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文心雕龙“折中”精神的主要体现 【内容提要】折中论的精神原则在文心雕龙中,具体体现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即:1.反“本”以执“中”,在其理论批评体系的构架上,主要从本末观出发,把文的本体即自然之道与文的现象统一起来。2.察“源”以执“中”,在考察文的生成过程和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时,贯彻了折中论原则,其体现出的具体研究方法是原始要终与变通适会。3.尚“中和”尚“圆览”尚“中正”以执“中”,对作品文本的构成乃至创作和批评要求,主张圆通的和谐观,要求立理归于本正,讲究一与多的统一。4.贵“通才”贵“圆照”贵“见异”以执“中”,在其批评理论中,包括对作家和
2、作品的批评方法本身,也贯彻了折中的思想方法。5.求“圆通”求“体要”求“辨正”以执“中”,是指其论述方法、逻辑推理的特征而言的。 【关键词】 折中/本末/本源/圆览/圆通 一、引言由于对刘勰在序志篇中所表明的“本乎道”的理解,文心雕龙的研究者持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佛家之道”等不同的诠释,而这不同的诠释,最终又集中到文心雕龙的思想倾向和“折中”论的研究评述上,前者往往决定了后者论述的倾向。较为强调文心雕龙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或说为根柢)的学者,认为刘勰的“折中”方法,主要是儒家主张的“过犹不及”、“执其两端”的用“中”方法(注:作如此理解的研究
3、论文和著作中略而提及者甚多,其中研究深入并较为全面的可以周勋初先生的论文刘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中”说述评一文为代表,该文认为刘勰“折中”论本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玄学辨名析理的方法的影响,其“折中”的具体做法主要有裁中、比较、兼及三相内容;又认为文心雕龙论文有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割情析采”着重于“横”而论“通变”着重于“纵”云云;又将刘勰视为折中派,以与当时(齐梁)裴子野等守旧派和萧子显、萧纲等趋新派相区别。这一论说见其另一文梁代文论三派述要,与上文均见其文史探微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另外,王运熙先生刘勰文学理论的折中倾向一文对当时文论派别也分三派,认为对永明文学及其以后文学“新变
4、”现象,可分为反对派、赞成派与折中派,以裴子野等为反对派,沈约、萧子显、萧纲、萧绎等为赞成派,而刘勰与钟嵘、萧统等为折中派。周、王两位先生关于齐梁文论三派的论述,虽个人的具体划分稍异,但基本相同,也就从广阔的历史视野中来论述了刘勰的“折中”论。文见饶芃子先生主编的文心雕龙研究会萃论文集,上海书店,1992年。);同时又有学者认为刘勰的“折中”方法,受到龙树的中论的影响,体现了佛学的“中道”观(注:指出刘勰的“折中”论受到中论的影响,吸收了佛学“中道”观的思想,论者也不少,其中可以徐季子刘勰文论中的“中道”观一文为代表,文载文心雕龙学刊第六辑第6068页,齐鲁书社,1992年。)。我们以为这两种
5、说法均有一定根据和理由。其实几乎文心雕龙的研究无不对刘勰的方*问题有所论述,我们在此难以一一评介。但存在问题是明显的,因为刘勰的“折衷”论,还有道家的“枢中”观念,而尚“中”思想是我们的重要的文化传统精神,不能主要从儒道释三教尚“中”与用“中”之思想的交融会通角度,去深入研究,立论本身就不够“圆通”,而且也是与刘勰主张“折衷”、“会通”的精神不相符合的(注:张少康先生认为应该从儒道释三教思想会通的角度看问题,并认为刘勰的“折中”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精神内容:一、强调识“大体”、“观衢路”;二、强调“圆通”、“圆照”;三、强调“善于适要”,“得其环中”。见文心雕龙新探第256、260、265页
6、,齐鲁书社,1987年。)。我们认为所谓方*,主要是从形而上的思想方法观念去看问题的,它又与形而下的具体方法方式是相互统一的,也就是说,方*是一种思想观念,而这种“观念”是统率不同的具体的方法的,是具体体现在特定学科研究方法之中的。对于文心雕龙而言,刘勰说“惟务折衷”,主要是一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崇尚用“中”或说执“中”的思想方法的观念和基本精神原则;其作为“折衷”方*的尚“中”的思想方法,与用“中”的具体研究或批评方法,是存在一个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的,但同时也是相互统一的。本文试图从文心雕龙的具体理论批评之中归纳总结其“折中”论的精神原则的具体体现,以便进一步对刘勰“折中”论作一点探源
7、求本的分析。二、文心雕龙“折中”精神体现之分析刘勰在序志篇将文心雕龙五十篇分为上下两篇四个部分,即第一,前五篇的“文之枢纽”,第二,次二十篇的“论文叙笔”,这属于上篇的“纲领”内容;第三,自第二十五篇神思至第四十九篇程器,论述“割情析采,笼圈条贯”等内容;第四,序志篇,为“以驭群篇”的全书总序。这是刘勰自己对文心雕龙的理论批评体系一种“形式结构”的划分,不过这种“形式结构”与其“内在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又是统一的;而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与其“折衷”的研究方法也是相统一的。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刘勰“折中”论在文心雕龙中的具体体现,拟将之简要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1.反“本”以执“中”所谓反“本”以执
8、“中”,是指刘勰在建筑文心雕龙的理论批评体系的构架上,在分析“文”的现象时,主要从本末观出发,把“文”的本体即“自然之道”与“文”(天文地文人文)的现象统一起来,并于其中贯彻了尚“中”之思想方法的精神原则。在这个理论意义上讲,刘勰的“折中”之“中”,主要表现的是“中极”或说“极中”的思想观念。现在让我们来解剖一下上篇“文之枢纽”的部分,来说明我们为何应该将其本末观与“折衷”论联系到一起看问题的理由。序志篇说:“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而对勘前五篇篇名相继却为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从这一对勘之中,可以明确见到:原道即本乎道,讲的就是文学之本、之原,加以哲学阐释,就是文学
9、本体论问题;征圣即师乎圣,而宗经即体乎经,盖认为圣人本自然之道而创“经”,衍生出各种“文体”,故文学创作当师圣体经,宗经之“宗”有“归源”之义,讲的是“文学”本源论或说发生论。这个“宗经”之“宗”,与刘勰灭惑论所谓“至道宗极,理归乎一”之“宗”的含义显然有别,“至道宗极”之“宗”与“极”连用,讲的也是本体问题,与原道之“原”、“本乎道”之“本”,含义相同。沈约神不灭论所谓“穷其原本,尽其宗极”(注:广弘明集卷二二。),是“宗极”与“原本”同义之证。正纬即正别纬与经之不同,以备文学创作“酌”而用之,辨骚即辨别骚与经之异同,而究明文学创作之正变源流,所以说“变乎骚”。可见,本末观和正变观是这五篇着
10、力为全书建立的两大思想原则(也是逻辑基点)。文心雕龙的庞大思想体系、周密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从原道篇开始建立起来的,先讲“原道”而后才讲“征圣”与“宗经”的,刘勰认为儒家的“五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弘教也。”(宗经),从本末合一、体用相即的意义上讲,“经”便也成为“至道”,然而虽然“经”是“至道”,但毕竟又是“用”,故又说是“不刊之弘教”,即“经”也就是“教”,对刘勰之“宗经”(儒家经典)的观念,要将“至道”与“弘教”联系起来看,二者不可偏废。刘勰的文学观念就是建立在本末合一、体用相即的本体论的思想基础上的,其文学观既强调自然本体论的“神理之数”(情采),也突出地要求“文”要宗经尊体,表现
11、出一种儒道释相互结合的文学思想。2.察“源”以执“中”所谓察“源”以执“中”,是指上文说的“本、正、变”三者相互统一的关系中,也就是刘勰在考察“文”、“文学”的生成过程和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时,贯彻了“折中”论原则,其体现出的具体研究方法是“原始要终”与“变通适会”。“原始要终”与“变通适会”,主要体现的是刘勰的文学史观,同时也是研究文学发展史的方法,但其中同样贯彻了“折中”论的精神原则。这里从两方面简要地论述一下:第一,我们还是再来分析一下文心雕龙前五篇“文之枢纽”所体现的“正变观”:有本就有末,有“经”就有“权”,“经”为“正”而“权”为“变”(注:论语·子罕记孔子语云:“可与共学
12、,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皇疏引王弼释疑曰:“权者,道之变。变无常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预设,尤至难者也。”王弼集校释下册,第627页,楼宇烈校释, 中华书局,1980年。),“经权结合”的思想,乃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精神之一。到刘勰时,毛诗序中的“变风变雅”论,通过郑玄等经学大师的笺证和论述,亦已经不是新鲜的思想。但刘勰还是有所发展的,一是刘勰根据文学的发展史实,把离骚列为“变”的典范,二是受到永明文学思潮的“新变”论的影响,特别重视“形文”与“声文”的美。就文心雕龙而言,刘勰特别重视“正变”的结合,传统的“典范”与“新变”的结合。文心雕龙开端五
13、篇,即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这五篇,所谓“文之枢纽”,也就是理论纲领、思想纲领,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就是,原道对于宗经来讲,是本末体用的关系,又是本源与创生的关系:“道”是本是体,“经”是用是教,而“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所以原道与宗经二篇之间,有一篇必不可少的征圣(对应于下篇看,就是神思篇理论的展开),因为圣人之“经”,是圣人之“心”体“道”的结果,“文”本于“心”而“心”本于“道”,所以原道对于宗经来讲,又是“经”的本源与“经”的创生关系。后代文人创作不仅应该宗经尊体,更应该直接效法圣人那样去体认“自然之道”(原道)、“神理之数”(情采),从而把握“通变之术”(通变)、“
14、情变之数”(明诗)。所以,我们明显能够体会到,文心雕龙全书时时把“自然之道”与宗经尊体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立论,主张“新变”,但反对“讹体”。在这个理论意义上讲,刘勰的“折中”论之“中”,体现的仍然是“中极”的思想,和“自然之道”的“宗极”密切的结合起来。这个“中极”与“终极”、“本端”的意义有关,举个比喻来讲,屋脊之脊,亦是中之极,因为屋脊对于两边的屋檐讲,就是中极。所谓“太极生两仪”,太极就也是两仪的“中”之“极”,从本体与现象角度讲,太极是本体;从宇宙生成论(尤其表现为汉代人的思想)讲,太极又是抽象的本端。刘勰原道篇表现了把“本体”论与“本源”论结合的倾向。第二,刘勰的文学发展观,并不完全是
15、“复古”的,不是一味“回归”到古代的“素朴之美”的“黄唐时代”,因为这不符合刘勰对“情采”和“文质”要相互统一的观点;同时,刘勰的文学史观也不是“循环”论,因为这也不符合刘勰自己的观点。通变篇云:榷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末气衰也。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桓君山云:“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此其验也。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茜,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
16、矣。或联系这段论述以及刘勰其他几处批评他那时的“近代”文学的话语,认为刘勰的文学史观有保守性、复古性,这是不完全正确的结论,他主张以“商周丽而雅”为文质之标准,商周的文学是否“丽而雅”,是另一个问题,但征圣篇也说:“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宗经篇又也说:“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好象刘勰是认为文学的发展“一代不如一代”的。其实,他的意思是要在“宗经尊体”的理论旗帜下,主张文质、雅俗要相互结合的,主张“固衔华而佩实”的,而且还同时主张自然“本色”的,故说:“练青濯绛,必归蓝茜”。自然之道与宗经尊体,始终是刘勰论文的两个基点,这就是“折中”思想方法的贯彻,表现在审美理想观念
17、上,就是要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所以通变篇的“赞”语云:“文律运周,日新其业”,说得铿锵响亮;而时序篇分析“十代”文学的发展,认为“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其“原始要终”的结论,在这篇“赞”语中说得明确:“蔚映十代,辞采九变。枢中所动,环流无倦。质文沿时,崇替在选”。所谓“枢中所动,环流无倦”二语,表明他的“折中”论,决不是调和论、循环论,而是一种“通变”论,“枢中”,是道家庄子学派的思想,又称为“圆机”或“道枢”,直白的说,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关要,刘勰把握文学发展的“关要”,乃是“质文沿时”的理论观点,这就是发展论。他主张的是“通”中之“变”,反对的是“
18、变”而失“正”。从这个理论意义上讲,其“折中”之“中”,表现的是“中正”、“本正”的思想。“本正”、“中正”的思想观念,不仅仅是儒家的观念,道家和佛学思想,都有这种看法,只是有所不同而已。3.尚“中和”尚“圆览”尚“中正”以执“中”所谓尚“中和”尚“圆览”尚“中正”以执“中”,是指刘勰对作品文本的构成乃至创作和批评要求,主张“圆通”的和谐观,要求立理归于“本正”,讲究“一”与“多”的统一。用现代文字理论加以论述,就是作品要做到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或者说“文本”本身应该具有一种自足的和谐美,诸如风格、情理、文质、声律、结构、文字等等方面。同时刘勰论作品,又是与其创作论、表现论乃至作家论等联系起来
19、讨论的,它体现在许多理论批评的层面,是非常丰富多采的, 最能够表现刘勰的理论批评乃主要是“文学的理论批评”这一特征。因为这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刘勰对“文学性”的认识,是注重从审美的角度看问题的,远非象许多研究者所用的“儒家的文学观”一语所能包含的。其“折中”之“中”的理论意义,就是一种“和”而“致中”、“圆”而“用中”以及“中正”等多方面不同的尚“中”思想观念,这也特别能够反映道家的“圆机”说和佛学的“圆通”说的影响,以及这种道家、佛学的思想与儒家“中正”思想的糅合与会通的倾向。下面试将文心雕龙的一些篇章“打散”,不受其原篇名之“主题”的束缚,略举刘勰论述的三组例证,不求全面,只求说明
20、问题:原道篇: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隐秀篇: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曜树,浅而炜烨。此处笔者拟从刘勰对“文学性”的认识和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看问题。这两段论述,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刘勰对“文学性”的认识和要求自然美和人工美相结合的审美理想。所谓“旁及万品,动植皆文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讲的是自然之形文和声文的美,而“有心之器
21、”的人文,就是一种“情文”,自然之美,本非“外饰”,非人为的,然人文之美,不能不加人工,但应该也要力求“自然”,所以,“情文”与“形文”、“声文”的完美结合,才是最美的文学作品,“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还蕴涵另两层深意:一是讲人文要能发自真情,自然而然,应当“为文而造情”(情采)。这其中的理论意义,明显也就贯彻了一种“折中”的思想,其“中”之思想观念,就是要求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二是讲有的文学作品如谢灵运的诗,如出水芙蓉,以自然美的风格为高;而颜延之的诗,镂金错采,以人工美为尚,实也都不妨其为美,只是要适度而不刻求,因为无论是人工美为尚还是自然美为尚,本都应该是自然之道的体现,本都应该是
22、内心自然真情的表达,这其中依然还是存在一个“折中”的问题,“折中”决非是把一件事物“对半开”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其“折中”之“中”的思想观念,有以自然为“本”、为“原”、为“宗极”之意,而且其间触及到“主中有宾”、“偏不离本(正)”这样极为深层的思辨思想。这或者也得力于“骈文”的妙用吧!因为“骈对”的术语与理论范畴,常常可以作“互文”解,但也可以不作互文解。不作互文解,自有其深意;作互文解,更加义理圆足。风骨篇: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乎!丽辞篇: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
23、佩,乃其贵耳。类此而思,理自见也。封禅篇:及扬雄剧秦,班固典引,事非镌石,而体因纪禅。观剧秦为文,影写长卿,诡言遁辞,故兼包神怪;然骨制靡密,辞贯圆通,自称极思,无遗力矣。典引所叙,雅有懿采,历鉴前作,能执厥中,其致义会文,斐然余巧。笔者此处拟从刘勰的关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角度看问题,不举刘勰在情采等篇中对此问题所集中论述的例证,意在说明刘勰这一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上面列举刘勰的三段论述,合而观之,都是讲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问题,这里也明显贯彻了“折中”的方法。其“折中”之“中”的理论意义,体现了刘勰所尚之“中”,是与“本”、“正”、“圆”、“通”等不同方面的意义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反对过分的奇
24、巧,要能以正驭奇,“新作”要能“通”于“旧规”,但又明显主张“奇气”,所谓“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在这几段论述中,偏向于论述表现的手法,重在讲遣词造句的工夫以及体制问题。但即使在这些方面,刘勰也无不贯彻其“折中”的思想方法和尚“中”的意旨。所谓“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这就把“圆照”到的“理与事”,与“丽辞”结合起来;而所谓“迭用奇偶,节以杂配”,讲的是在对句与单句的使用上要杂配,这就可以使前文讲的“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的论述,表达得更为全面。另外,这里的论述,还说明刘勰的审美和谐观,已经大大发展并丰富了儒家文论的“中和”思想,把和谐的审美观念,灌注到
25、作品的不同层面与层次。后一段论述,笔者特意取自封禅篇之中,目的在于说明两点,一是刘勰所论之“文”,有不少虽然属于“应用文体”,但他常从“文学性”的角度看问题,来要求作家注意辞藻的运用,认为班固的典引“其致义会文,斐然馀巧”;二是这段话中,刘勰赞美班固的典引之作,能够汲取司马相如的封禅文和扬雄的剧秦美新的优点。所以我们要注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使用的“折中”、“能执厥中”或“裁中”等术语,和当时同时代人们的作品之中的用法一样,都具有一般具体的“折中”手法或具体的比较异同、兼采两方(两端或两人等)的思想或长处等意义,但其尚“中”之意念是贯一的。比兴篇:赞曰: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
26、取心,断辞必敢,攒杂咏歌,如川之澹。体性篇: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隐秀篇: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议对篇:又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奏启篇云: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诃,吹毛取瑕,次骨为戾,复似善骂,多失折衷。笔者此处拟从刘勰的作家论、艺术思维论、创作构思论乃至创作表现与“意象”美与“隐秀”美的理论批评角度,进一步来看问题。这里引用的刘勰的五段论述,可以分为两组,前三段为一组,后两段为一组,
27、合两组观之,其中所贯彻的“折中”思想观念,主要体现为从作家论的角度出发来立论,要求审美观物做到“触物圆览”。前一组论述,所贯彻的“折中”之“中”,其理论意义,体现的是“圆”而“用中”、环络之中的尚“中”思想。“圆”之“中心”,无所不在;能“圆”才能执其“中”(注: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第三一篇说圆,曾引帕斯卡(Pascal)思辨录云:“譬若圆然,其中心无所不在,其外缘不知所在。”第111页,中华书局,1984年。 )。刘勰的审美和谐观与儒家传统的“中和”观相比,其美学内涵大大丰富,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为与永明文学新变思潮中重“圆美”的审美观念的一致性。“永明体”诗人的一大作手谢眺所谓“好诗圆
28、美流转如弹丸”(注:南史卷二十二王昙首传附王筠传记载沈约述谢眺语,第609页,中华书局,1975年。), 刘勰论“连珠体”所谓“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论“声律”时所谓“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论述的就是圆美和谐的问题。创作构思与艺术表现是有个“心手之差”的距离,但毕竟又是统一的。作品的圆美和谐,最终需要作家的审美观物能做到“触物圆览”,艺术构思能够“思转自圆”。钱钟书先生曾云:“彦和文心,亦偶有思转自圆(体性)、骨采未圆(风骨)等语。乃知圆者,词意周妥、完善无缺之谓。非仅音节调顺,字句光致而已。”(注:钱钟书谈艺录第三一篇说圆,第114页
29、。)其所谓“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的论述,说明刘勰讲“雅制”、讲宗经尊体、讲“原始要终”地把握前人之所作,都是基本立足于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来看问题的。其所谓“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这是从作家观物谈到“意象”的构成组合,再谈到创作的表现过程。而在表现之时,要能具备把两种似乎不同、似乎时空距离很远很大的事物,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这在当时讲究骈对的创作风气中,其创作的例证,是比比皆是的。刘勰特别重视“隐秀”之美,此篇虽残,但其主要精神内容仍在,所谓“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表现刘勰要求作品要能够有“环环相扣”、“层层相生”的韵味,已经提出“象外之
30、意”的把握和传达的问题,所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这是唐代“意境”理论的前奏。“互体变爻”说,本于周易,“物虽胡越,合则肝胆”之喻,本于庄子(见天下篇,又淮南子·俶真训引作“肝胆胡越”,在六朝人的作品中,此典并不少见)。从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上审视,所谓“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是从“比兴”角度来讲“艺术时空”的创造问题。可见,刘勰论比兴,也不是专用“毛诗郑笺”的了。后两段,与上面所举封禅篇中一段论述有相似之处,笔者着意进一步说明刘勰讲“折中”,显然具有儒家的“折中”、用“中”的思想存在,所谓“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是古人最常用的典故和比喻,这个“中”,读为动词之“中”,有“命中
31、”之意,也由之可以抽象出“符验”之意,这也是“中”之一义。宋代岁寒堂诗话有“中的”之说,意谓诗之情景交融之境,要能切于事理物境,令人观之若身处其境。不过,刘勰此处主要是讲“射策”之体,即是一种“探事而献说”的“议”的别体。刘勰把“对策”和“射策”两种文体,归入“议”体,又能仔细区别其异同,这其间也贯彻着“折中”的精神,只不过是形而下的一般比较而已。奏启篇中这段论述,特别能反映刘勰的儒家思想,其批评近代文人有些奏文,“复似善骂,多失折衷”,前文已曾说过,这里的“折衷”的含义,和儒家讲的“扣其两端”的意义较为接近,主要就是“平允、中当”的意思。但追究起来,其中前后之论述,也贯彻了较为抽象的尚“中”
32、的思想,即要以“明允笃诚为本(正)”,这也主要是儒家的思想。然而其间也可以分析出刘勰尚“通”、重“理”(事物之理)为“中之正”的意念,所谓“辨析疏通”、“博见足以穷理”云云。可见,不从儒道释三教会通的角度去分析刘勰理论批评的思想与观念,独主儒家为其宗旨,是很难讲通文心雕龙的。笔者以为以上三点,是刘勰“折中”论的精神原则在文心雕龙中体现得最主要的三个方面(主要从文学创作过程、表现过程、作品构成及审美理想方面着眼论述的),其它内容,亦因之而可以推求。下面两点是从刘勰的批评理论和文心雕龙本身的理论论说(表述)、论证方法及其逻辑特征的角度,来看“折中”论这一精神之体现的问题的,拟简单地论述一下。4.贵
33、“通才”贵“圆照”贵“见异”以执“中”。所谓贵“通才”贵“圆照”贵“见异”以执“中”,主要是指刘勰在其批评理论中,包括对作家和作品的批评方法本身,也贯彻了“折中”的思想方法。总术篇:夫不截盘根,无以验利器;不剖文奥,无以辨通才。才之能通,必资晓术,自非圆鉴区域,大判条例,岂能控引情源,制胜文苑哉!指瑕篇: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知音篇: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
34、见矣。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这里引用的四段论述,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其所贯彻的“折中”之“中”的理论意义,至少体现为四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要求批评家能够博观,具备丰富的知识修养,是“通才”,所以能够做到体“要”以执“中”。这个意义上的“中”,与道家讲的“枢要”、“枢中”的思想较为接近,与六朝玄学思潮重“得意”的思想观念,也是一致的;二是观察事物、批评作品要全面,能够把握本质,大处着眼,所谓“圆鉴区域,大判条例”;又能小处入手,所谓“将阅文情,先标六观”,要将批评对象(作品)分析成不同的方面,来仔细研究,最终当然又要能够上升到“体要”的高度,不执于一端。这个意义上的“中”,就事物的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角度来讲,实质上就是要会通合一,这个“一”也就是“宗”、“本”的观念;三是批评作家作品要不带主观片面性,不以个人审美嗜好为标准,要能够持平、公允、客观,所谓“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这个意义上所贯彻的“折中”之“中”的理论意义,就是“中正”的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谈谈网络学习的利与弊议论文类作文6篇
- 2025年金融科技创新在数字货币支付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农业行业农业数字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物联网医疗行业医疗设备与远程监护技术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员工培训计划制定工具新员工与在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 2025年软件开发行业物联网应用软件创新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冬季运动行业智能穿戴与数字运动体验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护理用药安全管理题库及答案解析
- 九江叉车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龙子湖区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竞聘宁夏宁旅酒店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度医院泌尿外科医师述职报告课件
- Unit+2+A+life's+work+Starting+out+ Understanding+ideas+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 学校流感防控宣传知识讲座
- 《中医与营养》课件
- 支气管镜检查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天然气管线泄漏事故模拟计算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护理课件
- 未被列入失信行为记录名单承诺书
- 深圳市建筑行业劳动合同范本
- 水下无线通信的类型及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