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统计分析_第1页
消费需求统计分析_第2页
消费需求统计分析_第3页
消费需求统计分析_第4页
消费需求统计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消费需求统计分析第一节 消费需求统计 一、消费需求统计的一般问题1、消费需求统计与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需求统计是继收入分配核算之后反映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的重要方面。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使用是最终消费和储蓄。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有时也称为个人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是指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因此也称为公共服务最终消费。储蓄不完全是居民的储蓄概念。事实上,储蓄在这里是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它分别从价值和实物两个方面说明未来积累的资金供给和积累的产品供给。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使用是收入分配的之后的重要阶段。最终消费满足人的再生产过程,是社会生产成果

2、的一方面重要使用。储蓄满足扩大再生产积累的源泉,它社会生产成果的另一方面重要使用的开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个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消费需求统计就是要从量上反映一时期的最终消费状况。2、最终消费概念。最终消费则是指当期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中所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它和非金融投资都属于最终产品使用。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由于考察标准不同最终消费有两种统计概念:一是以货物和服务的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定义为最终消费支出。它是指由购买者向出售者购买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二是以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定义为实际最终消费,是指消费者实际获取的货物与服务的价值。这两种定

3、义紧密相关但并不等同,因为尽管大多数情况下货物与服务的购买者也即是获得者,但在另一些情况下,承担支出者不-定就是货物与服务的获得者,如政府对灾民发放的救济物资,支出者是政府,获得者却是居民。又如居民免费获取的教育服务,也是由政府承担支出。3、消费需求统计。消费需求包括公共消费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现实生活过程中,公共消费需求更多的是体现政府的职能。当然,政府职能是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基础的,同时也受政府财力约束。居民消费需求一般是指居民可支付能力的消费购买力。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最终消费统计常常是以核算最终消费支出为基础,这基本上是一个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使用的主要统计口径。消费需求统计也以最终消费

4、支出为口径范围。实际统计中,最终消费支出大量的体现为居民直接消费的货币支出,例如购买消费品或服务,但是也包括居民家庭自产自用的产品和住房服务。消费需求统计以最终消费支出为基础,实际是一种实现的消费需求统计,因此本章的消费需求统计一般不指购买力基础上可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概念。 二、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统计1、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方法。我国实际统计包括:(1)居民消费品购买的居民消费支出。这方面统计数据可以从社会商品零售统计资料中对居民消费品零售部分得到。(2)居民生活服务的支出。这方面统计数据可以从居民生活服务部门的营业收入及费用资料中得到。(3)居民家庭自产自用的消费支出估计。这方面统计数据可以从农

5、村收益分配调查统计资料,城乡住户调查资料等中得到,主要包括农民自产自用的农副产品,对居民自有住房价值虚拟房租的估算。居民消费支出统计也可以利用分配核算资料依据收支平衡关系来推算居民消费支出。根据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扣除相当于储蓄的非金融投资和金融净投资,其差额即为居民消费支出。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和农村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是对于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一般水平的重要统计数据,同时我们也可以运用统计推断方法,根据抽样样本数据推断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2、居民消费支出分类。居民消费支出全称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是指统计期内由居民个人直接购买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所花费的支出。具体统计时一般按照居民消费支出的类别进行统

6、计的。从消费对象的性质看,居民消费支出统计包括下述内容:1)耐用消费品支出,这些耐用消费品可在生活过程中长期存在反复使用,如家用电器、汽车等。2)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是指那些一次性地或短期地用于消费的物品,如食品、服装、药品、室内装饰用品等。3)各种文化生活服务费用支出,如交通邮电服务费、学杂费、诊疗保健费、文娱费、修理费等。居民购买住房或建房用材料所花支出不应计入消费,计入消费的只是代表住房服务的房租支出,包括实际住房房租支出和自有住房的虚拟房租支出。各种贵重物品如首饰等的购买支出不应计入消费,因为这种购买的主要目的并非消费而是保值,它是一种投资行为。依照消费目的,居民消费支出可分为以下八类:

7、1)食品、饮料、烟草类。2)服装和鞋类。3)租金总额、燃料、动力。4)家具、陈设品、家庭设备和管理。5)医疗和保健费用。6)运输和通讯。7)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8)杂项用品和服务。居民消费支出分类是我们研究居民消费结构的基础。 三、政府最终消费支出统计1、政府最终消费支出统计。从消费提供方式或来源看,公共消费支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政府等部门自市场上购买产品,然后免费提供给特定居民。一种是政府等部门作为非市场生产者,将自己的服务产出免费或以无市场意义的价格提供给居民和公众。对前一种情况,可以按照实际购买价来计算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对后一种情况,应以政府等部门非市场性总产出价值为基础,减去这些部

8、门以成本价格或无经济意义的价格出售其产出而获取的“销售收入”,计算结果为政府等部门免费向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就是这些部门自己承担的消费支出。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可以从财政支出基础上建立统计。政府的行政事业费支出是主体部分。但是,现实中存在政府公共消费支出与居民消费支出共同发生在一个部门。例如教育部门,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属于政府公共消费支出,而个人交纳的学杂费属于居民消费支出,二者不得重复计算。目前,我国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最终消费支出包含在政府最终消费支出统计之中。2、政府公共消费支出分类。公共消费由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最终消费支出组成,是指由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承担

9、费用,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消费性货物与服务的价值,其中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是主要部分。 按照职能划分,公共消费支出包括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险和福利、体育和娱乐、文化等方面。从受益对象考虑,公共消费支出要区分为用于居民的和用于公共服务的两部分。用于居民的货物与服务消费支出是指政府及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为向居民家庭和个人提供货物和服务而承担的支出,其受益者是确定的居民部门的某个人或某类人,如接受政府救济的受灾居民,接受免费教育的受教育者,其内容可涉及货物和各种服务。用于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是指政府等部门为向整个社会提供公共性服务而承担的支出,这些服务主要涉及安全和防务、法律和秩序的维护、立法和规章条例的

10、执行、公共卫生的维护、环境保护、研究与发展等,社会所有成员都会从这类服务中受益。第二节 消费率、储蓄率、恩格尔系数本节重要介绍三个常用的分析指标,他们对于一般水平的描述有重要作用。一、消费率和储蓄率的分析 1、消费率和储蓄率概念。对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剩余形成总储蓄,所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使用是总消费和总储蓄。为反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使用总体结构,可依据国民可支配总收入计算消费率和储蓄率,计算公式为: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储蓄率= 储蓄总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式中的国民可支配收入可以用总额,也可以用净额,但应注意消费总额或净额、储蓄总额或净额应与

11、之相配合。消费总额或净额、储蓄总额或净额的差别是:消费(储蓄)总额 - 固定资产折旧 =消费(储蓄)净额消费率是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反映国民的一般消费水平或一般消费需求水平。同样储蓄率也是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反映国民收入的一般积累水平。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最终使用来看,储蓄率=1-消费率,因此二者有此彼消长的关系。对于一个封闭经济的国家或地区,消费率如果高,那么储蓄率就低,反过来,如果储蓄率高,那么消费率就低。但是,对于一个开放经济的国家或地区,就不一定必然是上述关系。再开放经济条件下,消费率和储蓄率的关系比较复杂,也可能是双高的结果,也可能是双低的结果。其中利用外资和

12、进出口是重要的调节。2、消费率和储蓄率的分析。根据上一章表4-1中的数据,我们整理得到表5-1的数据 表5-1 1998年我国的消费率和储蓄率 单位:亿元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国民经济总体国内生产总值45510.201861.837469.1023324.0778345.20国民总收入12882.79606.5312982.8450495.1576967.31国民可支配总收入10605.09472.2713555.8752688.5677321.79最终消费支出-9484.8036921.2046406.00总储蓄10605.09472.274071.0715767.363

13、0915.79消费率(%)按GDP计算按国民总收入计算-69.97126.9973.0670.07158.3073.1260.0259.2360.29储蓄率(%)按GDP计算按国民总收入计算100.0023.3082.32100.0025.3777.8630.0354.5131.3529.9367.6031.2339.9839.4640.17表5-1中的有些计算在实际分析中是不使用的,这里计算主要是为了比较。在经济学家研究中,经常把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三个总量指标等同使用,也就是国民收入的一般概念。如果是封闭经济体系,也就是说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经济往来,例如没有进

14、出口、没有利用外资等等,那么的确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三个总量指标是完全相等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是不存在。但是,有一些情况又是接近这种情况,那么三个总量指标之间的差别不太大。因此,计算消费率和储蓄率严格的计算是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为基础,而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为基础只是近似计算。例如我国的计算,在分别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三个总量指标计算的消费率和储蓄率上,差别并不大,可能不影响宏观经济分析的效果。在机构部门层次上计算的消费率和储蓄率,经济含义比较复杂,其使用要结合其他变量分析进行,独立意义一般不使用。1998年我国的消费率和储蓄率分别是60.

15、02%和39.98%,属于高储蓄国家。一般意义上,储蓄率在25%以上,就称为高储蓄国家。高储蓄国家意味着投资需求可能较大。二、恩格尔系数 在经济分析中经常使用恩格尔系数来描述居民消费结构的水平。具体计算一般用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它就是国际上通常使用的恩格尔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一般讲,食品消费是人类生活最基础的需首先满足的消费内容,它对于收入和消费总量的变动呈现出明显的刚性,其变动速度总是慢于收入和消费总量的变动速度。经验表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会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一规律的存在,使恩格尔系数的作

16、用已不仅限于单纯反映消费的内部结构,而是常被用于衡量居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以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状况。联合国曾提出恩格尔系数的数量界限,认为该系数在60%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一60%为勉强度日,40%-一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在实际应用时,需结合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包括计算国的消费习惯,消费价格结构,公共消费状况等。简单地套用上述数量界限来说明一国居民生活水平,或者简单地据此进行国际间、地区间和国(地区)不同时期间的对比,都会影响分析的质量和结论的准确性。第三节 消费需求结构变动分析 一、消费结构变动规律消费结构的变动,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产品结

17、构、居民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人口的总量、年龄结构、民族结构以及人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消费结构呈现出如下的变动规律:1.从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分类来看,生存型消费占比重会出现下降趋势,而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所占比重会呈现上升的趋势。享受型消费是比生存型消费较高的一个层次,而发展型消费则比享受型消费的层次更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规律,是因为人们的消费需求在客观上是有层次的,人们要生存、享受,还要发展自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都会扩大自己的范围,其消费的绝对量都会扩大。但是人们对于生存消费

18、、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要求限度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生存消费主要是满足人们对生存和健康的需要,它要受到人的生理因素的限制,所以人对生存资料的需求是有限度的。而享受型消费能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发展型消费能使人更为全面地发展,使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所以他们的潜在需求都是无限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生存消费需求之后,就会逐渐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消费结构中生存型消费所占比重会出现下降趋势,而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所占比重会呈现上升。 2. 从物质产品消费和服务产品消费的分类来看,实物消费所占的比重趋于下降,而服务产品所占的比重趋于上升。随着社会科技进步,

19、物质产品上的生产率会不断的提高,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而且产品价格还会下降,所以物质产品消费的比重将会随之不断下降,而服务消费将随之上升。从劳务消费内部来看,人们的消费中具有如下的优先顺序:先满足生存需要方面的劳务,再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方面的劳务;先满足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劳务,再满足文化生活需要方面的劳务;先满足实物型、人力型方面的劳务需要,再满足智力型方面的劳务需要,等等。3. 从吃、穿、住、用、行的分类来看,吃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步下降,而穿、用、住、行的消费所占的比重会逐步上升。 大量实证统计分析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变化趋势。其中恩格尔系数的分析也说明了这个变化规律。 二、消费需求结构变

20、动统计分析 1、消费需求主体结构 消费需求主体结构是指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角度出发,来反映居民个人消费与社会公共消费在最终消费总额中的比例关系。 表52反映了我国1978200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的主体结构变化过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消费额从1978年的2239.1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54617.2亿元,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由1978年的61.8变化到2000年的61.3,其间最高时1982年达到68.7,最低时1994年只有58.2,消费率的这种变化与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最终消费总额为100,则我国的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所

21、占的比重在19782000年间的变化呈现比较稳定的趋势,其变化幅度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只有3。以居民消费为100,则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在1978200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居民从1978年占有居民消费总额62.1下降到2000年的45.2,城镇居民则在同期从37.9上升到54.8。城乡居民的消费主体结构发生这样的变化,是由于我国20年来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化较快发展所造成的。表52 中国最终消费主体结构(19782000年)年份最终消费消费率最终消费100居民消费100(亿元)()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农村居民城镇居民19782239.161.878.621.462.1

22、37.919792619.464.976.623.462.837.219802976.165.977.922.161.638.419813309.168.178.721.362.637.419823637.968.778.821.263.736.319834020.567.779.220.864.835.219844694.565.578.321.764.935.119855773.064.479.520.563.736.319866542.064.179.120.962.038.019877451.262.380.020.060.939.119889360.162.781.518.558.6

23、41.4198910556.562.480.719.357.742.3199011365.261.380.219.856.343.7199113145.960.878.521.554.745.3199215952.159.978.121.952.747.3199320182.158.377.722.350.249.8199427216.258.278.022.049.450.6199534529.459.080.619.449.150.9199641039.560.580.919.150.849.2199744768.259.980.719.349.750.3199846405.958.779

24、.620.447.952.1199949722.760.179.120.946.153.9200054617.261.378.621.445.254.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1998年-2000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2、居民消费需求结构 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是指对居民消费支出在吃、穿、用、住、行等消费目的方面的支出结构,反映居民消费的目的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和分析。在表53和表54中分别对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用途结构进行了计算。 表53 中国城镇居

25、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19852000) :%1985年1990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9年2000年食 品52.2554.2549.9248.6046.4141.8639.18衣 着14.5613.3613.5513.4712.4510.4510.0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8.608.488.397.617.578.578.79医疗保健2.482.013.113.664.295.326.36交通通讯2.143.174.835.085.566.737.90娱乐教育文化服务8.178.788.849.5710.7112.2812.56居住4.794.767.077.688.579.841

26、0.01杂项商品与服务7.025.214.284.354.444.965.17合计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资料来源:同上。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住房、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速度加快。主要表现为受改革影响较大的各项消费(住、行、教育、医疗等)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则有较大幅度下降。2000年年同1985年相比,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比重上升5.22个百分点,用于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比重上升了5.76个百分点,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方面的支出上升了4.39个百分点,用于医

27、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上升了3.88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53.3下降至39.2,下降了1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57.8下降至49.1,下降了8.7个百分点;同时,城镇居民用在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均有下降。这种变化表明各项改革措施已初见成效,并显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化。表54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19782000) :%197819801985199019951996199719992000按消费类别分食品67.7161.7757.7958.8058.6256.3355.0552.5649.13衣着12

28、.7012.329.727.776.857.246.775.835.75居住10.3013.8518.2417.3413.9113.9314.4214.7515.4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0.000.005.125.295.235.365.285.224.52医疗保健0.000.002.413.253.243.713.864.445.24交通通讯9.2912.061.731.442.582.993.334.365.58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0.000.003.925.377.818.439.1610.6711.18其他商品及服务0.000.001.070.741.762.022.122.183.14合

29、计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按消费性质分货币性消费41.0551.6861.3364.1065.5968.4669.6572.5676.92实物性消费58.9548.3238.6735.9034.4131.5430.3527.4423.08合计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资料来源:同上。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19781985年,消费结构急剧变化,恩格尔系数由67.71急速下降到57.79,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从无到有,比重有较大上升;二是19851995年,在这段时间,

30、与表53中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相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则相对平稳。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衣着和住房支出比重趋于下降,用、行和劳务比重略有上升,但总的来说变动不大。这一方面反映了1985年以来以来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较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农民正处于由较低消费水平向较高消费水平过渡的积蓄阶段。 三是1997-2000年,恩格尔系数由58.6下降到49.1,下降了9.5个百分点,居住、医疗保健、交通、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提高较快。 从总体上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目前正处于由温饱向小康的过渡阶段。 居民消费方式是指消费总额中有多少是货币性消费,有多少是实物性消费,主要是针对我国当前

31、在二元经济情况下农村生产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的特点,分析农村居民消费中商品性消费和自产自用消费的比重变化。表54的计算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中,货币性消费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41.05上升到2000年的76.92,实物型消费则由58.95下降到23.08。可见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货币化、市场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说明农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逐步转向现代分工协作的社会生产方式。 三、消费需求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的关系研究 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收入的绝对水平,而且取决于收入分配的结构状况。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结构、功能结构和规模结构都会影响消费需求结构

32、的变化。例如,主体结构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所得的比例就会直接影响最终消费需求结构中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比例。要素分配是偏向于资本还是偏向于劳动,会对消费需求结构中的低、中、高档结构产生影响。而人们最关心的实际上是居民部门内部收入分配规模结构与消费支出目的结构之间的关系。 居民部门内部的收入分配规模分布结构与消费支出目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两种思路来进行分析。一是动态地考察随着收入分配集中度的变化,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这方面,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需求理论有着许多可供借鉴的分析思路,例如关于消费需求的跟潮效应、逆潮效应和凡勃伦效应等等。关于收入分配集中度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关系,也

33、可以就同一时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收入分配结构的国家作对比分析,从而揭示收入分配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消费需求结构的作用机理。二是静态地考察在同一时间上同一国家内部,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差异,从中寻找消费需求结构的演变趋向。表55中计算了我国1997年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用途结构和区分收入水平的消费支出目的结构。其中的居民收入水平分组采用了国家统计部门城镇居民住户调查的分类法,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各占居民总户数的10,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和中等偏上收入户各占居民总户数的20。表55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1997年)单位:总体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

34、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元)5160.322430.243223.373966.234894.666045.307460.7010250.931.食品46.41 57.1054.2851.0947.9744.6141.7537.26 #粮食5.69 9.558.026.835.875.024.233.60 肉禽及其制品10.98 13.6112.9912.3011.5010.609.748.35 蛋类1.76 2.492.262.051.841.641.451.21 水产品3.37 3.823.693.623.513.303.212.75 奶及奶制品0.9

35、9 0.881.001.021.021.030.950.932.衣着12.45 9.4610.7311.8913.0013.3113.2612.47 #服装7.845.446.377.228.148.518.598.25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7.574.114.575.646.837.719.0112.23 #耐用消费品4.141.461.692.593.564.185.267.974.医疗保健4.294.084.044.324.034.444.504.465.交通通讯5.563.614.374.865.405.876.696.626.娱乐教育文化服务10.718.939.499.8310.3

36、711.0311.7612.10 #文娱用耐用消费品2.690.621.241.562.132.963.834.877.居住8.579.759.118.758.378.317.848.86 #住房3.553.092.933.203.163.563.475.048.杂项商品4.442.973.413.614.034.715.195.99合计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资料来源:同上。从表55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恩格尔系数已基本达到小康标准,但是10的最低收入户的恩

37、格尔系数高达57.1,接近60的贫困性消费结构,而最高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只有37.26,已经是富裕型的消费结构了。从收入来看,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最低收入户的4.22倍,所以两者的恩格尔系数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2.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高收入者支出比重大于低收入者的商品主要有家庭设备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交通通讯和杂项商品,特别是在耐用消费品方面,高收入者的消费比重明显大于低收入者。这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过去在消费方面的欠帐较多的背景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3.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居民中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在医疗保健和居住两方面的消费比重相差不大。这是由于我国

38、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尚未到位,国有单位由政府“包揽”的基本格局还没有真正动摇,从而使高收入者的消费渠道分流难以实现,也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受到影响。第四节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一、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作为消费需求增长的原因,分析经济增长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经济增长通过社会消费品购买力的增长和消费倾向的变化两个中介因素而对消费需求发生影响。一方面,经济增长在既定的收入分配政策下会通过增加或减少社会消费品购买力,在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会产生消费需求增减变化的效应。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通

39、过改变生产结构、产品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增加适销对路产品,或增加人们新的消费欲望,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倾向,同样能起到增加市场消费需求的作用。二是作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分析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具体来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消费需求弹性分析。从增长速度来看,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作用有多大?有何变化规律呢?也就是要分析市场消费需求弹性系数,即市场消费需求增长一个百分点时,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2)消费需求贡献分析。从市场消费需求增长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来分析,消费需求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而又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价格水平上涨。 二、

40、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理论,我们可以将每年消费需求增长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收入增长而增加的市场消费需求;一部分是由于消费倾向变化而增长的市场消费需求。分析国民经济及其收入增长对消费需求增长是如何产生影响和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就是要根据下面的关系式对消费需求增长量进行深入的因素分析:消费需求=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从这一分析模型可知,当消费倾向保持不变时,可支配收入增长,消费需求也会增加;而当可支配收入保持不变时,消费倾向的增减变化,消费需求也会保持同方向的增减。消费倾向增加时,消费需求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也会增加;反之,消费需求就会减少。运用统计学中的指数体

41、系分析方法,就可以对上述模型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进行分析。 表56是对我国19921995年间消费需求增长因素分析的结果。表56 中国消费需求增长量因素分析(19921995)年份可支配收入(亿元)消费需求(亿元)消费倾向消费需求增长量(亿元)可支配收入影响(亿元)消费倾向变动影响(亿元)199226707.0415952.10.597299439199334765.1820182.10.5805262624230.04813.1583.1199447087.4127216.20.5779931417034.17153.4119.3199557814.6734529.40.597242887313

42、.26200.31112.9 资料来源:同上。 1993年我国消费需求比1992年增长4230亿元,其中由于可支配收入上升造成消费需求变动为4813.1亿元,由于消费倾向下降造成的影响是583.1。1994年的消费需求比上年增长7034.1亿元,其中由于可支配收入上升造成消费需求变动为7153.4亿元,而由于消费倾向下降造成的影响是119.3。1995年的消费需求比上年增长7313.2亿元,其中由于可支配收入上升造成消费需求变动为6200.3亿元,而由于消费倾向上升造成的影响是1112.9亿元。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消费需求弹性分析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一个较为具体地反映消费需求

43、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或制约性的分析指标。它是经济增长率与消费需求增长率之比,说明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有名义弹性系数与实际弹性系数之分。名义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消费需求名义增长率与GDP名义增长率之比。实际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消费需求实际增长率与GDP实际增长率之比。实际弹性系数消除了消费价格指数与GDP平减指数之间的差异影响,从而反映消费需求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实际比率关系。表57是根据我国实际统计数据计算的19791997年间的消费弹性系数。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名义消费弹性系数在0.661.27之间变动,大部分在1左右,实际消费弹性系数在0.661.34

44、之间波动,实际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幅度大于名义消费弹性系数。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消费需求弹性的变化与宏观经济的景气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宏观经济的扩张期,消费弹性都比较大,说明消费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而在宏观经济的收缩期,消费弹性系数都比较小,说明这时的经济增长放慢与消费需求不足的密切联系,即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够有着重要的关系。表57 中国消费需求弹性系数(19791997)GDP增长率消费需求增长率消费需求弹性系数名义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名义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名义弹性系数实际弹性系数197911.437.616.9811.480.670.66198011.887.813.6

45、210.570.870.7419817.635.211.1910.850.680.4819828.899.19.9410.780.890.84198312.0810.910.5210.841.151.01198420.8415.216.7611.371.241.34198525.0113.522.9711.431.091.18198613.818.813.3210.681.040.82198717.2511.613.9010.721.241.08198824.7911.325.6210.690.971.06198913.274.112.789.451.040.4319909.693.87.66

46、10.301.270.37199116.559.215.6711.311.060.81199223.2214.221.3511.591.091.23199330.0213.526.5211.131.131.21199435.0112.634.8510.931.001.15199525.0610.526.8710.800.930.97199616.099.618.8511.020.850.87199710.158.89.0910.641.120.83 资料来源:同上。 2、消费需求拉动及其影响分析 消费实际增长带动的经济名义增长可分成两块:一块是GDP的实际增长,一块是GDP的价格上升。我们可通

47、过计算消费拉动系数来作进一步的分析。所谓消费拉动系数是指一定时期消费需求增量占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比重,所映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增长所起的拉动作用程度。通过消费拉动系数,我们可以计算经济的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中各有多少个百分点是由于消费需求增加而带动的,再通过这两种增长率的比较,便可以得到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和对物价的推动影响程度。我们通过计算消费需求正向影响度来说明市场消费需求增长的适度性。当正向影响度大于50%时,我们可以说这种消费需求的增长基本上是适度的;否则,就是不正常的。在消费拉动分析中所采用的几个基本的计算公式是:(1) (2) (3)(4)(5) 正向影响度 拉动实际增长 / 拉动名义增长 根据上述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出我国消费需求拉动分析结果如表47所示。在计算中,名义消费需求和名义GDP均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各自的数额。限于现有的统计资料条件,实际消费需求和实际GDP则是采用GDP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对它们的名义数值进行调整获得的,基准时期是1985年。由于消费价格指数与最终消费的口径并不完全一致,所以这种计算中是存在一定误差的。表58 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