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_第1页
语文S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_第2页
语文S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_第3页
语文S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S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_。“夫子”指的是_。2孔君平由“_”而联想到小儿姓“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_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

2、孔”。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析)_2. 文言文阅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   ),号日“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注释)广: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 居:镇守。匈奴: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 号:称。 岁:年。(阅读链接)公元前129年,李广以卫尉身份做将军,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后,李广也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匹,抢走少年的弓,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1如果要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一个词语,以下最

3、合适的是: 。(填序号)A.大惊失色 B.兴高采烈 C.不慌不忙 D.气极败坏2请写出画横线的句子的大意:_。3根据阅读链接,匈奴之所以“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是因为_。3. 精读细品(先用“”画出文言文的节奏,再说说全文的意思)。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_4. 将下面的古诗文改成现代文,注意语言要精彩、幽默。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_5.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欧阳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dí)画地,教以书字。多

4、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注释)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时期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孤:幼年丧父。荻:芦苇秆。闾里:乡里。士人:读书人。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衡:西汉经学家。不逮:指烛光照不到。穿壁:在墙上打洞。邑人:同县的人。大姓:富户,大户人家。佣作:被雇佣劳作。偿:酬报。资给:资

5、助。遂:终于。大学:有学识的人。1比较阅读两则故事,填写下表。人物内容欧阳修匡衡家境_勤学而无烛读书遇到的困难_邻居有烛而不逮解决无书可读的方法_成就_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B.国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C.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1)欧阳修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_)(2)凿壁偷光中主人借书给匡衡是因为匡衡无偿

6、当他的雇工,他很感动。(_)(3)两则故事都告诉我们条件再艰苦也不能成为读书的障碍,只要肯下功夫,必有所成。(_)(4)“以获画地”与“以书映光”中的“以”都是“用,把”的意思。(_)4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人物苦学的故事?_6. 文言文阅读。古人谈读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

7、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1解释加点字词。恒:_   耻:_知:_   识:_厌:_   漫浪:_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_3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_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孟母三迁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日:“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

8、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日:“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注释)舍:住处。处子:安顿儿子。贾人:商人。炫卖:沿街叫卖,夸耀。俎豆:古代条祀用的礼器,这里指祭祀礼仪。遂:于是。卒:终于。渐化:逐渐清染。1结合注释,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1)此非吾所以居处子。_(2)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_2用自己的话说说孟母两次搬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_3“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的原因是( )A.孟母目光长远,让孩子从小接触上层人物,结交上层人物的孩子,学习上层人物的礼仪,那么孩子长大后就能成为上层人物。B.孟母瞧不起底层社会的小人物,认为这些人都有

9、不良习气,孩子跟他们在一起会影响前途。C.孟母用心良苦,努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4你认同孟母的做法吗?为什么?_8. 阅读短文。(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

10、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注释)寝陋:相貌丑陋  易:轻视  迩:近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调:_  (2)劳:_(3)咸:_  (4)善:_2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2)书有弗记者乎?_3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_(用自己的话概括)4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无 丝 竹 之 乱 耳5用甲文语句回答。“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6甲文表达了作者_的愿望和_的生活情趣。9. 阅读理解。司马光幼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1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1)即了其大旨 _ (2)自是手不释书, _(3)众皆弃去   _ (4)光持石击瓮破之 _2翻译下面的句子。(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_(2)水迸,儿得活。_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凛然如成人”中“如”是“如果”的意思。B.司马光小时候非常喜欢左氏春秋。C.“破瓮救友”一事发生在司马光七岁时。4这则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_10. 课内阅读

1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 朱熹)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余尝谓 _  (2)心不在此_(3)却只漫浪通读_  (4)心到最急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_(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

13、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11. 文言文阅读。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  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  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刘向战国策(注释) 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 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卮(zh):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

14、安能:怎么能;哪能。1给下面句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1)引酒而饮之。(_)A拉,伸   B退却   C持,拿(2)蛇固无足。(_)A本,原来   B结实,牢靠   C坚定,不变动(3)终亡其酒。(_)A逃   B失去   C死2下面句中“之”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数人饮之不足 B.一人饮之有余C.引酒且饮之 D.一人之蛇成3下面关于故事“画蛇添足”的寓意概括不正确的是(  )A.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B.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

15、观事实,实事求是。C.凡做事,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头脑云完成,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D.自作聪明,总会把事情做好。1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1对第一句中“通”与“善”的解释正确的是( )A.整个 善良 B.通过 善于 C.整个 善于 D.整个 熟悉2弈秋教两个人下棋,这两个人的表现是( )A.两个人都很专心B.两个人都不专心C.一个人很专心,另一个

16、人不专心3画线句子采用的主要写法是( )A.比喻 B.对比 C.联想 D.照应4“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读出_的语气。“非然也”应读出_的语气。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5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是( )A.做任何事都可以一心二用。B.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C.做事时要想着天上的鸿鹄。13.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读书有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解释带线的词语。  余尝谓:_   漫浪诵读:_  既不专一:_  心到最急:_2“读书有三到”,即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因为_。(用文中句子回答)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是一句_句,意思是:_14. 阅读下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