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代法律制度_第1页
三汉代法律制度_第2页
三汉代法律制度_第3页
三汉代法律制度_第4页
三汉代法律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v 第三章汉代的法律制度第三章汉代的法律制度v第一节第一节 两汉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两汉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v一、两汉的社会基本状况一、两汉的社会基本状况(公元前(公元前202220)v西汉初期:前西汉初期:前70年:年:高祖高祖(刘邦)(刘邦)文帝、景帝文帝、景帝v西汉中期:西汉中期:武帝武帝v西汉后期西汉后期 王莽王莽v东汉:东汉: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刘秀)v汉初对秦亡的反思:汉初对秦亡的反思:v政策:用刑宽缓、轻徭薄赋,德刑相为用等;政策:用刑宽缓、轻徭薄赋,德刑相为用等;v行政设置:分封制与郡县制同存,行政设置:分封制与郡县制同存, “惩戒亡秦孤立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之败”v二、汉代法制

2、思想的两次转型二、汉代法制思想的两次转型v(一)汉初黄老(一)汉初黄老“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的治理思想v1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政策上的体现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政策上的体现v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无为而治、与民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休息v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我无欲而民自朴民自朴 v v具体政策体现具体政策体现:轻刑薄赋、德刑并用等轻刑薄赋、德刑并用等v陆贾陆贾v“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没,而敌人逾多。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没

3、,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报暴众而用刑太极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报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故也。v“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有之?” “”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v“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庭。”v汉初无为而治的制度汉初无为而治的制度v(1)简政宽刑)简政宽刑v汉惠帝(刘盈)汉惠帝(刘盈)v元年元年诏令民有罪,买爵三十级,就可以免

4、死罪诏令民有罪,买爵三十级,就可以免死罪v四年四年颁布颁布“除挟书律除挟书律” vv末年末年拟废除族诛法、妖言令拟废除族诛法、妖言令。v高后元年春正月,惠帝死后五个月,下诏说;高后元年春正月,惠帝死后五个月,下诏说;“前前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议末决而崩,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议末决而崩,今除之。今除之。vv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刘恒)v元年十二月:元年十二月:诏令废除相坐律。诏令废除相坐律。v二年五月:二年五月:又重申废除又重申废除“诽谤、妖言之罪诽谤、妖言之罪” v十六年:十六年:废除肉刑。废除肉刑。v汉景帝(刘启)汉景帝(刘启)v诏今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以及孕妇,盲

5、人、侏诏今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以及孕妇,盲人、侏儒在囚禁审讯时,可不加刑具儒在囚禁审讯时,可不加刑具v(2)与民休息)与民休息v司马迁说:惠帝、高后之时,司马迁说:惠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黎民得离战国之苦, 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 v主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v减轻田租鼓励增殖劳动人口减轻田租鼓励增殖劳动人口(女子年十五以上,(女子年十五以上,三十以下不嫁者分五等加倍征收赋税)三十以下不嫁者分五等加倍征收赋税)v适当放宽抑商政策适当放宽抑商政策: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v减轻力役负担减轻力役负担

6、(如修建长安城。所动用的民力,只限于长如修建长安城。所动用的民力,只限于长安六百里内,每次征发男女十四万人,前后只有两次,每次安六百里内,每次征发男女十四万人,前后只有两次,每次服役时间一个月服役时间一个月)v对外避免诉诸兵戎对外避免诉诸兵戎v无为而治之例:无为而治之例:vA.萧规曹随萧规曹随v“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其清净,民以宁壹。” vB.丙吉问牛丙吉问牛v汉书汉书丙吉传丙吉传: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

7、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问:“逐牛行几里矣?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服,以吉知大体。 vC.直不疑的无为而为直不疑的无为而为v直不

8、疑在文帝时位至御史大夫,封塞侯。直不疑在文帝时位至御史大夫,封塞侯。v“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v(3)崇法守法)崇法守法v黄老帛书黄老帛书说: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夫能自引以绳

9、,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夫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v案例:文帝守法案例:文帝守法v文帝马队经过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来。惊了文帝马队经过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来。惊了汉文帝所乘马。于是派人把这人抓了来,交给法官汉文帝所乘马。于是派人把这人抓了来,交给法官张释之处理。那人解释说,看见马队,躲到桥下,张释之处理。那人解释说,看见马队,躲到桥下,后来以为马队走了,就出来。出来看见马队还在,后来以为马队走了,就出来。出来看见马队还在,就跑。张释之依律,判此人罚款。汉文帝很生气,就跑。张释之依律,判此人罚款。汉文帝很生气,这人惊了我的马,还算马温和,换其它马,不

10、伤了这人惊了我的马,还算马温和,换其它马,不伤了我吗?你怎么只是罚款。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我吗?你怎么只是罚款。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与天下人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你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汉文你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汉文帝思考后说,法官说得对。帝思考后说,法官说得对。 v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服饰器具之罪

11、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在

12、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此事,同意了廷尉的判决。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此事,同意了廷尉的判决。v(4)无为而治的结果)无为而治的结果v汉书汉书刑法志刑法志: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稀。v(二)武帝始儒家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二)武帝始儒家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v1、汉中期独尊儒术的原因、汉中期独尊儒术的原因v黄老思想中的因循思想产生负面后果:诸侯割据、黄老思想中的因循思想产生负面后

13、果:诸侯割据、匈奴紧逼、风俗败坏匈奴紧逼、风俗败坏v大一统的国家需要大一统有思想指导大一统的国家需要大一统有思想指导vv贾谊(前200年-前168年 )v有有 治安策治安策、过秦论过秦论等等 v贾谊的主要思想:贾谊的主要思想:v()对秦之风俗之批判:()对秦之风俗之批判:v天下之治安关健在于风俗,在于民心之向。贾谊敏锐地看到商鞅变法背后的负面因素,他说:v商君违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入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v(2)移风易俗)移风易俗v论定制度兴

14、礼乐疏论定制度兴礼乐疏:“定制度,兴礼乐定制度,兴礼乐”v“立君臣,等上下立君臣,等上下”,使,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纲纪有序,六亲和睦”,v如此如此“诸侯轨道,百姓素朴诸侯轨道,百姓素朴”。v(3)阐扬礼乐文化)阐扬礼乐文化v“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v以六艺教化百姓:礼、乐、射、御、书、数以六艺教化百姓:礼、乐、射、御、书、数 v董仲舒(前179前104) v2、

15、董仲舒、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v 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统一,巩固中央集权。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统一,巩固中央集权。v春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亡以持一统;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民知所从矣v 其次,以阳为主、阴

16、为辅,德为阳、刑为辅的理其次,以阳为主、阴为辅,德为阳、刑为辅的理论阐述出德主刑辅的思想。论阐述出德主刑辅的思想。v 第三,治国的德、礼都在五经六艺之中,尤其在第三,治国的德、礼都在五经六艺之中,尤其在春秋春秋一书中。一书中。3法律的儒家化法律的儒家化儒家思想入律:上请制度、恤刑制度、容隐制度儒家思想入律:上请制度、恤刑制度、容隐制度以儒家思想进行司法裁判:引经决狱以儒家思想进行司法裁判:引经决狱以儒家思想释律:引经注律以儒家思想释律:引经注律(三)汉初与中期制度的对比(三)汉初与中期制度的对比v黄老思想黄老思想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v v无为无为 有为有为v地方势力加强地方势力加强 巩固中央集权

17、巩固中央集权v废除肉刑、减赋税废除肉刑、减赋税 春秋决狱春秋决狱v法律简约法律简约 德主刑辅德主刑辅v第二节第二节 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v一、西汉初期的立法活动及成果一、西汉初期的立法活动及成果v1、立国之初废除秦朝苛法,、立国之初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约法三章” v2、汉朝建立后,参照秦律,、汉朝建立后,参照秦律,“作律九章作律九章”。v九章律九章律是在是在法经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户律律、兴律兴律、厩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成为三章,合为九章,成为汉律的骨干与核心。汉律的骨干与核心。v3、叔孙通作、叔孙通作傍章律傍章律十八篇十八篇v九章律九章

18、律是在是在法经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户律律、兴律兴律、厩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成为三章,合为九章,成为汉律的骨干与核心。汉律的骨干与核心。v法经法经 九章律九章律v盗盗 盗盗v贼贼 贼贼 v网网 网网v捕捕 捕捕v杂杂 杂杂v具具 具具v 户户v 兴兴v 厩厩法经法经九章律九章律v二、武帝及西汉中后期的立法活动二、武帝及西汉中后期的立法活动。v张汤制定张汤制定越宫律越宫律二十七篇二十七篇v赵禹作赵禹作朝律朝律六篇六篇v连同连同九章律九章律和和傍章傍章,合计,合计六十篇六十篇,大致奠,大致奠定了汉律的规模。定了汉律的规模。v汉武帝后期单行本律条:汉武帝后期单行本律条:v酎金律

19、酎金律、 左官律左官律、 沈命法沈命法、上计上计律律、尚方律尚方律、见知故纵法见知故纵法等。等。v汉律由简到繁汉律由简到繁v三、东汉时期的立法活动三、东汉时期的立法活动v基本上仍沿用西汉旧律。主要是注经、注律等对律基本上仍沿用西汉旧律。主要是注经、注律等对律的解释。的解释。v汉末章句烦琐支离汉代采取通经致仕、格守家法汉末章句烦琐支离汉代采取通经致仕、格守家法的制度,经师家句之学十分发达。所谓的制度,经师家句之学十分发达。所谓“经有数家,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家有数说”,“一经说至百余万盲一经说至百余万盲”;“说五字之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文,至于二三万言”v“凡断罪当用者,合凡断罪当用者,合26

20、727条,条,7732200余言。余言。”v律学形成。律学形成。v四、主要法律形式主要法律形式v律,是汉朝经常适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说律,是汉朝经常适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说的的“法典法典”。v 令,是皇帝所发布的诏令,这是汉朝主要的法律形令,是皇帝所发布的诏令,这是汉朝主要的法律形式之一。式之一。v科,关于犯罪与刑罚的单行禁令。科,关于犯罪与刑罚的单行禁令。v比,是以典型案例作为判决的依据。又叫比,是以典型案例作为判决的依据。又叫“决事决事比比”, 是秦朝是秦朝“廷行事廷行事” 的演变与发展而来。的演变与发展而来。v第三节第三节 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v一

21、、汉代对秦刑法的继承与发展一、汉代对秦刑法的继承与发展v刑名:刑名:v死刑(比秦多殊死)死刑(比秦多殊死)v肉刑肉刑v徒刑(多女徒顾山)徒刑(多女徒顾山)v罚金刑罚金刑v徙刑徙刑 罪名:略罪名:略v殊死v腹非罪腹非罪 v史记史记平准书平准书和和汉书汉书食货志食货志记载:记载:武帝下令造白鹿皮币。令下,大司农颜异未武帝下令造白鹿皮币。令下,大司农颜异未表赞同。有访客与颜异谈及改币令下后颇感表赞同。有访客与颜异谈及改币令下后颇感不便,颜异不敢正面回答,不便,颜异不敢正面回答,“异不应,微反异不应,微反唇唇”,只是嘴唇轻轻动了一下。张汤探知,只是嘴唇轻轻动了一下。张汤探知,乃乃“奏当奏当(颜颜)异九

22、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异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非,论死。自是之后,有腹非之法比。而公非,论死。自是之后,有腹非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v韩非子韩非子说疑说疑:“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言,其次禁其事。”v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始诛始诛载:孔子也说过:载:孔子也说过:“天下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日心逆而险;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日心逆而险;二日行僻而坚二日行僻而坚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于君子之诛。 v二、文帝、景帝的刑罚改革文帝、景帝的刑罚改革v西汉初年,基本采用秦朝的刑罚制度,继续使用黥、

23、西汉初年,基本采用秦朝的刑罚制度,继续使用黥、劓、斩左右趾等肉刑;对死刑也仍保留了残酷的执劓、斩左右趾等肉刑;对死刑也仍保留了残酷的执行方法,如夷三族、具五刑、枭首、腰斩、弃市等。行方法,如夷三族、具五刑、枭首、腰斩、弃市等。 v惠帝时曾作小范围改革惠帝时曾作小范围改革v汉文帝十三年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公元前167167年),年),进行的刑罚改革进行的刑罚改革v(1)废除肉刑)废除肉刑v主要是用徒刑、笞刑和死刑取代黥、劓、斩左趾、主要是用徒刑、笞刑和死刑取代黥、劓、斩左趾、斩右趾等肉刑。斩右趾等肉刑。v案例案例: 缇萦救父缇萦救父 v v主要内容:主要内容:v凡当完(髡)者,完为城旦舂;凡当

24、完(髡)者,完为城旦舂;v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v当劓者,笞三百;当劓者,笞三百;v当斩左趾者,笞五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v当斩右趾者,弃市。当斩右趾者,弃市。v就是用徒刑、笞刑和死刑以代替黥、劓和斩就是用徒刑、笞刑和死刑以代替黥、劓和斩左右趾三种肉刑。左右趾三种肉刑。v(2)改革劳役:)改革劳役:“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年而免”。 即凡劳役徒刑只要不逃亡,均可按照罪即凡劳役徒刑只要不逃亡,均可按照罪刑轻重,在其服满规定年限后获得释放刑轻重,在其服满规定年限后获得释放.将无期徒将无期徒行改为有期徒行行改为有期徒行v(3)废除收孥相坐律

25、、诽谤罪等)废除收孥相坐律、诽谤罪等。v汉景帝继位后再次修改法律汉景帝继位后再次修改法律v其一,减少笞数其一,减少笞数v斩左趾者,笞五百减为三百,二百斩左趾者,笞五百减为三百,二百v劓者,笞三百减为二百,一百劓者,笞三百减为二百,一百v其二,制定棰令,具体规定了笞棰的规格及其二,制定棰令,具体规定了笞棰的规格及施刑部位,并规定施刑中途行刑者不得更换施刑部位,并规定施刑中途行刑者不得更换 。v至此,减轻刑罚的目的基本实现。至此,减轻刑罚的目的基本实现。v意义:意义:v西汉文帝、景帝的刑罚改革虽然没有完全彻底地废西汉文帝、景帝的刑罚改革虽然没有完全彻底地废除肉刑,残酷的肉刑斩右趾又恢复施行,对宫刑

26、也除肉刑,残酷的肉刑斩右趾又恢复施行,对宫刑也没有采取改革措施;但是通过此次刑罚改革,没有采取改革措施;但是通过此次刑罚改革,v肉刑已经不再是刑罚体系中的主要刑种,而徒刑和肉刑已经不再是刑罚体系中的主要刑种,而徒刑和笞刑成为主要刑种,使得奴隶制五刑制度发生了重笞刑成为主要刑种,使得奴隶制五刑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为隋唐以后中国封建五刑的最终确立奠定大改变,为隋唐以后中国封建五刑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了基础。v三、刑法原则三、刑法原则v尊老怜幼原则尊老怜幼原则v亲属相隐原则亲属相隐原则v有罪上请原则有罪上请原则v论语论语:v叶公语孔子曰: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吾党有直躬者,其

27、父攘羊,而子证之。证之。”v孔子曰: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隐,直在其中矣。”v董仲舒:董仲舒:v甲无子,道旁弃儿乙,养以为子及乙长,甲无子,道旁弃儿乙,养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v仲舒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仲舒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与易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诏不当坐v第四节第四节 行政、民事、经济制度行政、民事、经济制度v汉代官员的选任汉代官员的选任:察举、征辟(辟召与征召)察举、

28、征辟(辟召与征召)v察举:察举源出先秦的察举:察举源出先秦的“贡士贡士”、秦代的、秦代的“荐吏荐吏”,故又名贡举、荐举,是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故又名贡举、荐举,是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 v征召:皇帝直接聘任士人叫征召。征召:皇帝直接聘任士人叫征召。v辟召:大臣聘任士人为官叫辟召。辟召:大臣聘任士人为官叫辟召。 v女了出嫁年龄、不孝之罪女了出嫁年龄、不孝之罪v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法和平准法v第五节第五节 司法制度司法制度v1、司法机关、司法机关v中央:廷尉中央:廷尉v地方:行政兼理司法地方:行政兼理司法v2、审判制度、审判制度v(1)起诉:告劾(自诉与公诉),直诉(诣阙上)起诉:告劾(自诉与

29、公诉),直诉(诣阙上书)书)v 起诉的限制:禁止越诉,严禁卑幼控告尊长。起诉的限制:禁止越诉,严禁卑幼控告尊长。v(2)逮捕)逮捕 v(3)鞫狱审判,读鞫乞鞫)鞫狱审判,读鞫乞鞫v(4)覆案)覆案v、春秋决狱、春秋决狱v案例一:案例一:v甲夫乙将船,会海盛风,船没,溺流而亡,不得甲夫乙将船,会海盛风,船没,溺流而亡,不得葬四月,甲母病即嫁甲欲当何论?葬四月,甲母病即嫁甲欲当何论?v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市v仲舒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仲舒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姿

30、之行,听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姿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为尊者所嫁,无淫衍之心,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为尊者所嫁,无淫衍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v案例二v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杖击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丙,误伤乙甲当何论?v或曰:殴父也,当枭首或曰:殴父也,当枭首v仲舒议曰:臣愚以为,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仲舒议曰:臣愚以为,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伏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有怵怅之心扶伏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

31、父而卒君子原心,赦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也,不当坐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也,不当坐v春秋决狱的基本原则:春秋决狱的基本原则:v亲属相容隐、尊卑长幼之序、原心定罪等亲属相容隐、尊卑长幼之序、原心定罪等v原心定罪:原心定罪:v意善而违于法者免,意恶而合于法者诛意善而违于法者免,意恶而合于法者诛4、秋冬行刑与司法时令原则、秋冬行刑与司法时令原则赏以春夏,刑以秋冬赏以春夏,刑以秋冬v董仲舒董仲舒阴阳义阴阳义:“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是故天之以三时成是故天之以三时成生,以一时丧死。死之者,谓百物枯

32、落也。丧之者,生,以一时丧死。死之者,谓百物枯落也。丧之者,谓阴气悲哀也。谓阴气悲哀也。汉书汉书夏侯胜传夏侯胜传载,载, 汉汉宣帝时,夏侯胜获罪入狱,被判死刑,丞相长史宣帝时,夏侯胜获罪入狱,被判死刑,丞相长史黄霸因包庇夏也被捕入狱,等待处死。夏是当时的黄霸因包庇夏也被捕入狱,等待处死。夏是当时的著名学者,黄便想跟他学习经书,夏便说:我们都著名学者,黄便想跟他学习经书,夏便说:我们都没有几天可活了,还学什么呢?黄却答曰:没有几天可活了,还学什么呢?黄却答曰:“朝闻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夕死可矣!”夏为之感动,便教其学习经书。夏为之感动,便教其学习经书。这样一来过了冬季,不能行刑,后遇大赦而免死

33、出这样一来过了冬季,不能行刑,后遇大赦而免死出狱狱。v汉书汉书王莽传王莽传记载,王莽行暴政,记载,王莽行暴政,“春夏斩人都春夏斩人都市,百姓震惧,道路以目市,百姓震惧,道路以目”。东汉光武帝曾评说:。东汉光武帝曾评说:“王莽悖暴,盛夏而斩人,此灭亡之时也。王莽悖暴,盛夏而斩人,此灭亡之时也。”v汉书汉书王温舒传王温舒传v王温舒任河内太守时,捕郡中王温舒任河内太守时,捕郡中“豪猾豪猾”,连坐千余,连坐千余家;二三日内,大举屠杀,家;二三日内,大举屠杀,“至流血十余里至流血十余里”。汉。汉朝惯例,春天不杀人,王温舒顿足说:朝惯例,春天不杀人,王温舒顿足说:“嗟乎,令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冬

34、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v思考:司法时令原则是自然法吗?思考:司法时令原则是自然法吗?v西方自然法简介西方自然法简介v古西腊罗马自然法神学自然法理性自然古西腊罗马自然法神学自然法理性自然v自然法与人法之关系:自然法是人法之准则,自然自然法与人法之关系:自然法是人法之准则,自然法高于人法。法高于人法。v自然法的内容:正义。自由、平等、博爱、公正、自然法的内容:正义。自由、平等、博爱、公正、和平、互助、感恩、宽恕、守信、谦虚、尊重他人、和平、互助、感恩、宽恕、守信、谦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承担义务、赔偿损失、惩罚犯罪、保存与人为善、承担义务、赔偿损失、惩罚犯罪、保存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的幸福

35、、同情他人的不幸、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情他人的不幸、不侵犯他人的财产、愿过社会的生活不侵犯他人的财产、愿过社会的生活v、录囚制度、录囚制度v中国封建时代一种由君主或上级长官向囚犯讯察决中国封建时代一种由君主或上级长官向囚犯讯察决狱情况狱情况, ,平反冤狱,纠正错案平反冤狱,纠正错案, ,或督办久系未决案的或督办久系未决案的制度。制度。v中央或地方上级长官定期录囚始于西汉。中央或地方上级长官定期录囚始于西汉。v后汉书后汉书百官志百官志载,汉武帝规定载,汉武帝规定, ,州刺吏州刺吏“常以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郡太守于每年秋冬;郡太守于每年秋冬季节,派遣干

36、练、廉正的官吏到所属各县,季节,派遣干练、廉正的官吏到所属各县,“案讯案讯诸囚诸囚, ,平其罪法平其罪法”, ,并以此作为考核郡县行政长官政并以此作为考核郡县行政长官政绩的内容之一绩的内容之一 。v君主亲自录囚,始于东汉。君主亲自录囚,始于东汉。晋书晋书刑法志刑法志载:载:“光武中兴,留心庶狱,常临朝听讼,躬决疑事光武中兴,留心庶狱,常临朝听讼,躬决疑事”。 v 第六节第六节 监察制度监察制度v第一个专门监察机关第一个专门监察机关 :御史台:御史台官员:御史中丞官员:御史中丞v京师:司隶校尉掌管监察职权。京师:司隶校尉掌管监察职权。v御史中丞与尚书令、司隶校卫并称御史中丞与尚书令、司隶校卫并称

37、“三独坐三独坐”,地,地位很高。位很高。 v地方:分十三部州作为监察区,各部派刺史一人为地方:分十三部州作为监察区,各部派刺史一人为固定的监察官。刺史在御史中丞的领导下,依照固定的监察官。刺史在御史中丞的领导下,依照“六条问事六条问事”行使监察权。行使监察权。v“六条问事六条问事”: :监察官员监督时的依据准则监察官员监督时的依据准则 v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v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v三条,二千石不恤疑案

38、,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三条,二千石不恤疑案,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薄,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则淫赏,烦扰刻薄,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石裂,妖祥讹言。四条,v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v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v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损正今”。 v复习:v一一. .单项选择单项选择v1. 1. 汉高祖刘邦七年下诏:汉高祖刘邦七年下诏:“郎中有罪耐以上,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请之。”之后不

39、久,一位公侯因故意伤害他之后不久,一位公侯因故意伤害他人而获罪,但他可以根据汉高祖的这一诏书人而获罪,但他可以根据汉高祖的这一诏书规定享受何优待(规定享受何优待( )vA A、上请、上请 B B、恤刑、恤刑 vC C、汉律儒家化、汉律儒家化 D D、首匿、首匿v2.2.汉代,如果一个妇女犯罪可以出钱雇人代汉代,如果一个妇女犯罪可以出钱雇人代自己从事劳役,这种方法叫自己从事劳役,这种方法叫vA.A.舂舂 B. B. 白粲白粲 C C 顾山顾山 D D 隶妾隶妾v3.3.汉代,张三因与人口角将对方死,张三父汉代,张三因与人口角将对方死,张三父亲不仅将凶器藏了起来,还给张三路费让他亲不仅将凶器藏了起

40、来,还给张三路费让他逃跑。张三的父亲该当何罪?()逃跑。张三的父亲该当何罪?()vA A 死罪死罪 B B 无罪无罪 C C 城旦城旦 D D 笞刑笞刑v4 4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齐太仓令获罪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齐太仓令获罪当处墨刑,其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为官当处墨刑,其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为官奴,替父赎罪。这一事件导致了下列哪一项奴,替父赎罪。这一事件导致了下列哪一项法律制度改革(法律制度改革( )vA A汉高祖规定汉高祖规定“上请上请”制度制度vB B汉文帝废除肉刑汉文帝废除肉刑vC C汉文帝确立汉文帝确立“官当官当”制度制度vD D汉景帝规定汉景帝规定“八议八议”制度制度v5.5.( )是汉代的法律形式)是汉代的法律形式vA A决事比决事比B B廷行事廷行事vC C法律答问法律答问 D D格格v6 6古代行刑强调时令,要求不违天时,从而古代行刑强调时令,要求不违天时,从而形成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