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空气动力学原理(经典)空气动力学原理空气动力学在科学的范畴里是一门艰深的度量科学,一辆汽车在行使时,会对相对静止的空气造成不可避免的冲击,空气会因此向四周流动,而蹿入车底的 气流便会被暂时困于车底的各个机械部件之中,空气会被行使中的汽车拉动,所 以当一辆汽车 飞驰而过之后,地上的纸张和树叶会被卷起。止匕外,车底的气流会 对车头和引擎舱内产生一股 浮升力,削弱车轮对地面的下压力,影响汽车的操控 表现。b5E2RGbCAP另外,汽车的燃料在燃烧推动机械运转时已经消耗了一大部分动力,而当汽 车高速行使时,一部分动力也会被用做克服空气的阻力。所以,空气动力学对于 汽车设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改善汽车的操控
2、性,同时也是降低油耗的一个窍门。对付浮升力的方法 plEanqFDPw对付浮升力的方法,其一可以在车底使用扰流板。不过,今天已经很少有量产型汽 车使用这项装置了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研发和制造的费用实在太过高昂。在近期的量产车中只有 FERRARI 360M、LOTUS ESPRIT、NISSAN SKYLINE GT -R 还使用这样的 装置 0 DXDiTa9E3d另一个主流的做法是在车头下方加装一个坚固而比车头略长的阻流器。它可以将气流引导至引擎盖上,或者穿越水箱格栅和流过车身。至于车尾部分,其课 题主要是如何令气流顺畅的流过车身,车尾的气流也要尽量保持整齐。 RTCrpUDGiT如果在汽
3、车行驶时,流过车体的气流可以紧贴在车体轮廓之上,我们称之为 ATTECHEDg者LAMINAR (即所谓的流线型)。而水滴的形状就是现今我们所知的最为流线的形状了。不过并非汽车非要设计成水滴的形状才能达到最好的LAMINAR ,其实传统的汽车形态也可以达到很好的LAMIAR 的效果。常用的方法就是将 后挡风玻璃的倾斜角控制在25 度之内 。 FERRARI 360M 和丰田的SUPRA 就是有此特点的双门轿跑车。5PCzVD7HxA其实仔细观察这类轿跑车的侧面, 就不难发现从车头至车尾的线条会朝着车顶向上呈弧形, 而车底则十分的平坦, 其实这个形状类似机翼截面的形状。当气 流流过这个机翼形状的
4、物体时, 从车体上方流过的气体一定较从车体下方流过的快 , 如此一来便会产生一股浮升力。随着速度的升高, 下压力的损失会逐渐加大。jLBHrnAILg1虽然车体上下方的压力差有可能只有一点点, 但是由于车体上下的面积较大, 微小的压力差便会造成明显的抓着力分别。一般而言, 车尾更容易受到浮升力的影响 ,而车头部分也会因此造成操控稳定性的问题。xHAQX74J0X传统的房车、旅行车和掀背车这类后挡风玻璃较垂直的汽车, 浮升力对它们的影响会较为轻微, 因为气流经过垂直的后窗后就已经散落, 形成所谓的乱流效果 , 浮升力因此下降, 但是这些乱流也正是气流拉力的来源。有些研究指出像GOLF 之类的两厢
5、式掀背车, 如车顶和尾窗的夹角在30 度之内 , 它所造成的气流拉力会较超过30 度的设计更低。所以有些人就会想当然的认为只要将后窗的和车顶的夹角控制在28 至32 度之间 , 就能同时兼顾浮升力和空气拉力的问题。其 实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这个角度范围里气流既不能紧贴在车体上也不足以造成乱流 , 如此一来将很难预计空气的流动情况。因为汽车在行驶时并非在一个水平面上行驶, 随着悬挂系统的上下运动 , 其实汽车的离地距离是一个变量, 而气 流在流过车体上下所造成的压力差也会随时改变, 同时在车辆过弯时车尾左右的气流动态也会对车尾的气流情况造成影响。当尾窗与车顶的夹角介于28 至 32 度时 ,
6、 车尾将介于稳定和不稳定的边缘, 这其实非常危险的。举个例子, AUDI TT 在推出时曾经发生高速翻车的问题, 当时的事故调查报告指出AUDI TT 的后轴在高速时浮升力过高, 造成后轮抓着力太弱。而 TT 在设计时以风格作为首要前提, 在空气动力学上有所牺牲。后窗与车尾的弧度就介于以上那个尴尬的角度之间。车厂在设计掀背车时宁愿将车尾设计的平直一点, 一来可以增加车内的空间, 二 来也克服了空气动力学上的不足。LDAYtRyKfE尾翼的基本设计尾翼和扰流器的诞生正是要解决气流和浮升力的问题。 我们见到过的尾翼可谓五花八门、千万百怪。不过它们却有着相同的特点: 表面狭窄、水平面离开车身安装(
7、如果尾翼紧贴在车身安装, 如果它不仅仅起到装饰作用, 便只有扰流器般的作用, 这两者是不同的。) 尾翼的主要作用是增加下压力, 所以尾翼的外形必须像倒置的机翼才行 , 这样的设计会使流经尾翼下端的气流的速度较流经尾翼上端的来得高, 从而产生下压力。还有一种产生下压力的方法是将尾翼前端微微向下倾斜, 虽然这种设计会比水平式的尾翼产生更大的空气拉力, 但是在调节下压力大小的方面却较有弹性。Zzz6ZB2Ltk2WING 和 SPOILER 的分别尾翼和车尾扰流器的分别是后者与车尾连为一体, 或者干脆就是车身整体设计的一部分。车尾扰流器其实也可以用来制造下压力, 但是常见的功能扔是减少浮升力和气流拉
8、力。掀背车的尾扰流器集结了大量的空气于扰流器的前方, 目的 是分隔车尾的气流, 从而降低浮升力。后扰流器也可以令气流更顺畅的流经车尾, 避免气流长时间的徘徊或紧贴在车尾上, 如此一来便可以减少空气拉力, 同时也 可以减低导致浮升力的车底气压。dvzfvkwMI1所以 , 有很多车书喜欢统称车尾上的凸出物为尾翼是很不专业的行为, 比如 普通版的 911 那个可以自动升降的东西该被称为扰流器, 而 GT2 上的那个才是货真价实的尾翼。一般来说, 欧洲的车厂比较注重汽车的美学设计, 同时也很在意SPORTSSEDAN和RACING EDITION之间的分别。所以,欧洲的车厂比较忌用尾翼,而日本的车厂
9、则将尾翼作为卖点推给顾客, 从这种分别中也可以轻易的体会出不同国家造车哲学的不同。rqyn14ZNXI尾翼和扰流器的简史早在上世纪30 年代 , 各大车厂已经开始致力于降低气流拉力, 而对于浮升力的研究,各车厂大致要到60年代才开始关注。FERRAR的赛车手RICHIE GINTHER于1961 年发明了能产生下压力的车尾扰流器, 他也因此闻名于世。随后的FERRARI 战车也都使用此项设计。而第一部使用前扰流器( 俗称气霸)的汽车应该是大名鼎鼎的FORD GT40这部车在超越时速 300KM/H时所产生的浮升力令其成为一部根本无法驾驭的汽车, 据说在加装了前气霸之后, GT40 在达到极速时
10、前轮的下压力由原来的310磅激增至604 磅 ! ! ! 至于第一部使用尾翼的汽车我没有准确的资料, 不过据说时道奇于 60 年代末生产的 CHARGER DAYTONA PLYMOUTH SUPERBIEDvxotoco韵敕洲车厂方面, 保时捷可以算首家兼顾扰流器的功能和美学设计的车厂。1975的911 TUBRO的一体式的气霸和鲸鱼尾式的扰流器大副降低了浮升力的产生,其效用高达90%。于是在70 年代末 , 气霸和扰流器更成为保时捷的标志。当时有很多以高性能作为卖点的车厂也跟随保时捷的步伐以气霸和扰流器作为卖点。 ( 说到这里, 我到想起了一些题外话。其实车厂都要经过一个发展阶段才能走向成
11、熟, 其实日本车与欧洲车的差距就体现在日本车其实在走欧洲车曾经走SixE2yXPq5如果以后中国真正的拥有自己的汽过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每个车厂都必须经历。车工业的话, 那么中国的车厂也必须走这条道路。一般我认为欧洲车厂的空气动力学水平要较日本车厂来的高一点, 就拿对空气动力学要求很高的F1 赛事来说, 所有空气动力学高手都是欧洲人, 而这些欧洲人也无一例外的供职酉敕洲车厂, 英美车队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在它这几年来几乎没有进步, 从这一点上面就可以看出欧洲车厂于日本车厂之间的差距。不过 , 这些差距是由时间造成的, 我 想技术上的差距相对比较容易弥补。而文化背景的不同才容易造成真正的差异,
12、 而这种差异如果产生不良性的发展, 日本车厂就真正的危险了。) 6ewMyirQFL现在气霸和扰流器已经非常非常的普通了, 几乎时速可以达到百余公里的汽车都使用这些东西。其实如果你的车速并不高, 这些东西并不起作用。当车速介于 60到 80 之间时 , 气流的拉力根本高不过车轮的运动阻力, 如果要感受尾翼和扰流器在浮升力和下压力方面的明显作用, 时速必须高于160KM 。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气流的动力往往是车速的二次方, 一部汽车从130KM/H 加速至 260KM/H, 浮 升力和空气拉力将会有四倍的增加。kavU42VRUs同时 , 所有汽车所有的气霸, 在降低气流拉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一
13、般 来说可以减少510%的整体气流拉力。另一方面, 气霸也有助于冷却引擎, 亦 方便了雾灯的安装。不过仍然有为数不少的车厂认为尾翼和扰流器是为了美观而设的。不过总体来说 , 这些空气动力部件都具有一定的实际作用, 以上代凌志SC 系列来说, 加装原厂车尾扰流器之后, 汽车的 Cd 数值 ( 气流拉力) 由原来的0.32 降至 0.31 。但是 FORDADVANCED DESIGN STUDW计师GRANT GARRISO曾经说过:如果尾翼和扰流器不是那么受欢迎, 我们是不会加在车身上的, 但是 我们可以用其它方法来把车辆设计得具有同样的空气动力学效果。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大名鼎鼎的FERRARI
14、 , 众所周知FERRARI为了迁就车身设计的美感是很忌讳在车身上使用尾翼的,而即使以快跑作为 最高目的的ENZOFERRAR也使用的是 可升降的尾扰流板,其原因是FERRARI的主席认为一部静止的FERRARI 不需要任何扰流器! y6v3ALoS89对 Cd 值的一为什么释最后值得一提的倒是普遍存在的对Cd 值的一些误解。在许多车厂的产品介绍书中 , 常常会提及新车的风阻系数降低至多少多少Cd , 而 Cd 所指的并不简单M2ub6vSTnP4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空气阻力, 而是 流气拉力系数(DRAG COEFFICIENT ),一般而言气流在车尾造成的拉力, 数值越低, 表示车尾气流处理
15、的越流畅, 该部分的浮升力亦会越小, 相对而言, 车辆行走时的阻力会低一点, 后轮的下压力也会好一点。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 加装尾翼并不一定会增加Cd 值 ! 如果加装尾翼和尾扰流器后,车辆尾部气流通过的流畅度增高, 那么这辆车的Cd 值反而应该降低。汽车设计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并不止于车尾, 其实车头的长度和宽度也会影响一部汽车的总拉力数值。比如前纵置引擎的中心点要比前轴的中心点更前, 车头就容易造得很长, 而如果加阔前轮距来横置摆放引擎, 车头部分就会随着加阔 , 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气流拉力(CdA ) 。虽然有可能一辆车的Cd 造得很低, 但是同样难以弥补车头部分增加的长度和宽
16、度所带来的整体气流拉力数值的上升, 举个例子来说, 一部汽车的风阻系数由原来的Cd0.40 下降至 Cd0.38, 但是车头的宽度却增加了75MM , 这时它的CdA数值约会上升5%,这样 一来等于完全抵消了 Cd下降的效果。(比如新款的ACCORD虽然风阻系数达到 了惊人的Cd0.25,可是因为车体全面比上一代要加大许多 , 所有在高速时的稳定性表现 , 我个人估计不会有大幅的攀升, 如果这方面的表现的确有所改进, 也首 先应该归功于轴距的加长和悬挂设定的改进, 空气动力学的成就反而是次要的。因为民用车的空气动力学表现必须兼顾降低风噪和燃油经济性, 所有在设计时必然会对汽车的下压力作出一定的牺牲。) 0YujCfmUCw因此 , 在大家谈论Cd 时 , 不应该认为Cd 代表了一部汽车的整体空气动力表现 ,更不能轻易的认为随便加装一只尾翼或者巨型扰流器就必然可以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学表现 ! 其实充其量它只不过改善了空气动力学中某个部分的表现而已。 eUts8ZQVRd最后 , 我要说的是对改装空气动力学部件的一点个人看法。基本上 , 主流车 厂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在这5 至 6 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原因很简单, 内 燃机的改进在近十年步伐明显放缓, 要想改善汽车的动力表现只有从改善空气动力学 和提高动力传输效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 《电子元件封装技术》课件
-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结构鉴定课件
- 《优化客户沟通技巧》课件
- 安全培训个人总结
- 航空事故处理考核试卷
- 小草的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煤炭采掘机械设备合作协议书
- 《T教育讲座》课件
- 运维安全问题
- 医院新媒体管理办法
- 全国粤教清华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1节《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说课稿
- 2025年中天合创煤炭分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煤炭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基于OBE理念的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设计
- 《智能财务与经营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 体育赛事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 生命科学简史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24年协会工作年终总结(2篇)
- 化学教学论试卷(共7篇)
- GB/T 44591-2024农业社会化服务社区生鲜店服务规范
- 《剪映专业版:短视频创作案例教程(全彩慕课版)》 课件 第6章 创作生活Vlog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