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祠:造托湘流兮吊先生_第1页
屈子祠:造托湘流兮吊先生_第2页
屈子祠:造托湘流兮吊先生_第3页
屈子祠:造托湘流兮吊先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屈子祠:造托湘流兮吊先生谗言似火/只烧得你双目俱赤/冷处理自属必要/于是投入江底/作 了千年的诗魂水祭洛夫一条江。一座依江而筑的古祠。就这样平静伫立千年,于湘北偏僻一隅。在远离中国文化中心的 地域里,却孕育出了中国文化史上最浪漫、浓烈和厚重的部分,这不 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我因了某种血质的遗留,时时有一种渴望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当许多人将匆匆的脚步交付给名山大川或小桥流水时,我背上行囊, 多次踏上通向湘北的幽幽古道。一入汩罗境,似乎这里的风比别处的凄切,尘土也比别处的苦涩, 似乎是要让寻迹而来的后代也体味一下当年屈子的悲惨与忧郁。通向 屈子祠的路有多条,但通向屈子的路却肯定只有一条:精神之路。

2、第一次见到汩罗江,我是大吃一惊的,或者说是大失所望的。它 平静而狭长,缓缓流淌,毫无波澜。我去过屈原的家乡种归,那样的 大江深谷孕育出来的屈子,最后的归宿却如此平淡平静,我甚至觉得 委屈了他,如此平静的汩罗江又怎能容纳下屈子那搅动五脏六腑的躁 动呢?但细细一想,又深以为确实这个样子才是真正的汩罗江。它看惯 了太多的战乱与阴谋,还有什么比发生在它身上的悲剧更为深沉的呢? 正是这种过于庞大的悲剧氛围使得这条江过早地缄默,甚至显出几分 老态来。屈子祠背靠玉笥山面江而立,江遢有119级石台阶沿着山坡缓缓 而上,将汩罗江与屈子祠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在一步一步向上走时, 就像在朝圣。屈子祠始建于汉,清乾隆十

3、九年(1754年)重修,现为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三进四个天井的建筑,占地近8亩,坐北朝 南,整座建筑共用56根木柱支撑。其山门最具特色,高达14米,黄 瓦绿檐红墙,色彩斑斓,与屈原的文风相匹配。正而三孔大门,上方 正中央嵌有五龙捧珠匾额,上书屈子祠”3个苍劲大字。从正门进,首先看到的是一块黑底金字木屏,上刻有司马迁史 记,屈原列传全文,屏楣上书,光争日月”,语出司马迁,由湖南省原 书协主席、著名女书法家周昭怡书写。方正有力、不阿不曲的字体道 尽了后人对屈子的仰慕之情。史记屈原列传牌匾的背面是一幅屈子的肖像画。画面上的屈 子高冠深鼻,而容憔悴,神情恍惚,若有所失,与我们想像中的屈原

4、大相径庭。著名学者鲍鹏山先生曾说,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 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 失败,个人对体制的失败。因其失败,悲剧更具有悲壮而动人的千钧 力量,撞击着后世人们特别是文人的心。文天祥在经过长期抗元后, 写下若使长望期不至,江流便作汩罗看”,陆游在抗金无望时也悲愤 地写道:,一千五百年间事,唯有涛声似旧时”。在他们眼里,汩罗江 己成为了民族气节的化身。祠内两边廊柱上更是镌满历代文人的追思,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李白的对联: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 丘。”同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位孤傲的诗仙,在诗 歌里与屈子心心相通了。在屈原肖像画的两

5、侧悬挂着一幅对联招魂三户地,呵壁九歌心”。 这幅由著名楹联学家、书法家潘力生先生创作并书写的对联最令我印 象深刻。短短十个字,真是写尽了屈原的一生。楚虽三户,亡秦必 楚”。屈原最大的政治主张就是联齐抗秦”,他一生遭楚怀王、楚顷襄 王三次(一说为二次)流放,长达二十年左右,全是因为主张联齐抗 秦,最终楚国因与齐失盟,而被秦一举消灭。历史证明作为政治家的 屈原是高瞻远瞩、眼光独到的,这无疑更加深了屈原的悲剧性。祠内辟有专馆介绍屈原的生平与作品。在介绍屈原与湖南的关系 时,会发现屈原在湖南流放时间长达十余年,澧州、武陵、益阳、湘 潭、衡山、九嶷山、长沙、祁阳、岳阳、沅陵、桃江、辰溪、泸溪、 淑浦、湘

6、阴、汩罗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与诗篇。看着他在湘流放的 路线图,感觉是一种生命燃烧过程的展现,留下一条生命的痕迹。据专家考证,屈原在湖南境内停留时间最长的是淑浦,入淑浦余 值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我妻子老家在淑浦仲夏乡,家乡每年过两个 端午节,一个是五月初五,称小端午,一个是五月十五,称大端午, 又叫端阳节。她一个外甥女名字就叫端阳,可见屈原在淑浦影响之大、 之深。屈原甚至在离骚等篇目里多次用到了湖南方言,如'及年岁 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中的“晏”(晚的意思)等。可见屈原创造楚 辞体时,是广泛地采集了湘地的民间歌谣的。玉笥山脚下有一小亭,很小的一座小亭,建筑风格却是凝重和典 雅的。一

7、道紫色的横额,上书“骚坛”两个镭金大字。据传屈原就是在 此写出了不朽巨著离骚。离骚与诗经并称,风骚”,千万别 小看这间小亭,从这里流淌出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股清泉,是中 华文学最初的源头之一。当然,屈原的离骚文化也铸就了湖湘文化的 灵魂“忧天下,敢为人先。屈原在离骚中提出的,哀民生之多 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其强烈的忧患意识, 成为了湖湘文化的核心。出了屈子祠,来寻屈原墓。屈原墓位于玉笥山东北5公里的烈女 岭上。墓为一高大封土堆,矗立于山脊,远望如小阜,墓前有.故楚三 闾大夫之墓”碑。山中散布着疑冢十二座,有些疑冢一望而知是新修 复的,可那两千多年的风霜是能修复得了的

8、吗?在汩罗江注入洞庭湖约1.5公里处,河水很深,又为汩罗江的弯 曲部位,名为河泊潭。相传,此处就是三闾大夫怀沙投江殉难处。公 元前278年五月初五,62岁的屈原听到了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破楚 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的消息。楚国从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而至今天,屈原都是见证人。作为王室成员,且23岁就成为楚国左 徒副相的屈原似乎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此时,我杲杲站在江边,似乎 还能感受到屈原的痛苦。朝霞映红了远方的天空,那片天空是楚国的 天空吗?晚霞照亮了近处的山水,它能照亮楚国的深宫吗?想开些吧, 渔父、灵氛不都劝你离开楚国另谋他就吗?孔子、孟子不也曾在列国 周游,想找个明君吗?何必一棵树上吊死呢?战国晚期流行的是臣 无常主,国无定臣”。如果我当时在场,也一定会拉住他,这样劝他的, 甚至,连司马迁、贾谊也是这么认为的。当然,这一切都徒劳。屈原哀郢、哀君,很少哀自己,但当他接 连在诗中多次哀自己,并打算要以商朝忠臣彭咸为榜样自沉时,他是 连绝望都绝望”了吧。粱启超说屈原之死是“极高寒之理想”与“极热情 之生命”的冲突导致。屈原是殉楚国而亡,更是殉理想而亡。汩罗江没 有淹死他,而是让他永远地活了下来。他的纵身一跳,使汩罗江升华 而成为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