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结构工程终结版_第1页
地下结构工程终结版_第2页
地下结构工程终结版_第3页
地下结构工程终结版_第4页
地下结构工程终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 填空题1、做好基坑的降水、防水工作,使坑底保持干燥,是深基坑开挖和支护的首要任务。2、深基坑工程的支撑体系是用来支挡围护墙体,承受墙背侧土层及地面超载在围护墙上的侧压力。3、隧道围岩压力的确定目前主要有工程类比法;直接测量法;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计算方法三种方法。4、土层中的地道式结构是人防工程的常用结构形式,主要承受周围的变形或坍塌而产生的垂直土压力和侧向土压力,因而常设计成拱形结构。 5、矩形闭合框架在静荷载作用下,可将地基视为弹性半无限平面,作为弹性地基上的框架进行计算。 6、盾构通常由盾构壳体、 推进系统、拼装系统和 出土系统四部分组成。7、综合地质、使用、 施工三方面因素,地下结

2、构常见的型式有附建式结构、地道式结构、盾构法结构等多种。 8、水泥砂浆锚杆是依靠注入岩孔中的水泥砂浆将锚杆和岩壁固结起来,砂浆的粘结对围岩起锚固作用。 9、根据盾构开挖面的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敞胸盾构和闭胸盾构两大类。10、沉管隧道的各种基础处理方法,大体可分为先铺法和后填法。11、基坑支护结构通常可分为支护型和加固型两大类12、浅埋式结构的形式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防空地下室、引道结构和一般浅埋结,或者是上述形式的组合。13、 目前,防空地下室所选用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梁板结构、板柱结构、壳体结构 和其他结构。14、开挖坡度的确定可采用的方法有查表法、Taylor法和条分法。15、地下水处理

3、方法可归结为降水和止水16、地下结构按水平坑道埋置深度的不同,可分为深埋和浅埋。17、锚杆支护作用的原理主要有联结作用、组合作用、和整体加固作用。18、地下结构计算理论较多以温克尔假定为基础的局部变形理论和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共同变形理论。19、土层地下建筑结构的计算方法有:一般结构力学法、弹性地基梁法和矩阵分析法。20、基坑边坡失稳的防止措施:边坡修改、设置边坡护面和边坡坡脚抗滑加固。21、围岩初始应用场:自重应力场;附加应力场22、土钉通过钻孔,插筋,注浆来设置23、锚杆类型:全长粘结型锚杆;端头锚固型锚杆;摩擦型锚杆;预应力锚杆;自钻式锚杆。24、地下结构常见型式:附建式结构;浅埋式结构;

4、地道式结构;沉井法结构;盾构法结构;连续墙结构;顶管结构;沉管法结构;基坑开挖。25、沉井基础是以沉井法施工的地下结构物和深基础的一种形式。26、沉井主要由刃脚、井壁、内隔墙、取土井、凹槽、封底、顶板等部分组成27、水底隧道的施工方法主要有围堤明挖法、矿山法、气压沉箱法、盾构法以及沉管法。28、出土方式:有轨运输;无轨运输;管道运输。盾构衬砌拼装方法按其程序可分为“先纵后环”和“先环后纵”两种。装配式圆形衬砌的拼装型式一般有通缝拼装和错缝拼装两种。  一、 名词解释1、地下结构:指保留上部地层的前提下,在开挖出能提供某种用途的地下空间内修建的结构。2、大开挖基坑工程:不采用支撑而采用

5、直立或放坡进行开挖的基坑工程。3、盾构:一种钢制的活动防护装置或活动支撑,是通过软弱含水层,特别是河底、海底以及城市居民区修建隧道时使用的一种施工机械。4、喷锚支护:将喷射混凝土与锚杆作为利用和加强围岩自身支承能力的手段。5、土层锚杆:是一种埋入土层深部的受拉杆件,它一端与构筑物相连,一端锚固于土层中,用以维护构筑物的稳定。6、侧向压力系数:隧道围岩压力中水平侧向压力与垂直顶部压力的比值。7、椭圆率现象:先是衬砌水平直径缩小,竖向直径增大;继之,盾构远离时,竖向直径减小,水平直径增大。8、浅埋式结构:埋入土壤中的结构,当垂直土压力和水平土压力均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时,则为浅埋结构。9、深埋式结构

6、:埋入土壤中的结构,当上覆土层的厚度H满足一定条件后,上覆土层能形成稳定的压力拱,垂直土层压力q保持稳定而不再增加,这种结构称为深埋式结构。10、土钉墙:用被加固土体、放置在土中的土钉体和喷射混凝土面板组成的以土挡土的重力式挡土墙。11、弹性抗力:地下接哦故的衬砌向地层方向变形的部分受到来自地层的抵抗力,这种抗力叫地层弹性抗力。12、围岩压力:被扰动后的围岩要移动、变形,而支护结构要阻止围岩的移动、变形,支护结构就必然要受到围岩所施加的荷载13、塑性区半径:当隧道周边的围岩应力超过岩体的弹性强度极限时,从周边到岩体深处某一范围将出现塑性区,相应的半径R称为塑性区半径14、基坑施工的时空效应:基

7、坑的变形和位移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15、水力坡度两点间水头差与渗透过程长度之比。16、流砂当动水压力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土的抗剪强度等于零,土颗粒将随着渗流的水一起流动的现象。17、顶管法:主要是采用液压千斤顶或具有顶进 牵引力功能的设备,以顶管工作井承压壁,将管子按高程、方位、坡度逐根顶入土层直至达到目的地,是修建隧道和地下管道的一种重要方法。18、干舷:管段在浮运时,为了保持稳定,必须使管顶面露出水面,其露出高度称为干舷。19、SMW工法挡土墙先施工水泥挡土墙,最后按一定的形式在其中插入型钢(如H钢),即形成一种劲性复合维护结构。20、装配圆形衬砌:一般是由

8、称为管片的多块弧形预制构件拼装而成,是建成隧道后的永久性支撑结构。21、地面沉降:在天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之下,区域性地面标高的降低,称为地面沉降。二、简答题1、简述新奥法的主要的原则。答:围岩是洞室的主要承载结构,而不是单纯的荷载,它具有一定的子承能力; 尽量保持围岩原有的结构和强度,防止围岩的松动和破坏;尽可能做到适时支护;支护本身应薄、柔、与围岩密贴和早强等特性,支护施工应及时快速,使围岩尽快封闭而处于三向受力状态;洞室尽可能为圆形断面,或由光滑曲线连接而形成的断面,以避免应力集中;良好的施工组织和施工人员的良好素质对洞室结构施工的安全经济非常重要。 2、中继接力原理。答:采用中继接力技

9、术时,将管道分成数段,在段与段之间设置中继环。中继环将管道分成前后两个部分,中继油缸工作时,后面的管段成为承压后座,前面管段被推向前方。中继环按先后次序逐个启动,实现管道分段顶进,由此达到减少压力的目的。采用中继接力技术以后,管道的顶进长度不再受承压壁后靠土体极限反推力大小的限制,只要增加中继环的数量,就可以增加管道顶进的长度。3、减少深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的措施。答:采取刚度较大的地下连续结构分层分段开挖,并设置支撑基底土加固坑外注浆加固增加围护结构入土深度和墙外帷幕尽量缩短基坑施工时间降水时,应合理选用井点类型,优选滤网,适当放缓降水漏斗线坡度,设置隔水帷幕在保护区内设回灌系统.尽量减少降水次

10、数4、新奥法监控量测的目的和意义。目的:不仅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修改设计,指导施工的主要依据。 意义:通过对各个试验段的测试数据对各类围岩的支护效果进行检验,为隧道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最终确定和修改设计参数。 常见的测量方法:现场监控量测。5、隧道开挖前、后围岩应力的分布规律。答:1开挖前,围岩处于原先的平衡状态(初始应力状态),在上覆围岩的自重作用下,初始应力大小为;2开挖后,原先的平衡状态被破坏,隧道周边的应力得到重新分布:1)对于坚硬岩层,隧道周边应力急剧增长,随着距隧道距离的增加,应力逐渐降低到原先的应力值。2)对于松软或破碎岩层,由于岩体强度较低,不能承受

11、急剧增大的周边应力而形成一低应力区,高应力区向岩体深部移动,到距隧道一定距离后亦逐渐降低到原先的初始应力值。3.破坏围岩初始应力范围,为隧道开挖跨度的0.52.5倍。6、土钉墙与锚杆的比较。答:1土钉墙自上而下施工,步步为营,不施加预应力,属于主动支护结构,而锚杆需施加预应力属于被动的支护结构。2土钉在全长范围内受力,土钉密度大,靠土钉的相互作用形成复合整体作用,个别土钉失效对整个土钉墙影响不大,而锚杆密度小,每个构件都为重要的受力部位,个别锚杆的失效影响大。3土钉墙的面板基本上不受力,而锚杆对锚梁,锚头的要求很高,面板和立柱受力较大。4普通挖方边坡和基坑开挖,则土钉墙是适合的;边坡或基坑的深部稳定性有问题时,则用锚杆挡墙比较合适。7、泥水加压式盾构有什么特点?适用于什么情况适用?有什么缺点?答:特点是能均匀抵抗水压,无局部气压盾构那样的漏气及连续出土困难问题;适用于不宜采用气压盾构的浅埋地层,也适用于深埋地层;缺点是盾尾漏水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开挖面状态不明,需要配备许多辅助设备。8、隧道衬砌内力设计的基本假定和计算方法。答:基本假定: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