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选购的误区_第1页
数码相机选购的误区_第2页
数码相机选购的误区_第3页
数码相机选购的误区_第4页
数码相机选购的误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大误区:像素越高越好这个是笔者看到很多网友经常要问的问题,而且是买数码相机就会问“你看是不是600万象素的机器比300万象素的好多了?”,“是不是800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很好呀?”等等。对于这个购买误区必须指出的是:按需购买,才是正路。以追求高象素为购买原则,买到的不一定就是一款好的数码相机。某些数码相机宣称该款产品的分辨率高达600万像素,而售价却相对低廉,这对于普通消费者的诱惑力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仔细研究该款相机的说明书,不难发现所谓的600万像素分辨率不过是通过硬件插值获得的,而实际的总像素不过330万,不用硬件插值的有效输出像素也不过300万左右。这个在富士的数码相机和一些国产数码相机

2、中表现最为明显。富士还好,插值以后照片还是能够接受。但是国产的呢,为了迎合一些不懂数码相机只知道盲目追求高象素的朋友的口味,也搞插值,由于没有核心技术,插值的效果根本无法接受。真正能够分得清插值象素、总像素、有效像素的区别的消费者在今天的市场上还并不多,当然要剖除那些经常跟数码相机打交道的消费者。这里主要是指没有对数码相机有过深入研究就想购买的消费者,某些数码相机生产商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个弱点,大肆x xx 某款相机的分辨率如何如何高,继而诱导消费者为其买帐。下面介绍一下正确的购买原则:根据需求选择您购买数码相机的最大非插值像素!从消费者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用户使用数码相机都是用来,然

3、后进行数码冲印。现在普遍使用的200万500万像素数已经能够满足日常需求了。其中200万以上像素是冲印照片最基本的要求,200万像素可以达到1600×1200的分辨率(这是最大分辨率,建议使用1280×960),按照一般300dpi 的标准来计算,210万像素就可以完美地输出5英寸的照片,而500万像素可以达到大约2580×1936的分辨率,能够完美地输出14英寸的照片。目前市场上炒的很热的800万,按照这个算法可以输出16英寸以上的照片了。但是凭心而论,您用的到吗?洗一张14寸的照片需要多少钱!?再说如果是在电脑上显示的话19寸的显示器也就显示到2048*153

4、6吧,那么大的照片您也要缩小的吧。不要说你买800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就是为了把800万象素的照片缩小到300万象素来看,如果这样500万象素都足够了。一样的价格,但是象素差100万,选什么?到2004上半年,市场上普及机型出现了300万和400万有效像素并存的局面,到底该不该为这100万像素支出差价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不过考虑到400万象素已经是消费级数码相机的入门主流方向,而且拍摄分辨率越高,拍摄与保存影像的灵活性就越大,故笔者倾向选择400万的产品。而高端机型通常为500万到800万像素产品,这样的产品适合摄影爱好者使用。至于富士使用的SuperCCD ,消费者在选购时应该注意的是其实际

5、拍摄效果不可能拥有等同最大输出像素具有的画质(600万输出品质接近传统CCD 的400万象素效果,千万不要希望插值效果可以跟真正600万象素的数码相机比!)。第二大误区:CCD 和CMOS 感光器件没有什么区别CCD 和CMOS 感光器件的价格、成像质量有很大差别如今的数码相机感光器组件主要有两种,一是CMOS ,制造成本低但图像效果不算太好,另一种是CCD ,价格要比CMOS 的高,但在同像素值下成像效果要比CMOS 好。(高端CMOS 感光器件,不在消费类数码相机讨论范畴)另外,目前市场上的CCD 也分为两种。一种为RGB 原色CCD ,一种是CYMG 补色CCD 。两者都有不同优点,如果

6、只是使用屏幕看相片,则使用原色CCD 的数码相机应该是比较好,因为一般屏幕是用色光RGB 模式色彩表现;如果使用者常常需要将档案输出成照片或是从事印刷输出,那么使用补色CCD 是比较适当。目前大部分原色CCD 都是使用SONY Super HAD CCD ,还有富士独家的超级CCD (SuperCCD ),其中富士的超级CCD 是以45°角的方式排列CCD 上的感光组件,因此在像素上感觉会比较多,但实际像素并非如此。因此在购买富士的数码相机时,要注意一下实际CCD 的像素,别被数字骗了。消费级数码相机,笔者建议消费者还是购买使用CCD 感光器件的吧,这个领域C CD 优势非常明显。目

7、前市场上销售的数码相机大多使用了索尼公司生产的CCD ,如索尼、佳能、奥林巴斯等等;松下使用自产CCD 。富士的大多数产品也是使用自产的SUPER CCD 。就家用机型来说CCD 的个体差异近乎微妙,不必强求,在这三个参数中消费者应该主要关注C CD 的有效像素。第三大误区:认清相机中的变焦功能现在市场上的数码相机都有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两种功能。焦距反映可拍摄景物的距离远近。数码相机的变焦公式为:变焦=光学变焦×数码变焦。光学变焦是依*光学镜头结构来实现变焦,变焦方式与35mm 相机差不多,就是通过摄像头的镜片移动来放大与缩小需要拍摄的景物,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再不

8、损失画质的前提下)。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以3倍光学变焦为主,也有2倍或4倍的。数码变焦的放大方式是把原来CCD 感应器上的一部分像素放大到整个画面,所以放大后的效果就不是很“真实”。有的相机标有高倍变焦,购买者还是要弄清它的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各多少,数码变焦没有实际意义,不必过高要求。举个例子说明,SONY 的F717是5倍的光学变焦*2倍的数字变焦总共是10倍变焦。但是F717只有5倍光学变焦,其他的是*处理芯片运算放大的!用带有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我们可以通过焦距调节拍摄出远处放大的景物,并能拥有很清晰的照片。对于目前数码相机而言,拥有同样分辨率的CCD ,如果一款变焦相机和一款定焦(一般

9、只有数码变焦)相机相比,它们从价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对于高像素的数码相机来说一般都要拥有3×以上的变焦功能,如果经常拍摄一些远端景物,我们还可以选择6×光学变焦功能的数码相机,这样拍摄画面会更加完美。限于CCD 的尺寸,数码相机通常采用10倍以内的光学变焦镜头,部分特殊产品甚至采用拥有12倍左右光学变焦能力的镜头(目前市场上光学变焦12倍的只有松下的FZ10),且变焦后不会对影像质量造成明显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时候厂家销售时都会宣传拥有“10倍”、“14倍”变焦能力,这是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相乘以后得到的所谓能力,数码变焦对影像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选购时应只以镜头的

10、光学变焦能力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现在各个品牌的数码相机还将镜头作为自己的卖点,如索尼使用“蔡司标准”镜头、松下使用莱卡镜头、佳能使用自产佳能原厂镜头、尼康使用自产尼克尔镜头、富士使用自产富士龙镜头等等,在普及型数码相机中采用的镜头差距不十分明显,但在家用准专业级数码相机的选购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选择。第四大误区:光学防抖电子防抖消费级家用机通常体积小巧,而一般大部分用户在外出旅行时也不会随身携带三脚架,在手持拍摄中难免会有微小的晃动动,在光照条件不佳特别是长焦端拍摄的情况下,极易引起画面模糊。为此防抖功能渐渐变成了家用数码相机的标配。“非防抖不买”也成为了很多消费者的购买口号,那么

11、,在购买时有多少人了解光学防抖和电子防抖的区别所在呢?镜头防抖是通过镜头组件的位移来抵消抖动照成的不良影响。采用这项技术的镜头内部镜片依靠磁力悬浮,当镜头内部的陀螺仪侦测到微小的晃动时,立即会将信号传输至微处理器,在计算出位移量后,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对镜片组按抖动相反方向移动,从而避免了抖动引起的影像模糊问题。镜头防抖的在长焦端拍摄时效果相当显著,此外用户在拍摄过程中还可以在保持影像清晰的情况下,提高2至3档快门速度。CCD 防抖是另一种光学防抖技术,采用该技术的数码相机感光器被固定在一个可移动的支架上,当加速传感器探测到相机抖动时,会将抖动速度和位移量等信息发送至微处理器,处理器会立刻根据厂商

12、预设的相关程序,来控制CCD 的位移以抵消抖动,从而降低了影像模糊问题。对于单反相机而言,无论搭配那一款镜头都可以实现光学防抖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镜头购买开支。此外不少低端机型也具备了电子防抖功能,厂商宣称这项功能同样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抖效果,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一些机型通过高ISO 感光度来提升快门速度,来达到防抖的目的。文章之前提到过,家用机的感光器由于尺寸的限制,在高ISO 状态下噪点非常明显,这种以牺牲图像质量来达到防抖目的功能显然并不实用。而另外一些机型通过自动连拍多张照片,再通过自动对比将拍摄最清晰的照片保留下来,这种方式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防抖的目的,但其带来的快门时滞问题是

13、许多用户难以忍受的。因此对于非专业家庭用户,选购一部带有光学防抖功能的数码相机还是很有必要的。第五大误区:盲目追求数码相机的摄像功能现在的数码产品越做越先进,数码相机已经具有了摄像功能,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数码像机时也喜欢购买能摄像的产品,想做到一机两用,既可以用来拍照,也可以用来摄像。这种想法被厂商利用就出现了现在大多数数码相机都带的摄像功能,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一机两用可以说是当前数码相机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当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达到完美的两机合一,许多产品只是在CCD 像素数这一方面达到了要求,不同型号的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影象质量也不一样,有好有坏,但再好也无法跟真正的数码摄象机相比,所以

14、说它们的摄像效果还是无法与真正的数码摄象机抗衡的。消费者一定要明白现在的数码相机的拍摄的都是MPEG4格式的影象,都是*一帧一帧的图象拼起来的,目前最好的数码相机也只能实现30帧/秒,但是图象只能实现640*480的水平,跟数码摄象机根本没的比。所以一般消费者就不要过分考虑数码相机当数码摄象机用了。因为就算厂商不会放弃其中一块市场,把他们结合起来出售的。象网E 拍类的产品也是,它的摄像功能也是MPEG4格式的,不是真正的影片格式。第六大误区:盲目相信品牌效应购买数码相机时,很多人会考虑什么牌子的机器好,随后就认准这个品牌的产品购买,却忘了考察它好在哪里、与其他品牌同档次的产品又有何差异。最终可

15、能落得个“名牌不实用”的情况,笔者经常可以听到“买索尼有面子,拿出去很拉风”这样的言论。其实数码相机的品牌信誉度固然很重要,但是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在购买前应该对各厂商的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多看资料,多去现场试一下机器,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适用才是最好”!买数码相机不仅是为了面子问题呀。现在国内市场上的数码相机厂商非常多,索尼、佳能、奥林巴斯、尼康、柯达、柯美、富士、松下、三星、等产品质量都相当不错,功能方面各有所长。每个厂商的产品都有自己的特色。根据自身需要选对了机型,就可以为家居、旅行、工作等带来无尽的乐趣,而盲目的追求品牌效应是不实际的,一个品牌好并不代表它所有的机型都好,您说是吧?

16、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符合自己胃口的数码相机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说需要自动功能多,那么有可能尼康的几款机器适合你,喜欢手动丰富的那么佳能的有几款适合的,MM 选数码相机有可能需要外观小巧的等等,都要根据实际出发,盲目看品牌害处很大。 第七大误区:盲目追求技术参数一些年轻的消费者对新事物感兴趣,对新技术非常发烧。往往在论坛上就一些数码相机的参数问题争论不休。其实,有些参数对消费者来说是很关键的,例如CCD 的尺寸、光学变焦倍数等等。但是,有些参数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意义并不是很大,例如最大拍摄时间、采用什么样的CCD ,使用什么样的镜头,镜头马达是什么的,这些数值对于主流消费级数码相机来说没有实际意义,

17、不象使用单反类的产品,一点技术进步都是一个标志。作为家庭数码相机爱好者,一定要记住这些技术参数只是选购时的参考,千万不要花过多的精力去追求某某参数,这些时间不如多去考察一下市场,了解行情,避免被JS 算计。因为一般的家用数码相机的性能参数之间差别并不大,这些微小的技术差别在最终完成的作品上是可以忽略的,对影像造成的影响是肉眼无法分辨出来的,所以你既然你是为了一般用途,那么就不要对某些参数“耿耿于怀”,争论不休啦:)等你买了相机才发现,这些功能并没有用上几次,相反你还要为这些买单。第八大误区:被遗忘的角落-电池的类型与续航力使用电池的类型也是购买数码相机时需要弄明白的,一般来说,使用专用锂电池、

18、镍氢电池的数码相机不光能为使用者节省下大量金钱,还能大大延长拍摄时间。一般电池则不能重复充电,消费者必须不断购买才能保证正常使用,天长日久,这笔开支绝对不会是个小数目。目前市场上,数码相机几乎都是使用镊氢充电电池和智能锂电池2种类型。镊氢充电电池优点是价格相对便宜,使用时间较长,对使用环境要求比较宽松,如果电池没电还可以用5号碱性电池代替,经济实惠。不足是电池的记忆效应比智能锂电池大,不够环保,充电时间长。智能锂电池优点是充电时间短、重量相对镊氢充电电池来的轻些,并且很环保,几乎可以忽略记忆效应。这种类型的电池不足是价格较贵,兼容性不是很好。消费者购买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类型,就目前情况来看,

19、家庭使用建议还是镊氢充电电池,总体拥有成本较低,兼容性好。对数码相机要求轻巧的消费者来说,锂电池是个不错的选择。第九大误区:只有“蔡司”,“莱卡”才是“专业”镜头为了给消费者留下高深莫测的印象,某些生厂商往往会宣称自己的产品使用了蔡 司、尼科尔、铼卡、施耐德等专业镜头,对相机不太熟悉的消费者难免会信以为真,被他们 牵着鼻子走,直到上了当仍不会醒悟。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少见,对数码相机不太了解而又想尽快实现数码相机梦的消费 者往往是常见的“受害者” 。我们不能说“蔡司”“莱卡”不好,但是“蔡司”“莱卡”不 、 、 一定就全是好镜头吧? 总的来看,数码影像产业最著名的光学镜头生产商不外乎卡尔?蔡司、

20、尼科尔、莱 卡、施耐德四家,蔡司、莱卡一般应用于专业领域的相机、太空成像等用途,尼科尔、施耐 德则多应用于专业数码、单反等领域。所采用的镜头均会被打上醒目的标记,并且在说明书 上详细标明,消费者到互联网上查询一下也能够轻易查到。 比如说 SONY 和 PANASONIC 一般都说自己使用的是“蔡司”“莱卡”镜头,其实大 、 家不要过分迷信。因为这些镜头也是“蔡司”“莱卡”授权他们生产的,不一定真正出自原 、 厂。 就这 2 个问题笔者说说自己的建议: 新品的宣传肯定很多,有些消费者禁不住诱惑就买入了,不仅 1 个月后肯定降价,而 且新机没有承受市场的检验,有可能一些 BUG 没有被发现,导致不

21、良后果。这里笔者不便 点名说出某某品牌的问题,但是一些存储卡错误导致数码相机被招回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一般来说新品数码相机上市时价格必然难以接受,多数消费者都持币观望,在上市 1 个月后会进行第一次降价来宣传,在上市 3 个月后会进行第二次降价来促销打开市场,上 市 6 个月左右会进行第三次降价抢占市场份额,在进行第三次降价后就意味着这款数码相 机进入成熟期,这时价格也逐渐平稳,再过半年大概也就快停产了,一款数码相机的生命周 期不会超过 2 年,也就是说 2 年内一般都会停产。 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时应该在上市 6 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拿下比较划算,这样的数码相机 既不显得过时价格也算公道,当然降价的

22、幅度就因品牌而异了。 第十大误区:轻视随机附带软件的作用 “重硬件,轻软件”这也许是中国用户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毫无疑问 是错的。数码相机在拍摄之后往往需要使用它自带的软件进行一些处理,这样可以起到 锦上添花的效果。各个品牌的数码相机往往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软件对作品进行一些优 化,而使用其它软件则相对效果会差一些,同时这些软件如果不是随机相配的话,另行 购买往往会很贵。因此用户在注重硬件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随机附带软件的情况,千万 不要不把它当回事。 第十一大误区:忽视操作的便捷性 “以人为本”这句广告语,我想大多数的用户都应该很熟悉了!现在这个要求几乎 已经成为了对很多商品的要求了。尤

23、其是数码相机,如果操作非常繁琐的话,那么可能 错过许多精彩的瞬间。 因此用户在选择数码相机时绝不能忽视操作上的便捷性。尤其是普通的用户,方便 才是最重要的,对焦、测光,弄上半天才能够拍上一张照片那是摄影家的事,而又有多 少人是摄影家呢? 第十二大误区:以为附加的功能越多越好 目前绝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除了有基础的拍摄功能之外,往往还有许多附件的功能。 比如有视频输出的功能,有自拍和连拍的功能,有多个预览功能等等。那么这些功能是 不是对于相机来说是越多越好呢? 我想肯定不是这样。毫无疑问,这些功能是绝不会白给的,用户肯定要为这些附加 功能多花一些银子,更何况多一个无用的功能反而增加了出故障的概率。因

24、此用户绝不 要贪图附加功能越多越好。 比如对于普通用户,快速的连拍功能肯定是用不着的,除了专业摄影师和摄影记者 谁会有在一秒钟内拍几张照片的需要。还有一些数码相机带有视频输出的功能,用户可 以用它来做数码摄影头, 这对于普通的低端产品还好, 可以花比较少的钱实现一物多用, 但是如果是高端的产品,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了。因为目前一个数码摄影头才 3、4 百元, 用一个 7、8 千元,甚至是上万元的产品来做数码摄影头的话真是杀鸡用牛刀,更何况 还可能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得不偿失。 因此对于产品的附加功能,一定要合理选择,绝不是越多越好。 第十三误区:买数码相机就要一步到位 首先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接下来

25、消费就方便多了。作为消费者的你首先要考虑对 自己选购数码相机的定位是什么,预算多少,避免投资浪费和重复投资。 “一步到位”的思 想是非常不可取。 一般按价格来分:2500 元以下为家用入门普及型,2500 元4000 元为家用主流 型,4000 元6000 元为家用准专业级,6000 元以上就属家用发烧级了。如果你对价格不 敏感但对性能很有追求,可以直接考虑 6000 元以上的产品;如果你没有太多预算又要体验 数码摄影带来的乐趣建议购买 2500 元以下的数码相机,它完全可以满足你捕捉日常生活精 彩的需要;如果你是个比较挑剔的人,不想投资太多又想拥有较好的性能来练习摄影技术, 那就只能睁大眼睛寻找所谓的高性价比数码相机了。 有很多消费者反映怎么没有一部 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