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文献的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_第1页
基于现代文献的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_第2页
基于现代文献的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现代文献的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关键词】  脑性瘫痪;儿童;中医证型;回顾性研究 脑性瘫痪为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学中并没有此病名,但对其症状的描述,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早有论述。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1中载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及“四五岁不能语候”等;至清代医宗金鉴2,将古代分述的各类迟证归纳在一起,并冠“五迟”之名加以概括。“五软”之名首见于元?曾世荣活幼新书3:“头、颈、手、足、身软,是名五软”。“五硬”是以头项、口、手、足、肌肉等部位硬紧而言,其临床特征恰与五软相反。明?徐春甫古今医统

2、?五软五硬中述:“五硬证,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根据古代文献相关记载,结合小儿脑瘫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范畴。目前,小儿脑瘫的中医诊治方面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证型规范有待建立,中医证候标准尚需统一,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为此,笔者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现代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文献发表年限在1994年1月1日-2008年5月31日之间(共15年);临床干预因素包括:中

3、医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要目的且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的汉语类文献。 1.2 文献排除标准 排除综述类、流行病学研究类、临床检验指标研究类、影像学研究类、并发症研究类、动物模型研究类及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文献。 1.3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检索策略:以脑瘫、脑性瘫痪为检索词,并组合成不同检索式进行检索。手工检索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存儿科教材15种、儿科专著77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做频数分布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检索到相关小儿脑性瘫痪现代文献

4、3 205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计51篇;历年来15种各层次的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其中10部提及“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中医证型;77部儿科专著中32部提及“脑性瘫痪”、“五迟”、“五软”的中医证型。 2.2 期刊文献中涉及的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51篇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名称合计73种,出现频数总计223次,出现频数2的共39种(见表1)。其余34个中医证型出现频数均为1。表1 51篇文献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排序从表1中可以看出:文献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命名以脏腑辨证为主,气血津液辨证为辅;排

5、名前10位的中医证型出现频数总计109次,约占总频数的50%,为各类文献应用的主要中医证型;但文献中报道的中医证型命名混乱,无统一标准。 2.3 儿科学教材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0部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名称计18种,出现频数总计38次,出现频数2的中医证型共8种(见表2)。其余10个证型出现频数均为1,包括瘀血阻络、心肾不足、心脾两亏、痰瘀阻络、肾虚肝旺、气血两虚、脾肾两虚、脾气虚弱、肝肾亏虚、肝强脾弱。表2 儿科学教材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排序从表2中可见,国家统编各版本教材中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证型命名也不规范,仍然存在较多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6、相同但称谓不同的证名。 2.4 儿科专著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2部儿科专著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名称计30种,出现频数总计50次,出现频数2的中医证型见表3。表3 儿科专著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排序表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种儿科专著中对小儿脑性瘫痪依然采用不同分型方法,出现频数为1的中医证型有20种之多,针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相同病位,各部专著中中医证型命名的表述亦不相同。2.5 会议、行业标准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989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1将小儿脑性瘫痪辨证分为阴急阳缓型、阳急阴缓型、阴阳俱虚型3型。51篇文献中有2篇完全采用此分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19

7、98年制定的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2将小儿脑性瘫痪辨证分为肝肾不足、脾肾两虚、心血不足、寒凝血滞4型,其中前3型被多篇文献引用,寒凝血滞型未被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将小儿脑性瘫痪辨证分为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虚痰阻证。此分型标准在51篇文献中未被完全引用,但3种分型散见于多篇文献中。 2.6 异名归类 鉴于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庞杂繁多,我们将文献、儿科教材、专著及儿科会议、行业标准中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相同但称谓不同的中医证型加以归类,按出现频数进行排序,并按照中医证型出现频数计算小儿脑性瘫痪各中医证型的构成比,结果见表4。表4 文献、教材、专著、儿科

8、会议、行业标准中小儿脑性瘫痪主要中医证型从表4中可以看出:肝肾亏虚、脾肾两亏、肾虚髓亏是小儿脑性瘫痪的常见证型,三者合计占总体构成的46.89%。痰瘀阻络、阴虚风动、肝强脾弱三型在临床上亦不少见,在辨证治疗中应加强关注。    3 讨论 自1861年国际上出现第1篇公开发表的小儿脑性瘫痪论文,现代康复医学对脑性瘫痪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认识小儿脑性瘫痪,并引入现代康复理念与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对本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医学认为,脑为髓海,脑主神明;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升清

9、,主四肢肌肉,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肝为疲极之本,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可致精血、髓海化生不足,进而影响心肝功能,发为脑性瘫痪。针对不同辨证分型,采用传统中医康复手法:如针刺、灸疗、推拿按摩、中药内服、外用熏洗等综合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因脑性瘫痪患儿中医证候表现多样,证候规范尚未建立,影响了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因此,本研究对小儿脑性瘫痪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尽快建立分型标准,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51篇纳入文献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合计73种,出现频数总计223次。对其中病因、病机、 病位、病性相同但

10、称谓不同的中医证名加以归类后,其中医证型分布主要集中于肝肾不足、脾肾两亏、阴虚风动、肾虚髓亏、肝强脾弱等,频数分别为37、32、26、21、16。从以上结果不难看出: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为多脏器多因素复合证型,可能与脑瘫患儿发病原因复杂、病程较长、累及脏腑较多有关;各文献辨证分型标准不统一,可能与患儿病因、病机复杂,病程长,四诊信息难以收集全面,不利于临床辨证分型相关;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中虚证主要以肝肾、脾肾两亏为主,还包括肾、脾、心等的气血及精血的亏虚。随着对脑瘫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临床上也观察到一些虚实夹杂证,主要包括肝强脾弱、痰瘀阻络、阴虚风动、血虚风乘等证。这在文献研究中得到了进一

11、步的证实。 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命名以脏腑辨证为主,气血津液辨证为辅,虽然名目繁多,但从归纳后结果(表4)中可以看出,其病位主要涉及肾、肝、脾、心,病变部位在脑,其病性以虚证、虚实夹杂证为主,单纯实证少见。而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中寒凝血滞分型,现普遍认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新生儿硬肿症,而非小儿脑性瘫痪,故在文献、教材及专著中此分型标准未被采用。 中医证名、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是中医辨证标准化的基础,随着对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认识的不断深入,其中医辨证分型差异与分歧日异明显,导致文献中中医证型混乱,因此,亟需制定中医证型命名规范及中医证候规范。只有中医证型、中医证候规范统一,有关研究才有可重复性,相应的疗效评价体系才有可信度。因此,亟待建立代表小儿脑性瘫痪复杂病机、符合临床实际的中医辨证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重点专病协作组正在对小儿脑性瘫痪的主攻病种诊疗方案进行梳理、验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出台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候规范、中医证型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