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1页
论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2页
论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3页
论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4页
论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让学生拥有数学的思维 -论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德清千秋外国语学校 贾林芳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而数学新课标理念也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本文笔者分析了当前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成因及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关键词: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 课程标准一、 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太少,笔者曾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序号项目学生比率(1)课堂上经常主动向老师提问5.7%(2)遇到问题能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24.3%(3)解决不了问题时放在一边70%从上表数据中充分表明:学生问题意识不强,主

2、动提问的学生所占比率最少,绝大多数学生对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抱之无所谓的态度,问其原因,学生都期待教师到时会在课堂上集体讲解,而不愿自己主动向教师提问。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此类情况呢?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有两种因素:1、 学生自身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薄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1) 不敢或不善于指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由于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怕所提问题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教师的教

3、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2、 教师因素(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教师是产生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根本原因。(1) 学生无疑可问,主要就是教师囿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只重视对知识结论或结果的传授与掌握,忽视对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展示与探索。也就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只重视知识结论而轻视过程的教学环境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难以奏效的。(2) 无机会可问。教师频频发问,问题跨度小、难度低,或者教师只和个别优等生交流,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提问。(3) 教师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一步一步来

4、,但有的教师把提问当作控制学生的手段之一,使学生产生反感;学生提问后得不到积极的平价,甚至使其难堪,影响积极性;课堂纪律控制太严,学生不能积极发言;课时紧张,教师舍不得时间让学生提问;教师轻视提问题,认为考试时不考提问题;而有的教师甚至经常回答不了或回答不好学生所提的问题,因此教师自觉不自觉的压抑学生提问,也是造成学生不敢提问题真正因素。二、应对策略根据上述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现实状况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想不想;二是敢不敢;三是有没有;四是能不能。其中“有没有”和“能不能”主要受制于认知因素,即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水平;而“想不想”和“敢不敢”则受制于心

5、理因素,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绪体验及由此产生的学习意愿。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提问动机着手。对策一:加强宣传发动(解决想不想的问题)大家知道,任何事情如果没有用,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去做。同样,只有当学生明白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才会想问。因此,有必要加强宣传和发动,从而在学生中造成提问的浓厚氛围。比如,科学家对中学生树立了很好的“问”的榜样,让学生认识到爱因斯坦、牛顿、毕昇、李时珍等之所以能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就在于他们能想别人所不能想,问别人所不能问的问题,通过对科学史的教育,认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师也应该明确指出: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与解决问题的学生一样优秀;不会提问的学生决不是一个优秀

6、学生;没有问题的学生往往也不是好学生,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而提出探索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从而自觉地把培养问题意识作为自觉的学习目标之一,不满足于简单、机械的记忆课本知识。对策二: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解决敢不敢的问题)1、 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造成学生不敢问的最大心理障碍,一是紧张,二是自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消除学生的两大障碍,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轻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在课堂教学中

7、教师应多给学生以微笑,多站在学生中间讲课,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多讲一些鼓励性的话,变“师重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下,愉快的心情下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人的思维才会不断被激活,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才能使学生确立起“我要问”、“我能问”、“我善问”的信念。2、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让教师的教学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8、,教师与学生应体现互动性,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此可采用如下的程序结构: 定向导趣设问导疑点拨导思拓展导创教师:学生自疑探索质疑合作释疑实践创新学生: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对策三: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的情境,教师要十分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一知半解、捉摸不透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启发思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从而使他们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1、 设计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

9、提出的前提数学教学的实质是问题教学,精心设计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前提。例如:(1)PA、PB是O的两条切线,切点为A、B,连结PO交圆于C,交弦AB于M,连结BA、AC、BC。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题,请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相等的量?(2)将例题增加条件:如图1,设P=60°,半径OA=6,学生很快求出上述结论中的弦、弧、角、线段的值。上述目的:将学生基础知识一一调出“平台”,开放学生探索途径。(3)当C为劣弧AB上一点(不与A、B重合),上述结论不变吗?当C在优弧上呢?请学生大胆猜想,并证明。2、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问题提出的关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

10、发点,因此,问题设计首先要有一定的质量,有质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激情。其次,问题的切入要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4)将例题增加条件,过点C作圆的切线,分别交PA、PB于E、F(如图2),则PEF的周长=2PA。学生纷纷回答。(5)问题(如图3):设PA、PB为O切线,切点为A、B,C为弧AB上一点(与A、B不重合),过C的切线交PA、PB于E、F,则PEF的周长是否还等于2PA?学生马上探索结论、讨论、质疑,很快发现“变中有不变”,即PEF的周长还等于2PA。3、 质疑探究是培养学生问题提出的途径“学贵有疑,教贵设疑”。疑是探索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思而不解才有问,问是发现问题的钥匙,是探索

11、问题的动力,要让学生满怀豪情地去疑,去问。利用这最佳时机,顺水推舟提出了下题:(6)问题的条件同上,若点C在优弧AB上呢?(如图4)因为EC=AE,CF=BF,所以PEF的周长=2PE+2BF=2PA+2EF,“变中有变” !教师启发,图1中,过C点还能施行什么手术呢?一位学生说:“过C点作ABP三边的垂线,因为点C是ABP的内心,所以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好!问:若点C在弧AB上的任一点呢?(7)已知:PA、PB是O的两条切线,若过弧AB上一点C作CMAB于M,CKPA于K,CHPB于H,线段CM、CK、CH会有怎样关系呢?(图5)有的学生说:“CK+CM=CH”,有人马上否定。探索发现:CM

12、是CK和CH的比例中项。一节课下来,学生带有满脑子问题走出课堂,个个成了问题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了,因此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会、体验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各种感受,这比获得知识还重要。对策四:采取措施,让学生掌握问“问题”的方法(解决能不能的问题)实践证明,下列关于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1、 打破书本主义。古人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让学生专门对教材挑毛病,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促进教材动态生成,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特别是现行的浙教版,从我们的教学实际来看还有很多值得完善和补充的地方,这更要求不仅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新课程的改

13、革。2、 互相提问。上课时让“有问题”的学生向“没有问题”的学生提问,迫使他们去找问题。3、 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发现问题,在对照比较中去寻找问题。4、 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设计一张提问卡,让学生们填写。提问指南卡 班级: 姓名: 发现问题预习复习时观察到、听到什么:发现哪几个问题或想法:问题或想法告诉同学,倾听一下他们的看法:书写问题想一段时间(和旧知识关系)讨论一下问题写下来画草图倾向性结论或方法思维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在初始阶段,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会问”的过程。在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基本技能的训练即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仔细地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