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各应税项目的计算说明_第1页
个人所得税各应税项目的计算说明_第2页
个人所得税各应税项目的计算说明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个人所得税各应税项目的计算说明1、工资薪金所得2、劳务报酬所得3、稿酬所得4、特许权使用费所得5、财产租赁所得6财产转让所得7、股息、利息、红利所得8、偶然所得9、其他所得10、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月报、年报)11、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月报、年报)工资薪金一一一、正常月薪收入1、税目为工资薪金,应税项目为“正常月薪收入”。2、关于“费用扣除标准”:(1)税款所属期为2011年9月(含9月)以后的,适用费用扣除标准为:国籍 为中国的:一般人员费用扣除标准为3500元;退休返聘人员费用扣除标准为 3500元; 特殊行业人员包括远洋运输船员、取得永久居留权的留学人员、单位外派国外人员,其费用扣除

2、标准为4800元;华侨、国籍为其他国家或港澳台地区的,费用扣除标准 为4800元。(2)税款所属期为2008年3月(含3月)至2011年8月(含8月),适用费用扣除标准为:国籍为中国的:一般人员费用扣除标准为2000元;退休返聘人员费用扣除标准为2000元;特殊行业人员包括远洋运输船员、取得永久居留权的留学人员、 单位外派国外人员,其费用扣除标准为4800元;华侨、国籍为其他国家或港澳台地区的,费用扣除标准为4800元。(3)税款所属期为2006年1月以后的(含1月)至2008年2月(含2月),适用费用扣除标准为:国籍为中国的:一般人员费用扣除标准为1600元;退休返聘人员费用扣除标准为160

3、0元;特殊行业人员包括远洋运输船员、取得永久居留权的留 学人员、单位外派国外人员,其费用扣除标准为4800元;华侨、国籍为其他国家或港澳台地区的,费用扣除标准为 4800元。(4)税款所属期为 2005年 12 月以前的(含 12月),“中国”籍一般人员费用 扣除标准为 1500 元;退休返聘人员费用扣除标准为 800 元;特殊行业人员包括远洋 运输船员、取得永久居留权的留学人员、单位外派国外人员,其费用扣除标准为 4000 元;国籍为其他国家或港澳台地区的,费用扣除标准为 4000 元。3、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含税收入额-标准扣除费用-捐赠扣除额及其他。 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

4、。4、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对照税率表一自动 填列(附对照表于后)。5、应扣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X税率-速算扣除数。6、“捐赠扣除额及其他”、“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为选填项,如填写 应为正数。7、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额-减免额; 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附:对照税率、速算扣除数表税率表(适用于2011年8月及之前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级距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税率速算 扣除数1不超过500元不超过475元的502超过500兀至2000兀的超过475元至1825元的10253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超过1825兀至4375兀

5、的151254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超过4375兀至16375兀的203755超过20000兀至40000兀的超过16375兀至31375兀的2513756超过40000兀至60000兀的超过31375兀至45375兀的3033757超过60000兀至80000兀的超过45375兀至58375兀的3563758超过80000兀至100000兀的超过58375兀至70375兀的40103759超过100000元的超过70375元的4515375o 注:1、表中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的,均为按照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额。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

6、于由他人(单位) 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税率表(适用于2011年9月及以后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扣除数1不超过1500元的不超过1455元的302超过1500兀至4500兀的部分超过1455元至4155元的部分101053超过4500兀至9000兀的部分超过4155元至7755元的部分205554超过9000兀至35000兀的部分超过7755元至27255元的部分2510055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超过27255兀至41255兀的部分3027556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超过41255兀至57505兀的部分 :35

7、55057超过80000元的部分超过57505元的部分4513505注:1.本表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额;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 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二、补发工资收入1、税目为工资薪金,应税项目为 补发工资收入”。本表仅计算补发工资收入的税额,不包括当月正常工资税额的计算。当月正常发放工资收入应另行填写“正常月薪收入”报告表进行申报。此外,应注意“补发工资收入”是指在会计上已作处理,但由于企业资金紧张等问题延迟几个月才发放的工资。2、税款所属期为实际发放工资的时间。 例如3月份发放1月份的

8、工资,税款所属 期为“ 2005-03-01 ”至“ 2005-03-31 ”。3、“费用扣除标准”同上述“正常月薪收入”4、 已发工资”填写所属月份已发的工资。如补发1月份的工资,则应填写1月份 当时发放过的工资收入额。如不存在已发放工资额,应填录0。同时,要记得在 已缴 纳税额、抵扣额”填写之前已申报缴纳过的1月份工薪税额,避免重复缴税。如未缴 纳过,则填录0。5、捐赠扣除额及其他”通常应无填写数据。只有存在特殊可扣除事项,例如个人 捐赠属于可扣除后计税的,才予填写。 减免额”用于填写减免税额。以上数字填写均 应为正数。6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补发工资额(含税)+已发工资-标准扣除费用

9、 -捐赠扣除额及其他。若计算结果为负,则默认为 0。7、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 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对照税率表自动填列(对 照表见工资薪金税率表)8、 应扣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税率-速算扣除数。9、“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 ”可填可不填,如填写应为正数。10、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额减免额; 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1 1 、 201 1年9月起,补发工资与已发工资税款所属期如果分别适用新旧两套税法, 计算方法可选择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中税负最轻的方法缴纳:( 1)将补发工资直接并入发放补发工资的当月正常月薪中一并计算;( 2)将补发工资归并至原应发工资

10、月份已发工资, 按旧税法计算应纳税款后, 减 去原应发工资月份已发工资已缴纳的税款后的余额为补发工资实际应纳税款。按方法( 2)计算的税款大于按方法( 1)计算的税款,因此可按第( 1)种方法计 算税款。明细申报时,扣缴单位应选择明细正常月薪申报,将工资的发放月份作为税 款所属期,税目为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为正常月薪项目。如果按方法( 2)计算的税款小于按方法( 1)计算的税款,可按第( 2)种方法计 算税款。明细申报时,扣缴单位应选择明细补税申报方式申报,将补发工资的发放月 份作为税款所属期,税目为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为补发工资项目。三、年度奖金1、税目为工资薪金, 应税项目为“年度奖金

11、” 。本表仅计算年度奖金收入的税额, 不包括当月工资税额计算 。对于当月发放工资的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应另 行按“正常月薪收入”进行申报。2、可扣除费用(实际可扣除额)=“费用扣除标准”一当月发放工资金额 “费用扣除标准”同上述“正常月薪收入”。“当月发放工资金额”此处仅做计算参数使用,用于计算可扣除的费用。如果纳 税人工资低于“费用扣除标准”,且部分低于“费用扣除标准”的差额已在其他应税 项目如“企业年金企业缴费部分所得”中抵扣,则该项目应填报当月工资和已抵扣金 额之和。假设A (实际可扣除额)=“费用扣除标准”一当月发放工资金额;如该计算结 果为负,则A默认为0。3、“捐赠扣除额及

12、其他”为选填。以上数字填写均为正数。4、 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年度奖金(含税收入额)-A (实际可扣除额) 捐赠扣除额及其他。若计算结果为负则默认为 0。5、 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宁12)的计算结果, 对照 税率表自动填列(对照表见工资薪金税率表)。6应扣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X税率-速算扣除数。7、“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可填可不填,如填写应为正数。8、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额-减免额;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四、解除合同一次性补偿金1、税目为工资薪金,应税项目为 “解除合同一次性补偿金 ”。2、如有补交社保则 “含

13、税收入” 为收入扣除补交社保和上年 3倍平均工资总额 ; 如不补交社保,则当月社保扣除金额填写在“捐赠扣除项目及其他”栏里。3、分摊月份数应大于等于 1,小于等于 12(最长只能分摊 12 个月)。4、“费用扣除标准”同上述“正常月薪收入”。5、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补偿金(含税收入额)-捐赠扣除额及其他)宁 分摊月份数可扣除标准扣除费用若计算结果为负则默认为 0。6、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 “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 ”对照税率表自动填列(对 照表见工资薪金税率表)。7、 应扣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观率-速算扣除数】X分摊月份 数。8、“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 ”为选填,

14、如填写应为正数。9、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额-减免额; 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五、内部退养一次性补助1、税目为工资薪金,应税项目为 “内部退养一次性补助 ”。本表的税额计算包括当 月工资的税额计算。2、分摊月份数应大于等于 1,小于等于 720(最长只能分摊 60年即 720个月)。3、“费用扣除标准”同上述“正常月薪收入”。4、“捐赠扣除额及其他 ”为选填。以上数字填写均为正数。5、 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一次性补助(含税收入额)-捐赠扣除额及其 他) 当月发放工资金额可扣除标准扣除费用若计算结果为负则默认为 0。如果【 (一次性补助(含税收入额)捐赠扣除额

15、及其他)宁分摊月份数+当月发放工资金额一可扣除标准扣除费用】的计算结果为0的,应纳税所得额也默认为 0。6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 【(一次性补助(含税收入额)-捐赠扣除额及其他 )十 分摊月份数+当月发放工资金额可扣除标准扣除费用】的计算结果,对照工资薪 金税率表 自动填列。7、应扣缴税额二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 税率-速算扣除数。8、“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 ”为选填,如填写应为正数。9、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 抵扣额-减免额;若计算结果为负数, 则默认为 0。六、股票期权所得1、税目为工资薪金,应税项目为“股票期权所得”。 本表仅计算股票期权所得的 税额。2、分摊月份数应

16、大于等于 1,小于等于 12(最长只能分摊 12 个月);3、“含税收入额”指员工行权时,从企业取得股票的实际购买价(施权价)低于 购买日公平市场价(指该股票当日的收盘价)的差额。4、“捐赠扣除额及其他”为选填。以上数字填写均为正数。5、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含税收入额-捐赠扣除额及其他6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宁分摊月份数”的计算结 果,对照 税率表自动填列(对照表见工资薪金税率表)。7、应扣缴税额二【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宁分摊月份数X税率-速算扣除数】 x分摊月份数;若计算结果为负则默认为 0。8、“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可填可不填,如填写应为正数;9、

17、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额-减免额; 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七、企业年金企业缴费部分所得1、税目为工资薪金, 应税项目为“企业年金企业缴费部分所得” 。本表仅计算“企 业年金企业缴费部分所得”的税额,不包括当月正常工资税额的计算。 当月正常发放 工资收入应另行填写“正常月薪收入”报告表进行申报。2、“含税收入额”指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部分。3、“发放当月的正常工资”指当月个人工资薪金所得,此栏数值作为计算“企业 年金企业缴费部分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参数使用,必须填写数值。如果纳税人工资 低于“费用扣除标准” ,且部分低于 “费用扣除标准” 的差额已在其他应税项目如 “年

18、 度奖金”中抵扣,则该项目应填报当月工资和已抵扣金额之和。4、可扣除费用(实际可扣除额)=费用扣除标准一发放当月的正常工资 “费用扣除标准”同上述“正常月薪收入”。假设A (实际可扣除额)=“费用扣除标准”一当月发放工资金额;如该计算结 果为负,则A默认为0。5、“捐赠扣除额及其他”为选填。以上数字填写均为正数。6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企业年金企业缴费部分所得”(含税收入额)A (实际可扣除额)一捐赠扣除额及其他 若计算结果为负则默认为 0。7、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 “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 ”对照税率表自动填列 (对 照表见工资薪金税率表)。8、 应扣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

19、x税率-速算扣除数; 若计算结果为负则默认为 0。9、“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可填可不填,如填写应为正数;10、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额减免额; 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八、提前退休一次性补贴1 、税目为工资薪金,应税项目为“提前退休一次性补贴”。 本表仅计算“提前退 休一次性补贴”的税额。不包括当月正常工资税额的计算。 当月正常发放工资收入应 另行填写“正常月薪收入”报告表进行申报。2、“含税收入额”指提前退休一次性补贴金额。3、可分摊月份数应大于等于 1,小于等于 720(最长只能分摊 60年即 720个月)。4、“费用扣除标准”同上述“正常月薪收入”。5、“

20、捐赠扣除额及其他”为选填。其中一般性捐赠扣除(即捐赠扣除为应纳税所 得额的30%内)时,捐赠允许扣除限额为【(“含税收入额”宁可分摊月份数一费 用扣除标准)x30%x可分摊月份数】,请注意,因捐赠扣除较为复杂,请自行计算 填列,系统未对上述捐赠允许扣除限额进行控制。以上栏目数值填写均为正数。6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提前退休一次性补贴”(含税收入额)捐 赠扣除额)宁可分摊月份数一费用扣除标准。若计算结果为负则默认为 0。7、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 “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 ”对照税率表自动填列 (对 照表见工资薪金税率表)。8、应扣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x税率-速算扣除数)x

21、可分摊月 份数;若计算结果为负则默认为 0。9、“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可填可不填,如填写应为正数;10、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额减免额; 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劳务报酬1、当税目为劳务报酬时,使用本表。含税收入额系指扣除税费等费用后的收入额。2、 当含税收入额小于等于1000的,标准扣除费用”默认为0;含税收入额大于 1000元且小于4000元,标准扣除费用”默认为800,当含税收入额=4000元,标 准扣除费用”默认为(含税收入额 *0%)。3、捐赠扣除额及其他”为选填。以上数字填写均为正数。4、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含税收入额-标准扣除费用-捐赠扣除额

22、及其他。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5、 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 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对照税率表自动填列(附 对照表于后)。6、( 1)含税收入额小于等于1000元的,按3%带征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应扣缴税额=【含税收入额-捐赠扣除额及其他】3 %(2)含税收入额大于1000元的,应扣缴税额二应纳税所得额 (计税金额)税率 速算扣除数。7、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为选填,如填写应为正数。8、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额-减免额;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附:对照税率、速算扣除数表劳务报酬税率表级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税率速算扣除数1不超过20000元的2002超

23、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3020003超过50000元的407000稿酬报酬、特权使用费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一一1、 应税税目为稿酬所得、特权使用费所得时, 含税收入额”为扣除费用和税费后 的收入额;应税项目为财产转让所得时, 含税收入额”为扣除财产原值、合理费用和 税费后的收入额。2、当税目为稿酬所得、特权使用费所得,当含税收入额 4000元,标准扣除费 用”默认为800元,当含税收入额 =4000元,标准扣除费用”默认为(含税收入额X20%)当应税税目为 财产转让所得”时,标准扣除费用为0,不可填写3、“捐赠扣除额及其他 ”为选填。以上数字填写均为正数。4、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含

24、税收入额-标准扣除费用-捐赠扣除额及其他。 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5、税率为 20。6除 稿酬所得”外,应扣缴税额二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X20%;稿酬所得”的应扣缴税额二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20% X70%7、“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 ”为选填,如填写应为正数。8、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额-减免额; 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财产租赁所得1、应税项目为财产租赁所得。2、分摊月份为 1 个月的:当含税收入额 <4000 元, “标准扣除费用 ”默认为 800, 当含税收入额> =4000元,标准扣除费用”默认为(含税收入额20%);

25、分摊月份为多个月的:当【含税收入额 切摊月份数】的计算结果小于4000元,标 准扣除费用”默认为800,当【含税收入额"摊月份数】的计算结果大于等于4000元, 标准扣除费用”默认为(【含税收入额 切摊月份数】0%);3、分摊月份数应大于等于 1,小于等于 720个月(相当于 60年)。4、“捐赠扣除额及其他 ”为选填。以上数字填写均为正数。5、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含税收入额 窃摊月份数-标准扣除费用-捐赠 扣除额及其他。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6、税率为 20%。7、 应扣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0%】 >分摊月份数;8、“已缴纳税额、抵扣额

26、或减免额 ”为选填,如填写应为正数。9、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额-减免额; 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利息红利所得1、税目为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2、“捐赠扣除额及其他 ”为选填。以上数字填写均为正数。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含税收入额-捐赠扣除额及其他。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0。3、税率默认为 20%。4、 应扣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20%。5、“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 ”为选填,如填写应为正数。6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额-减免额; 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27、月份申报1、税目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2、“成本、费用扣除项目金额 ”为选填。以上数字填写均为正数。3、“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 ”应大于等于 1,小于等于 12 个月。申报时,税款所属 期应为当年累计经营期的起止时间,即税款所属期起始月份数 +“当年累计经营月份 数”-1=税款所属期止的月份数,如经营期为 2011年3至 6月,则“当年累计经营月 份数”为 4,税款所属期应为 2011年3月1日起至 2011年6月30日止。4、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1)税款所属期为 2005年 12月以前的(含 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当年累计承包承租经营收入+当年累计工资收入) 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

28、X12-9600(2)税款所属期为 2006年1月(含 1月)至 2007年12月(含 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当年累计承包承租经营收入+当年累计工资收入) 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X12- 19200(3)税款所属期为 2008年1月(含 1月)至 2008年12月(含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当年累计承包承租经营收入+当年累计工资收入) 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X12-23200(4)税款所属期为 2008年1月(含 1月)至 2011年8月(含 8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当年累计承包承租经营收入+当年累计工资收入) 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X12-24000(5)税款所

29、属期为 2011年9月(含 9月)至 2011年12月(含 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当年累计承包承租经营收入+当年累计工资收入) 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 X12-C 2000 >8+3500 >4)(6)税款所属期为 2012年1月(含 1月)至以后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当年累计承包承租经营收入+当年累计工资收入) 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 >2 420005、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 “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 ”对照税率表二自动 填列(表附后)。6 2011年每月应预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日税率旧税率表速算扣除数】宁12X (2011年1-8月实

30、际经营月份数)+【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 新税率一新税率表速算扣除数】十12X( 2011年9-12月实际经营月份数)2012年及以后每月应预缴税额二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观率-速算扣除数。7、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为选填,如填写应为正数。8、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 抵扣额-减免额;若计算结果为负数, 则默认为0。税率表二(适用于2011年8月及之前取得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级距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税率速算扣除数1不超过5000元不超过4750元的502超过5000兀至10000兀的超过4750元至9250元的102503超过

31、10000元至30000元的超过9250元至25250元的2012504超过30000兀至50000兀的超过25250兀至39250兀的3042505超过50000元的超过39250元的356750注:表中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成本、损失)后的所得额。税率表二(适用于2011年9月及以后取得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级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1不超过15000元的不超过14250元的502超过15000兀至30000兀的部分超过14250兀至27750兀的部分107503超过30000兀至

32、60000兀的部分超过27750兀至51750兀的部分2037504超过60000兀至100000兀的部分超过51750元至79750元的部分3097505超过100000元的部分超过79750元的部分3514750注:1.本表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 均为按照税法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 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所得额;2.含税级距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由纳 税人负担税款的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 代付税款的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一一年度申报1、税目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年度申报。2、“当年累计经

33、营月份数 ”为必填 。3、“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应大于等于 1,小于等于 12 个月。申报时,税款所 属期应为当年累计经营期的起止时间,即税款所属期起始月份数+“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 -1=税款所属期止的月份数,如全年经营期为2011年 3 至 10月,则“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为 8,税款所属期应为 2011年 3月1日起至 2011年 10月31日止。4、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1)税款所属期为 2005年 12月以前的(含 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年度承包承租经营收入+当年累计工资收入-800X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 2)税款所属期为 2006年 1 月(含 1月)至 2007年

34、12 月(含 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年度承包承租经营收入+当年累计工资收入-1600X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3)税款所属期为 2008年1月(含1月)至2008年12月(含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年度承包承租经营收入+当年累计工资收入-当年 累计经营月份的可扣除标准( 2008 年 1-2 月费用扣除标准为 1600 元,3-12 月费用扣 除标准为 2000元)“当年累计经营月份的可扣除标准” 按实际经营月份累加计算, 涉及到年中变化的, 应分段计算。例如:当年 5 月终止经营的,则 “当年累计经营月份的可扣除标准”为 1600X2+2000X3=9200元;又如当年

35、9月开始生产经营的,则 当年累计经营月份的可 扣除标准”为2000X4=8000元。(4)税款所属期为 2009年1月(含1月)至2011年9月(含9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年度承包承租经营收入+当年累计工资收入-2000X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5)税款所属期起为 2011年月份,税款所属期止为 2011年9月(含9月)至 2011 年 12 月(含 12 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二年度承包承租经营收入+当年累计工资收入-当年 累计经营月份的可扣除标准( 2011 年1-8 月费用扣除标准为 2000元, 9-12月费用扣 除标准为 3500元)“当年累计经营月份的可扣除标准” 按

36、实际经营月份累加计算, 涉及到年中变化的, 应分段计算。例如:当年 10月终止经营的,则 “当年累计经营月份的可扣除标准”为 2000X8+3500X2=23000元;又如当年9月开始生产经营的,贝U当年累计经营月份的可 扣除标准”为 3500X4=1 4000元。5、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 “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 ”对照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税率表自动填列6 2011年年度应扣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X|日税率旧税率表 速算扣除数】宁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X( 2011年1-8月实际经营月份数)+【应纳税 所得额(计税金额)X新税率新税率表速算扣除数】 宁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X (2011

37、 年 9-12月实际经营月份数)。2012年及以后年度应扣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X税率-速算扣除数。7、“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 ”为选填,如填写应为正数。8、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额-减免额; 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月份申报1 、税目为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时,其所有应税项目的月份申报。2、“成本、费用扣除金额 ”为选填。以上数字填写均为正数。3、“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应大于等于 1,小于等于 12个月。申报时,税款所 属期应为当年累计经营期的起止时间,即税款所属期起始月份数 +“当年累计经营月 份数”-1=税款所属期止的月份数,如

38、经营期为 2011年3至6月,则“当年累计经营 月份数”为 4,税款所属期应为 2011 年 3月 1 日起至 2011 年 6月 30日止; “利润分 配比例”按小数点格式录入,最大为 1.00 。例如利润分配比例 50,录入为 0.5。4、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1)税款所属期为 2005年 12月以前的(含 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累计生产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扣除项目金额)X利润分配比例+当年累计工资收入一(800元X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 日年累计经 营月份数X12(2)税款所属期为 2006年 1 月(含 1 月) 至 2007年 12月(含 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

39、金额)=【(累计生产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扣除项目金额)X利润分配比例+当年累计工资收入一 (1600元X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日年累计经 营月份数X12(3)税款所属期为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含 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累计生产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扣除项目金额)X利润分配比例+当年累计工资收入一 (2000元X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日年累计经 营月份数X12( 4)税款所属期为 2011 年 1 月(含 1 月)至 2011 年 12 月(含 12 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累计生产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扣除项目金额)X利润分配比例+当年累计工资收入】已年累计经

40、营月份数X12( 2000X8+3500X4)(5)税款所属期为 2012年1月(含 1月)至以后,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累计生产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扣除项目金额)X利润分配比例+当年累计工资收入】已年累计经营月份数X12- 3500X26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对照税率表二自动填列(表附后)。7、 2011年每月应预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X日税率旧税率速算 扣除数】T2X (2011年1-8月实际经营月份数)+【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X新税 率一新税率速算扣除数】 勻2X(2011年9-12月实际经营月份数)。2012年及以后每月应预缴税额二应纳税所

41、得额(计税金额)X税率-速算扣除数。8、已缴纳税额、抵扣额或减免额”为选填,如填写应为正数。9、应入库税额=应扣缴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额-减免额;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默认为 0。税率表二(适用于2011年8月及之前取得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级距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税率速算扣除数1不超过5000元不超过4750元的502超过5000兀至10000兀的超过4750元至9250元的102503超过10000元至30000元的超过9250元至25250元的2012504超过30000兀至50000兀的超过25250兀至39250兀的3042505超过500

42、00元的超过39250元的356750注:表中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成本、损失)后的所得额。税率表二(适用于2011年9月及以后取得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级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1不超过15000元的不超过14250元的502超过15000兀至30000兀的部分超过14250兀至27750兀的部分107503超过30000兀至60000兀的部分超过27750兀至51750兀的部分2037504超过60000兀至100000兀的部分超过51750元至79750元的部分3097505超过

43、100000元的部分超过79750元的部分3514750注:1.本表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 均为按照税法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 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所得额;2.含税级距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由纳 税人负担税款的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 代付税款的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一一年度申报一、律师事务所经营者所得;独资、合伙企业经营者所得(年度申报)1、 税目为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为律师事务所经营所得”或 独资 合伙企业经营者所得”,年度申报。2、成本、费用扣除金额”为选填。以上数字填写

44、均为正数。3、“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应大于等于 1,小于等于12个月。申报时,税款所属期应为当年累计经营期的起止时间,即税款所属期起始月份数+ “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 -1 =税款所属期止的月份数,如全年经营期为2011年3至10月,贝U “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为8,税款所属期应为2011年3月1日起至2011年10月31日止。“利 润分配比例”按小数点格式录入,最大为1.00。例如利润分配比例50%,录入为0.5。4、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1)税款所属期为2005年12月以前的(含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累计生产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扣除项目金额)X利润分配比例+当年累计工资收入一

45、(800元 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2)税款所属期为2006年1月(含1月)至2007年12月(含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累计生产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扣除项目金额)X利润分配比例+当年累计工资收入一(1600元X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3)税款所属期为2008年1月(含1月)至2010年12月(含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累计生产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扣除项目金额)X利润分配比例+当年累计工资收入一(2000元X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4)税款所属期起止为2010年1月(含1月)至2011年8月(含8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累计生产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扣除项目金额)X利润

46、分配比例+当年累计工资收入一(2000元X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5)税款所属期起为2011年的月份,税款所属期止为2011年9月(含9月) 至2011年12月(含12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累计生产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扣除项目金额)X利润分配比例+当年累计工资收入一 【2000X(2011年1-8月实际经营月份数)+3500X (2011年9-12月实际经营月份数)】(6)税款所属期为2012年1月(含1月)至以后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累计生产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扣除项目金额)X利润分配比例+当年累计工资收入一(3500元X当年累计经营月份数)5、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 “应纳税所得额(计税金额)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