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摘 要在现代社会,伴随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而来的道路交通事故,对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基于此,对受害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济,妥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引言、本论和结论,其中本论部分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概述。本部分主要论述了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概念及构成要件。第二部分为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本部分共两个方面,一是论述了各国有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二是论述了我国道路交
2、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第三部分为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本部分首先论述了赔偿责任主体的相关概念;其次论述了确定赔偿责任主体的一般标准;最后论述了机动车所有者与使用者分离的情形下确定赔偿责任主体的问题。第四部分为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本部分主要从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两方面进行论述。第五部分为完善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建议。本部分从完善机动车强制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救助制度和完善立法三方面提出几点完善制度的建议。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 人身损害赔偿 归责原则 赔偿责任主体 赔偿范围和标准 制度完善1AB
3、STRACT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the automotive traffic accidents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progress have increasingly threatened human safety, the road traffic accidents have become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Based on this, to the victim and perform effective relief, and seeking
4、 a proper settlement of disputes between partie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harmonious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erefore, we have to make a discussion in a depth on motor vehicle road traffic accident damages issues.The structure of text is divided into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5、body includes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raffic accident compensation for personal injury system overview. The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oad traffic and the concept of compensation for personal injury accident.The second part is road traffic accidents imputation
6、 principle of tort liability. The sec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aspect 1 is Introduction of national legislation in the world, aspect 2 is Chinas principle of at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y for traffic violations.The third part is the main body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 damages determination. F
7、irstly, discusses the concepts of subjects liable; Secondly, discusses the road traffic accident compensation in the main standard-setting; Finally, discusses some special cas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in road traffic accident compensation.The fourth part is the scope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 pe
8、rsonal injury and standards. The part is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aspect1 is road traffic accident personal injury compensation for the scope; aspect2 is road traffic accident personal injury compensation for the standards.The fifth part is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road traffic accident pe
9、rsonal injury compensation system. Perfect the insurance compulsory system and improve the social relief fund system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Key words: The road traffic accident; Compensation for personal injury; Imputation principles; Compensation of the main; The scope and standards of compensat
10、ion; System improvement17目 录目 录一、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概述1(一)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1(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概念及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2(三)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简述3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归责原则4(一)各国有关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4(二)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5三、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8(一)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基本概念9(二)确定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一般标准9(三)机动车所有者与使用者分离的情形下确定赔偿责任主体的问题10四、道路交通事故
11、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12(一)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主要范围12(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13五、完善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建议14(一)完善机动车强制险制度14(二)完善社会保障救助制度15(三)完善立法15结论17参考文献18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研究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研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机动车的保有量急剧增长。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长,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受道路状况、机动车状况等客观条件以及部分人民群众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意识较为淡薄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交通事故持续高发,这也给人们的生活
12、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交通事故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是民事诉讼案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在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受害人的致残或者死亡,因此,在交通事故中对受害人的救济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司法实践中,处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依据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和司法解释,其中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为受害人的救济提供了
13、法律依据。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是侵权行为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及时有效地解决受害人的救济问题,但是我国关于处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规定较为分散,体系不够完备,司法解释具有显赫地位,法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相关制度未能建立、完善和配合,受害人的权利救济方面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国外关于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与我国的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的理论和实务,就我国道路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基本问题进行论述,以利于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最终使得受害人的利益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保持社会的和谐发展。一、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概
14、述(一)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五项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对于道路交通事故相关法律规定应作如下理解:1.道路交通事故的主体。道路交通事故是机动车之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以及人车之间发生刮擦、碰撞、影响等形成的。“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
15、等交通工具。 扈纪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2.道路交通事故的地域范围。道路交通事故必须是在公共道路上发生的安全事故。公共道路包括多种公路、街道、胡同以及其他属于公共使用的通道、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以及企事业单位内部仅供内部使用的路段和场所。 邓文军,交通事故的构成与分析,中国交通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3.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因素。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观因素是过错。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3页。这里的过错应指过失,因为对于机动车驾驶人而言,如果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其故意造成,那就是
16、交通肇事或者故意伤害或杀人,而不是交通事故;对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而言,如果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其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是可以免责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另一个因素是客观意外,是由于不可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4.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运行要件。只有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才能够视为是道路交通事故。没有运动就没有交通这种形式,交通事故也就没有落脚点,所以,交通事故是至少一方在处于运行状态下所发生的事件。5.道路交通事故的后果。道路交通事故的后果是造成了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如果仅仅只是发生刮擦、碰撞等,但没有造成任何人的受伤,也没有造成任何公私财产的损失,则不属于交通事故。(二)道路交通事故人
17、身损害赔偿的概念及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人身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受到不法侵害,造成伤、残、死亡及其他损害,要求侵权人以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侵权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是人身损害赔偿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是指交通事故责任人由于交通事故造成他人人身伤亡,依法用一定数额的财产赔偿受害人所受的损失。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作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必须符合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这是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存在的基础,故其一般构成要件如下:1.损害事实。损害事实是指道路交通事故致使受害人的人身权利以
18、及相关利益受到损害,并造成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的减少或灭失的客观事实。人身损害是指加害人损害了他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致使受害人死亡或者残疾,在交通事故中通常表现为人身的伤残、死亡等形式。2.机动车驾驶人须有违法行为或者违反其应有的注意义务或者法律上规定其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法律法规造成他人人身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驾驶人无违章行为,但违反了高度注意义务,致人损害,也应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驾驶人既无违章行为又未违反其应尽的注意义务,致人损害,即使无过错,法律规定机动车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仍应承担赔偿责任,这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有利于保护弱者的利益。3.因果关系,即致害行
19、为须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中,因果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要件,尤其是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场合下,由于在责任构成中不要求具备过错要件,因果关系就成为赔偿责任构成的最后的、决定性的要件。而无论适用何种归责原则,行为人的致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如果没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也就无须承担赔偿责任。(三)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简述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立法,始自民法通则。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
20、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本法条规定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应适用的归责原则问题,并将不可抗力、受害人过失以及第三人过错均排除在免责事由之外,强化了对受害人的保护。但是,这条规定对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其他方面没有做出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依据该条规定处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问题时仍然会遇到各种困难。1992年施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现已废止)规定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赔偿项目及具体操作程序,是一部较为完善的交通法规。该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初步建立。该办法出台后,我国人民法院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时,都参照该办法的规定。但是,该办法
21、在适用中其缺陷和不足日益凸显,依据该办法的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机动车驾驶人只有在存在违章行为的情况下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否则由行人负全责。这样的规定不符合立法精神,不利于保护受害者。我国于2003年相继通过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于2004年5月1日同时生效。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则原则,并首次规定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暂付款制度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建立了我国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22、的赔偿范围、赔偿原则、几种特殊侵权行为、人身损害赔偿的具体赔偿项目、赔偿标准等内容,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属于人身损害赔偿的一种,当然适用该解释的相关规定。这三部法律实施后,一直作为我国审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2009年12月2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侵权责任法第六章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做了规定,侵权责任法对于道路交通事故侵权方面的规定,在继承和吸收道路交通事故安全法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归责原则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是基于交通事故而产生的一种侵权赔偿责任,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是确
23、认交通事故中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所必须依据的法律规则。所谓归责原则是指确定责任承担理由或依据的基本原则。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2页。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即道路交通事故致人身伤残或者死亡后,用以确定行为人责任承担理由或依据的基本原则。世界各国有关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的立法,呈现出由过错责任原则向无过错责任原则演化的趋势。我国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的立法也经历了由无过错责任原则向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主的多重归责原则演化的过程。(一)各国有关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1英美法系国家的归责原则在美国,对于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损
24、害原则上要以行为人有过失为条件,即采用过错责任原则。随着交通事故的日益上升,美国法律强制规定所有的车主都必须投保,经投保的汽车如果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除非能证明是受害人自身的过错所致,否则,保险公司都要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适用的就是无过错责任原则。虽然目前为止,美国还没以制定法明文规定,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彻底放弃过错责任,而直接采用无过错责任制度,但是,“以保险制度为一种中间步骤,美国侵权法在道路交通事故领域的发展趋势正在逐渐向无过错责任制度演变。”张华薇,“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的比较研究”,中国律师2001年,第6期,第39页。英国1930年制定并经1960年修正的道路交通事故
25、法,对于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采取过错责任原则。但是,随着机动车的发展,对于道路交通事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已经不足以解决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问题。所以,英国逐步采取过错责任原则与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相结合的形式以弥补这一缺陷,实际上,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采用的就是无过错责任原则。2.大陆法系国家的归责原则德国对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是从过错推定主义到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逐步演变。1952年德国将交通法修改为道路交通法,该法第7条规定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采用过错推定主义。1987年,德国将道路交通法第7条规定修改为“车辆在驾驶过程中致人死亡、受伤或者损害人的健康和财物时,由车辆保有者就所生损害向受害人负赔偿责
26、任。如果事故是由于不可避免的事件所引起,而这种不可避免的事件既不是因车辆故障也不是因操作失灵,则不负赔偿责任。”按照该条的规定,在德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不以机动车保有者或者驾驶者的过错为要件,也不能通过证明自己无过错而获得免责,因而属于无过错责任原则。 王利明,民法典-侵权责任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页。法国最高法院于1919年在判例中通过重新解释民法典第1384第1款的内容,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原则,称为“物的监护人责任”。1985年法国又通过了改善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地位并加速赔偿程序法,依照本法的规定,行为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唯一免责事由为:“受害人犯了不可原
27、谅的过错并称为构成事故的唯一原因”。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请1998年版,173174页。故而,在法国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采取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日本于1955年制定了汽车损害赔偿保障法,根据本法的规定,对运行供用人适用近于无过错责任原则,并规定了强制保险制度。总而言之,两大法系的不同国家针对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中实行严格的过错责任原则形成的弊端,通过司法实践和立法完善,逐渐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所以,无过错责任原则成为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的立法主流和趋势,是民法正义的体现,也是各国的经验总结。(二)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1民法
28、通则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原则。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条规定明确规定了高速运输工具侵权责任为无过错责任原则。民法通则施行后,在理论和实践中,一般都将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机动车认定为高速运输工具,所以,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来确定侵权责任。关于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中所指的“高速运输工具”是否包括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是否适用该条,法律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见解认为,“所谓高速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
29、害,当包括道路交通事故。因此这一条文是我国人民法院受理并裁判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法律依据。” 梁慧星,“论制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载法学研究1991年,第2期,第41页。另一种见解认为,将汽车与火车、飞机等并列视为高速运输工具并适用这一条文的规定,是值得研究的,因为汽车的危险性比火车、飞机低。我同意第一种见解。理由是,第一,从各国无过错责任立法的历程来看,在考虑近代社会的高度危险作业责任时,都将机动车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而且,民法通则第123条是出于保护受害者利益的目的,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民事立法经验而规定的高度危险作业责任,所以,将机动车排除在“高速运输工具”之外是不符合立法目的的。第二,
30、有学者指出,“所谓高度危险作业,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如果某人的业务对其邻近的他人要求须比平常更要提高警惕时,那么这种业务就是高度危险的。” 游先德,民事侵权与损害赔偿,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212页。机动车驾驶人在驾驶机动车时须比平常人更要提高警惕,所以将机动车造成的损害适用民法通则第123条的规定是没有疑问的。第三,对高度危险作业概念的理解不应过分狭窄,应该根据高度危险作业责任的立法宗旨,按照社会通常观念上的标准划分。按照普通民众的理解来看,机动车的高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高度危险,应属于高速运输工具。因此,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中的“高速运输工具”应包括机动车,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人
31、身损害赔偿案件时理应适用该条规定,即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2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采用过错责任原则1992年施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现已废止)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法规、规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害的事故。”第35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可见,处理办法将违章行为和有过错作为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从而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确定为过错责任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自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施行后,法院
32、在审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将处理办法作为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法的特别法,对赔偿责任的认定和处理适用处理办法,即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混淆了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也违背了作为上位法的民法通则中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应当贯彻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而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来处理道路交通事故,非常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违背了民法保护人权、保护弱者的法律理念。3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了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主的多重归责原则2011年4月22日通过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其中第76条规定修正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
33、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承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该法条确立了全新的归责原则体系,这种归责原则已基本与国际通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接轨。体现了人的生命
34、高于一切的法理精神,凸现了立法者对生命的尊重,也彰显了交通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顺应了当代世界道路交通责任法制的发展潮流,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法律观和社会财富通过损害赔偿机制再分配的正义性。 张新宝,“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归责原则的演进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中国民商法律网”2008年3月10号。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中可以得出,我国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时,对于不同的交通参与主体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首先,对于保险公司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均有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对受害人进行赔偿。此赔偿责任的性质是合同责任,不以相关当
35、事人主观上有过错为必要。对于保险公司,唯一的免责事由为,道路交通事故是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其次,机动车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承担责任,无法确定责任且当事人双方均无证据证明事故责任划分的,由当事人双方各自承担50%的责任。再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同时是适用过错相抵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即,如果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没有过错,则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如果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有过错,则适用过错相抵原则,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如
36、果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则无论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情况如何,机动车一方只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唯一的免责事由是,交通事故是由于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最后,该法条没有规定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为免责事由。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不能当然地作为机动车一方的免责事由,只有在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与交通事故的发生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时,才能做为免责事由。因此,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确定归责原则和责任承担时,首先应当分清是机动车之间发生了交通事故,还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了交通事故,这样才能准确适用归责原则,正确做出处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强化了驾驶员的谨慎驾驶义务
37、,这是对基本人权、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财产安全。4侵权责任法对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的相关规定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章对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其中第48条规定:“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侵权责任法在道路交通事故侵权方面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即在归责原则方面也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主的多重归责原则。侵权责任法第49条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
38、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范围内予以赔偿。”第50条规定:“当事人之间已经以买卖等方式转让并交付机动车但未办理转移登记,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范围内予以赔偿。”第53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该机动车参加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范围内予以赔偿;机动车不明或者该机动车未惨加强制保险,需要支付被侵权人人身伤亡的抢救、丧葬等费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通过这些规定不难看出,侵权责任法在吸收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又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些发展,最明显的就是在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的规定上加大了保险
39、公司强制险赔付的责任。只要机动车一方参加了第三者责任保险,发生交通事故后,保险公司就应当在强制保险范围内予以赔偿。同时还规定了社会救助金制度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中适用。这些规定是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规定,笔者认为应当严格执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规定,监督保证所有机动车都参加第三者责任保险,这样更有利于受害人得到及时的救济,也能相应地减轻机动车驾驶人的赔偿责任。纵观我国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的立法,可以看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经历了由无过错责任原则向过错责任原则再向以无过错
40、责任原则为主的多重责任原则演变的过程,并且逐步确立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和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顺应国际立法趋势,而且这样的归责原则符合法律公平正义的要求。从表面上看似乎对机动车一方很苛刻,但是在适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后,实际上是在全体机动车所有者之间进行分担,减轻单个机动车所有人的经济压力,并能及时有效地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对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进行较好的维护。同时也能够使机动车一方自觉提高可能造成损害的警觉和预见性,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三、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是在明确适用的归责原则后,根据
41、一定的判断标准明确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具体承担者。在具体的司法实务中,往往会出现机动车的所有人与使用人相分离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需要确定一套统一合理的规则来明确具体的赔偿责任主体。(一)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基本概念在确定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前需要厘清两个基本概念,即交通事故责任者的概念和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概念。这两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很多情况下,这两者是分离的。交通事故责任者是指违反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依法应当接受行政处罚的人,包括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42、主体是指对机动车因运行造成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责任人。 于敏,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与过失相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交通事故责任者是行政法上的概念,主要承担行政处罚责任。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是民法上的概念,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该责任主体可能是交通事故责任者,也可能不是。在机动车的所有人与使用人分离的情况下,交通事故责任者与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是不一致的,这种情况相对较复杂,也是司法实务中较为常见的情形。在处理这类情形的案件时,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具体分析,准确明确赔偿责任主体。(二)确定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一般标准 1国外关于
43、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规定(1)德国在德国,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被称为“保有者”。所谓保有者是指“为自己的计算而使用机动车,并对该使用的机动车有事实上的处分权的人。” 管满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法理分析”载于道路交通与安全2004年,第5期。所以,在德国作为保有者,首先必须是该机动车运行利用的获得者,同时还必须对该机动车有事实上的处分权,即成为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运行利益;二是对机动车具有事实上的处分权。(2)日本日本的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在确定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一般标准的立法中最具代表性。日本在借鉴和研究
44、各国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运行供用者”的概念。运行供用者是指机动车的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的归属者。所谓运行支配,通常指可以在事实上支配管领机动车之运行的地位,即谁对车辆的运行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 转引自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所谓运行利益,一般认为仅限于因运行本身而生的利益。 任卫利、周瑞生,“试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问题”,“中国法院网”,http//public/detail.php?id=137177,2008年1月10日所以,要成为运行供用者,必须对该机动车的运行在事实上位于支配管理的地位以
45、及从该机动车的运行本身获得利利益,这种利益既包括直接的利益,也包括间接的利益。该学说与我国民法的“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和“谁行为,谁负责”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所以,该学说成为我国法学界的通说。 郑才成,“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载于政法学刊2005年,第4期。2我国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立法实践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中使用了“机动车一方”的概念,这样的概念不够具体明确,对司法实践中确定赔偿责任主体只提供了一个模糊的方向,在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时,没有明确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的相关司法解释体现了以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作为认定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原则
46、,如最高院在给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盗机动车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给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购买人适用分期付款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于2001年12月给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复函等相关规定,以及侵权责任法都反映出了在确定赔偿责任主体的标准采用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二元标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从性质上讲是一种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从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规则原则来看,确定道路交通事故赔偿主体,首先应着眼于行为人与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来判断赔偿责任主
47、体。当机动车所有者与使用者同一的情况下,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相对较为简单,根据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判断出侵权责任人,即为赔偿责任主体。在机动车所有者与使用者分离的情况下,则需要区分具体情况来分析。(三)机动车所有者与使用者分离的情形下确定赔偿责任主体的问题1租赁、借用等情形下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侵权责任法第49条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根据该法条的规定,在此种情形下,原则上
48、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只有在机动车所有人即出租方、出借方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情况下,出租方、出借方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过,在这条规定中,使用的是“相应的赔偿责任”,这样的规定过于模糊,在具体司法实践中,没有具体的标准来判定出租方、出借方与使用人按照怎样的比例来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机动车所有人应根据具体的情形来承担不同的责任:第一,机动车所有人将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机动车出租、出借给他人而不告知,或者故意隐瞒机动车瑕疵,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应由机动车所有人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第二,机动车所有人在明知承租人、借用人不具备使用、驾驶机动车资格和技能的情况下,仍将机动车出租、出借给他人,应与承租
49、人、借用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为这时机动车所有人对于发生交通事故主观上存在过错;第三,机动车所有人因为过失而疏忽了对承租人、借用人的必要说明、告知义务,或者机动车所有人并不知道承租人、借用人不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技能,但是这种过失并非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的,应按照双方过错的比例承担按份责任。2转让但未过户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侵权责任法第50条规定:“当事人之间已经以买卖等方式转让并交付机动车但未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受让人承担赔偿责任。”在此之前,最高人民法院给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关
50、于连环购车未办理更名过户手续原机动车包有人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复函中也规定了,在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因机动车已交付,原机动车所有人既不能支配该机动车,也不能从该车运营中获得利益,因此,原机动车所有人不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 张树林,“论机动车未过户肇事的赔偿责任主体”,载于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3盗窃、抢劫或者抢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侵权责任法第52条规定:“盗窃、抢劫或者抢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盗窃人、抢劫人或者抢夺人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51、根据该法条的规定,盗窃、抢劫或者抢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为盗窃人、抢劫人或者抢夺人。同时,也将保险公司划入了其中,在找不到赔偿主体或者这些非法持有者无力赔偿时,由保险公司垫付,这样可以使受害人得到及时的赔付。4挂靠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机动车挂靠经营是指个人将其所有的机动车挂靠在运输企业名下,并以运输企业的名义办理运营的各种证件,从事机动车经营活动的行为。 徐晓静,“论机动车挂靠经营中被挂靠单位的责任”,载于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4期。在机动车挂靠经营的情形下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因为挂靠人作为机动车的真正所有人享有运行利益,也事实上对该机动车进行运行支配,所以其
52、作为赔偿责任主体是没有争议的,有争议的是,被挂靠企业是否也作为赔偿主体承担赔偿责任。挂靠情形可以区分为有偿挂靠和无偿挂靠两种情形。笔者认为,在有偿挂靠情形中,被挂靠企业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即被挂靠企业是运行利益的归属者,而实际上,机动车挂靠在该企业名下,该企业对机动车也有一定的运行支配力。所以被挂靠企业对挂靠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在无偿挂靠的情形中。被挂靠企业对挂靠机动车既不进行运行支配,也不享有运行利益,所以在这种情形下,被挂靠企业一般不应作为赔偿责任主体。但是,如果被挂靠企业明知被挂靠机动车不具有相应的运营资质而提供挂靠,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时,应当承担连带责任。5擅
53、自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擅自驾驶他人机动车是指行为人未经机动车所有人或合法持有者同意而自行驾驶他人的机动车。在这种情形下,擅自驾驶者既是机动车的运行支配者,又是运行利益的归属者,所以擅自驾驶者作为损害赔偿责任主体是毫无疑问的。而对机动车的所有人或合法持有者是否应作为责任承担者存在着争议。笔者认为,在机动车的所有人或合法持有人对该机动车尽了妥善管理、保管的义务的情形下,不承担赔偿责任;而如果机动车的所有人或合法持有人对该机动车疏于管理,未尽到合理的妥善管理义务,致使他人有机会擅自驾驶该机动车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合法持有人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6雇佣关系中机动车发生交
54、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关于雇佣关系中赔偿主体的确定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和侵权责任法都有规定,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9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 侵权责任法第34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第35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对比二者的规定可以看出,在雇佣关系中,机动车驾驶人作为雇员在受雇期间,因实施雇佣行为而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由雇佣
55、方承担赔偿责任,这是没有争议的;所不同的是,侵权责任法没有规定雇用单位可以向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受雇者行使追偿权。笔者认为,侵权责任法对此没有做出规定并不表示无论受雇者是否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都由单位承担赔偿责任,这不符合平等公平原则,所以,在新的司法解释出台前,应当继续援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来处理相关问题。另外,如果机动车驾驶人作为雇员在受雇期间实施雇佣行为以外的行为而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为保障受害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赔偿,笔者认为,应由该雇佣者和受雇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佣者在承担了赔偿责任之后,可以向受雇者追偿。四、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在确定了侵权责
56、任构成以及侵权责任主体后,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确定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问题有较为具体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第二章对损害赔偿的范围也有较明确的规定。(一)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主要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和侵权责任法第16条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赔偿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主要有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误工费。第二,受害人致残的,还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生
57、活辅助具费、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而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伤残鉴定费等。第三,受害人死亡的,赔偿范围除了第一层次因抢救治疗所需的各项费用外,还应当包括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侵权责任法取消了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被扶养人生活费”这一项目,该项目被囊括在“死亡赔偿金”或“残疾赔偿金”当中了。 最高人民法院侵权责任法研究小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版,第139页。这里的“残疾赔偿金”(受害人因身体或健康受损害,以至丧失或
58、减少劳动能力应得到的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受害人死亡导致其家庭整体收入的减少应当给予的补偿)不是对受害人遭受的精神损害的赔偿,而是对受害人应该得到而没有得到的收入的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编著,最高人名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255页、257259页如果受害人或者受害人的近亲属因道路交通事故收到严重精神损害的,可以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2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要求责任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至29条具体规定了各项赔偿项目的赔付标准。其中,第29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六校联盟2025届三月调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西安美术学院《商务英语听力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同济大学《针灸治疗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网络安全专业技能竞赛试题及答案
- 宁波诺丁汉大学《学习科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深圳大学《超声诊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百校2025年高三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理)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2024-2025学年初三5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生物试题(A卷)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普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统一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吉安市七校联盟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四调考试语文试题理试题含解析
- 张家界2025年张家界市公安局招聘360名警务辅助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大数跨境】2025年保温杯出海市场洞察报告
-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 矿业技术服务合同协议
- 特种作业培训取证合同协议
- 2024年黑龙江鹤岗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 老旧小区改造监理实施细则
- 护理核心制度培训与质量提升
-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诊疗指南(2025年版)课件
- 车间冲压模具管理制度
- 2025年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15 青春之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