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眼镜公开课【一等奖教案】_第1页
眼睛和眼镜公开课【一等奖教案】_第2页
眼睛和眼镜公开课【一等奖教案】_第3页
眼睛和眼镜公开课【一等奖教案】_第4页
眼睛和眼镜公开课【一等奖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4节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教学难点: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教学用具: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问题:同学们知道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谁吗?播放多媒体,观看视频。关于眼睛,同学们知道多少呢?导入课题。推进新课探究点一眼睛多媒体播放眼睛的构造图和模型。展示:多媒体播放照相机和人眼球的对比图片物体; I凸透镜底片眼睛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说明:学生根据对比图片,理解人眼球和照相机的

2、相似之处,总结出,眼睛好似一 架照相机。设计意图:从对比中总结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升 能力、学习知识。体验:教师指导先近距离看自己的手指纹,然后马上眺望远方,亲自感受眼睛是怎 样调节的。点评: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亮暗或 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 “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总结: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 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经历体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突破重点。问题:我们是如

3、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说明:播放课件演示眼球的自动调焦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 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 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 处的物体。总结: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 了。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 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 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探究点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 .小游戏:三字经请两位同学

4、上台,一个视力正常的同学,一个近视眼的同学,请近视眼的同学摘掉 眼镜。教师出示印有三字经的卡片,从两位同学眼前开始,每念一个卡片上的字后退一 步,逐步后退。说明:从活动中引出近视眼的外在表象。分析近视眼的形成原因,进一步研究近视 眼的矫正。问题: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 的,如何处理?点评: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 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 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2 .探究实验:近视眼的矫正猜想:应用什么透镜来矫正近视眼,并用实验

5、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说明:鼓励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眼镜进行矫正,试试效果如何。参考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近视眼镜。方案:组装好器材,使烛焰的像落在光屏前方,此时像变得模糊。把凹透镜放在凸 透镜前观察。现象: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结论: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分析,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亲自动手去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去做实验,才 能对知识有更清晰的感受和较深刻的理解。探究点三远视眼及其矫正问题:请学生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说明: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

6、引导 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 近处的物体。根据刚才对近视眼如何矫正的推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 远视眼的矫正。结论: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科学世界一一眼镜的度数这里有几个老花镜,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然后分组进行 讨论,设计测量老花眼镜度数的实验方案。多媒体投影相关知识。知识:1 .透镜的焦度:透镜焦距的倒数。()公式:=1/f(f为透镜焦距)单位:m 1 f: mX2 .眼镜度数=透镜焦度X 1003 .凸透镜的度数用正数表示,凹透镜的度数用负数表示。三、板书设计4 4节眼睛与眼镜一、眼睛的工作原理成像

7、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调节:改变焦距5 视距离:眼睛距物体 25 cm处、近视眼和远视眼近视眼(会聚点提前):凹透镜矫正远视眼(会聚点置后):凸透镜矫正四、教学反思设计这节课时,努力把握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设计提问、 课件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首先,我通过复习凸透镜 成像的规律入手,为眼睛的成像知识作铺垫;然后把眼睛成像和照相机成像作比较,调 动了学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关问题,从而很快进入正题。对关于人眼看远处、近处 物体都能看清是由于晶状体的厚薄在发生变化来调节的这个问题,我主要是通过课件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的。让学生明白凸透镜的薄厚不同,

8、它们的焦距、折光能力等都有不 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眼看远近物体都能看清的原因是晶状体在调节。另外,关于近 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治, 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光路图,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的 办法,另一方面,通过课件模拟对以上两种眼病的矫治,使学生印象更深刻。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 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

9、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 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 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 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学生思考交流: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 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

10、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 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 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物态变化活动体验:(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总结:1 .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如

11、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2 .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探究点二熔化和凝固1 .概念归纳(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例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液等。(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例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 固成火山岩。例子:说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1)冰棒化成水:熔化(2)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凝固(3)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先熔化再凝固出示固体海波和蜡,提出问题:它们怎样才会变成液态?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 度有什么变化?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不 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2

1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 断上升的。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计时表、海波 (硫代 硫酸钠卜石蜡、水等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进行实验:(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 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 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2)组装实验

13、装置:把硫代硫酸钠和石蜡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往烧杯里倒入冷水,使水位高于装固体颗粒的那部分试管(图中只画了一套装置,另一套装置完全相同 )。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两个烧杯加热,观察两 试管内固体熔化情况,并每隔 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3)第1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 40 c开始计时,每隔0.5分 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 c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实验要求

14、: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1)对海波及石蜡加热时, 温度计的示数变化。(2)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3) 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记录:实验中的数据。表一海波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时间/s0.511.522.533.544.555.566.5温度/414344454647474747.54851.553.555.5状态固态固液共存液态表二石蜡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时间/s789101112131415161718温度/5255586162w636566.569727483状态固态粘稠状态液态学生交流思考:海波及石蜡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状态的变化一样吗?分析论证:

15、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 度的变化规律。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 吗?实验结果可靠吗?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 怎样解释?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 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探究点三熔点和凝固点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海波的熔化

16、图象学生讨论交流,思考:(1)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2)每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与石蜡各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吸热、 放热情况如何?归纳交流: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1)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 48 C,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 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升 得出结论:i=r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1)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一类固体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几种修耻晶体几种常虬非

17、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学生讨论交流:物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2)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3)晶体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时才开始凝固;(4)凝固过程放热学生观察课本图晶体熔化和凝固条件、特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焙化条件:达到熠点津续吸热特点: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凝固条件:达到凝雨点堆续放热特点二曜固时放热超度保埼丕变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

18、C,鸨的熔点最高物质熔点/ c物质熔点/物质熔点/金刚石3 350金1 064冰0鸨3 410银962固态水银-39纯铁1 535铝660固态酒精-117各种钢1 3001 400铅327固体氮-210各种铸铁1 200左右锡232固体氢-259铜1 083海波47固体氨-272探究点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归纳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比较(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经历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 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 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 温度降低。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