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风处世之礼_第1页
4.家风处世之礼_第2页
4.家风处世之礼_第3页
4.家风处世之礼_第4页
4.家风处世之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孝 亲孝 亲单元一尊 老尊 老第 四 模 块单元四单元二单元三友 邻友 邻处 世处 世第一节家家风风与与家家训训第一单元 第一节一、优良家风,源远流长一、优良家风,源远流长孔子教子的方法被后人称做“诗礼传家”,知书达礼也成为历代培养教育子女的准则。第一节一、优良家风,源远流长一、优良家风,源远流长家庭礼仪的基础是“五伦”、“三亲”。“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归纳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伦常关系,简称“五伦”,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夫妇、父子、兄弟这三种家庭中的核心关系被称为“三亲”。第一节二、家训家规,

2、代代相传二、家训家规,代代相传 最早的家训:周公对儿子伯禽的训诫,孔子对儿子的庭训等 。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 两宋时期,司马光的书仪和家范。 近代,曾国藩的家训箴言。第二节孝孝亲亲之之美美德德第一单元 第二节一、孝为人伦之基一、孝为人伦之基 以伦理为特征的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天伦之序,家庭伦理在社会关系中占据着中心位置,维系家庭的美德首先是孝。第二节二、孝是修身之本二、孝是修身之本 孝是仁的重要内容,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之一,儒家将其视为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为人的基本准则。第二节三、孝是治国之道三、孝是治国之道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

3、”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第三节行行孝孝之之要要则则第一单元 第三节一、存身、养亲是行孝的基础一、存身、养亲是行孝的基础1.存身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珍爱自身生命健康是感恩、孝敬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的前提。2.养亲(1)日常起居:“凡为人子者,冬温而夏凊(qng),昏定而晨省。” 作为子女应首先关心父母的起居和健康,使父母常得安乐。(2)侍疾:“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所谓侍疾,意即侍候、陪伴和护理生病的父母。疾病之养,贵在能尽心尽力,随时听从父母的召唤。第三节一、存身、养亲是行孝的基础一、存身、养亲是行孝的基础扇枕温衾 24孝故事之一,讲述

4、东汉黄香孝亲的故事。第三节二、感恩、敬爱是行孝的内涵二、感恩、敬爱是行孝的内涵孝源于“仁”,行孝的核心是敬,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恭敬之心。北宋名家黄庭坚涤亲溺器的故事就是敬亲的范例。第三节二、感恩、敬爱是行孝的内涵二、感恩、敬爱是行孝的内涵敬亲还表现在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但是孝“顺”并非盲目的愚孝。当父母有过错时,做子女的应委婉谏诤。孔子主张父母有错时,“事父母几谏”,即委婉地劝谏。弟子规中有“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子女对父母的过失不谏,甚至盲目顺从,也是不孝。 曾参耘瓜第三节三、事死和扬名是孝行的升华三、事死和扬名是孝行的升华传统孝道认为,孝行的更高境界是“事死”和“扬名”。

5、1.事死 “事死”之礼包括葬礼和祭礼。“生事爱敬,死事哀戚”,是为人子女者应有的孝行,表达的是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2.扬名“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传统孝道认为孝的最高境界是为父母增光,不辱没父母的名声。第一节序序爵爵与与序序齿齿第二单元 第一节一、在朝序爵一、在朝序爵“在朝序爵”就是在公务场合按照爵位的高低建立秩序。如果爵位相同,再根据“朝廷同爵则尚齿”的原则为序。廉颇凭借自己的资历和战功与蔺相如争上朝时的“序爵”,但最终认识到蔺相如的爵位与德行是相符的,知错就改,负荆请罪。第一节二、在野序齿二、在野序齿在野序齿,指在民间或者非正式场合,按照辈分、年龄的长幼排定

6、先后次序:不同辈分之间,辈分高者为尊,低者为卑;同一辈的,年齿(年龄)大者为尊,小者为卑。傅抱石九老图第一节二、在野序齿二、在野序齿“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序爵和序齿”这条贯穿于中国人交往礼仪中的基本原则,始终强调“爵、齿、德”三者并重。现代礼仪中,序爵和序齿依然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乘车礼仪、座次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中,处处皆有体现。第二节奉奉老老以以敬敬养养第二单元 第二节一、尊老是基本国策一、尊老是基本国策 历代统治者自觉将尊老思想与治国理政联系起来,通过倡导孝亲尊老,施教化、明人伦、正风俗,实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

7、治国理想。第二节二、敬老是基本原则二、敬老是基本原则 1. 对老人要用敬称,不能直呼其名。“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雅言中,对高寿老者有丰富的别称。2.同长者说话,声音、语气要恰当。“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3.与年长者相处,在行为上表达不同的恭敬之意。授几杖是对老年人的特殊礼遇。古代老人居则凭几,行则携杖。鸠杖第二节三、养老是基本保障三、养老是基本保障 孝敬和赡养老人是“敬德保民”的重要内容,通过物质赏赐、减免服役、建立养老机构等措施对老人进行各方面的优待,以保证老人可以安享晚年。家庭养老是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历史上还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南北朝时期创办“孤独园”,唐朝

8、设有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坊”,宋代的“福田院”“养济院”以及现代的“收容所”“养老院”。第三节兄兄友友及及弟弟恭恭第二单元 第三节一、手足相亲,笃爱谦让一、手足相亲,笃爱谦让“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兄弟和睦是孝道的延续。1.和睦相处 苏氏兄弟情深 左为苏轼 右为苏辙第三节一、手足相亲,笃爱谦让一、手足相亲,笃爱谦让“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兄弟和睦是孝道的延续。2.谦让包容王泰让枣孔融让梨第三节二、长幼有序,兄慈弟敬二、长幼有序,兄慈弟敬甲骨文“悌”表示缠绕的绳索一圈圈次第展开,寓意兄弟之间有次序的先后,弟弟应以兄长为尊。 1.为兄之道慈而友“兄友”强调的是兄长的引领作用,这

9、既包含着长兄拥有被尊敬的权力,同样也有爱护、养育弟弟的义务。 当面临困境,甚至劫难时,做兄长的要挺身而出,护持弟妹。 赵孝争死第三节二、长幼有序,兄慈弟敬二、长幼有序,兄慈弟敬甲骨文“悌”表示缠绕的绳索一圈圈次第展开,寓意兄弟之间有次序的先后,弟弟应以兄长为尊。 2.人弟之德恭而顺人弟之德可以概括为“恭而顺”。“悌于长,宜先知”,强调的是年幼者对兄长的恭敬顺从。兄长年迈后,弟妹应照顾有加,以报答兄长幼时的看顾。 李绩焚须第一节邻邻里里之之和和睦睦第三单元 第一节一、择邻而处,敬爱有加一、择邻而处,敬爱有加邻里相处的礼仪:1.称谓沿用家族血缘关系,以增强邻里之间的亲近感。2.邻里交往遵守长幼尊卑

10、的礼仪和礼节。“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第一节二、修己立人,德业相劝二、修己立人,德业相劝1.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反省自身,并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邻里之间需德业相劝。凡注重家风的家族,在家训中都有邻里相处的教育内容。“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第一节二、修己立人,德业相劝二、修己立人,德业相劝在中国古代社会,还用乡规民约把邻里的互助互济用契约的形式规范下来,共同遵守。吕氏乡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第二节礼礼让让与与谦谦和和第三单元 第二节一、严己宽人,互谅互让一、严己宽人,互

11、谅互让 邻里之间在涉及财产、隐私、权益等问题时,难免会发生纷争。古人处理的大智慧首先就是严己宽人、互谅互让:对他人理解、仁爱、宽容和尊重,对自己严格要求、自我约束和克制。 六尺巷第二节二、过失相规,友善谦和二、过失相规,友善谦和 对于邻里间有违反礼义的行为,不但不能让,还应在不违背礼的前提下,坚决规劝。于令仪济盗成良第二节二、过失相规,友善谦和二、过失相规,友善谦和 规劝应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让对方感到难堪,注意不在背后恶意议论犯错的邻居,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因规劝而使邻里之间结怨。 梁人窃灌梁人以“阴让”这一委婉的方式规劝,表达的是一份友善之心。第三节守守望望与与相相助助第三单元 第三节

12、一、以邻为亲,出入相友一、以邻为亲,出入相友邻里之间友善相处,在生活上彼此照应,有困难相互扶持,是我们维系了千年的邻里文化的根基。 但是邻里相互救济也是有原则的,那就是孔子“周急不济富”的重要思想。 第三节一、以邻为亲,出入相友一、以邻为亲,出入相友以邻为亲,还体现在对邻里的牵挂、关照和提携上。直到今天,各地的同乡会仍然在传递着出入相友的文化理念。橘井泉香 同乡会馆第三节二、恤贫救难,守望相助二、恤贫救难,守望相助 “救灾恤邻,道也。”古代邻里社群和谐相处的另一原则是恤贫救难。社仓、义庄,造桥修路、筑堤防洪、设义学等几乎无不涉及。 朱子社仓 范氏义庄第一节尊尊师师以以诚诚敬敬第四单元 第一节一

13、、尊师重道,拜师以礼一、尊师重道,拜师以礼汉明帝尊师“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第一节一、尊师重道,拜师以礼一、尊师重道,拜师以礼自古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职业关系,更是一种伦理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按照父丧之礼为其守丧三年,子贡则守墓六年。古代有两大祭祀先师的典礼,即释奠礼和释菜礼。 子贡尊师守孝第一节二、端身正仪,敬师以诚二、端身正仪,敬师以诚 1.古代学子从入学开始,就要着青衿,行束脩礼。2.尊师重道的诚敬之心,还表现在读书仪态和爱惜书籍上。(1)读书礼仪:双手捧书、二目平视、正襟危坐,在诵读时,做到仪态恭敬、姿态端正。(2

14、)爱惜书籍体现了读书人的虔敬之心。第一节三、问学有礼,事师以敬三、问学有礼,事师以敬学生在与老师日常相处中,要做到举止示敬,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老师的恭敬。1.“先生问焉,终则对”;2.“请业则起,请益则起”;3.“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第一节三、问学有礼,事师以敬三、问学有礼,事师以敬历代学子留下了很多尊师重道的故事,“曾子避席”“程门立雪”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传颂。曾子避席程门立雪第二节交交友友以以德德道道第四单元 第二节一、见贤思齐,相交以诚一、见贤思齐,相交以诚 至圣先师孔子在谈到交友时,总结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

15、交友原则。第二节一、见贤思齐,相交以诚一、见贤思齐,相交以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应善交益友,不交损友。闻鸡起舞孙膑与庞涓第二节二、志同道合二、志同道合 相处以德相处以德 “人各有志”,志向不同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所以,古人以“志同道合”作为择友的准则。管宁割席第二节二、志同道合二、志同道合 相处以德相处以德 诤友是人生中难得的益友,因其像一面镜子,敢于直言规劝,起到匡正过失的警诫作用。“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第三节交交往往之之礼礼度度第四单元 第三节一、礼贵适宜,交往有节一、礼贵适宜,交往有节交往之礼,贵在适宜。人与人交往,重在礼尚往来,其体现的核心是交往双方的互相尊重和平等。礼尚往来离不开礼物,但古人始终强调的是礼物的道德隐喻,而不是礼物的贵重。 “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玉圭 玉璋 第三节一、礼贵适宜,交往有节一、礼贵适宜,交往有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成为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的比喻。礼物的价值重在送礼者的心意,而非礼物本身的价格。 千里送鹅毛 第三节二、过犹不及,相处有度二、过犹不及,相处有度儒家思想认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在待人接物时,要保持中正平和,把握好分寸,既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