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语言障碍准确把握诗歌形象_第1页
突破语言障碍准确把握诗歌形象_第2页
突破语言障碍准确把握诗歌形象_第3页
突破语言障碍准确把握诗歌形象_第4页
突破语言障碍准确把握诗歌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突破语言障碍 准确把握诗歌情景关系 程永生诗歌鉴赏是行家里手的事,但诗歌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却是不争的事实。它真如明镜照物是诗人的心境反映。“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它含蓄如秋水含眸,真情在心却顾左右而言他“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经深沉如浩瀚夜空,钻弥深仰之弥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汉语言承载了诗的内涵和美;反过来诗的内涵和美无疑使汉字具有了几千年文化的厚重。这是西方文字远不可企及的文化底蕴。是诗歌使汉语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仅就前文提到的“山”字而言,可以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的伟岸;也可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殷勤青鸟为探看”的缠绵;可以是“且放白鹿青崖间”

2、的孤高;也可以是“空山新雨后”的无碍。反过来讲,要读懂诗是否对汉字的文化底蕴,了解于胸就十分关键了。也就是说,在诗歌里“山”并非一个字,而是一派景物,一个人物甚至是一种文化。因为诗歌的创作是把这种文化,这群人物,这派景物融会在语言之中的,因而鉴赏诗歌也就要通过语言把这些东西还原到诗人的生活现象之中去。只有突破语言障碍才能还原诗歌形象。首先要读懂诗,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为了一粒沙子而放弃整个海滩。古诗中有个别字或词不认得不理解是正常的事,要旨在于见其大略整体感知。新睛野望王维新睛野望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日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首联中“氛垢”一词是我们

3、不熟悉的,往往形成语言障碍而产生畏难情绪。其实为了这两个字而放弃全篇很显然是没有必要的,更何况这个词中的“垢”字我们用组词法是可以理解为“尘垢”的,再结合题目中的“新睛”二字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就一点问题也没有了。显然是指雨过天晴,极目远眺原野不染尘垢,从而再现了一个立于原野之上有着无碍心胸的王维。以此类推凡有个别文字障碍我们一定不能因之而耿耿于怀,应该果断放弃,而拥抱全篇。况且诗歌鉴赏的选材往往有这样的特点,诗文浅显则情感煎含蓄蕴籍丰富深厚,而文字障碍较多的诗词,它的内含却往往近在眼前呼之欲出。其次,要读懂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形象就要充分利用诗中用于揭示景物特点和思想感情的形容词,放弃生僻的名词。早

4、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很显然这首诗中突显出来的形容词是“寒”“轻”“明”“寂寞”。作者用“寒”突出早行的凄冷,用“明”星光未退反衬晨路晦暗,用“寂寞”一词交待独自早行的孤单。这样景物的轮廓已然清晰,作者所塑造的早行者的形象也就了然于胸,再去计较“驼褐”和“阑干”是什么东西也就没有必要了。清 李渔在论诗词的情景关系时说:“诗不外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还露丝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也。”这是对中国古诗的高度概括,更可以作为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指导思想。正确把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5、是读懂古诗的关键所在。总的说来,诗表现出两个形象,一个是融入诗人情感的景物,即作者的直接写作对象,另一个形象就是对过这个景物折射出来的诗人形象。要准确表达这两个形象用名词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借助形容词,因而抓住了形容词就掌握了诗歌,所塑造的形象。例如,用“枯”“老”“昏”这样的形容词配合“藤”“树”“鸦”才有妙合无痕的艺术境界,形象特点才彰显得淋漓尽致。仅是“大漠狼烟”“长河红日”就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动人的魄。 这个发现会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觉得诗歌鉴赏进入了一个佳境。因为情景关系可以顺利解决诗歌的艺术特色的问题、帮助我们正确把握诗歌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诗歌炼字方面的问

6、题都能顺利解决。鉴赏题目异彩纷呈如花海,但有这得意春风,长安之花就可一日看尽。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事例做一个分析:正确把握情景关系,解决诗歌艺术特色问题。许多试题涉及诗歌的艺术特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写作好处等内容,这类题目的实质是在考查诗歌是通过什么特色的景物,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作者情感的。诗歌的目的在于传情达志,但诗人并还直言其情和志而是通过一定的景物来表现。景物表现情感的方式通常有这样几种:(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2)情景反衬关系以喜情表哀情(以哀景表喜情)、以动景表静心(3)对比(4)象征例:07年山东卷 出关 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7、要求:分析“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照应诗的最后一句,“桃花”是家乡温馨美好的景物,“雪”是塞外清冷生活的代表。作者通过两种景物的对比突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生活的厌倦。这里沟通情景关系的是对比的艺术手法,但解决这个问题时却需要紧密围绕诗歌的景情关系来分析。此外,江苏卷考查“借景抒情”,辽宁卷考查“动静结合”,浙江卷考查“寓情于景”,湖北卷考查“对比”。只要仔细分析,正确运用情景关系的相关术语这类问题就可以成功地解决了。正确把握情景关系,解决诗歌艺术形象问题,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高考中有不少题目要求再现诗歌描写的艺术场景、诗人的形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这类题目也要通过情景

8、关系来解决。例:07年全国卷II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要求:说明尾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题目要求表面上是分析场景,实际上要结合诗人王维的形象才能正确答题。这一联诗人描绘新晴之后农人忙于耕作的景象,这种热闹与前文中的静态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立于原野喜欢静观世象,但又在这一派生机中难以掩饰其喜悦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动景与静情形成对比,全诗也因此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和生活的气息。好比“牛羊下来,鸡栖于埘”那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欢快满卷皆是,美不胜收了。北京卷要求说明,芣

9、苢的景象,天津卷要求解析“一时放春入”的情景,江苏卷要求分析“浮天水送无穷树”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不同样都是以景窥情,以景析情的命意所在吗?另外,情景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用词,正确炼字。例:07年全国卷I 望江南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要求:解析“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心情。就词析词是一条死路,因而情景分析使鉴赏炼字曲径通幽。要发现作者的用词之妙,首先看作者描绘的景物特点:眼前春未老,春柳、春花、春水满眼皆是,但是那朦胧的烟雨却给这明媚的春光蒙上了一层阴影,这阴影“非关风与月”显然是作者的故园之思了。不然何以说“休对故人思故国”呢!因而对情景关系的正确把握让我们明白了作者“咨嗟”的苦涩,“休对”的无奈,“且将”的聊以自慰。这些词都因景而生,情感蕴含其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另外在把握好诗歌形象,还有赖于对特殊文言现象的熟练掌握及运用。秋登宣州谢月兆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诗人登楼望远,临风怀古,“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一句由前文的喜景陡然转为哀景。这里的“寒”字和“老”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容词作使动词用。掌握了这一语言现象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诗人此刻所见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