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讲_第1页
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讲_第2页
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讲_第3页
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讲_第4页
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讲一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二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三、等级观念三、等级观念四、发展过程四、发展过程五、实例分析五、实例分析陵墓建筑目录一.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释名释丧制 桑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思慕之地也 “墓,冢螢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周礼墓大夫 中国为宗法之邦,崇拜祖先,与风水有较大的关系,被历代皇帝注重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陵墓建筑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1. 1.侍奉意义:侍奉意义:“事死如事生事死如事生”-左传

2、,左传, 原为实供,后改为石五供,布局按前朝后寝原为实供,后改为石五供,布局按前朝后寝 设置(按活人看待)。设置(按活人看待)。 2.纪念意义:对死去的先帝的纪念,表达 思念之情。 石五供陵墓建筑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建筑与山水有机结合陵墓建筑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陵墓建筑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3.3.荫庇意义:风水上选择荫庇意义:风水上选择“吉地吉地”,不可选,不可选“凶凶 地地”。好的风水之地,恰为好的建筑生态环。好的风水之地,恰为好的建筑生态环 境,二者统一。境,二者统一。4.4.强化皇权:威严壮观强化皇权:威严壮观5.5.防盗:保持

3、永恒性,要求牢固,防止盗墓。防盗:保持永恒性,要求牢固,防止盗墓。6.6.持久性:建造时间较长,执政时即开始修建,持久性:建造时间较长,执政时即开始修建, 一直到死,人力物力惊人。一直到死,人力物力惊人。二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1.陵墓的组成 地上、地下 单体形制 2.陵墓的构成方式 中轴线的处理 建筑序列的处理 外部空间构成 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1.陵墓的组成 地上、地下 A.地上部分-供后人举行祭祀活动以 示尊崇或缅怀 B.地下部分-安置和埋葬死者的遗体和遗物 (仿效生前居住的状态)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举行祭祀活动的地上部分安置埋葬死者和遗物的地下

4、部分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单体形制 在清代陵寝建筑的经营实践中,“遵照典礼之 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的原则,不仅表现在各陵 寝的朝向、建筑群布局及空间序列展开层次均因 风水地形不同而各又所异,即便是单体建筑形制 的处理,也常由于因地制宜而呈现出差别.。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大红门陵门(长陵 ) 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祾恩门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裬恩殿二柱门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石五供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方城明楼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哑巴院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宝顶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

5、方式 2.陵墓的构成方式 中轴线的处理 陵寝是礼制性、纪念性很强的大规模建筑组 群。其中轴线的组织,对于建筑构图“居中为尊”传统观念的表现,对于建筑组群间布局中的序列效果,即通过谒陵路线上予人以富于戏剧性变化“连续的综合印象”或“知觉群”的程序安排,都具有决定意义。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泰陵的中轴线 建筑序列的处理 对陵寝建筑这样大规模的纪念性建筑组群,通 过中轴线加以组织,把典礼制度所需的各种不同式 样、规模的建筑形体,以准确的尺度,灵活而巧妙 地进行配置与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的空 间序列层次,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 紊而又富于戏剧性艺术力

6、地展开并不断深化,这在 清代陵寝建筑的实践中,也是哲匠们着力追求的目 标。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乾陵的神道序列 定陵的建筑序列外部空间构成 A.平面 B.高度 C.体势陵墓建筑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三、等级观念三、等级观念 1. 1.帝王陵墓帝王陵墓-称为称为“山山”、“陵陵”、“陵寝陵寝” 、 “万年吉地万年吉地”(重选址,重风水)(重选址,重风水) 规模宏伟,坚固耐久,构筑精美规模宏伟,坚固耐久,构筑精美 地下建筑称为地下建筑称为“方中方中”、“玄室玄室”、“幽宫幽宫”、 “地宫地宫” 高大厚实的高大厚实的“封土封土”称为称为“方上方上”、“宝顶宝顶”、 “

7、宝城宝城” 占地可达数百平方公里(陵园)占地可达数百平方公里(陵园) 建筑型制,用料,装修,色彩均有等级限制建筑型制,用料,装修,色彩均有等级限制陵墓建筑等级观念等级观念藩王坟平面帝陵平面陵墓建筑等级观念等级观念2.臣民墓-形式简单,规模有限,地下 建筑多为土坑 称为“土壙”(kuang)、“墓壙”、“墓穴”、“墓室” 其上垒成“土丘”,俗称“封土”,大者曰“冢”、“丘”, 一般称为“坟头” “寿地”、“幽宅”-坟域 归属性-一般不能共用,必葬入属于自己的墓地。 如:明十三陵(十三个皇帝) 清东陵、西陵(九座帝陵、六座后陵) 各自成一组 陵墓建筑等级观念等级观念四、发展演变过程四、发展演变过程

8、 1. 秦陵-以高为贵,以方为尊 345x350 x43(现存最古老的帝王陵墓) 2. 汉陵-帝王墓由此时称为“陵”;臣民为 “坟墓” 形成完善的规制,“封土”为方形,俗称“方上”, 地宫为“方中”(汉武帝陵,240 x240m) 形成帝陵建筑群 出现石像生-东汉起 东汉的规模相对减小,不如西汉的一半,提 倡薄葬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基河北满城一号西汉崖墓四川乐山汉代崖墓秦始皇陵总平面东汉墓表汉茂陵总平面图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汉茂陵远观秦始皇陵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3. 三国至隋 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盗墓严重,

9、主张 薄葬,陵墓规模缩小,地上不留痕迹-衰 落期 演变从早期的“不封不树”-春秋时期开 始地上“封土”-战国封土日益增大- 三国时期的“墓而不坟” 4. 隋唐陵 天下富足,厚葬盛行,追求高大,以方为贵。 以山为陵-如唐昭陵(唐太宗皇陵) 乾陵-神道4公里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乾陵平面图唐永泰公主墓乾陵总平面图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陵冢前的门阙乾陵陵冢由南远眺乾陵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5. 五代十国 分裂局面,经济实力大大削弱,不求高显,规 模小.6. 宋陵 规模似不大,地上建筑变化不大,重视墓室. 地下墓室工整,装修精致,出现陵区, 规模小。 宋有生前不营寿陵的定

10、制。 工期和经济的制约,形式相似,规模雷 同。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北宋永昭陵银川西夏皇陵银川西夏八号皇陵总平面示意河南禹县白沙一号宋幕北宋八陵分布图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西夏王陵永昭陵永定陵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 7.元陵 少数民族,四方征战,随死随葬,无处可寻,流沙覆盖。8.明陵 体系严整,时代特色鲜明(见明陵 分析)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9.清陵 A.关外三陵: 永陵-祖陵 福陵-东陵(沈阳郊区):努尔哈赤与皇后 昭陵-北陵(沈阳市内):皇太极与皇后 国家尚未统一,实力薄弱,因此就简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清永陵明楼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

11、展演变过程清永陵鸟瞰福陵圣德神功楼福陵隆恩门福陵明楼昭陵大红门昭陵隆恩殿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 B.清东陵:河北巩县 沿袭明十三陵的制度。共五座帝陵,以 顺治的清孝陵为中心,其余各帝陵多仿孝陵,只在规模上减小。各后陵,妃陵位于帝陵左右,规模小于帝陵。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裕陵琉璃门景陵双妃园景陵孝东陵方城明楼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清惠陵定东陵全景裕陵方城明楼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 C.清西陵:河北易县 共四座帝陵,其中慕陵(道光)简朴, 由于鸦片战争失利,割地赔款,以“羡慕”东 北祖陵“节俭”为由命名为慕陵。规模小,隆 恩殿为单檐歇山顶,不施彩绘,淡雅

12、,清新, 简朴的格调。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泰陵方城明楼泰陵隆恩殿泰陵神功圣德牌楼清西陵入口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过程慕陵隆恩殿昌西陵琉璃门昌陵鸟瞰五五、实例分析实例分析-明陵明陵1.明代陵墓的礼制特色 等级森严的陵墓制度,视为国家典章制度的 组成部分 共十八座帝坟:15 个皇帝陵(16位皇帝,有 一个陵失踪),明太祖为父母和三代祖建的 皇陵和祖陵,明世宗为父母建的显陵,一共 十八座帝坟。其中13个集中在北京昌平天寿 山群峰下,被称为明十三陵。陵墓建筑实例分析四种类型- A.初始型: B.创新型: C.逊制型: D.特例型:陵墓建筑实例分析明孝陵

13、总平面图陵墓建筑实例分析明孝陵鸟瞰明祖陵图明皇陵鸟瞰明皇陵总图陵墓建筑实例分析明代帝陵平面比较图明十三陵总平面图只有帝陵而无后陵殉葬:专制色彩陵墓建筑实例分析2.明陵的艺术成就 长陵祾恩殿66.65mx29.12m,12根金柱 高12.58m,金丝楠木,举世罕见 注重建筑组群与自然山水结合祾恩殿中的金丝楠木柱注重选址,看中风水的“形”与“势”对个体,局部,细节性的建筑空间构成 -重形对建筑组群布局及其远观效果 -重势 陵墓建筑实例分析大小,高低,远近,离合,主从,虚实, 动静,快慢-时空关系的转换,形与势的转换陵墓建筑实例分析 3.明十三陵分析 位于北京郊区昌平县,天然的两个阙(陵 区入口的两座小山),长陵为最早、最大的 陵-明成祖(未挖掘),明长陵的神道成 为陵区的神道明十三陵总平面图仿明孝陵规制以长陵为主,“陵制与山水相称”的规划思想神道,石象生,牌楼(中轴线正对天寿山主 峰),大红门(两小山之间,此点观两山高 低相同),石象生碑亭(四周有四个华表,扩大碑亭的尺度), 华表(擎天柱)祾恩门与祾恩殿方城明楼为正方形,方城同宝城宝顶联成整体陵墓建筑实例分析陵墓建筑实例分析定陵方城明楼定陵鸟瞰长陵鸟瞰长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