工具”这个角色的同时,其本身还是有待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创造重现的“知识体” 。站在“发展为本”的高度审视, “乘法口诀”所秉持的“知识体”价值意义显然高于“计算工具”的价值意义。对于这个点老师有着深刻的理解,于是也就生成了精彩的数学行为。 “在探究规律中感知口诀” “ 在自主合作中创编口诀” “ 在解读品味中感悟口诀” “ 在多维应用中深化

13、口诀”,学生的身体、思维、情感都充分地参与到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其活跃的身体姿态、灵动的现场思维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对本课“自主探究” “充分探究” “成功探究”的探究意味的生动诠释!2体现现实色彩。这里所指的“现实色彩”不但包括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即源于生活现实) ,也兼容教学方式的现实性(即让学生凭借自身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背景和学习水平实现数学知识的差异感悟) 。教学实践中,前者容易得到注重,而后者却往往被忽视。对此,老师的很多教学行为值得借鉴。 首先是内容的现实性。 导入中的 “童话故事” 、 探究中的 “西游记情节”、应用中的“唐诗字数、喝水杯数、钢琴键数、瓢虫背上的黑点数、儿歌续编”等内容均取材于学生的社会生活或学习生活。其次是方式的现实性。 “如果今天学乘法口诀,你们猜学什么”“7 的乘法口诀”的师生对话,使得课题揭示不再独裁牵强,而是自然生成。 “能编几句就编几句”的口诀创编,使得学习过程不再限制重重,而是余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