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改变_第1页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改变_第2页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改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改变【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24h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RV时域指标 SDNN、SDANN、RMSSD、PNN50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1),左心室肥厚组HRV时域各项指标较非左心室肥厚组明显降低(P均134g/m2,女110g/m2。经询问病史、体检以及B超、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除外继发性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心肌病、冠心病患者。对照组,选取正常人群体检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52.6710.3岁,无主诉症状、无慢性疾病史,体格检查无异常体

2、征,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照片均正常。1.2 方法 应用北京美高仪软件有限公司24h全息12导联动态心电图,带全自动HRV分析,含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三维图、直方图、散点图等。有效监测时间超过22h,经人机对话剔除全部异位搏动和伪差干扰。分析指标:SDNN:24h内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24h内连续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RMSSD:24h内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PNN50(%):24h内窦性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百分比,上述指标均由计算机处理后得出数据。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

3、。 2 结果2.1 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HRV时域指标比较,P均0.01,见表1。表1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HRV时域指标比较(略)2.2 高血压伴LVH组与非LVH组HRV时域指标比较,P均0.01,见表2。表2 高血压伴LVH组与非LVH组HRV时域指标比较(略)3 讨论 HRV作为检测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无创指标,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判断。时域指标中,SDNN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总张力的大小,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总的调控情况。SDANN、SDNNI反映交感神经张力的变化,当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时其值降低。RMSSD、PNN50则反映副交感神经张力的变化,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时其值

4、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有足够的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自主神经系统在高血压发展和血压调节中起重要作用2。笔者观察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所有HRV时域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代表总变异程度的SDNN和SDANN及代表迷走神经功能的RMSSD、PNN50均降低(P0.01),说明高血压患者存在一定程度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与文献报道一致3。本组分析结果同时显示,高血压组伴LVH患者HRV时域各项指标较非LVH者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果反映随着高血压病情的不断发展,心脏损害趋于严重,自主神经调节失衡越渐见明显,提示高血压患者HRV降低程度与其心脏功能损害程度有密

5、切关系。因此,定期观察HRV与血压改变情况,积极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对防治靶器官损害十分必要。高血压HRV的降低其原因有:第一,可能是神经体液因素参与的结果,心肌肥厚时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心脏自主神经受损丧失了迷走神经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使交感神经活性增强,造成HRV减低。第二,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病人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导致交感神经活性亢进是高血压病患者HRV减低的重要因素。第三,心脏压力负荷过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血液灌注相对不足,使冠状动脉储量减少,出现心肌缺血损伤,使迷走神经活性减低引起HRV值下降。第四,高血压LVH病人心肌肥大和间质纤维化,心肌排列紊乱,造成心肌重构,心肌重

6、构是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脏损害的结构基础,且HRV减低程度随左室重构过程的进行而逐渐加重4。 笔者探讨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HRV的关系,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程及预后有一定的判断及预测价值,而且HRV对心源性猝死有独立预测价值5。研究表明6,高血压患者HRV较正常人降低,其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加大,因此,HRV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指标,HRV越低,高血压患者预后越差。【参考文献】 1 王静,段春林.国人正常左室质量指数的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233.2 尹红霞,陶贵周.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7):432-433.3 李味美,吴盛标,吴胜楠,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心率变异性比较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1,17(7):322.4 彭应心,张树军,张志曾.心率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室重构关系的研究J.高血压杂志,1999,7(4):324-325.5 孙瑞龙,吴宁,杨世豪,等.心率变异性检测临床应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