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上) (一)近代以前中国的"经济革命" 检讨否认有"宋代经济革命",一些学者对此表示不能同意,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对"经济革命"的理解与我不同(注:有些学者虽未使用"经济革命"一词,但他们对于宋代江南经济发生的变化的总体看法,实际上与持"宋代经济革命"说者(如伊懋可)并无多少差别。)。要更全面地理解这个概念,应依次弄清以下问题:(1)什么是"经济革命"?(2)"经济革命"的类型
2、有哪些?(3)经济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什么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革命"? 1.对"经济革命"下一准确的定义并非易事。其主要原因之一,即如布罗代尔在讨论"工业革命"的定义时所指出的那样,乃是因历史学家滥用"革命"一词所致(注:布罗代尔原话为:"人们往往责怪历史学家滥用革命一词。"见费尔南布罗代尔世界的时间,见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622页。)。由于这种滥用,所以各位学者心中的"经济革命"往往有颇大差异。 "经济革
3、命"的概念,实际上源于英国工业革命,指的是"由生产力低下、经济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的、传统的、工业化前经济,向人均产量和生活水平相对提高、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现代工业化发展的转变过程"(注:参阅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4卷上册工业社会的兴起第3章英国工业革命(迪恩执笔),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31页。)。简言之,是经济成长方式的巨大转变。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检讨中将"经济革命"解释为"一个社会的经济成长方式的重大变化",而非局部的和具体的经济变化。因此如果真有"宋代经济革命"的话,那么一定是宋代的经济成长
4、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宋代江南尽管在农业、工业、商业、市场、城市化等方面都有颇大的进步,但是除非能够证明经济成长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否则并不能说出现了"经济革命"。 2.关于历史上的经济成长方式的主要种类和变化,费维凯(Albert Feuerwerker)从理论上作了总结。他认为历史上的经济成长方式,主要有"广泛性成长"(extensive growth)、"斯密型成长"(the Smithian Growth)和"库兹涅茨型成长"(growth a la
5、 Kuznetz或the Kunznetsian Growth)三种。第一种方式是近代以前主要的经济成长方式,第二种方式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的"近代早期",而第三种方式则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三种成长方式在性质上各不相同,并由不同的动力所推动。在性质方面,第一种成长只有经济总量增加而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种成长有经济总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技术变化不大;第三种成长则不仅有经济总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明显而持续的提高,而且还有重大的和不断的技术变革。在成长动力方面,第一种成长方式是外延性扩大,主要通过同类型生产单位(例如农户)数量的增加;第二和第三
6、种成长方式都有内涵性扩大,但第二种方式主要由劳动分工和专业的那样,由于人均收入的增加也可以由更密集的劳动投入而引起,生产力提高可能没有收入增加那么快(注:Angus Maddison,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Development Centre of the Orgr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
7、998,p.14.),所以由劳动者人均收入增加导致的供养人口增加也不一定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表现。因此之故,这种方法必须与前一种方法配合使用。 由于上面这两种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所取视角和所依靠的史料均有所不同,因此使用它们得出的结果,可以用来作为参照物,相互比较,相互校正,从而得出一个更为接近真实客观的结果。 因此,宋代江南到底是否有可称之为"农业革命"的重大变化,还有待于从不同的方面对农业生产效率(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作了深入研究之后,才能确定。在此之前,仅根据某些变化就遽下断语,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三)经济史上
8、的技求进步及其与经济变化的关系 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许多国内学者坚信"技术进步是第一生产力",但对于"什么是技术进步"及"技术进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对经济发展发生重要影响"等根本性问题,却鲜见专门的研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技术进步及其与经济变化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在此作一讨论。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近二三十年来国际学界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已有不少重要的新观点提出。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技术变化及其与经济变化的关系,伊懋可、白馥兰(Francesca Bray)、瓦格纳(Donald Wagner)等也提出了若干新见(
9、注:参阅Mark Elvin,Skills and Resourc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in Dwight Perkins ed.,C hinas Modern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Francesca Bray,The Rice Econo
10、my: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in Asian Societies,Basil Blackwell,1986;Donald Wagner,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ron Industry and its Modern Fate,Curzo Press,1997。)。在经济史研究中,应当注意这些进展,从新的角度来思考技术变化及其与经济变化的关系。 1.按照过去传统的看法,技术进步主要
11、是指新生产技术的发明。然而正如熊彼特所指出的那样,发明"本身对于经济生活不产生任何影响"(注:参阅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第294页。)。因此经济史上的技术进步,显然还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伊懋可指出:在研究技术进步时,必须对技术的发明(即某项新技术的最初出现)、技术的革新(即改进该项技术以应用于生产)和技术的普及(即将革新了的技术广泛运用于生产)三者加以区别(注:伊氏1994年5月1日致李伯重信。)。否则就会如波塞鲁普(Easter Boserup)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把"发明"的定义扩大化、把新技术对已有技术的适应也包含于其中的话,就会掩盖技术发明和
12、技术传播之间的区别(注:Easter Boserup,Population and Technology,Basil Blackwell,1981,第3-4页。)。简言之,技术进步有双重特性:首先,一项新技术被发明出来后,本身还要继续改进,以变得更加完善;其次,这项新技术必须被广泛运用于生产活动。只有当它被改进到相当完善的程度时,才会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而只有当它被广泛运用于生产时,才会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问题时,更加需要重视的是新技术的改进和传播。正因如此,麦迪森认为明清中国耕作技术普遍提高,采纳和吸收有关知识也很成功,
13、这个已知优秀生产方法广泛传播的过程,也应视为技术进步(注:见Angus Maddison,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第33页。)。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江南农业的技术进步问题,可以看到:一般所说的那些宋代的主要技术进步,其完备化及普遍运用主要发生在明清(注:在江南水稻农业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术进步,在农具方面是耕犁(水田翻转犁)以及水车,在栽培技术方面是插秧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稻麦复种制,在农田水利方面是围垦湿地(湖泊、沼泽等),在经济作物方面是桑树和茶树的
14、密集种植。这些技术都出现在唐代(参阅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第3章第1节)。另外一些最重要的技术进步,如棉花的种植、饼肥的使用,则出现在宋代以后。上述这些技术的完备和普遍运用,则都在明清(参阅李伯重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nan,1620-1850,第3章。)。因此对于江南农业的技术进步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明清时期。如果忽视技术进步的特点来看宋代江南的农业技术进步问题,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 此外还要指出,关于"技术进步",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白馥
15、兰指出东亚传统水稻农业技术与西欧旱地农业技术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别,前者主要是一种"技巧趋向型"技术(skill-oriented technologies),而后者则主要是一种"机械型"技术(mechanical technologies)。由于这个差别,在研究东亚水稻农业变化时,就不应把某种节省劳动的新农具视为引起农业重大进步的关键因素(注:Francesca Bray,The Rice Economy: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in A
16、sian Societies,pp.115,156.)。以往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常常过分强调某种高效率、节省劳动的新农具(例如江东犁)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受到西欧经验的影响。事实上,就江南而言,明代发明的铁搭,虽然结构简单,效率不高,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却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就实际效果而言,这项发明及其运用对于江南农业的作用恐怕比江东犁更大(注:陈恒力和游修龄都已指出:江南(特别是太湖地区)的水田土壤粘重,牛耕既浅而又不匀。如用铁搭,虽然功效较低,但可翻得更深;因此牛犁的效果明显不如铁搭。见陈恒力补农书研究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63年版,第129-130页;游修龄中国稻作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
17、5年版,第146页。)。 2.依照一种为许多人所默认的看法,一项新技术发明出来后似乎就会"理所当然"地运用到生产中去,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然而技术与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如熊彼特所言,"当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冲突时,它总得屈服。在一定的时候所使用的每一种生产方法,都要服从经济上的恰当性"(注: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第16页。)。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没有其他要素的配合,技术进步本身并不能导致经济发展。这种情况,最清楚地表现在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方面。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蒸汽机并非18世纪的新发明。远在公元1世纪末,赫罗(又译为赫伦)就已发明出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注:今日科技史学家兰德尔斯根据赫罗的蓝本将该蒸汽机复制出来,每分钟转速高达1500转以上。参阅彼得詹姆斯与尼克索普世界古代发明,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著作被译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节能型空气分离设备合作协议书
- 2025年耐辐照电绝缘玻璃纤维项目发展计划
- 一年级学生音乐欣赏活动计划
- 农业生产安全整改报告范文
- 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范文
- 2025项目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必刷】
- 医疗行业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 2025公司及项目部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1套
- 2024-2025企业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研优卷)
- 2024-2025厂里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带解析答案可打印
-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分析》8400字(论文)
- 安全工器具及电气工器具管理制度(2篇)
- T-CERS 0018-2023 水力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规范
- 护理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初级)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一
- (试卷)2024贵州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
- 战地救护课件
- 国内主要仲裁机构规则比较
- DB43T 2534-2022 电力气象服务技术规范
- 西门子S7-1500 PLC技术及应用 课件 第3章 S7-1500 PLC 的硬件配置
- 体育赛事组织策划及执行方案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