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提纲_第1页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提纲_第2页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提纲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提纲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提纲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 。(马说) “见通“现,出现。 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2、 (山市) “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2、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3、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4、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4、(两小儿辩日) 15、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之作动词,“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句:欲知其轻重。 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

5、“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 也,语气词“呀。 2、谬矣。 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仔细阅读文章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通读全文,做阅读理解的题一定要知道文章写了些什么,相信一定有这样的同学,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一看见长篇文章就觉

6、得头疼,就失去了读文章的兴趣,往往这样都是不会帮助你做好阅读理解的。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最少要读两遍以上,第一遍在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文章写的内容自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第二遍读的时候就会知道文章中大致讲了些什么,当读到第三遍的时候就会清楚文章总所包含的含义了。 审题要有一定的技巧 在初三生进行语文的答题的时候是要一定的技巧的,无论是你在答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的时候,审题是非常之关键的,因为如果你连题目都读不好那再怎么答题都是思路对不上的。任何一个初三学生在做语文的阅读理解的时候都是要自己仔细审题的,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才能做好文章的后续工作,答

7、题的时候才会做到总结好每一个问题都清楚问题的思路。 做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