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困问题研究_第1页
中国贫困问题研究_第2页
中国贫困问题研究_第3页
中国贫困问题研究_第4页
中国贫困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贫困问题探讨主讲人:主讲人:吕永琪吕永琪目录1.贫困概念问题2.中国贫困标准 贫困是一个带有社会性、贫困是一个带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地域性内涵的概历史性和地域性内涵的概念念, ,中外学者一直力图给贫中外学者一直力图给贫困下一个与其时代的社会困下一个与其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相适应的定义经济背景相适应的定义, ,至至今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接受今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接受的界定的界定, ,但不容置疑的是贫但不容置疑的是贫困概念的界定是一个逐渐困概念的界定是一个逐渐由狭义的经济视角转变为由狭义的经济视角转变为广义的经济、社会、政治、广义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元视角的过程。文化等多元视角的过程。贫困贫困程度

2、内容相对贫困相对贫困绝对贫困绝对贫困狭义贫困狭义贫困广义贫困广义贫困朗特里和布思在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1901年撰文认为:年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贫困概念42021/4/2 绝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满足基个人和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

3、法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本的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 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一方面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一方面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贫困;另一方面指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高而产生的贫困;另一方面指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各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产生的贫困。 显然,显然,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与是与低收入低收入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更多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更多注重绝对贫

4、困问题;而当经济进入中高级阶段,则更多关重绝对贫困问题;而当经济进入中高级阶段,则更多关注的是相对贫困问题。注的是相对贫困问题。 就绝对贫困来说,根据贫困成因的不同,一般可以从就绝对贫困来说,根据贫困成因的不同,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界定贫困。两个角度来界定贫困。 一是一是“资源匮乏说资源匮乏说”。如英国学者奥本海默认为,。如英国学者奥本海默认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国;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家统计局农调总队(19901990)在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研究)在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研究中指出,中指出,“贫困一般指物质生活困难贫困一般指物质生活困

5、难他们缺乏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 二是二是“机会能力缺失说机会能力缺失说”。世界银行(。世界银行(19901990)将贫困界)将贫困界定为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阿玛蒂亚;阿玛蒂亚森(森(20012001)则认为,)则认为,“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总体而言,早期贫困研究更。总体而言,早期贫困研究更注重物质资源匮乏,后期则更强调发展能力的缺失注重物质资源匮乏,后期则更强调发展能力的缺失、 事实上,贫困是由多方面因

6、素引起的,其特征也表现事实上,贫困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其特征也表现在诸多方面,是一种在诸多方面,是一种“综合征综合征”。世界银行在世界。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发展报告2000200020012001中认为,贫困者具有三个动态特中认为,贫困者具有三个动态特征:征: 第一第一,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 第二第二,在一些关系自己命运的重大决策上没有发言权,在一些关系自己命运的重大决策上没有发言权; 第三第三,易受到经济及其他冲击的影响,如疾病、粮食,易受到经济及其他冲击的影响,如疾病、粮食危机、经济萧条等(危机、经济萧条等(WoldbankWoldbank,20012001)

7、。)。 这说明,贫困不单纯是低收入的问题,还体现在发展这说明,贫困不单纯是低收入的问题,还体现在发展机会、社会平等和政治参与等诸多方面。机会、社会平等和政治参与等诸多方面。2 2中国的贫困标准中国的贫困标准(1 1)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农村贫困标准也在逐步提高。的农村贫困标准也在逐步提高。 从从19781978年到年到20052005年,中国的农村贫困标准从年,中国的农村贫困标准从100100元提高到元提高到683683元,增加了元,增加了5 58383倍。在这期间,农村贫困标

8、准相当倍。在这期间,农村贫困标准相当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 从从19781978年的年的74749 9下降到下降到20052005年的年的21210 0。 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是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是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在在19861986年年对全国对全国6 67 7万万户农村居民收支调查资料户农村居民收支调查资料进行计算后得出的。主要是采用以基本生存需求进行计算后得出的。主要是采用以基本生存需求为核心的生存绝对贫困概念作为计算农村贫困标为核心的生存绝对贫困概念作为计算农村贫困标准的基础。准的基础。 基本生存需求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

9、是满足最低基本生存需求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满足最低营养标准(营养标准(21002100大卡)的基本食物需求,另一部大卡)的基本食物需求,另一部分是最低限度的衣着、住房、交通、医疗及其他分是最低限度的衣着、住房、交通、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的非食品消费需求。前者为食物贫困线社会服务的非食品消费需求。前者为食物贫困线,后者为非食物贫困线,二者之和就是贫困标准,后者为非食物贫困线,二者之和就是贫困标准(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20002000)。)。 显然,中国现行的农村显然,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是根据贫困标准是根据2020年前的情况测年前的情况测算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

10、居民消费和福利算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居民消费和福利标准的变化,目前这一标准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标准的变化,目前这一标准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 首先,与国际通用的贫困标准相比,中国的贫困标准明首先,与国际通用的贫困标准相比,中国的贫困标准明显偏低。显偏低。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是以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是以19851985年年平价购买力即平价购买力即人均每天最低消费人均每天最低消费1 1美元美元(按国际可比价格计算),年(按国际可比价格计算),年收入低于收入低于375375美元美元即为贫困,而即为贫困,而20052005年年中国农村贫困标中国农村贫困标准是人均年收入准是人均年收入683683元

11、元,即人均每天,即人均每天1 19 9元元,仅是国际,仅是国际绝对贫困标准的绝对贫困标准的22222 2。 其次,贫困标准本身的问题。其次,贫困标准本身的问题。中国政府定义的贫困人口中国政府定义的贫困人口为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年贫困线的人口,该方法没有考虑为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年贫困线的人口,该方法没有考虑纯收入计算中纯收入计算中有形资产有形资产(如秸秆、生产工具等)的贡献(如秸秆、生产工具等)的贡献,也没有考虑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货币化。,也没有考虑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货币化。 因此,现行中国政府统计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相当保守因此,现行中国政府统计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相当保守,不能完全反映中国农村的实际贫

12、困状况。,不能完全反映中国农村的实际贫困状况。(2 2)存在争议的城市贫困)存在争议的城市贫困标准标准目前,中国还缺乏一个目前,中国还缺乏一个科学统一的城市贫困标准。各部门对科学统一的城市贫困标准。各部门对城市贫困人口的范围界定城市贫困人口的范围界定和理解具有较大差异。和理解具有较大差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把贫困人口看成是把贫困人口看成是失业下岗人员和离退休失业下岗人员和离退休职工职工(尤其是指原属国有企业的职工),(尤其是指原属国有企业的职工), 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将将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视为贫困人口,工会系统把贫困视为贫困人口,工会系统把贫困人口视为人口视为“

13、基层单位特困职工基层单位特困职工”。 统计部门统计部门一般把一般把收入分组中最低收入户组收入分组中最低收入户组的的5 5确定为贫困人口确定为贫困人口(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19971997)。)。 中国学术界对城市贫困标准的测算也存在争议。中国学术界对城市贫困标准的测算也存在争议。 任才方、陈晓杰任才方、陈晓杰(19951995)曾采用)曾采用比例比例法和法和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相结合相结合的方法,测算出的方法,测算出19941994年中国城镇居民的绝对贫困线为月人年中国城镇居民的绝对贫困线为月人均均120120元,年人均元,年人

14、均14401440元。元。 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19971997)采用)采用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和和维持生活维持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基本需求两种方法测算,得出两种方法测算,得出19951995年度中国城镇居民贫困线为年度中国城镇居民贫困线为月人均月人均150150元,年人均元,年人均18001800元。中国城市贫困研究课题组(元。中国城市贫困研究课题组(20012001)则把基本生活保障线看成为城市贫困线,并据此推算出)则把基本生活保障线看成为城市贫困线,并据此推算出20002000年年中中国城市贫困线为国城市贫困线为23102310元。元。 19991999年年9

15、9月国务院颁月国务院颁布了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条例,要求各地,要求各地方政府制定自己的贫困线标准方政府制定自己的贫困线标准,多数城市使用,多数城市使用“基本需求法基本需求法”测定各自的贫困测定各自的贫困线,其中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的影响:线,其中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城市的财政状况,一是城市的财政状况, 二是贫困线与其他社会救济之间的关系二是贫困线与其他社会救济之间的关系。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测算标准,各城市使用的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测算标准,各城市使用的方法均有所不同,所确定的低保标准更是相差悬方法均有所不同,所确定的低保标准更是相差悬殊。殊。 例如,例如,

16、20052005年年9 9月,在全国月,在全国3636个主要城市中,深圳个主要城市中,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宁波等城市低保标准均在、广州、北京、上海、宁波等城市低保标准均在300300元元人月或者以上,而乌鲁木齐、西宁、长春人月或者以上,而乌鲁木齐、西宁、长春、贵阳等城市不到、贵阳等城市不到180180元元人月。中国各地区城市人月。中国各地区城市平均低保标准和支出水平差别较大,且与其人均平均低保标准和支出水平差别较大,且与其人均生产总值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生产总值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地区经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平均低保标准和支出水平发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平均低保标准和支出水

17、平也就越高。也就越高。0100020003000中国贫困标准图表中国贫困标准图表年份年份人人均均收收入入1985 1990 2000 2004 2005 2008 2009 2010 2011中国206 300 625 668 683 106 119 127 230中国 20112011年年1111月月2929日宣布,进一日宣布,进一步大幅上调国家扶贫标准线,从步大幅上调国家扶贫标准线,从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升至元(元升至元(年不变价)。年不变价)。 此次的上调幅度为历史罕见,全国贫困人此次的上调幅度为历史罕见,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也由年的万人扩大至口数量和覆盖面也由年的

18、万人扩大至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区外)的近十分之一。 经过此次大幅上调,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名义国经过此次大幅上调,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名义国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世界银行年宣布,将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世界银行年宣布,将国际贫困标准从国际贫困标准从每天生活费美元提升至美元每天生活费美元提升至美元。 按照日人民币市场汇价美元兑人民币计算按照日人民币市场汇价美元兑人民币计算,中国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大致相当于每日美元。,中国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大致相当于每日美元。 分析人士表示,

19、如果考虑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上调,以及中分析人士表示,如果考虑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上调,以及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的继续动态提升,中国国家减贫行动更与世界国国家扶贫标准线的继续动态提升,中国国家减贫行动更与世界接轨并将超过国际名义基准。接轨并将超过国际名义基准。 个人观点个人观点1. 1.中国仍处于发展至中国,无论是贫困问题无中国仍处于发展至中国,无论是贫困问题无根本性解决还是教育问题死板僵硬,都是身处根本性解决还是教育问题死板僵硬,都是身处于发展的潮流,变更的趋势越来越好。于发展的潮流,变更的趋势越来越好。2. 2.我们既需要每个人的言论自由来促进国家更我们既需要每个人的言论自由来促进国家更加公正民主的发展也要避免愤世嫉俗不信任我加公正民主的发展也要避免愤世嫉俗不信任我们的国家。们的国家。3. 3.少年强则国强,事实上无论国家究竟是资源少年强则国强,事实上无论国家究竟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还是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