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细胞实验疑点解析_第1页
噬菌体侵染细胞实验疑点解析_第2页
噬菌体侵染细胞实验疑点解析_第3页
噬菌体侵染细胞实验疑点解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细胞中的病毒。一个典型的噬菌体的生活周期,可以分为3个阶段感染阶段、增殖阶段和成熟阶段。有关的主要内容在课本上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再稍加详述如下。感染阶段  噬菌体侵染寄主细胞的第一步是“吸附”,即噬菌体的尾部附着在细菌的细胞壁上,然后进行“侵入。先通过溶菌酶的作用在细菌的细胞壁上打开一个缺口,尾鞘像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作用一样收缩,露出尾轴,伸入细胞壁内,如同注射器的注射动作,噬菌体只把头部的DNA注入细菌的细胞内,其蛋白质外壳留在壁外,不参与增殖过程。增殖阶段  噬菌体DNA进入细菌细胞后,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细菌的DNA合成停止,酶

2、的合成也受到阻抑,噬菌体逐渐控制了细胞的代谢。噬菌体巧妙地利用寄主(细菌)细胞的“机器”,大量地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形成完整的噬菌体颗粒。噬菌体的形成是借助于细菌细胞的代谢机构,由本身的核酸物质操纵的。据观察,当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后,细菌的细胞质里很快便充满了DNA细丝,10 min左右开始出现完整的多角形头部结构。噬菌体成熟时,这些DNA高分子聚缩成多角体,头部蛋白质通过排列和结晶过程,把多角形DNA聚缩体包围,然后头部和尾部相互吻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子代噬菌体。成熟阶段  噬菌体成熟后,在潜伏后期,溶解寄主细胞壁的溶菌酶逐渐增加,促使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3、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感染细胞,可以直接看到细胞的裂解现象。T2噬菌体在37 下大约只需40 min 就可以产生100300个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后,又去侵染邻近的细菌细胞,产生子二代噬菌体。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宿主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就分别被35S和32P所标记。然后,赫尔希等人用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被35S和32P标记的细菌。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增殖,裂解后释放出很多子代噬菌体,在这些子代噬菌体中,前者被35S所标记,后者被32P所标记。以上实验表明,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内的主要是DNA,而大多数蛋白质在细菌的外面。可见,在噬菌体的生活史中,只有DNA是在亲代和子代之

4、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因此,DNA是遗传物质。关于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放射性检测问题(1)仅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侵染细菌后搅拌离心,实验结果为离心管下层放射性较强,说明噬菌体的DNA已经进入细菌体内了。而上层的上清液中也有较弱的放射性,应该怎么解释?有3个可能的原因:噬菌体侵染细菌需要一个过程,有些噬菌体还没有来得及侵入就已经搅拌离心了,这些没有来得及侵入的噬菌体存在于上清液中;噬菌体最开始侵入的细菌如果已经解体,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会存在于上清液中;T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中,99%的磷元素存在于DNA分子中,可能是另外1%的磷使上清液显示出很弱的放射性。所以该实验必须把握好侵染时间,侵染时间过短会有许多噬菌体没来得及侵入细菌,侵染时间过长会有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两种情况都会干扰实验结果。(2)仅用35S标记噬菌体外壳,侵染细菌后搅拌离心,实验结果为离心管上层放射性较强,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而下层沉淀物中也有较弱放射性,应该如何解释?  硫元素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