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分析_第1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分析_第2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D-二聚体检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水平,检验仪器选用自动血凝仪。结果:化疗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虽然未下降至正常范围,但与化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着纤溶系统及

2、凝血的激活,并且,还具备严重程度不一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但是,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这些症状均会逐渐改善。所以,用于白血病检测的指标之一,就是人体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同时,也是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二聚体; 检验价值 发生于人体血液系统内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从临床研究来看,该病的临床治疗侧重于化疗联合药物治疗,同时,还给予患者对症支持配合治疗,而该病的临床疗效及病情进展评价以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为主。据报道,在各类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均会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纤溶功能及凝血异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3、患者中,上述两个指标的改变受到的关注更多1。本文选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探讨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均无心、肺、肝、肾功能损伤。 1.2 标本采集处理方法 在清晨,使受检者保持空腹,采集受检者的静脉血,剂量为2 ml,采集完成后,在3.2%的枸橼酸钠抗凝管真空抗凝管内加入静脉血,然后将血液与枸橼酸钠溶液混匀,转速要保证为每分钟3000 r,混匀后检测受检者血液中

4、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检测仪器为自动血凝仪2。 1.3 方法 采取免疫比浊法测定受检者血液中的D-二聚体含量,具体操作程序、方法等,要严格按照试剂及仪器中的说明书进行操作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见表1。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

5、前,D-二聚体的检测诊断效果 治疗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有17例血浆D-二聚体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特异度为85%;11例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55.0%。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属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该病的主要特点为体内大量增生异常的恶性白血病细胞,同时,恶性白血病细胞进入患者的外周血液中,抑制血液中的正常血细胞分化,还造成正常血细胞异常凋亡;在年轻人中,该病的发病率非常高,是影响年轻人健康的一种恶性急性,至今,关于该病的病因还没有准确的定论,临床学者大多数认为是患者体内出现病毒导致发病的,除此之外,化学毒物(笨等)、放射、遗传因素等,均有可能导致患

6、病。 白血病细胞在人体血液中能够表达各种细胞因子,但是,临床治疗中,给予患者化疗,严重损害这些细胞因子,引发内皮细胞将纤溶物质释放出来,从而导致出现纤溶功能及凝血障碍;血浆D-二聚体属于特异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主要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人体内的交联纤维蛋白产生出的产物。如果血浆D-二聚体在人体内的含量上升,说明人体的纤溶系统及溶血系统均被激活,这两个指标,是诊断继发性纤溶亢进敏感的重要指标,也是诊断其是否出现特异性的指标3。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化疗药物及支持治疗等的研究也不断发展,更新速度快,在治疗中,也可以采用更多的有效方法进行治疗,所以,近年来,白血病治疗中,由于感染死亡的概率明显

7、下降,同时,由于肿瘤相关性的病死率也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患者出血导致死亡的报道却不断增多,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给予患者化疗的工程中,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中,检测经治疗缓解后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与化疗前相比较,明显下降,但是,缓解后的D-二聚体含量依然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纤溶紊乱及凝血方面进行判断,患者血浆D-二聚体对此的敏感性更高,并且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能够更加准确反映患者体内的纤溶亢进状态及凝血系统激活情况。

8、 另外,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含量变化,与患者的病情、预后有着密切的关注,因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诊断中,可以将D-二聚体含量作为临床诊断指标,并且,该指标对于预防发生并发症也能够起到有效的参考价值3。 总而言之,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价值较高,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将其作为诊断指标。 参考文献 1 任敏,肖青.检测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在急性白血病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2009,37(6):1106-1107. 2 于颖,王志军.血浆D- 二聚体与恶性肿瘤的关系J.实用医技杂志,2009,13(21):3874-38

9、76. 3 刘亚军,王迪,赵国珍.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2009,31(7):858-859. 4 刘秀娥,杨林花,王宏伟.急性白血病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测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09,11(2):221-223. 5 李静,黎儒青,王昕.血小板活化对单采血小板制剂中VEGF、TGF-_1和PDGF含量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09(1):109. 6 胡建新,俞良瑛,熊智敏.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血小板CD62p检测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2008(11):143-146. 7 习杰英,刘娟,郭桂丽. 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白血病合并DIC诊治中的意义J.陕西肿瘤医学,2010,1(12):67-69. 8 陈君敏.急性白血病感染的治疗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9(30):12-14. 9 沈益民,吴德沛,朱明清,等.CD_(133)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34):1189. 10 田朝伟,黄少华,陈敏生,等.人源抗D-二聚体抗体的构建和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