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启动运行说明书xin_第1页
汽轮机启动运行说明书xin_第2页
汽轮机启动运行说明书xin_第3页
汽轮机启动运行说明书xin_第4页
汽轮机启动运行说明书xin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版本号:A 东方汽轮机厂型汽轮机启动、运行说明书D300P-000106CSM编号第全册2004年4月编号D300P-000106CSM编制校对审核会签审定批准目录序号章-节 名 称页数备 注1前言221机组启动所必备的条件131-1机组启动前的检查242中压缸启动(IP)152-1冷态启动(IP)762-2温态启动(IP)572-3热态、极热态启动(IP)683高中压缸联合启动(HIP)193-1冷态启动(HIP)14103-2温态启动(HIP)5113-3热态、极热态启动(HIP)6124运行1134-1正常运行2144-2变负荷运行2154-3异常运行2165供热工况的启动、运行1175

2、-1抽汽供热投入前的准备工作1185-2抽汽供热的投入1195-3抽汽供热工况的切除、停机1205-4供热运行的日常维护216停机1226-1滑参数停机2236-2额定参数停机1246-3紧急停机2257启动、运行限制要求1267-1机组禁止启动运行限制要求1277-2机组启动、运行的限制值5287-3一般注意事项3297-4定期检查试验2308机组启停辅助操作1318-1高压缸预暖2328-2高压缸夹层加热系统3338-3汽轮机低压缸喷水1348-4事故排放系统1前 言 本说明书的启动模式,是根据我厂300MW汽轮机本体结构特点和高压抗燃油数字电液控制系统(DEH)的技术特点提出来的,适用于

3、我厂新一代全电调型300MW汽轮机。 汽轮机启动操作方式有三种,即“自启动方式”、“操作员自动方式”和“手动方式”。运行人员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在“自启动方式”,DEH控制系统的ATS处于“控制状态”。ATS根据机组的状态,控制汽轮机自动完成冲转、升速、同期并网、带初负荷等启动过程。有关“自启动方式”详细操作和监视要求见高压抗燃油数字电液控制系统(DEH)使用说明书(由DEH供货商提供)。 在“操作员自动方式”,DEH控制系统的ATS不参与控制而处于“监视状态”,由运行人员根据汽轮机本体状态和本说明书提供的启动操作程序,在操作盘上手动给定转速或负荷的目标值和变化率,由DEH的基本控制

4、系统按照运行人员给出的目标值和变化率自动完成冲转、升速、同步和带负荷操作。DEH系统通过CRT显示自动监视启动参数,越限时发出“报警”或“遮断”信号,指导运行人员进行操作,并可通过打印机打印出当时的和历史的数据,供运行人员研究分析。 在“手动方式”,运行人员通过操作员站上“手动增”或“手动减”按钮增、减油动机阀位。再这种情况下,DEH的各反馈控制回路被切除,系统处于开环运行状态。本说明书制订的机组启动运行和停机步骤仅适用于“操作员自动方式”(即ATS监视状态)。用户应根据本说明书编制现场运行规程。用户可以根据已建立起来的运行经验,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修正,但启动运行中的各项控制指标均以本说明书的要

5、求为准。对新机首次启动应适当减小升速率和升负荷率,并在各负荷点适当延长稳定运行时间。考虑到温度及时间的时效对改善各部件的接触均匀性、滑动面之间的滑动性能的作用,以及调试期间蒸气参数可能不正常,新机投运六个月之内必须采用温度场均匀热冲击小的全周进汽方式运行,如果六个月之后蒸气压力温度不正常,则全周进汽尚须继续,一直达到稳定为止。在机组启动过程中同样应采用全周进汽方式启动,以降低机组的寿命损耗。 有关汽轮机的技术数据、结构特点等可参阅我厂随机供给用户的技术文件、图纸资料及说明书(见交货清单)。 汽轮机启动状态是以汽轮机启动前的高压内缸上半内壁(调节级处)金属温度来定的,具体如下: 冷态启动:150

6、 温态启动:150300 热态启动:300400 极热态启动: 400本机组具有中压缸启动和高、中压缸联合启动运行模式,推荐优先考虑中压缸启动。如果锅炉和旁路系统不能适应时,也可仅用高、中压缸联合启动。如采用中压缸启动用户则需增订中压缸启动相关部套。 新机做甩负荷试验时,必须通知制造厂,由制造厂与用户共同商讨试验要求。 本说明书中的蒸汽压力均为绝对压力,油压均为表压。真空均按标准大气压换算得出,即: 真空水银柱(mmHg)=760(mmHg)-排汽绝对压力(MPa)×7500(mmHg/MPa)用户应参照本地的海拔高度和当时的气候条件按下述公式进行修正: 真空水银柱(mmHg)=当地

7、大气压(mmHg)-排汽绝对压力(MPa)×7500(mmHg/MPa) 本说明书的所附曲线,仅供C300/277.6-16.7/0.55/537/537型机组使用,其它类型机组不能通用。1 机组启动所必备的条件 a. 机组各部套齐全,各部套、各系统均按制造厂提供的图纸、技术文件和安装要求进行安装、冲洗、调试完毕,各部套、各系统联接牢固、无松动和泄漏、各运动件动作灵活、无卡涩。各部套、各系统清洁度必须达到JB/T4058-1999汽轮机清洁度有关规定要求。 b. 新机组安装完毕或运行机组检修结束,在投运前油系统必须进行油冲洗,冲洗验收须符合油系统冲洗说明书有关规定。抗燃油系统验收须符

8、合调节、保安系统说明书有关规定。 c. 需作单独试验的部套、系统必须试验合格,满足制造厂的安装试验要求。 d. 机组配备的所有仪器、仪表、测点必须齐全,安装、接线正确、牢固。所有仪器、仪表和电缆检验合格。 e. 机组必须保温良好,本体部分应按制造厂提供的汽轮机保温设计说明书进行保温,管道及辅助设备等应按电力行业有关规定进行保温,保温层不得有开裂、脱落、水浸、油浸等现象存在,保温层与基础等固定件间应留有足够的膨胀间隙。 f. 现场不得有任何防碍操作运行的临时设施(按电业安全法规执行)。 g. 机组运行人员和维护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熟悉各分管设备的位置、结构、原理、性能、操作方法及紧急状态下的应

9、急处理方法。1-1 机组启动前的检查 本检查通用于中压缸启动(IP) 和高中压缸联合启动(HIP)。检查完到正式启动间隔时间不得过长(一般不要超过10天)。 a. 向DEH系统供电,检查各功能模块的功能是否正常。检查与CCS系统和TBS系统(旁路控制系统)I/O接口通讯是否正常。 b. 检查TSI系统功能。 c. 检查集控室及就地仪表能否正常工作。 d. 检查润滑油箱和抗燃油箱油位,油位指示器应显示在最高油位,并进行油位报警试验。 e. 检查各辅助油泵工作性能,电气控制系统必须保证各种辅助油泵能正常切换。 f. 检查抗燃油系统各油泵工作性能,电气控制系统必须保证各油泵能正常切换。 g. 检查润

10、滑油温、油压和油位是否正常。 h. 检查抗燃油温、油压和油位是否正常 i. 检查顶轴油泵工作性能。首次启动应进行顶起试验,按顶起装置油管路说明书的顶起油压和顶起高度要求调整节流阀的开度,并记录各瓦顶起油压和顶起高度。 j. 启动排烟风机,检查风机工作性能。风机工作时,油箱内负压应维持在196245Pa,轴承箱内负压应维持在98196Pa。油箱负压不宜过高,否则易造成油中进水和吸进粉尘。 k. 检查调节、保安系统各部件的工作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l. 检查抗燃油供油系统各部件的工作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m. 启动顶轴油泵后,确信转子已顶起方可进行盘车投入、甩开试验,甩开时采用盘车电机反转方式。 注:

11、当润滑油压小于0.08MPa、顶轴母管油压小于9.8MPa,盘车零转速自动和手控自动投入均投不进。这是通过压力开关进行电器联锁来实现以防止机组轴承巴氏合金在供油不充分情况下引起磨损。详见盘车装置使用说明书。 n. 投盘车后,检查并记录转子偏心度,与转子原始值相比较(其变化量不得超过0.03mm),确认转子没有发生弯曲,并监听通流部分有无摩擦声。 注: 转子原始值是在现场轴系联接好后,最初盘动转子,在给定的部位,用机械式转子弯曲测量仪测得的转子偏心度即外圆跳动值。该值不得大于0.02mm。 o. 关闭真空破坏阀,向凝汽器热井补水,投入主抽气设备,使凝汽器投入运行。检查凝汽系统设备工作是否正常。

12、p. 检查自密封汽封系统各汽源供汽调节站、温度控制站和溢流站能否正常工作。 q. 检查疏水系统各电动截止阀能否正常工作,并进行系统正常开关试验。 r. 检查高排逆止门和所有抽汽止回阀能否正常工作,并进行联动试验。 s. 检查倒暖阀、通风阀、事故排放阀和夹层加热电动截止阀能否正常工作,并进行系统正常开关试验。检查通风阀的电磁阀工作特性是否正常。 t. 在凝结水泵投入后,对低压缸喷水装置进行参数整定,其整定值为:排汽温度80自动投入;排汽温度65自动切除。并进行低压缸喷水冷却系统正常开关试验。 v. 应对高压主汽阀、中压主汽阀、高压调节阀和中压调节阀进行静态试验并整定。 w. 在冲转前进行轴向位移

13、保护试验和其它电气试验。 以上各项检查与试验按各相关说明书进行。2 中压缸启动(IP) 采用中压缸启动,是为了较快的提高中压缸缸温,防止高压缸排汽温度超温,达到缩短启动时间和减小机组寿命消耗的目的。 采用中压缸启动,旁路容量需满足要求(35%MCR),旁路系统需投入正常,并最好是处于自动状态。2-1 冷态启动 (IP)1 冲转前的准备 a. 向DEH供电,表盘和系统都应处于正常状态; b. 启动润滑油泵和顶轴油泵,确认润滑油系统和顶轴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c. 启动抗燃油泵,确认抗燃油供油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d. 投盘车,并保证在冲转前盘车时间不少于4h; e. 按1-1节再次检查润滑油

14、系统、抗燃油系统、DEH和TSI系统、及盘车装置; f. 建立凝汽器真空,要求凝汽器压力达到16.7kPa以下; g. 在确认汽封蒸汽管道中无水后,投入汽封系统辅助汽源,要求汽封母管压力为0.123MPa,温度150260; h. 按"挂闸"按钮,机组挂闸; i. 按"预暖"按钮,进行高压缸和阀壳预暖,见8-1节; j. 打开高压段、中压段、低压段疏水阀; k. 确认高压主汽调节阀、高排逆止门、反流阀、各疏水门的手动旁路阀已完全关闭; l. TSI测量数据显示是处于允许范围; m. 确定冲转蒸汽参数 (1) 主蒸汽压力为3.45MPa; (2) 再热蒸汽

15、压力为0.686MPa; (3) 主蒸汽温度为300; (4) 再热蒸汽温度为237。 n. 确定启动过程中蒸汽温度变化率:主蒸汽温升率1.5/min;再热蒸汽温升率2/min;高中压外缸金属温升率1.5/min。 参见第3-1节第1条n项; p. 冲转前低压旁路操作要求当主蒸汽压力升到3.45MPa时高压旁路应投压力反馈自动控制,维持主蒸汽压力3.45Mpa;当再热蒸汽压力升到0.686MPa时,低压旁路应投压力反馈自动控制,维持再热蒸汽压力0.686MPa。2 冲转 a. 确认危急遮断器滑阀已挂闸; b. 投入汽缸夹层加热,详见8-2节; c. 确认按钮"启动方式"是处

16、于"中压缸启动"状态; d. 按"运行"按钮,开启高、中压主汽阀; e. 确认通风阀(VV阀)处于开启状态; f. "目标"选择500r/min转速; "速率"选择100r/min/min升速率; g. 按"进行"按钮后,微微开启四个高压调节阀直到转速升至500r/min;当转速大于盘车转速时,盘车装置自动脱开,否则应立即停机。3 500r/min检查 在此转速下对机组作全面检查,主要检查有无动静摩擦,检查通风阀应处于关闭位置,高排逆止门处于关闭位置,停留时间不得超过5min。a. "

17、目标"选择1200r/min转速;b. 按"进行"按钮,增加转速。b. 当转速升至500r/min时,高压调节阀的开度被锁定,而中压调节阀的预启阀逐渐开启,使汽轮机按原升速率至1200r/min。4 1200r/min中速暖机 a. 确认顶轴油泵已停; b. 检查所有监控仪表; c. 在此转速暖机30min,暖机运行时,汽轮机转速由中压调节预启阀控制。在此期间应监视高中压缸排汽处金属温度,当高压排汽口下半内壁金属温度达200时,通过调整VV阀后手动门开度,控制该金属温度在200左右。 d. 暖机结束 (1) 若高压排汽口下半内壁金属温度已达200;中压排汽口下半内

18、壁金属温度已达130,则“目标”可直接选择3000r/min转速。暖机结束后,应检查并确认高压调节阀关死,通风阀全开。(2)若高、中压排汽口下半内壁金属温度未达到上述要求,则“目标”选择2000r/min转速,进行高速暖机。当高压排汽口下半内壁金属温度达200;中压排汽口下半内壁金属温度达130,继续暖机30min,高速暖机结束。高速暖机时可通过调整通风阀后的手动阀开度,控制高压排汽口下半内壁金属温度达到200左右,若此时温度仍达不到要求,可适当开启倒暖阀前的手动阀。注:在机组升速过程中,机组应迅速平稳地通过轴系各临界转速,通过临界转速时轴承盖振动不应大于0.10mm(峰、峰值),否则打闸停机

19、。“目标”选择3000r/min转速。e按“执行“按钮,增加转速。5 3000r/min额定转速 在此转速下进行空负荷暖机30min; a. 使凝汽器压力小于13kPa,投低真空保护; b. 排汽温度80时,低压缸喷水系统应自动投入,否则手动开启; c. TSI监视系统项目应在允许范围内; d. 检查润滑油系统 (1) 主油泵出口油压在正常值,见第7-2节2.1第a条; (2) 润滑油压在正常值,见第7-2节1.2第a条; (3) 润滑油进油温度在正常值,见第7-2节1.2第c条; e. 检查抗燃油系统; 抗燃油压在正常值,见第7-2节1.2第b条; f. 参数要求 (1) 主蒸汽压力必须达到

20、5.88MPa; (2) 主蒸汽温度变化率与再热蒸汽温度变化率不应超过冲转前选择值; g. 高、低压旁路操作要求 在主蒸汽压力达到5.88MPa时,高压旁路应投压力反馈自动控制;6 并网前进行如下系统试验(对新机启动或大修机组): a. 危急遮断器喷油试验; b. 高压遮断集成块(HPT)电磁阀在线试验; c. 手打停机按钮试验; d. 危急遮断器提升转速试验(在作提升转速试验之前,应使机组带20%负荷进行暖机运行不少于3h); e. 电气超速保护试验 以上各项试验的具体要求见调节保安系统说明书、汽轮机安全监视装置说明书、汽轮机电器监视保护系统说明书。7 并网 在汽轮发电机组作完试验或检查完成

21、以后,通知运行人员允许机组并网。 选择"自动同期投入";在并网后,由控制系统加3最小负荷,然后进入升负荷控制。 在整个升速和并网带负荷过程中维持中压主汽阀前压力不变。8 升负荷 a. “目标”选择最终稳定运行的目标负荷; “负荷率”选择1.2MW/min升负荷率; b. 按“进行”按钮,提升负荷; 此后,低压旁路阀门逐渐关闭。9 高、中压缸切换 a. 在高、中压缸切换前,应注意主蒸汽在经过高压调节级作功后的蒸汽温度与金属温度相匹配。计算方法见第3-1节第m项中(2); 一般情况下应控制: 主蒸汽: 5.88MPa 400430 再热蒸汽: 0.686MPa 350380 b

22、. 在中压缸单独进汽切换为高、中压缸联合进汽的过程中应维持主蒸汽、再热蒸汽参数及流量基本稳定。c 在低旁全关时,(此时负荷约40MW)由TBS系统向DEH发信号,维持负荷不变;进行低负荷暖机,监视中压排汽口处下半内壁金属温度,应达到170;调整通风阀后的手动阀开度,控制高压排汽口处下半内壁金属温度达到220250,并保持30min;在以上项目完成后,由运行人员按"阀切换"按钮,开始阀门切换,高压调节阀以单阀方式逐渐开启,约1分钟后高压调节阀与中压调节阀开始进入比例关系,此时切换结束; d. 在切换期间应检查以下项目: (1) 通风阀(VV阀)关闭;(2) 高排逆止门自动开启

23、。否则应强开高排逆止门。 e切换结束时(以3MW/min负荷)提升负荷至42MW,暖机30min;f. 切换完成后,根据高压缸温度和胀差的具体情况,可投入夹层加热装置。g. 在低压旁路阀门全关后,(此时负荷约40MW)由TBS系统向DEH发信号,维持负荷不变; h. 暧机结束时由DEH系统向TBS发信号机组开始升负荷,随着负荷的增加,高旁逐渐关闭。当负荷达下滑点时,高压旁路阀门解除压力反馈自动控制。10 提升负荷至目标值 a. 负荷到达下滑点时,由DEH系统向CCS系统发信号,机组随锅炉开始滑参数升负荷。 b. 机组大约在105MW负荷时,高压调节阀接近90%额定阀位,进入下滑点,由DEH控制

24、系统发信号给CCS系统,机组随锅炉升压提升负荷,此时DEH控制系统不参与调节(指不参与负荷控制),直至机组负荷接近90%ECR。 c. 根据胀差情况,并按第7-2节要求,随时调整夹层加热进汽量或停用汽缸夹层加热系统。 d. 检查以下运行状态时,疏水系统的顺序关闭: (1) 在10%额定负荷,关闭高压段疏水; (2) 在20%额定负荷,关闭中压段疏水; (3) 在30%额定负荷,关闭低压段疏水。 e. 在达到目标负荷后,可以按“顺序阀”按钮,转到顺序阀控制状态,以利于机组有更好的经济性。 f. 汽轮机负荷在于225MW(75%ECR)以上稳定运行,抽气设备工作正常,即可做真空系统严密性试验。 (

25、1) 关闭抽气设备入口电动门,注意凝汽器真空应缓慢下降: 下降率0.13kPa/min(1mmHg/min) 优良 下降率0.27kPa/min(2mmHg/min) 良好 下降率0.4kPa/min(3mmHg/min) 合格 当真空下降率大于0.67kPa/min(5mmHg/min)时,则应停机查找原因,消除故障后再启动。 试验中排汽压力升至17.86kPa/min(或真空低至626mmHg),排汽温度高于58时停止试验。 试验结束后,立即开启电动阀门,恢复额定真空值。2-2 温态启动(IP)1 冲转前的准备 a. 向DEH供电,表盘和系统都应处于正常状态; b. 启动润滑油泵和顶轴油泵

26、,确认润滑油系统和顶轴油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c. 启动抗燃油泵; d. 投盘车,并保证在冲转前盘车时间不少于4h; e. 机组冲转前必须先投入汽封系统辅助汽源,要求汽封母管压力0.123MPa,温度150260; f. 在汽封系统正常投运后,应建立凝汽器真空,要求凝汽器压力达到16.7kPa以下; g. 按“挂闸”按钮,机组挂闸; h. 打开高压段、中压段、低压段各段疏水阀; i. TSI测量数据显示应处于允许范围。偏心率不超过原始值0.03mm,否则应继续盘车,直到满足要求方可启动; j. 确认高排逆止门已完全关闭; k. 确定冲转蒸汽参数: (1) 主蒸汽压力为5.88MPa; (2)

27、 再热蒸汽压力为0.686MPa; (3) 推荐主蒸汽温度为370; (4) 再热蒸汽温度选择: 见第2-1节第1条m项中(2)。 l. 确定启动过程中蒸汽温度变化率: 见第3-1节第1条n项。 m. 冲转前高、低旁路操作要求 随着锅炉启动,高、低压旁路阀门开度逐渐增加,当主蒸汽压力升到5.88MPa时,高压旁路应投压力反馈自动控制;当再热蒸汽压力升到0.686MPa时,低压旁路应投压力反馈自动控制。2 冲转 a. 确认危急遮断器滑阀已挂闸; b. 确认按钮“启动方式”是处于“中压缸启动”状态; c. 按“运行”按钮,开启高、中压主汽阀; d. 确认通风阀(VV阀)关闭; e. “目标”选择5

28、00r/min转速; “速率”选择200r/min/min升速率; f. 按“进行”按钮后,中压调节阀逐渐开启,机组按给定的升速率增加转速,当转速大于盘车转速时,盘车装置应自动脱开,否则应立即打闸停机。3 500r/min检查 在此转速下对机组作全面检查,主要检查动静部件摩擦,停留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 a. “目标”选择3000r/min转速; b. 按“执行”按钮,增加转速。 根据高压排汽口下半内壁金属温度,通过调整通风阀后的手动阀开度,控制该温度达到200左右。4 3000r/min额定转速 a. 使凝汽器压力小于13kPa,投低真空保护; b. 排汽温度80时,低压缸喷水系统应自动投入,

29、否则手动开启; c. TSI监视项目应在允许范围内; d. 检查润滑油系统(1) 主油泵与交流润滑油泵顺利切换;(2) 主油泵出口油压在正常值,见第7-2节2.1第a条; (3) 润滑油压在正常值,见第7-2节1.2第a条; (4) 润滑油进油温度在正常值,见第7-2节1.2第c条; (5) 当转速达1200r/min时停顶轴油泵; e. 检查抗燃油系统抗燃油压在正常值,见第7-2节1.2第b条;抗燃油温在正常值,见第7-2节1.2第b条; g. 蒸汽参数要求 主蒸汽温度变化率与再热蒸汽温度变化率不应超过冲转前选择值;5 并网 在汽轮发电机组作完检查以后,通知运行人员允许机组并网。选择“自动同

30、期投入”。 在并网后,由控制系统加3最小负荷,然后进入升负荷控制。6 升负荷 “目标”选择最终稳定运行的目标负荷;“负荷率”选择3MW/min升负荷率。 此后,低压旁路阀门逐渐关闭。7 高、中压缸切换 a. 在高、中压缸切换前,应注意主蒸汽在经过高压调节级作功后蒸汽温度与金属温度相匹配。计算方法见第3-1节第l条m项中(2); b. 在中压缸单独进汽切换为高、中压缸联合进汽的过程中应维持主蒸汽、再热蒸汽参数及流量基本稳定。 c. 在低压旁路阀门全关后,由TBS系统向DEH发信号,维持负荷不变;在低旁全关时,进行低负荷暖机,监视中压排汽口处下半内壁金属温度,应达到170;调整通风阀后的手动阀开度

31、,控制高压排汽口处下半内壁金属温度达到220250,并保持暖机15min; d. 在以上项目完成后,由运行人员按“阀门切换”按钮,开始阀门切换,高压调节阀以单阀方式逐渐开启,约1分钟后高压调节阀与中压调节阀进入比例关系,此时切换结束; e. 在切换期间应检查以下项目: (1) 通风阀(VV阀)关闭; (2) 高排逆止门自动开启; f. 在切换结束时,由DEH系统向TBS发信号机组开始升负荷,随着负荷的增加,高旁逐渐关闭。当负荷达下滑点时,高压旁路阀门解除压力反馈自动控制。 g. 切换完成后,根据高压缸温度和胀差的具体情况,确定投入夹层加热装置。8 提升负荷至目标值 a. 负荷到达下滑点时,由D

32、EH系统向CCS系统发信号,机组随锅炉开始滑参数升负荷。 b. 机组大约在135MW负荷时进入下滑点,此时高压调节阀接近90%额定阀位,由DEH控制系统发信号给CCS系统,机组随锅炉升压提升负荷,此时DEH控制系统不参与调节(指不参与负荷控制),直至机组负荷接近90%ECR。 c. 根据第7-2节要求,随时停用汽缸夹层加热系统。 d. 检查以下运行状态时,疏水系统的顺序关闭: (1) 在10%额定负荷,关闭高压段疏水; (2) 在20%额定负荷,关闭中压段疏水; (3) 在30%额定负荷,关闭低压段疏水。 e. 在达到目标负荷后,且本体各测点温度趋于稳定后,可以按“顺序阀”按钮,转到顺序阀控制

33、状态,以利于机组有更好的经济性。2-3 热态、极热态启动(IP)1 冲转前的准备 a. 向DEH供电,表盘和系统都应处于正常状态; b. 启动润滑油泵和顶轴油泵,确认润滑油系统和顶轴油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c. 启动抗燃油泵; d. 机组从停机至再次起动这段时间,应处于连续盘车状态; e. 机组冲转前必须先投入轴封送汽,要求汽封母管压力0.123MPa,温度250350; f. 在汽封系统正常投运后,应建立凝汽器真空,要求凝汽器压力达到16.7kPa以下; g. 按“挂闸”按钮,机组挂闸; h. 打开高压段、中压段、低压段各段疏水阀; i. TSI测量数据显示应处于允许范围。偏心率不超过原始

34、值0.03mm,否则应继续盘车,直到满足要求方可启动; j. 确认高排逆止门已完全关闭; k. 确定冲转蒸汽参数: 应注意再热蒸汽在经过中压第一级作功后蒸汽温度与金属温度相匹配。 (1) 主蒸汽压力为: 热态7.85MPa,极热态9.81MPa; (2) 再热蒸汽压力为0.883MPa; (3) 主蒸汽温度为: 热态450,极热态460; (4) 再热蒸汽温度选择: 见第3-1节第1条m项中(2); m. 确定启动过程中蒸汽温度变化率: 见第3-1节第l条第n项 n. 冲转前高、低旁操作要求 随着锅炉启动,高、低旁路阀门开度逐渐增加,当主蒸汽压力升到热态7.85MPa、 极热态9.81MPa时

35、,高压旁路应投压力反馈自动控制。 当再热蒸汽压力升到0.883MPa时,低压旁路也应投压力反馈自动控制。2 冲转 a. 确认危急遮断器滑阀已挂闸; b. 确认按钮“启动方式”是处于“中压缸启动”状态; c. 按“运行”按钮,开启高、中压主汽阀; d. “目标”选择500r/min转速; “速率”选择: 热态 200r/min/min,极热态 300r/min/min; e. 按“执行”按钮后,中压调节阀逐渐开启,机组随着给定的升速率增加转速;通风阀开启,当转速大于盘车转速时盘车装置自动脱开,否则应立即停机。3 500r/min检查 在此转速下对机组作全面检查,主要检查动静部件摩擦,停留时间不得

36、超过5分钟。 a. “目标”选择3000r/min转速; b. 按“执行”按钮,增加转速。4 3000r/min额定转速 a. 使凝汽器压力小于13kPa,投低真空保护; b. 排汽温度/80时,低压缸喷水系统应自动投入,否则手动开启。 c. TSI监视项目应在允许范围内; d. 检查润滑油系统;(1) 主油泵与交流润滑油泵切换完成;(2) 主油泵出口油压在正常值,见第7-2节第2.1条第a项; (3) 润滑油压在正常值,见第7-2节第1.2条第a项; (4) 润滑油进油温度在正常值,见第7-2节第1.2条第c项; (5) 当转速1200r/min时停顶轴油泵。 e. 检查抗燃油系统: 抗燃油

37、压在正常值,见7-2节1.2第b条; f. 蒸汽参数要求 主蒸汽温度变化率与再热蒸汽温度变化率不应超过冲转前选择值;5 并网 在汽轮发电机组作完检查以后,通知运行人员允许机组并网。选择“自动同期投入”。在并网后,由控制系统加3最小负荷,然后进入升负荷控制。6 升负荷 “目标”选择最终稳定运行的目标负荷; “负荷率”选择: 热态 4.8MW/min 极热态7MW/min 此后,低压旁路阀门逐渐关闭。7 高、中压缸切换 a. 在高、中压缸切换前,应注意主蒸汽在经过高压调节级作功后蒸汽温度与金属温度相匹配。计算方法见第3-1节第l条m项中(2); b. 在低压旁路阀门全关后,由TBS系统向DEH发信

38、号,维持负荷不变; c. 在以上项目完成后,由运行人员按“阀切换”按钮,开始阀门切换,高压调节阀以单阀方法逐渐开启,约1分钟后高压调节阀与中压调节阀进入比例关系,此时切换结束; d. 在切换期间应检查以下项目: (1) 通风阀(VV阀)关闭 (2) 高排逆止门自动开启; 在切换结束时由DEH系统向TBS发信号机组开始升负荷,随着负荷的增加,高旁逐渐关闭。当负荷达下滑点时,高压旁路阀门解除压力反馈自动控制。8 提升负荷至目标值 a. 负荷到达下滑点时,由DEH系统向CCS系统发信号,机组随锅炉开始滑参数升负荷。 b. 机组大约在165MW负荷时进入下滑点,此时高压调节阀接近90%额定阀位,由DE

39、H控制系统发信号给CCS系统,机组随锅炉升压提升负荷,此时DEH控制系统不参与调节(指不参与负荷控制),直至机组负荷接近90%ECR。 c. 检查以下运行状态时,疏水系统的顺序关闭 (1) 在10%额定负荷,关闭高压段疏水; (2) 在20%额定负荷,关闭中压段疏水; (3) 在30%额定负荷,关闭低压段疏水。 e. 在达到目标负荷后,且本体各测点温度趋于稳定后,可以按“顺序阀”按钮,转到顺序阀控制状态,以利于机组有更好的经济性。3 高中压缸联合启动(HIP)3-1 冷态启动(HIP)1 冲转前的准备 a. 向DEH供电,表盘和系统都应处于正常状态; b. 启动润滑油泵和顶轴油泵,确认润滑油系

40、统和顶轴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c. 启动抗燃油泵; d. 投盘车,并保证在冲转前连续盘车时间不少于4h; e. 按1-1节,对润滑油系统、抗燃油系统、DEH和TSI系统及盘车装置进行试验或检查; f. 在确认汽封蒸汽管道中无水后,投入汽封系统辅助汽源,要求汽封母管压力0.123MPa,温度150260。 g. 建立凝汽器真空,要求凝汽器压力达到16.7kPa以下; h. 按“挂闸”按钮,机组挂闸; i. 按“预暖”按钮进行高压缸和主汽管、阀壳预暖,见8-1节; j. 打开下列各段疏水阀; a) 高压段 1)高压主汽阀阀体上部疏水;2)高压主汽阀阀体下部疏水;3)高压调节阀盖混合疏水; 4)高

41、压主汽管疏水; 5)高压内缸疏水; 6)汽缸夹层加热进汽联箱及其引入管疏水; 7)一段抽汽止回阀及阀前疏水; b) 中压段 1)高压中压外缸中压进汽腔室疏水; 2)高排止回阀阀前疏水; 3)三、四段抽汽止回阀及阀前疏水; 5)中压联合汽阀疏水; 6)中压缸排汽口疏水。 c) 低压段 1)五、六段抽汽止回阀及阀前疏水; 2)自密封系统及轴封供汽管疏水; 上述高压段、中压段、低压段各段疏水阀,在机组冷态、温态、热态及极热态启动时都必须全部打开,以防冲转时发生水击。具体开、关控制要求见第2章、第3章。 k. TSI测量数据显示处于允许范围,并在冲转前作好下列主要记录: 1)汽缸绝对膨胀; 2)胀差;

42、 3)轴向位移; 4)大轴偏心度及盘车电流; 5)高压内缸调节级处上下半内壁温度; 6)各轴承瓦温及回油温度; 7)高压主汽阀阀壳内外壁温度; 8)高压调节阀阀壳内外壁温度; 9)中压联合汽阀阀壳内外壁温度。 m. 确定冲转蒸汽参数 1) 主蒸汽压力为3.45MPa; 2) 冲转蒸汽温度选择 选择原则尽量使主蒸汽、再热蒸汽在经过高压调节级或中压第一级作功后蒸汽温度与金属温度相匹配。 主蒸汽温度选择:根据冲转前当时高压调节级后金属温度与7-2节2.4条金属与蒸汽温差确定高压调节级后蒸汽温度,再根据图3-1-1,由主蒸汽压力和调节级后蒸汽温度确定主蒸汽温度。例如:计算步骤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冲转前经过

43、高压缸预暖后调节级后金属温度测得150根据第7-2节2.4条t(取定)90调节级后蒸汽温度t+调节级后金属温度240主蒸汽温度查图3-1-1320 再热蒸汽温度选择:根据冲转前当时中压第一级后金属温度与7-2节2.4条(金属与蒸汽温差)确定中压第一级后蒸汽温度,再根据中压第一级温降(约37)来确定再热蒸汽温度。例如:计算步骤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冲转前中压第一级后金属温度测得50根据第7-2节2.4条t(取定)150中压第一级后蒸汽温度t+中压第一级后金属温度200再热蒸汽温度中压第一级后蒸汽温度+中压第一级后温降(37)237 n. 确定启动过程中蒸汽温度变化率在ATS没有投入控制情况下,采用转子

44、寿命损耗曲线选择合理金属温度变化率(相当于蒸汽温度变化率)对保证机组安全运行是必要的。(1) 主蒸汽温度变化率选择:由运行人员在启动前先设定机组应达到的某一稳定运行目标负荷,根据图3-1-2、图3-1-3或图3-1-4计算出高压调节级后温度,并与冲转前当时高压调节级后金属温度比较,确定出高压缸金属温度变化量(简称金属温度变化量),再根据高压转子寿命损耗曲线(图3-1-5)选取高压调节级后金属温度变化率(相当于主蒸汽温度变化率)。 例如:计算步骤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在某一稳定运行目标负荷高压调节级后蒸汽温度设目标负荷为50%ECR,主蒸汽压力10.79MPa采用单阀进汽。查图3-1-2、图3-1-3

45、得调节级温降 537-调节级温降500冲转前高压调节级后金属温度测定150金属温度变化量调节级后蒸汽温度-调节级后金属温度350主蒸汽温度变化率查图3-1-5,取正常损耗57/h (2) 再热蒸汽温度变化率选择 各工况下中压第一级后蒸汽温度是由中压进汽温度减去额定工况下中压第一级温降得到,并与冲转前当时中压第一级金属温度比较确定出中压缸金属温度变化量,再根据中压转子寿命损耗曲线(图3-1-6)选取中压第一级金属温度变化率(相当于再热蒸汽温度变化率)。 例如:计算步骤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冲转前中压第一级后金属温度测得50中压第一级后蒸汽温度(537-37)500金属温度变化量第一级后蒸汽温度-中压第

46、一级后金属温度450再热蒸汽温度变化率查图3-1-6,取正常损耗84/h2 冲转 a. 确认危急遮断器滑阀已挂闸; b. 投入汽缸夹层加热,详见8-2节; c. 确认按钮“启动方式”是处于“高中压缸启动”状态; d. 确认按钮“单/顺阀”是处于“单阀”状态; e. 按“RUN”按钮,开启高、中压主汽阀; f. “目标”选择500r/min转速; “速率”选择100r/min/min升速率; g. 按“进行”按钮后,高、中压调节阀逐渐开启,机组按给定的升速率增加转速,当转速大于盘车转速时盘车装置应自动脱开,否则应立即打闸停机。3 500r/min检查 在此转速下,对机组作全面检查,主要检查动静部

47、分是否有摩擦,检查通风阀应处于关闭位置,高排逆止门处于开启位置,停留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 注:高中压缸联合启动或中压缸启动的各种启动状态,在500r/min检查时都应关高、中压调节阀,在惰走转速下进行。在转速大于50r/min前重新逐渐开启高、中压调节阀,按原升速率升速至1200r/min。 a. “目标”选择1200r/min转速; b. 按“进行”按钮;4 1200r/min中速暖机 在此转速暖机30min。 a. 停顶轴油泵; b. 检查所有监控仪表; c. “目标”选择2000r/min转速; d. 按“进行”按钮,增加转速; 在此后升速过程中,应注意机组迅速(以250 300r/mi

48、n/min升速率 )平稳地通过轴系各阶临界转速,通过临界转速时轴承盖振动不应大于0.10mm(峰、峰值),否则打闸停机。5 2000r/min高速暖机 在此转速下,监视中压排汽口处下半内壁金属温度应大于130,并保持暖机60分钟。在暖机结束时应满足以下值: 在此转速下,监视中压排汽口处下半内壁金属温度应大于130,并保持暖机60分钟。在暖机结束时应满足以下值: 高压内缸上半内壁调节级后金属温度大于250; 高、中压缸膨胀大于7mm; 高、中压胀差小于3.5mm并趋稳定; a. “目标”选择3000r/min转速; b. 按“进行”按钮,增加转速。6 3000r/min额定转速: 在此转速,进行

49、空负荷暖机30min; a. 凝汽器压力应小于13kPa,投低真空保护; b. 排汽温度80时,低压缸喷水系统应能自动投入,否则应手动开启。 c. TSI监视项目应在允许范围内; d. 检查润滑油系统(1) 主油泵与交流润滑油泵切换完成;(2) 主油泵出口油压在正常值,见第7-2节2.1第a条; (3) 润滑油压在正常值,见第7-2节1.2第a条; (4) 润滑油进油温度在正常值,见第7-2节1.2第c条。e. 检查抗燃油系统抗燃油压在正常值,见第7-2节1.2第b条。抗燃油温在正常值,见第7-2节1.2第b条。 f. 蒸汽参数要求 (1) 主蒸汽压力必须达到5.88MPa;主蒸汽温度达到37

50、0; (2) 在并网前,主蒸汽温度与再热蒸汽温度之差应满足第7-2节2.3第c条; (3) 主蒸汽温度变化率与再热蒸汽温度变化率不应超过冲转前选择值;7 并网前进行如下系统试验(对新机启动或大修机组) a. 危急遮断器喷油试验; b. 高压遮断集成块(HPT)电磁阀在线试验; c. 手打停机按钮试验; d. 危急遮断器提升转速试验(在作提升转速试验之前,应使机组带20%负荷进行暖机运行不少于3h); e. 电气超速保护试验 以上各项试验的具体要求见调节保安系统说明书、汽轮机安全监视装置说明书、汽轮机电器监视保护系统说明书。8 并网 在汽轮发电机组作完试验和检查完成以后,通知运行人员允许机组并网。 选择“自动同期投入”。 在并网后,由控制系统加3%最小负荷,然后进入升负荷控制。9 升负荷 a. “目标”选择30MW负荷; “负荷率”选择1MW/min升负荷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