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传染病课程复习_第1页
病理学传染病课程复习_第2页
病理学传染病课程复习_第3页
病理学传染病课程复习_第4页
病理学传染病课程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五章 传染病知识框架重点内容第一节 结核病 掌握 结核病(tuberculosis)的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发展及结局;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 熟悉 肺外器官结核病:肠结核、肾结核、骨和关节等结核的病变特点;血液播散性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了解 结核病的发病机制。1概述11概念结核病是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以形成肉芽肿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 典型的结核肉芽肿(直径约01 mm):具有病理诊断价值。12基本病理变化的转化规律2肺结核病21原发性肺结核病(儿童型肺结核) 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特征是原发综合征形

2、成。X线:哑铃状阴影结核性胸膜炎:湿性结核性胸膜炎,干性结核性胸膜炎。22肺结核病血源播散所致病变 血道播散: 3肺外器官结核病 31肠结核病 (1)原发性肠结核病:肠原发综合征(少见),常发生于小儿。 (2)继发性肠结核病:继发于活动性空洞型肺结核(多见)。 病变部位:回盲部。 分型:溃疡型:多呈环形,腰带状溃疡(其长轴与肠腔长轴垂直),是由于细菌随肠壁环形淋巴管播散的结果。可合并肠腔狭窄。增生型:较少见。肠壁有大量结核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肠壁高度肥厚,肠腔狭窄,右下腹可触及包块,故需与肠癌相鉴别。 32骨结核分两型: (1)干酪坏死型:可见明显干酪样坏死和死骨形成。 冷脓肿:干酪样坏死

3、物液化后,在骨旁或其他部位形成无红、热、痛的脓肿。形成结核性冷脓肿。 (2)增生型:大量结核性肉芽组织伴干酪样坏死。脊柱结核最常见,多见于第10胸椎到第12腰椎。病变常造成脊柱塌陷形成后凸畸形。 33结核性脑膜炎 儿童多见,常为全身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第二节 伤 寒 掌握 伤寒(typhoid fever)的基本病变,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 其他器官组织病变;伤寒的并发症。 了解 伤寒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1基本病变伤寒肉芽肿 伤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坏死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肿:大量伤寒细胞聚集形成的结节状病灶。

4、具有病理诊断价值。 22肠道病变 221病变部位 回肠末端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222病变分期病程约45周。髓样肿胀期;溃疡期,溃疡呈椭圆形,其长轴与肠长轴平行;坏死期;愈合期。 223临床病理联系 稽留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白细胞减少,膈肌,腹直肌股内收肌疼痛。 23其他病变 23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病变 232皮肤玫瑰疹 233胆道及胆囊病变 少数病人可长期带菌 234横纹肌、心肌中毒性病变 3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肺炎。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掌握 急性细菌性痢疾、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 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 病因及发病机

5、制。 1病因及传播途径 11病因 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假膜性结肠炎。分为:福氏、宋内氏、鲍氏、志贺氏四群,由内毒素致病。 12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有时也可暴发流行,好发于儿童。 2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部位:直肠和乙状结肠最重其他段结肠 21急性细菌性痢疾 211急性卡他性炎 212假膜性炎 坏死肠黏膜组织+渗出纤维素+炎性细胞+红细胞形成假膜(灰白色或灰绿色)。 213形成大小不等、不规则地图状表浅溃疡。溃疡间为假膜。 214愈合 215并发症肠出血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22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多由急性痢疾转

6、变而来,以福氏菌感染多见。病变反复发作,新旧病变共存,纤维组织增:生,严重病例可导致肠腔狭窄。 2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儿童多见。起病急骤,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可出现中毒性休克死亡。多为福氏或宋内杆菌感染。肠道为卡他性结肠炎(滤泡性结肠炎)。第四节 性传播疾病 熟悉 尖锐湿疣、淋病、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及病理变化。 了解 AIDS的病因、传播途径。 1淋病(gonorrhea) 11病因 由淋球菌引起,发生在泌尿生殖系统的急性化脓性炎。 1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 13病变特点 脓性卡他性炎。 2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21病因 由HPV(主要是6、11型)

7、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累及生殖道鳞状上皮的良性赘生物。 2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目前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及原位PCR技术可协助本病诊断。 23病变特点 凹空细胞。 3梅毒(syphilis) 31病因 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32传播途径 主要为性行为传播,少数经直接接触或垂直传播。感染梅毒后第6周患者血清出现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及反应素有血清诊断价值。分先天性梅毒和后天性梅毒两种。 33基本病变(1)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小血管周围炎。此类病变见于各期梅毒,浆细胞恒定出现是病变特点之一。 (2)树胶肿,又称为梅毒瘤、梅毒肉芽肿。是梅毒的特征性病变,只出现在三期梅毒。大小不一、质韧而有

8、弹性的灰白色结节,如树胶一样。镜下结构相似于结核结节,中心为凝固性坏死。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较少,周围有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 34后天梅毒分期 期:硬性下疳形成。 期:全身皮肤黏膜广泛梅毒疹和全身性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 期:形成特征性树胶肿。病变严重而广泛破坏内脏器官。可引起梅毒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瘤等。左室异常肥大和扩张形成“牛心”。中枢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脊髓膜炎,可导致脊髓痨形成。梅毒性主动脉瘤破裂导致患者猝死。 35先天性梅毒 可导致死胎,患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及楔形门齿等。 4获得性免

9、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 41病因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42传播途径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为本病传染源。通过性行为,用污染针头做静脉注射,输血和血制品的应用,胎盘感染胎儿或通过接触方式感染婴儿。 43病理变化 431全身淋巴组织的变化 早期:淋巴结肿大,CD4+细胞进行性减少。 晚期:淋巴结结构消失,少数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残留。 432继发性感染肺孢子虫病,弓形虫感染等。 433恶性肿瘤 Kaposi肉瘤或淋巴瘤。链接 (1)结核菌素试验:皮肤注射旧结核菌素后可引起迟发超敏反应,用于以下几方面: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核病的辅助诊断;受试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试剂:旧结核菌素;结核杆菌纯蛋白衍生物。 方法:皮内注射法:4872h后观察局部硬结反应;多刺法试验:一般不作为诊断结核病用。 结果判定:硬结直径4mm(-);硬结直径510mm(+);硬结直径1120mm(+);硬结直径20mm(+)。 一般阳性只能说明有过结核杆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