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梦骈言》的版本与成书考辨_第1页
《醒梦骈言》的版本与成书考辨_第2页
《醒梦骈言》的版本与成书考辨_第3页
《醒梦骈言》的版本与成书考辨_第4页
《醒梦骈言》的版本与成书考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醒梦骈言的版本与成书考辨 思想,选取了聊斋志异中反映市井人情,具有完整情节的十二个故事,改编成话本小说,力图从作品内容到艺术形式,与普通群众的文化水平、审美倾向和欣赏习惯相适应。尽管醒梦骈言是对聊斋志异故事情节的改编,但它又在承袭之中有改造和革新。“白话小说对文言小说的改编,并未局限于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对原文本在内容形式上均作了修改加工。”正是这种“修改加工”,赋予原故事以新的艺术魅力。 一、醒梦骈言的现存版本 醒梦骈言的现存版本不是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三种刻本(全本): 一种是今藏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图书馆的齐如山旧藏本,上有高阳齐氏的藏书印(以下简称“齐本”),古本小说丛刊收入第五

2、辑,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扉页未见,卷首有“闲情老人漫题”的序,目录页题“菊畦主人偶辑”。有圆图十二幅,分别表现十二个故事中的某个情节:每幅图均有题词,与图相配,题词下均有题名。例如,第二回的圆图就描绘了弟弟张匀在山中帮哥哥张登砍柴时,被猛虎衔去的情节。图上题词“贤妇鸾飞,悍妇在室,偏袒己儿,他非所惜,闵氏芦花,苦难殚述,虎乎虎乎,山中之侠。”题名“西圃氏”。第六回所配插图就是店主梦见关帝将兴儿榜上除名,原因是兴儿“解元还未曾中,变憎嫌妻丑,要想纳妾,心地不好。”图上题词“一梦云何理他年之冤狱,再梦维何戒此日之负心。”题名“兰轩”。类似的题名还有市隐子、白舫道人、野叟、清溪钓夫等。第十幅图和第十一

3、幅图错位了。正文每半页十行,每行二十个字,齐先生称之为“旧刊本”。 一种是今藏北京国家图书馆的马隅卿为孔德中学图书馆购置的“稼史轩本”,古本小说集成收入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原书板框高一九二毫米,宽一一零毫米。扉页题“新刊醒世奇言”“守朴翁编次”“稼史轩雕”,也有“闲情老人漫题”的序,目录页题“蒲崖主人偶辑”。此本中的圆图、题词、题名、正文款式均同“齐本”。 将醒梦骈言的这两个刊本进行比较,二者在文字上仅有几处细微的不同,如下表所示: “齐本”和“稼史轩本”在文字上的不同之处,多集中在小说的前六回。这些细小的改动对故事情节的展开,也没有特别的影响。关于这两种刻本,吴晓铃认为“都是稼史

4、轩复刻的大字本”。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稼史轩本无疑是齐本的翻刻本,而且质量是越来越差,并作了一些手脚”。从刊刻的情况来看,“稼史轩本”第十二回缺两页(“齐本”存),且印刷质量较差,文字上错误较多。“齐本”的第六回缺大半页文字,字迹清晰,错别字较少。“齐本”的印刷质量更好。“稼史轩本”书名页中间大字题“新刊醒世奇言”,右上小字署“守朴翁编次”,在目录页下方则署“蒲崖主人偶辑”,又有“闲情老人”序提到:“菊畦子盖迫欲为若人驱睡魔也,因集逸事如干卷,颜日醒梦骈言”。“稼史轩本”提到的“蒲崖主人”(“齐本”无)与“菊畦子”是否为同一个人,无从得知。至于这两种刻本是否有直接的翻刻关系,在没有其它参照

5、本的情况下,目前只能存疑。 醒梦骈言还有一种刻本,目前未见。据戴云傅惜华的古典小说收藏一文介绍,文革时期,康生曾对傅惜华碧蕖馆旧藏古小说进行过掠夺,醒梦骈言就是被掠夺的古本小说之一。现将戴云关于醒梦骈言此版本的介绍摘录如下: 其封面右栏题:“菊畦子编次”,左栏题:“绣像醒梦骈言”、“最乐堂梓”,上方横栏题:“快史奇观”。亦十行二十二字,版心题:“醒梦骈言”。卷首有署“闲情老人漫题”之序,并有署“菊畦主人偶辑”之醒梦骈言目录,有圆图十二帧,图上有题词。 这一刊本有两种可能:一是有别于上述两个版本的第三种刻本;一是和“齐本”一样的刊本,因为“齐本”缺封面页,我们无从得知醒梦骈言的刊刻题名和书坊名称

6、。所以,傅惜华的这一藏本就有可能就弥补了“齐本”少封面页的缺陷。由于笔者目前还没有见到醒梦骈言的这一刻本,在内容上不确定它与上述两个刻本有无不同。 另外,醒梦骈言还有两种残本,是阿英的藏书,据其小说三谈“醒梦骈言”条目记载: 我所得两种本子,叙文均佚,一种在目录页上,题有“菊畦主人偶辑”,另一种无首册,但显系影刻重印;不知是否稼史轩本即复刻本?因前者署名与闲情老人叙符合,且每回并有插图一副,刻工也较工整,非翻本可比也。如能在北京市图书馆得见孙氏著录原书,当可破此疑窦。两本行格,与著录正同。 第一种本子,现存一至三卷、五至六卷及十卷,第二种本子可补九卷,合存七卷;九、十两卷故事,聊斋志异上遍寻不

7、着,影手稿本亦不载。著录当有所据,颇疑作者改写平话时系据当时传抄本,有此二种故事。这只有待手稿后半部发现,才有可能得到证实。是一部铺衍得很不坏的平话,文笔简明酣畅。刊刻的时代,从图文两方面看,当在乾隆之前。原装毛订,书体近颜(真卿)。 至于阿英收藏的这两个残本与上述全本之间的关系,吴晓铃判断第一种残本“是醒梦骈言的原刊本,而齐本是据此本翻刻后出的”。顾青则认为“它就是与齐本同一版的不同印本”。阿英认为第二种残本“但显系影刻重印,不知是否稼史轩本即复刻本?”顾青也猜测其是“稼史轩本一类的翻刻本,或就是稼史轩本。”以上是对醒梦骈言现存版本的简要梳理。 二、醒梦骈言的改写底本与成书时间考辨 最早给醒

8、梦骈言成书时间系年的是齐如山,他在高阳齐氏百舍斋小说存目中,认为其作者“当系明人”,原因是“其每段均有一帽,乃是三言、二拍体裁,盖明季短篇小说流风使然也。且每事末尾皆有子孙几人,科名如何等情节,此亦因明朝极重科名、故人,小说皆乐书之。聊斋文中则大半将此种处删去。至其刊版中有若干叶系方体字,亦能表现明版气味”。但齐先生后来又补充道:“此段跋语很有错误。”九十年代初,吴晓铃在醒世奇言的“序言”中,对此解释说:“齐氏补笔此段跋语很有错误,殆指所谓明人作品及蒲松龄据此本故事衍为聊斋志异而言。”同时,吴晓铃也明确否定了此书为明人所作的观点,认为“由于情节、体裁和刻法等方面的现象,不妨定为清代初期,即顺治

9、(1644年一1661年)问的作品。将醒梦骈言定为清代的作品,目前已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但具体是哪一年,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些學者提出醒梦骈言的创作时间应在乾隆之前。例如,阿英在小说三谈之“醒梦骈言”条目中说:“(醒梦骈言)是一部铺衍得很不坏的平话,文笔简明酣畅。刊刻的时代,从图文两方面看,当在乾隆之前。”持有相同看法的还有后来的一些研究者,“聊斋志异的改编包括各种曲艺说唱形式。继俚曲之后出现的说唱志目是平话,目前知见的早期作品有刊于乾隆之前的醒梦骈言。”“仅就话本、评书而言,现存最早的聊斋话本集有二种:一名醒梦骈言;一名删定二奇合传。醒梦骈言十二回,约刻于乾隆以前,收话本十二篇。”张俊的清

10、代小说史将醒梦骈言归入“康熙至乾隆年问的拟话本小说”。傅承洲在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一书中将其看作“康熙年间话本小说集”。 还有一些学者,将醒梦骈言的成书时间大致定在清代前中期。例如,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说:“(醒梦骈言)刊刻时代,皆在清初。”顾青认为“醒梦骈言是出现于清代中期的一部中型话本小说集”。徐文军在对醒梦骈言作者进行考证的时候,也认为“此书应该是清初的作品”。乾隆之前,还有顺治的十八年、康熙的六十一年、雍正的十三年,共计九十二年,这种说法时间跨度太长。 以上是目前有关醒梦骈言成书时间的不同看法,但各家都没给出十分确凿的证据,推测的成分较多。只有齐如山依据醒梦骈言情节、体裁和刻法上的某些特

11、征,推测其为明代的作品。但后来齐先生也否定了自己的看法,“我在这里只能根据他的记录做此盲人摸象式的推测”。那么,至于为何判断为清代的作品,阿英认为“(醒梦骈言)刊刻的时代,从图文两方面看,当在乾隆之前。原装毛订,书体近颜(真卿)。无论齐如山还是阿英,对醒梦骈言版本的鉴定方法都颇为相似看,即以经验为主,从小说的外观形态来鉴别版本。鉴定小说版本,丰富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依赖经验,难免有失偏颇。 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从书内寻找线索。醒梦骈言的十二个故事,都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明朝。如第一回“明朝成化年问,湖广武昌府有个秀才,姓曾名粹,号学深。”从永乐(1402)、到正统(1435)、成化

12、(1464)、正德(1505)、嘉靖(1521)、万历(1572)、崇祯(1627),再到“明末”,醒梦骈言的故事时间,几乎贯穿了整个明王朝。小说第二回还明确提到“前朝建文年间靖难兵起”,若是明人,在应该称作“本朝”“国朝”等,而不是直称“明朝”“前朝”,因此,从故事本身的纪年来看,基本可以推翻醒梦骈言为明代作品的可能。另外,有学者考证出:“其第十一回叙宋大中以幕友从元副将去郑州征流寇,出谋划策,大获全胜,有旨特授游击,竟做了三品武官。而副将自清朝始设,似明朝的副总兵官。游击将军一职,明代无品级,无定员(明史卷七六);在清朝,初制正三品,顺治十年改从。”这也可算是醒梦骈言出自清人之手的有力证据

13、。 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对醒梦骈言的成书时间加以推测: 1、从刻书坊的存在时间来看。在现存的三个醒梦骈言刻本(全本)中,有两个刻本的封面页明确提到了刻书坊(“齐本”缺封面页)。“稼史轩本”的封面左侧有“稼史轩雕”字样。傅惜华所藏的绣像醒梦骈言封面左栏题“最乐堂梓”。小说书坊录将“稼史轩”列入“不知年代”的书坊,仅在康熙年问刊刻过十二回的醒梦骈言和四卷二十二回的新世鸿勋大明崇祯传定鼎奇闻这两部书。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记载: 新世鸿勋二十二回,庆云楼刊原本。前附图五页。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载道堂本”。大连图书馆藏“嘉庆丙寅刊本”,不精。道光丙申文渊堂重刊本,四卷。封面改题“山樵

14、道人编”。光绪壬辰邗上文运堂刊本,四卷二十二回。题“新史奇观”。有申江居士新史奇观序而无蓬蒿子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鲁迅故居藏“姑苏稼史轩本”。题“新世鸿勋大明崇祯传定鼎奇闻”。四卷二十二回,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四字,无序。 通过上述记载,我们能够推断,“稼史轩”最起码是康熙年间存在的一个规模不大的刻书坊,且在当时书坊密集的姑苏地区。还有一个叫“稼史斋”的书坊,刊刻过四卷二十回的五凤吟。小说书坊录也将其归入“不知年代”的书坊。目前还没有材料证明“稼史轩”和“稼史斋”是否为一家。绣像醒梦骈言封面所提的书坊“最乐堂”,又名鸳湖,是康熙年间成立的书坊,康熙年间刊刻过三十二回的草木春秋演义,乾隆三十三

15、年刊刻过说唐演义后传五十五回,并没有刊刻过绣像醒梦骈言的记载。相比之下,“最乐堂”书坊存在的时间较长。那么,我们基本可以把醒梦骈言的成书时间锁定在康熙到乾隆之间。 2、从明清易代人们的心态特征来看。清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在文化上施行专制,试图以此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一起又一起因文字而获罪的案件,触目惊心,“(清代文字狱)持续时间之长,文网之密,案件之多,打击面之广,罗织罪名之阴毒,手段之狠,都是超越前代的。”同时,科举制度僵化,使文人出仕之路更艰辛。这两方面的压力,使得广大文人的现实处境愈发艰难,再加上朝代更替,当时的很多文人表现出了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心态。一些书名就不自觉地反映了当

16、时人们那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如都是幻幻中真幻缘奇遇小说终须梦生花梦归莲梦英云梦传醒梦骈言催晓梦梧桐影桃花影等,充满了浓厚的的幻灭感,亦如“闲情老人”给醒梦骈言所作的序言中所说:“昨日所为,今已变灭;今日所为,明又变灭,在在皆梦”,表达的是人生如梦、世事如云的人生态度。由此也可推测,醒梦骈言的成书时间应该在清前中期。 3、醒梦骈言既然是改编聊斋志异而成书,它问世的上限也就绝不可能早于康熙四十年(1701)聊斋志异基本成书之前。康熙十八年(1679),在蒲松龄四十岁时,聊斋志异已初具规模,以后仍然不断修改和增补新作,及至暮年,才最后成书。在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即以抄本形式流传。现存有作者手稿本,五十

17、年代初发现,残存半部,共二百三十七篇。现在所见最早抄本为康熙年间抄本,存四全册又两残册,共二百五十篇。较完整的抄本有乾隆十六年(1751)张希杰“铸雪斋抄本”,十二类,存目四百八十八篇,实有四百七十四篇。与此同时,另有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六十年代发现,亦存四百七十四篇。今存最早刻本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青柯亭本”,十六卷,共四百三十一篇。篇目虽不完全,但重要的篇章均已包括在内。 聊斋志异经历过了稿本、抄本和刻本的流传过程。那么,醒梦骈言用以改编的底本是聊斋志异的哪一种版本呢?本文主要以现存稿本、“铸雪斋抄本”和“青柯亭刻本”进行比对,并参考乾隆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和几种道光、光绪

18、年间的注本、评本。通过内容文字上的比勘,可以看出醒梦骈言的作者应该参照了在当时影响较大的刻本“青柯亭本”进行改写。具体例证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见,在这十二回故事中,凡“稿本”“铸本”“二十四卷抄本”与“青本”在情节和文字的不同之处,醒梦骈言均与“青本”文字一致。聊斋志异自康熙四十一年(1702)成书之后,直到乾隆中期,一直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仅靠辗转相抄传播,其影响必定有限,正如蒲立德在(聊斋志异)跋中所说“初亦藏于家,无力梓行。近乃人竞传写,远迩借求矣”。这种状况,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浙江睦州知府赵起杲看到聊斋志异的部分抄本才开始找寻全本,并于同年在出版商鲍廷博德赞助下刻印聊斋志异,后

19、世称此本为“青柯亭本”,这是聊斋志异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刻本,对聊斋志异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青柯亭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聊斋志异被不断翻刻,如乾隆五十年杭州油局桥陈氏刊本、乾隆六十年重刊本、道光八年敬业堂重刊本,等等。同时成为后世许多评注本、绘图本的祖本,如何守奇、何垠、但明伦、冯镇峦等人的评注本,铁城广百宋斋的图咏本等等。 可以说,自“青柯亭本”问世后,聊斋志异便风行天下,流播海内。乾隆三十一年之后,才逐渐出现了大量的“聊斋”文言仿作。目前已知最早的“聊斋”仿书为满族小说家和邦额的夜谭随录,该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作为由聊斋志异改编的话本小说,醒梦骈言的成书时间大致能够定在乾隆三十

20、一年之后到乾隆末年之间。“青柯亭本”是在浙江睦州刊刻的,后来很多聊斋戏剧都出现在浙江地区。醒梦骈言的作者是江浙地区人,能够接触到并改编“青柯亭本”的聊斋志异是很有可能的。 醒梦骈言作为清代的文人话本小说,对研究聊斋志异某一时期在民间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价值。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聊斋志异的社会影响,突显了聊斋志异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醒梦骈言自身还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它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具有社会风俗画的色彩;且通俗流畅的叙事语言,温婉曲折的故事情节,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醒梦骈言对聊斋志异在民间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它将文言的“聊斋”故事推向更底层的社会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聊斋

21、志异的传播。醒梦骈言作为聊斋志异的改编作品,作为一种文学存在,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沈燮元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6. 2刘富伟.从驰骋幻域描绘世情论话本小说对聊斋志异的题材选择J.明清小说研究,2010,(3). 3李金松.聊斋志异对雪月梅成书之影响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5). 4李玉莲.追溯原型元明清小说戏剧的改编传播J.北京社会科学,2000,(1). 5古本小说集成编辑委员会.古本小说集成卷五醒梦骈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古本小说丛刊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