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成果提高转炉终点命中率_第1页
QC成果提高转炉终点命中率_第2页
QC成果提高转炉终点命中率_第3页
QC成果提高转炉终点命中率_第4页
QC成果提高转炉终点命中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提高转炉终点命中率提高转炉终点命中率2小组概况小组概况课题名称提高转炉终点命中率小组名称转炉厂冶三车间丙班QC小组课题来源指令性课题课题类型现场型小组成立时间 2011年1月 课题活动时间 2011年3-11月 序号姓名性别文化程度职务及分工序号姓名性别文化程度职务及分工1廖道瀚男本科组 长 策划分析6陈 利男本科数据分析、制图2田宇航男大专副组长 策划分析7杨少波男本科数据分析、制图3刘汉芳女本科顾 问8杨育平男中技现场调查、实施4庞 军男本科技术员9梁兴剑男中技现场调查、实施5王丁文男大专现场调查、制表10王太平男大专现场调查、实施3转炉冶炼转炉冶炼铁水铁水( (混铁炉混铁炉 脱硫站脱硫

2、站) )废钢废钢(金材公司(金材公司)其他物料其他物料(原料车间)(原料车间)炉后吹氩、喂丝炉后吹氩、喂丝LFLF炉、炉、RHRH炉精炼炉精炼钢坯钢坯连铸机浇铸连铸机浇铸原原 料料冶冶 炼炼连连 铸铸精精 炼炼课题介绍课题介绍课题任务课题任务环节环节4 转炉终点命中率是衡量钢水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 冶炼三车间自2010年7月份率先在柳钢把转炉终点控制考核要求从C-TC-T双命中双命中提升为C-T-O-PC-T-O-P四命中四命中。名词解释名词解释C-TC-T-O-PC:碳含量 T:温度 O:氧含量 P:磷含量 每炉次C、T、O、P四项中任何一项不命中即为该炉次不命中终点。5车间目标车间目标转炉

3、终点转炉终点C-T-O-PC-T-O-P命中率命中率75%75%提高转炉终点命中率提高转炉终点命中率班组现状班组现状 班组班组20102010年下半年转炉终点年下半年转炉终点C-T-O-PC-T-O-P命中情况(平均命中率为命中情况(平均命中率为57.30%57.30%)课题选定课题选定命中率平均值57.30%一、确定选题一、确定选题657.30%75%40%50%60%70%80%现状现状目标目标二、设定目标二、设定目标车间指令:转炉终点C-T-O-P命中率必须达到75%。7车间目标:75% 从图中可以看到:1#、3#炉在2月份曾超过或接近目标值2011年1-3月丙班终点命中情况分布图三、可

4、行性分析三、可行性分析 8 从上图可以看出,P偏高、C偏低、T偏低所占比例为78.65%,是影响转炉终点不命中的主要问题。 针对2011年1至3月丙班转炉终点命中情况进行调查,并做出排列图:975. 199817371293不命中炉数不命中频数同时发生比 主要问题(P偏高、C偏低、T偏低)在总炉数中发生的比例为:%55.58%10017371017生产总炉数主要问题发生频数主要问题发生比例 在不命中炉次中各问题同时发生的比例很高,经计算为:10%86.75%10075. 11737%)5510171293(1 达到目标值(目标值75%)。 经小组讨论和分析,本小组认为,我们有能力将主要问题的发

5、生比例降低55%,则转炉终点C-T-O-P命中率可提升至:11车间指令班组现状任务难度车间指令目标:终点命中率必须75%1#炉、3#炉曾超过或接近目标值将主要问题的发生概率由58.55%降低到27.80%即可达到目标值目标可行目标实现依据12炉体测厚随意性大吹炼技吹炼技术水平术水平低低石灰质量差炉况波动大终点控制能力差副枪故障多入炉料波动废钢杂废钢杂质多质多化验结果化验结果偏差大偏差大副枪测量不准铁水条件铁水条件不稳定不稳定副枪计算不准终点范围终点范围设置缺陷设置缺陷C偏低T偏低P偏高石灰活石灰活性度低性度低副枪动态计算偏差大未定期未定期点检副点检副枪枪副枪动态副枪动态计算系数计算系数未及时修

6、未及时修正正炉体测厚考炉体测厚考核力度不够核力度不够四、原因分析四、原因分析13序序号号末端因素末端因素确认内容确认内容确认方法确认方法标准标准负责人负责人完成完成时间时间1废钢杂质多废钢质量现场调查炼钢用废钢技术条件要求,废钢中非金属料比例5%杨育平2011.5中旬2副枪动态计算系数未及时修正副枪计算准确度调查分析冶三车间副枪管理制度要求,动态计算值与实测值偏差:T12,C0.02%陈 利2011.5中旬3吹炼技术水平低操作工吹炼水平现状检查记录本冶三车间专业技术人员考评管理办法要求,操作工每月吹炼技能考试平均成绩75分杨少波2011.5中旬4炉体测厚考核力度不够查考核制度及测厚频次查考核制

7、度及调阅测厚记录1、有严格的考核制度,2、按要求测厚廖道瀚2011.5中旬5铁水条件不稳定铁水质量现场调查150t转炉冶炼工艺技术操作规程要求:铁水采数偏差2t;同炉座成分波动幅度40%王太平2011.5中旬6石灰活性度低石灰活性度查阅报表炼钢用石灰技术条件规定石灰活性度300ml梁兴剑2011.5中旬7化验结果偏差大化验数据准确度现场验证炉前化验室化验操作规程规定同一样本化验结果偏差50ppm田宇航2011.5中旬8未定期点检副枪副枪点检率检查记录本炼钢设备点检维护制度规定副枪每班点检不少于3次王丁文2011.5中旬9终点范围设置缺陷终点范围与实际生产对比偏差情况现场调查分析转炉终点目标设定

8、范围表与实际生产偏差符合厂部分钢种操作要点陈 利2011.5中旬五、确认主要原因五、确认主要原因14末端因素末端因素1 1:废钢杂质多废钢杂质多 确认标准确认标准 非金属料比例非金属料比例5% 确认情况确认情况 确认方法确认方法确认人及确认时间确认人及确认时间非要因非要因确认确认结论结论 连续6天到废钢场抽检废钢,查看废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情况,如下表,平均非金属比例4.81%5%。同时,废钢采购由金材公司负责,不属本单位控制 ,在此不作为要因分析。 序号123456平均抽检量t5.476.324.194.564.836.695.34非金属物t0.230.310.260.180.240.310.2

9、6比例%4.20%4.90%6.20%3.90%5.00%4.63%4.81%现场调查现场调查 杨育平杨育平 2011年年5月月10日至日至15日日 15末端因素末端因素2 2:副枪动态计算系数未及时修正副枪动态计算系数未及时修正 确认标准确认标准 副枪动态计算值与副枪动态计算值与TSO测量值偏差:测量值偏差:T12,C0.02% 确认情况确认情况 确认方法确认方法确认人及确认时间确认人及确认时间 调取5月1日至8日副枪数据,以该标准对丙班副枪二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不满足该标准的炉数占了丙班终点不命中总数的30.4% 调查分析调查分析 陈陈 利利 2011年年5月月16日日 炉

10、座终点不命中数不满足标准数所占比例,%1#炉21523.82#炉28828.63#炉301136.7丙班792430.4要因要因确认确认结论结论16末端因素末端因素3 3:吹炼技术水平低:吹炼技术水平低确认标准确认标准 操作工每月吹炼技能考试平均成绩75分确认情况确认情况 确认方法确认方法 确认人及确认时间确认人及确认时间非要因非要因确认确认结论结论 检查冶三车间关键岗位技能考试成绩记录本,得到2011年2-4月丙班操作工吹炼技能考试各月平均成绩情况如下:检查记录本检查记录本 杨少波杨少波 2011年年5月月12日日 月份 岗位2月3月4月平均值1#炉炉 长82888183.7 副炉长9086

11、8787.7 2#炉炉 长89859188.3 副炉长87938889.3 3#炉炉 长86849287.3 副炉长83898886.7 车间平均83828583.3 17末端因素末端因素4 4:炉体测厚考核力度不够炉体测厚考核力度不够 确认标准确认标准 1、有严格的考核制度,2、按要求测厚 确认情况确认情况 确认方法确认方法确认人及确认时间确认人及确认时间 1、车间有冶三车间测厚及炉况管理考核制度,但对不测厚考核宽松,仅考核20元/次;2、冶三车间测厚及炉况管理考核制度中要求每班必须测厚一次,但翻查5月3日至5月12日测厚记录本发现,应测90次,实测仅61次。查考核制度及调阅测厚记录查考核制

12、度及调阅测厚记录 廖道瀚廖道瀚 2011年年5月月13日日 要因要因确认确认结论结论序号日期1#炉2#炉3#炉夜班白班中班夜班白班中班夜班白班中班15月3日25月4日35月5日45月6日55月7日65月8日75月9日85月10日95月11日105月12日未测厚次数54332333318末端因素末端因素5 5:铁水条件不稳定铁水条件不稳定 确认标准确认标准 铁水采数偏差2t;同炉座成分波动幅度40% 确认情况确认情况 确认方法确认方法确认人及确认时间确认人及确认时间非要因非要因确认确认结论结论 连续6天跟踪3#炉进铁水的电脑采数与实际装入量偏差情况,共统计57炉,装准49炉,偏差1t的7炉,偏差

13、2t的2炉,采数基本准确; 比较每天同一座高炉的Si、Mn、P等成分的波动情况,一般情况下,高炉都顺行,一个班内的成分波动小。 现场调查现场调查 王太平王太平 2011年年5月月12日至日至17日日 19末端因素末端因素6 6:石灰活性度低石灰活性度低 确认标准确认标准 石灰活性度300ml 确认情况确认情况 确认方法确认方法确认人及确认时间确认人及确认时间非要因非要因确认确认结论结论 查阅耐材厂发布的3-4月石灰质量情况,数据如下表, 石灰平均活性度高达380ml,是国内优质冶金石灰。 查阅报表查阅报表 梁兴剑梁兴剑 2011年年5月月18日日 月份项目3月4月平均石灰活性度370ml390

14、ml380ml20末端因素末端因素7 7:化验结果偏差大化验结果偏差大 确认标准确认标准 同一样本化验结果偏差50ppm 确认情况确认情况 确认方法确认方法确认人及确认时间确认人及确认时间非要因非要因确认确认结论结论 随机从化验室抽取已化验过的钢水终点A2样品10个,要求化验人员重新打点、化验,与该样品原化验结果对比,各成分的平均偏差量情况如下:可见,偏差量都在许可范围内。 现场验证现场验证 田宇航田宇航 2011年年5月月18日日 元素项目CSiMnPS偏差量ppm4700221321末端因素末端因素8 8:未定期点检副枪未定期点检副枪 确认标准确认标准 每班点检不少于3次 确认情况确认情况

15、 确认方法确认方法确认人及确认时间确认人及确认时间非要因非要因确认确认结论结论 翻查3-5月丙班3个炉座的150T副枪系统点检记录本,每个炉座的当班副炉长、钳工、电工均在接班、班中、交班各点检一次,对于发生设备异常的情况也做了详细记录。 检查记录本检查记录本 王丁文王丁文 2011年年5月月19日日 22末端因素末端因素9 9:终点范围设置缺陷终点范围设置缺陷 确认标准确认标准 终点设定范围适应实际生产条件 确认情况确认情况 确认方法确认方法确认人及确认时间确认人及确认时间 现场查看18日白班生产的钢种发现,当天生产的3个钢种中有1个存在不适合生产实际中分钢种操作要点的要求,导致当班31炉钢中

16、有5炉因终点范围设置缺陷导致终点不命中,占不命中数的35.7%(共14炉不命中)。下表是当班生产的钢种SPHC-1R的终点范围数据: 现场调查分析现场调查分析 陈陈 利利 2011年年5月月18日日 C-T-O-P范围C范围,%T范围,P范围,%O范围,MMP目标要求0.030-0.0641645-16600.0180-600现场实际0.030-0.0741635-16650.0200-900 由此可知转炉终点目标设定范围表中C、T、0、P设定范围与生产实际中分钢种操作要点的要求间存在较大偏差。 要因要因确认确认结论结论23转炉终点命中率低副枪动态副枪动态计算系数未计算系数未及时修正及时修正炉

17、体测炉体测厚考核力厚考核力度不够度不够终点终点范围设置范围设置缺陷缺陷 24序序号号要因要因对策对策目标目标措施措施地点地点负责人负责人实施实施时间时间1副枪动态计算系数未及时修正定期修正副枪动态计算参数副枪动态计算值与TSO测量值偏差:T12,C0.02%每周一、四校正副枪动态计算参数;当班操作工发现连续三炉钢副枪动态计算偏差超过目标值,通知技术员立即进行修改。生产现场廖道瀚6月3日至17日2炉体测厚考核力度不够加大炉体测厚考核力度各班组按要求测厚,炉体各关键部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完善炉体测厚考核制度;每班至少测厚一次否则考核责任班组200元/次;增加对炉体各关键部位测厚结果达到炉况控制标准中

18、范围要求,超过该值考核责任班组100元/次。生产现场陈利6月1日至8月2日3终点范围设置缺陷向车间提出终点范围修改意见终点范围适应实际生产要求根据厂部分钢种操作要点,查找补全现行转炉终点目标设定范围表中错漏的钢种;在接到厂部新增钢种及原钢种成分范围修改通知后,当天协调车间调整终点范围设置;生产中发现转炉终点目标设定范围表中钢种要求与生产实际要求不匹配的,当班生产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向车间提出调整意见。生产现场和会议室田宇航6月5日至8月29日 六、制定对策六、制定对策25实施一:针对副枪动态计算系数未及时修正 副枪副枪动态计动态计算系数算系数未及时未及时修正修正每周一、四校正副枪动态计算参数;每

19、周一、四校正副枪动态计算参数;当班操作工发现连续三炉钢副枪动态计算偏当班操作工发现连续三炉钢副枪动态计算偏差超过目标值,通知值班技术员立即进行修改差超过目标值,通知值班技术员立即进行修改(T12T12,C0.02%C0.02%)。)。 小组于2011年6月3日制定以上措施,并于6月10日经车间批准后着手实施,以期提高副枪动态计算的准确度。 七、按对策实施七、按对策实施26 2011年6月13日上午,田宇航、廖道瀚对丙班6月12日副枪动态计算偏差情况进行了统计(共32炉),并于当天由技术员根据统计结果对副枪二级系统进行调整。偏差量偏差量= =测量值测量值- -计算值计算值说明:图中红色为T,蓝色

20、为C-18-12-606121812345678910-0.04-0.0200.020.04-18-12-60612181234567891011-0.04-0.0200.020.04T/ 1#炉2#炉3#炉C/% 27副枪计算系数调整表技术人员调整副枪计算系数28C=-0.0236%T=15C=0.001%T=63#炉动态计算系数调整前后对比图调整前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后29 田宇航、廖道瀚对丙班6月14-16日,连续三天(共92炉)的动态计算偏差情况进行了跟踪(如右图)。 说明:13111342炉次、13313964炉次动态计算偏差超标,经查为探头质量问题导致测量探头测量过程曲线异常,属设备问

21、题,故在此不做处理。 效果检查:1#炉2#炉3#炉T/C/%30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了设备问题引起的偏差量超标外,副枪动态计算值与实测值偏差已经控制在了目标范围以内,即:T12,C0.02%,副枪动态计算的准确性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预期要求,措施有效达到了预期要求,措施有效。31炉体炉体测厚测厚考核考核力度力度不够不够完善炉体测厚考核制度;完善炉体测厚考核制度;每班至少测厚一次否则考核责任班组每班至少测厚一次否则考核责任班组200200元元/ /次;次;增加对炉体各关键部位测厚结果达到增加对炉体各关键部位测厚结果达到炉况控制炉况控制标准标准中范围要求,超过该值考核责任班组中范围要

22、求,超过该值考核责任班组100100元元/ /次。次。炉 龄炉底/mm炉缸/mm新炉范围考核范围新炉范围东耳轴考核范围西耳轴考核范围东西0-2000950-1001508501100750700-1001506509006008502000-4000950-1501508001100750700-1501506009005508504000-6000950-2002007501150750700-2001505509005008506000-8000950-2502007001150750700-2501505009004508508000950-2502507001200750700-250

23、150500900450850分阶段炉况控制标准 实施二: 针对炉体测厚考核力度不够32激光测厚仪操作人员正在测厚炉底厚度图炉身厚度展开图33 陈利于6月2日对丙班5月25日至5月30日的测厚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班次1#炉2#炉3#炉夜班1夜班2白班1白班2中班1中班2 各班组的测厚积极性不高,且测厚连续性差,表明各班组对炉况的重视程度和维护力度存在很大不足。实施前特点34班次1#炉2#炉3#炉是/否测厚是/否达标是/否测厚是/否达标是/否测厚是/否达标夜班1夜班2白班1白班2中班1中班2 从统计结果来看,各班组的测厚积极性明显提高,且测厚率及测厚结果达标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实

24、施后特点 王丁文于6月8日对丙班6月2日至6月7日测厚及达标情况进行了统计,以检验新考核制度的实施效果及炉况的维护效果,结果如下表所示:35 由上表来看,车间加强考核制度的执行力度后,各班组对测厚及炉况的稳定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三座转炉的炉况稳定性得到了明显好转,能够以良好的状态进行冶炼生产。表明该措施是可靠、有效的。月份1#炉2#炉3#炉测厚考核次数达标考核次数测厚考核次数达标考核次数测厚考核次数达标考核次数6月0 2 0 2 0 1 7月0 0 0 1 0 1 王丁文于8月2日统计了丙班三个炉座在6-7月的测厚考核情况,如下表。实施效果:36终点终点范围范围设置设置缺陷缺陷根据厂部分钢种操

25、作要点,查找补全现行根据厂部分钢种操作要点,查找补全现行转炉终点目标设定范围表转炉终点目标设定范围表中错漏的钢种。中错漏的钢种。在接到厂部新增钢种及原钢种成分范围修改在接到厂部新增钢种及原钢种成分范围修改通知后,当天协调车间调整终点范围设置;通知后,当天协调车间调整终点范围设置;生产中发现生产中发现转炉终点目标设定范围表转炉终点目标设定范围表中中钢种要求与生产实际要求不匹配的,当班生产钢种要求与生产实际要求不匹配的,当班生产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向车间提出调整意见。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向车间提出调整意见。实施三:针对终点范围设置缺陷37 (1)2011年6月5日小组成员田宇航协助车间技术员庞军对转炉

26、终点目标设定范围表错漏的钢种进行了修改补全,不对应钢种5个,遗漏7个,补全后钢种共计395个。实施过程: (2)通过车间技术人员和各生产班组的共同努力,自6月7日至8月25日,冶三车间对转炉终点目标设定范围表累计进行了5次更新。38效果检查: 由图可知,经过连续5次的集中修改,转炉终点目标设定转炉终点目标设定范围表范围表已经趋于完善,与炉前生产实际得到紧密结合。 6-8月转炉终点范围更新情况柱状图 391、目标值检查 廖道瀚对丙班3-11月的转炉终点命中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55.87%65.70%67.70%74.50%75.40%70.90%80.30%81.50%77.50%4

27、0.00%60.00%80.00%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比例/%月份 由实施前、中、后三个阶段丙班命中率变化情况来看,班组转炉终点命中率提升明显,终点控制水平得以稳步提高。八、检查效果八、检查效果 40小组本次QC活动取得了成功!OKOK,目,目标实现标实现了!了!活动前目标活动后41 由上可知,P偏高、C偏低、T偏低仍为导致转炉终点不命中的主要问题,但总比例由实施前的78.65%下降到实施后的64.15%,各因素的分布整体趋于均衡。 2011年9月-11月终点不命中情况排列图 2、主要问题检查42 P偏高、C偏低、T偏低三问题在总炉数中发生的比例为: 由计

28、算可知,经过本小组一系列措施的制定及落实,实施前影响转炉终点C-T-P-O不命中的主要问题(P偏高、C偏低、T偏低)发生比例降低了56%,达到达到了目标值了目标值(55%55%)。 %76.25%1001813467生产总炉数关键因素发生频数发生比例%00.56%100实施前比例实施后比例实施前比例主要问题解决比例433、经济效益(2 2)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 吹炼稳定性提高转炉炉型炉况处于良性控制范围内,终点补吹次数下降,钢水质量得到改善。(1)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 由于终点命中率的提高,使脱氧剂及碳粉消耗降低,由此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总和为: 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 =(63.8+11.563.8+11.5)万元)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