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茂铁对柴油的助燃和消烟作用实验报告_第1页
二茂铁对柴油的助燃和消烟作用实验报告_第2页
二茂铁对柴油的助燃和消烟作用实验报告_第3页
二茂铁对柴油的助燃和消烟作用实验报告_第4页
二茂铁对柴油的助燃和消烟作用实验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化学(师范) 班 级 12化教五班 课程名称 化学综合实验 实验项目 二茂铁对柴油的助燃和消烟作用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 实验时间 2016 年 4 月 21 日实验指导老师 何广平老师 实验评分 二茂铁对柴油的助燃和消烟作用一、前言1实验目的(1)了解二茂铁的应用,特别是作为一种优良的燃料助燃催化剂,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环保价值。(2)掌握利用氧弹卡计测量油品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的操作技术,应用CACE系统评价油品的燃烧效率。(3)学会评价自制的二茂铁对柴油的助燃和消烟作用。2 实验意义本实验用自制的二茂铁作为添加剂,利用氧弹量热计测定

2、燃油在是否有添加剂存在下的燃烧热。了解和比较添加二茂铁对柴油燃烧效率和速率的影响以及二茂铁的节能助燃效应。同时,学习和掌握甲醛法和盐酸蔡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SO2和NO2气体的浓度,并应用于柴油燃烧后尾气成分的测定。13 文献综述与总结二茂铁(C5H5)2Fe是一种具有芳香族性质的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在常温下为橙黄色针状或粉末状结晶物,具有类似樟脑的气味,熔点173174,沸点249,不溶于水,而溶于甲醇、乙醇、乙醚、苯、汽油、煤油、柴油等有机溶剂,具有高度热稳定性和耐辐射性,加热到470也不分解。在化学性质上,二茂铁与芳香族化合物相似,不易发生加成反应,容易发生取代反应。自20世纪50年

3、代人类首次成功合成二茂铁以来,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得到广泛地研究。文献报道二茂铁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归纳起来可分为化学合成法和电化学合成法。电化学法电耗高,不适合电力紧张、电价高的地区,且电化学法难以得到高纯度产品。在化学合成法中有醇钠法、乙二胺法、相转移催化合成法、二甲基亚矾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其中醇钠法、二甲基亚矾法工艺简单,对环境污染少,具有实际生产意义。醇钠法又有甲醇钠法和乙醇钠法,成本较低,但要求无水操作。甲醇钠法毒性较大,而乙醇钠法安全无毒,操作环境好。二甲基亚飒法没有无水要求,操作方便,生产安全,毒性小,但生产成本较醇钠法高。二茂铁有多种用途,其主要用途是作燃料助燃

4、剂。二茂铁添加到固体燃料、液体燃料中,可以起到明显的消烟、助燃和节省燃料的作用。尤其是添加到燃烧时会产生大量黑烟的烃类中,其效果尤为显著。二茂铁对芳烃燃烧时的消烟作用最好,其次为烯烃、环烷烃、烷烃。二茂铁还可用于提高汽油辛烷值,可代替四乙基铅制得无铅汽油。由于二茂铁的这种助燃、消烟作用,可以起到提高发动机功率、节能和减少大气污染的效果,它是一种优良的环保、节能产品。此外,二茂铁及其衍生物还可以用作紫外线吸收剂、热稳定剂和光稳定剂,在医药和其它领域也得到独特应用。我们以前曾对二甲基亚矾法制二茂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改进,前人实验曾有对乙醇钠法合成二茂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为工业生产提

5、供最佳的合成路线和工艺条件,并对二茂铁添加到柴油中的助燃消烟作用进行了初步的考察。目前,二茂铁衍生物多达数百种。二茂铁及其衍生物最广泛的用途是作为催化剂,如不对称催化、羟醛缩合、烯烃常压氢化、芳酮硅烷化等。二茂铁及其衍生物还可以作为燃料油添加剂。二茂铁添加到固体燃料、液体燃料中,可以起到明显的消烟、助燃和节省燃料的作用。尤其是添加到燃烧时会产生大量黑烟的烃类中,其效果尤为显著。二茂铁对芳烃燃烧时的消烟作用最好,其次为烯烃、环烷烃、烷烃。二茂铁还可用于提高汽油辛烷值,可代替四乙基铅制得无铅汽油。由于二茂铁的这种助燃、消烟作用,可以起到提高发动机功率、节能和减少大气污染的效果,它是一种优良的环保、

6、节能产品。二、实验部分1实验原理 (1)燃烧热测量原理利用氧弹卡计测量柴油燃烧产生的热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样品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促使卡计本身及其周围的介质(本实验用水)温度升高,测量介质燃烧前后温度的变化,就可以求算出该样品的恒容燃烧热,在量热计与环境没有热交换的情况下,其关系式为:m样QV=W(卡+水)T-m点火丝Q点火丝式中,m样样品的质量,g;Qv样品的恒容燃烧热,J/g;W(卡+水)氧弹卡计和周围介质的热当量,J/K,它表示卡计和水每升高1K所需要吸收的热量;W(卡+水)= 14541.35(J/K);m点火丝点火丝的质量,g;Q点火丝点火丝(铁丝)在恒容条件下燃烧放出热量,Q点火丝

7、=6694.4 J/g;T燃烧过程中温度的升高值,可利用CACE系统追踪燃烧过程中T,经过雷诺作图法或计算法可校正由于系统热漏等原因产生的T的测量偏差。通过上述公式可计算分别测量柴油和在柴油中加入二茂铁后柴油燃烧放出的热量的燃烧值,即可研究二茂铁作为柴油燃烧的添加剂对柴油燃烧效率的影响规律。本实验以T/m(单位重量柴油燃烧引起温度变化值)研究添加剂对柴油燃烧效率的影响规律。(2)完全燃烧条件下二茂铁对燃油燃烧效率及燃烧速率的影响作为柴油燃烧的添加剂,二茂铁在实验条件下其本身并不燃烧,而是起到催化助燃作用。根据上面的实验原理与方法,在柴油完全燃烧的条件下,测量柴油在加入二茂铁和未加入二茂铁时燃烧

8、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通过T/m(单位重量柴油燃烧引起温度变化值)以及T/t(即单位时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即可研究二茂铁作为添加剂对柴油燃烧的效率和速率的影响规律。(3)不完全燃烧条件下二茂铁对燃油燃烧效率及燃烧速率的影响根据上面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对于不完全燃烧条件下二茂铁对柴油燃烧的影响可从燃烧速率(T/t),燃烧效率(T/m)以及燃烧后炭渣的重量和尾气成分的变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尾气可以通过氧弹装置中的排气孔收集,利用有关的分析方法进行尾气的定性和定量测定。以寻找二茂铁与柴油量的最佳配比,从而了解二茂铁作为柴油燃烧过程中的添加剂其环保价值和经济价值。 (4)燃油燃烧尾气成分的测定原理实

9、验中选择SO2和NO2气体作为燃烧尾气成分中的被测气体,以此研究添加剂对燃油燃烧尾气成分的影响,并以每克柴油燃烧放出的SO2和NO2的量(mol/g)表示燃烧尾气的排放结果。SO2气体的测定原理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4可用于测定尾气中SO2气体的浓度。SO2气体被甲醛缓冲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羟基甲磺酸加成化合物,在样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使加成化合物分解,释放出的二氧化硫与盐酸副玫瑰苯胺、甲醛作用,生成紫红色化合物,可在577 nm处进行测定。此方法的主要干扰物为氮氧化物、臭氧和某些重金属。加入胺磺酸钠可消除氮氧化物干扰。采样后放置一段时间。臭氧可自行分解,磷酸及环己二胺

10、四乙酸二钠盐可消除或减少某些金属离子干扰。此方法适宜的浓度范围为0.0031.07 mg/m3,最低检出限为0.2 mg/L。通过氧弹排气孔将柴油燃烧后的尾气收集到装有甲醛缓冲吸收液的无色多孔玻板吸收瓶中,利用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燃烧尾气中SO2气体的量,以每克柴油放出二氧化硫气体的量表示SO2的排放量(mol/g)。NO2气体测定原理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5可用于测定尾气中的NO2气体浓度。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与吸收液中的氨基磺酸钠进行重氮反应,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作用,生成粉红色的偶氮染料,可在波长540 nm处进行测定。此方法的主要干扰物为臭氧,对二氧化氮

11、的测定产生负干扰。采样时在吸收瓶入口处接1520 cm长的硅胶管,即可将臭氧浓度降低到不干扰二氧化氮的测定水平。此方法的检出限为0.12mg/L。通过氧弹排气孔将柴油燃烧后的尾气收集到装有NO2气体吸收液的棕色多孔玻板吸收瓶中,利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尾气中的NO2气体量,以每克柴油放出的二氧化氮气体量表示NO2的排放量(mol/g)。2仪器与药品(1)主要仪器氧弹式量热装置、紫外分光光度计、数显温差测量仪、贝克曼温度计、电子天平、万用电表、烧杯、量筒、比色管、移液管、容量瓶、玻板吸收瓶。(2)主要试剂二茂铁、柴油、高压氧气瓶、二氧化硫标准吸收液(甲醛缓冲吸收液)、盐酸副玫瑰苯胺(PRA

12、)0.05%、氨磺酸钠0.06%、氢氧化钠(1.5mol/L)、二氧化氮显色液、亚硝酸钠标准使用液(2.5g/mL)、二氧化硫标准使用液(1g/mL)。3实验步骤 (1)不完全燃烧条件下二茂铁对柴油燃烧燃值和燃烧速率的影响充氧压力:0.9MPa。 称取柴油1.0克,测量柴油燃烧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经雷诺作图法求取T; 称取柴油1.0克,加入二茂铁(自合成样品或标准试剂样品),使柴油中二茂铁含量 1.0%;,测量柴油燃烧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经雷诺作图法求取T; 通过T,分别计算柴油和添加了二茂铁柴油的恒容燃烧值QV、QV/g或T/g;并仔细观察坩埚灰渣情况和排出气体气味,称量灰渣重量.

13、通过燃烧反应曲线,燃烧时温度上升的速率和T,求取T/t.g比较不同配比的柴油其燃烧速率的差异. 分别测定柴油和添加了二茂铁柴油燃烧后尾气排放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含量.以微克(SO2;NO2)/g(柴油)表示测定结果。(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需分别收集和测定) (2)二氧化硫气体的测定实验步骤 二氧化硫标准曲线的绘制 i.取12支10 ml具塞比色管,分A、B两组,分别对应编号,A组按下表配制标准系列浓度溶液:表1 二氧化硫标准系列(标准液浓度1.00g/mL)管号012345二氧化硫标准液/(mL)00.501.002.005.008.00二氧化硫吸收液/(甲醛吸收液)10.009.509.00

14、8.005.002.00二氧化硫含量/(g)00.501.002.005.008.00二氧化硫含量/(g/mL)00.050.100.200.500.80 ii. B管组各管中分别加入0.05% PRA(盐酸副玫瑰苯胺,显色剂)使用液1ml。 iii.A管组分别加入0.06%胺磺酸钠溶液0.5ml(用于屏蔽溶液中氮氧化物对测定的干扰),1.5mol/L氢氧化钠0.5mL,混匀。 iv.迅速分别将A组逐管中溶液全部倒入对应编号并已装有PRA使用液的B管中。立即具塞摇匀后显色5min后,以水为参比溶液,在577nm处测定样品中二氧化硫含量。 v.将扣除空白试样的吸光度与二氧化硫含量作图,可得二氧化

15、硫标准曲线。 样品测定 将4.00mL二氧化硫吸收液(甲醛吸收液)放入吸收瓶中,用于吸收氧弹中的燃烧尾气。然后将吸收瓶中的样品全部移入10ml比色管中,用少量二氧化硫吸收液(甲醛吸收液)洗涤吸收管,倒入比色管中,并用吸收液稀释至5.0ml标线. 加入0.060%胺磺酸钠0.5mL,摇匀。放置10min,以除去氮氧化物干扰,加入1.50mL/mol氢氧化钠0.5mL,混匀。再将此管中溶液倒入已装入PRA使用液1mL的比色管中,具塞摇匀,室温下显色5min,在577nm处测定所测样品消光值。根据消光值通过二氧化硫标准曲线查得相应二氧化硫浓度,根据所测样品总体积计算排放的二氧化硫总量,以每克柴油放出

16、二氧化硫的微克数衡量燃烧尾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3)二氧化氮气体的测定方法-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二氧化氮标准曲线的绘制 i.取六支10ml具塞比色管,按下表配置成亚硝酸钠标准溶液系列表2 二氧化氮标准系列(标准液浓度2.50g/mL)管号012345亚硝酸钠标准液/(mL)00.400.801.201.602.00水/(mL)2.001.601.200.800.400显二氧化氮色液/(mL)8.008.008.008.008.008.00亚硝酸浓度/(g/mL)00.100.200.300.400.50 ii.将各管混合均匀,置于暗处中放置20min(室温低于20时显色40min以上)

17、后,用1cm比色皿,在波长540nm处,以水为参比液,测定其吸光度.iii.将扣除空白试样的吸光度与亚硝酸浓度作图,可得亚硝酸钠标准曲线. 样品测定将5.00mL二氧化氮显示液放入吸收瓶中,用于吸收氧弹中的燃烧尾气.然后将吸收瓶中的样品暗处放置20min(室温低于20时显色40min以上),用1cm比色皿,在波长540nm处,以水为参比液,测定其吸光度,将所测消光值在二氧化硫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二氧化硫浓度,根据所测样品总体积计算排放二氧化硫的总量,以每克柴油放出二氧化硫的微克数衡量尾气中二氧化氮的排放量。4实验现象与结果(1)实验现象表3 实验现象记录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不完全燃烧条件下二茂铁对

18、柴油燃烧燃值和燃烧速率的影响未添加二茂铁时,一定量的柴油燃烧后,有较多量的柴油留下,残渣为黑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添加二茂铁时,仍然有柴油燃烧剩余,但量明显少了,残渣为棕褐色,且量明显减少有刺激性气味。 二氧化硫气体的测定未添加二茂铁时,收集到的尾气量较多,溶液呈无色,加入显色剂后呈浅红色。添加二茂铁时,收集到的尾气量较少,溶液呈无色,加入显色剂后呈浅红色(颜色较未加二茂铁浅)。二氧化氮气体的测定未添加二茂铁时,收集到的尾气量较多,吸收液呈紫红色。添加二茂铁时,收集到的尾气量较少,吸收液呈浅紫红色。(2)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实验数据记录I.不完全燃烧条件下二茂铁对柴油燃烧值和燃烧速率的影响及尾

19、气成分测定表3 不完全燃烧条件下柴油燃烧热数据(无二茂铁,测定NO2)柴油质量m1:1.0091g 铁丝质量m3:0.0136g 铁丝残渣m4:0.092g 充氧压力:0.6MPa测量次数温度/测量次数温度/测量次数温度/测量次数温度/123.6471023.7801925.8372825.943223.6541124.2252025.8592925.946323.6571224.8322125.8793025.948423.6591325.2202225.8943125.950523.6611425.4762325.9073225.952623.6631525.6092425.9183325

20、.953723.6651625.7032525.9263425.954823.6651725.7592625.933923.6671825.8022725.938表4 不完全燃烧条件下柴油燃烧热数据(无二茂铁,测定SO2)柴油质量m1:1.0022g 铁丝质量m3:0.0137g 铁丝残渣m4:0.0035g 充氧压力:0.6MPa 测量次数温度/测量次数温度/测量次数温度/测量次数温度/123.7351023.8741925.8922826.008223.7391124.5272025.9202926.013323.7421225.0802125.9393026.016423.7451325

21、.4122225.9553126.020523.7481425.5872325.9683226.022623.7501525.7062425.9793326.025723.7531625.7632525.9893426.026823.7541725.8222625.996923.7571825.8632726.003表5 不完全燃烧条件下柴油燃烧热数据(加二茂铁,测定NO2)柴油质量m1:1.0031g 铁丝质量m3:0.0138g 铁丝残渣m4:0.0042g 充氧压力:0.6MPa 二茂铁质量m二茂铁:0.0136g测量次数温度/测量次数温度/测量次数温度/测量次数温度/123.71210

22、23.8811925.9832826.120223.7161124.3722026.0152926.125323.7191224.8722126.0413026.128423.7211325.2082226.0593126.131523.7241425.5112326.0753226.133623.7261525.6782426.0883326.136723.7291625.8032526.0993426.137823.7301725.8832626.107923.7321825.9452726.114表6 不完全燃烧条件下柴油燃烧热数据(加二茂铁,测定SO2)柴油质量m1:1.0007g 铁

23、丝质量m3:0.0142g 铁丝残渣m4:0.0063g 充氧压力:0.6MPa二茂铁质量m二茂铁:0.0112g测量次数温度/测量次数温度/测量次数温度/测量次数温度/123.7641024.8841926.0052826.082223.7681125.2862026.0232926.084323.7711225.5602126.0363026.086423.7731325.7102226.0483126.087523.7741425.8102326.0573226.088623.7761525.8782426.064723.7771625.9262526.070823.9181725.95

24、92626.075924.3741825.9842726.079实验数据处理A.不完全燃烧条件下二茂铁对柴油燃烧燃值及燃烧速率的影响:将每一次测定柴油燃烧过程的温度变化数据绘成“温度-时间”曲线,并用雷诺校正法求得柴油燃烧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差值T,根据公式计算不同配比柴油燃烧热。各次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经雷诺校正后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图1 无二茂铁助燃下柴油燃烧的雷诺校正曲线(吸收NO2)由图可知,T1=25.863-23.675=2.188=2.188K实验结果测得m样=1.0091gm点火丝=0.0136g-0.0092g=0.0044g又W卡计+水=14541.35J/K,Q点火丝=6694.

25、4J/g由m样Q v = W 卡计+水T - m点火丝Q点火丝 得Qv=(14541.35J/K×2.188K-0.0044g×6694.4 J/g)/1.0091g=31500.4J/g柴油燃烧效率:T1/m样=2.188K/1.0091g=2.168K/g柴油燃烧速率:T1/t=2.188K/6.5min =0.337K/min图2 无二茂铁助燃下柴油燃烧的雷诺校正曲线(吸收SO2)由图可知,T1=25.969-23.767=2.202=2.202K实验结果测得m样=1.0022gm点火丝=0.0137g-0.0035g=0.0102g又W卡计+水=14541.35J/

26、K,Q点火丝=6694.4J/g由m样Q v = W 卡计+水T - m点火丝Q点火丝 得Qv=(14541.35J/K×2.202K-0.0102g×6694.4 J/g)/1.0022g=31881.6J/g柴油燃烧效率:T1/m样=2.202K/1.0022g=2.197K/g柴油燃烧速率:T1/t=2.202K/9.5min =0.232K/min图3 有二茂铁助燃下柴油燃烧的雷诺校正曲线(吸收NO2)由图可知,T1=26.084-23.741=2.343=2.343K实验结果测得m样=1.0031gm点火丝=0.0138g-0.0042g=0.0096g又W卡计+

27、水=14541.35J/K,Q点火丝=6694.4J/g由m样Q v = W 卡计+水T - m点火丝Q点火丝 得Qv=(14541.35J/K×2.343K-0.0079g×6694.4 J/g)/1.0031g=33912.4J/g柴油燃烧效率:T1/m样=2.343K/1.0031g=2.336K/g柴油燃烧速率:T1/t=2.343K/10min =0.234K/min图4 有二茂铁助燃下柴油燃烧的雷诺校正曲线(吸收SO2)由图可知,T1=26.043-23.785=2.258=2.258K实验结果测得m样=1.0007gm点火丝=0.0142g-0.0063g=0

28、.0079g又W卡计+水=14541.35J/K,Q点火丝=6694.4J/g由m样Q v = W 卡计+水T - m点火丝Q点火丝 得Qv=(14541.35J/K×2.258K-0.0079g×6694.4 J/g)/1.0007g=32758.6J/g柴油燃烧效率:T1/m样=2.258K/1.0007g=2.256K/g柴油燃烧速率:T1/t=2.258K/9.5min =0.237K/min整理得下表:表7 二茂铁-柴油混合体系不完全燃烧过程的燃烧效率和燃烧速率T/Kt/minQv/(J/mol)T/t(K/min)T/m/(K/g)吸收NO2柴油2.1886.5

29、31500.40.3372.168柴油(加二茂铁)2.3431033912.40.2342.336吸收SO2柴油2.2029.531881.60.2322.197柴油(加二茂铁)2.2589.532758.60.2372.256(2)燃烧过程SO2含量的测定:不同浓度梯度溶液的SO2浓度和相应测得的吸光度数据如下:表8 SO2浓度梯度溶液中吸光度随SO2含量变化表SO2含量(g/mL)00.050.10.20.50.8吸光度A0.0550.0670.0880.1030.2090.223二氧化硫含量标准曲线拟合得到的SO2标准曲线方程为:y = 0.22665x + 0.06184,其中R2 =

30、 0.93778,将不加入以及加二茂铁的柴油样品燃烧后二氧化硫的吸收液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取点计算得:表9 尾气中SO2量数据处理表样品吸光度ASO2含量/(g/mL)每克柴油燃烧放出的SO2量/(g/g)不加二茂铁0.0970.1551.083加二茂铁0.0690.03160.221(3)燃烧过程NO2含量的测定:不同浓度梯度溶液的NO2浓度和相应测得的吸光度数据如下:表10 NO2浓度梯度溶液中吸光度随NO2含量变化表亚硝酸浓度/(g/mL)00.100.200.300.400.50吸光度A-0.0580.0340.1300.2310.3250.406图6 二氧化氮含量标准曲线拟合得到NO

31、2含量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 = 0.939x - 0.0565,其中R2=0.99803,将不加入以及加二茂铁的柴油样品燃烧后二氧化氮的吸收液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取点如下表所示:表11 尾气中NO2量数据处理表样品吸光度ANO2含量/(g/mL)每克柴油燃烧放出的NO2量/(g/g)不加二茂铁(未稀释)2.1332.33211.555不加二茂铁(稀释25倍)0.0830.14918.457加二茂铁0.3680.4522.253分析:由于仪器问题,在做二氧化氮含量标准曲线时,第一组溶液的吸光度为-0.058(0),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将其舍去。由于不加二茂铁的样品的颜色过深,吸光度A为2.

32、133,远远吸光度超过了最佳测量0.1-0.8范围,导致实验误差偏大,所以对其进行稀释。由处理结果可得,二者计算结果相差较大,为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取稀释后的数据。3、 结果与讨论综合以上数据,可得下表:表12 实验结果汇总表T/KQv/(J/mol)T/t/(K/min)T/m/(K/g)每克柴油燃烧放出的SO2量/(g/g)每克柴油燃烧放出的NO2量/(g/g)吸收NO2柴油2.18831500.40.3372.168-18.457柴油(加二茂铁)2.34333912.40.2342.336-2.253吸收SO2柴油2.20231881.60.2322.1971.083-柴油(加二茂铁

33、)2.25832758.60.2372.2560.221-1. 根据表中第一组和第二组数据可知,添加二茂铁的柴油燃烧热增加,柴油燃烧效率也相应增加,但柴油速率效率降低,每克柴油燃烧放出的NO2的量明显减小,且碳渣明显减少;2. 根据表中第三组和第四组数据可知,添加二茂铁的柴油燃烧热增加,柴油燃烧效率也相应增加,柴油速率效率增加,每克柴油燃烧放出SO2的量相对减少,且碳渣明显减少;3. 由文献3可得,二茂铁对柴油有助燃消烟的作用,二茂铁作为柴油燃烧过程中的燃烧促进剂,不仅使柴油燃烧速率加快,同时也提高了燃烧效率,其燃烧尾气中的SO2和NO2气体含量以及碳渣质量都减少。(1)本次实验结果中第一组和第二组数据的柴油速率效率降低和理论结果有一定差距,造成这一结果的有两个可能:方法误差:实验当天时间紧,每一个样品只能做一次,没能检测结果的重现性好不好,所以数据可靠性不高;操作误差:首先,由于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