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的传统工艺_第1页
阿胶的传统工艺_第2页
阿胶的传统工艺_第3页
阿胶的传统工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阿胶的传统工艺    阿胶远在东汉时期问世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其后历代本草均有对阿胶的阐述撰录。自清代以来,阿胶的生产工艺逐渐成熟,本草对其制备方法的描述也越来越全面。如清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二,清张志聪本草崇原,清末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及1935年前世界书局编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等均对阿胶制备方法有详细的类似的论述。中国药学大辞典载:“按古法,先取狼溪河水,以浸黑驴皮,后取阿井水以煎胶。考狼溪河发源于洪范泉,其性阳,阿井水发源于济水,其性阴,取其阴阳相配之意。煎炼四日,而后成胶。又“阿胶自山东东阿县,以黑驴皮,阿

2、井水煎之考阿井在东阿县城西,县志云:昔有猛虎居西山,爪刨地得泉,饮之久,化为人,后遂将此泉为井,然此水实为济水之源,其色绿,其性趋下;东阿城内又为狼溪河,其水为漯水之源,乃洪范九泉之水所汇归,其性甘温,故合此二水为最善;再按定,每年春季,选择纯黑无病之健驴,饲以狮耳山之草。饮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浸狼溪河内四、五日,刮毛涤垢,再漂泡数日,取阿井水用桑木柴火熬三昼夜,去滓滤清,再用银锅金铲,加参、蓍、归、芎、桔、桂、甘草等药汁,熬至成胶。其胶光洁味甘咸,气清香,此即真阿胶也。”真胶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    古法制备阿胶十分强调自然条件。清咸丰年间东阿镇制

3、胶作坊“邓氏树德堂”的阿胶,进宫治好了慈禧的血症,保住了龙胎,受到皇封。同治十年,皇帝载淳曾亲派一名四品钦差,前来东阿镇,购买纯黑健驴十二头,派人放牧于狮耳山上,饮狼溪河里的水,至冬宰杀取皮,依法煎胶,带回宫中,为皇宫受用。之后,朝廷每年都要派钦差前来东阿镇监制九天贡胶。可见古代制备阿胶对制胶用水质(狼溪河水)、制胶用设备(银锅金铲)、制胶用。火源(桑木柴火)、制胶用原料(啃狮耳山草、喝狼溪河水的驴之皮)等是非常讲究伪。    关于阿胶,在东阿镇一带尚有“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啃草,狼溪河里去喝水,永济桥上遛三遭,少岱山上打个滚,至冬宰杀取其皮

4、,制胶还得阴阳水”的民谣。    其实,这正是东阿业胶者用料考究、做工精良、注重质量的真实写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生产工艺逐步被改进。但许多传统的工艺要点对现代阿胶的生产及产品的质量控制仍有重要的意义。  一、阿胶的传统工艺方法  按古法,阿胶制作非常讲究,据东阿镇制胶老药工讲述,古法制胶,均取东阿镇当地的驴皮,浸泡在狼溪河内,再用狼溪河水制胶,去相距30多千米的古阿井担水,在近成胶时兑入胶中(作为引子),不敢任意更改。至晚清,阿井水渐变苦咸,并逐渐干涸,后因黄河水决口,阿井淤塞,阿胶的制作水源只有狼溪河水了。  

5、60; 一)原料处理    将驴皮于狼溪河长流水中浸泡,浸透,待皮质柔软后取出,用刀铲去腐肉、脂肪、筋膜及毛,洗刷去泥沙,然后切成23寸的方块洗净后,放入沸水锅中加碱掇洗,并不断翻动,至驴皮皱缩成卷时,捞出洗净供煎胶用。    此时应控制掇皮的时间和温度,否则驴皮掇之过度,会把驴皮中的胶质掇去,降低出胶率;如果掇得太轻,则驴皮中的杂质不能很好地去除,影响胶的质量。    (二)煎取胶汁    将已处理好的驴皮小块置于铜锅内或置于锅内,加水淹没过皮面,用文火加热,保持微沸12天

6、,倾出煎液。先后共煎3-5次,直至充分煎出胶质为度。        煎取胶汁时加水量应适当控制,加入水应以淹没过皮面为宜,提取时用直火加热,保持微沸,至充分煎出胶质为度。因是直火加热,锅中应有一层多孔的假底或竹篓,以免原料因锅底温度过高而焦化。煎胶所用的火力不宜太大,一般以保持锅内微沸即可。加热提取过程中应随时补充因蒸发所失去的水分,以免因水分不足而影响胶汁的煎出。为了把原料中的胶汁尽可能煎出,除保持温度和足够水分外,煎煮的时间也极为重要。煎煮的时间一般为848小时,先后反复煎煮35次,至煎出胶液中胶汁甚少为止。每次煎出胶汁,应趁热过

7、滤,否则冷却后因黏度较大而过滤困难。    (三)滤过澄清      合并各次所煎胶液,滤过除去沉淀及杂质。可先用细筛滤过,然后用丝棉滤过。并分次加入明矾适量,搅拌混匀,静置沉淀,再过滤。    胶液过滤并经澄清后,才能浓缩。由于胶汁黏度较大,其中所含杂质不易沉降,常常用沉降法或沉降、滤过二法合用。一般在胶液中加入适量的明矾(每100千克原料加入明矾6090克,甚至120克),经搅拌静置数小时,待细小杂质沉降后,分取上层澄清胶液,或用细筛或丝棉滤过后,再置锅中用文火进行浓缩。 

8、0;  (四)浓缩收胶    将澄清的胶汁置于铜锅中以文火加热浓缩,不断搅拌,防止焦化,至一定浓度时开始“提沫”,提至胶液不透纸时,加入规定的冰糖,熬至“挂珠”时加入豆油。加入豆油后,应进行“砸油”,至开始“吊猴”时加入黄酒,至“发锅”时“醒酒”,挑起“挂铲时收胶,将胶液倾入凝胶盘内,使之自然冷凝,即得“凝胶”。浓缩收胶,火力不宜过大,并不断搅拌,如有泡沫产生,应及时除去。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胶液的黏度也越来越大,这时应防止焦化。    经过滤处理的胶液浓缩至糖浆状后取出,静置24小时,待沉淀下降后倾出上清液,再置锅中继续浓

9、缩打沫,1小时左右打一个沫,至一定浓度、杂质提净、胶液不透纸时,即可加入冰糖,搅拌至全部溶解后继续浓缩,至挂珠时加入豆油,此时应用力将胶液搅拌,使油与胶液充分混合,使油分散均匀,以免胶内出现小油泡。至出胶水分接近出胶,即开始“吊猴”时,搅拌加入黄酒。此时火力更要减弱,并强力搅拌,以促使水分蒸发并防止焦化。此时,锅内将产生较大的气泡,如馒头状,俗称“发锅”,此时应将胶膏停止加热,使胶液内的气泡自然挥散。至挑起胶液则粘附在棒上呈片状,而不坠落(也叫挂旗),胶液浓缩至无水蒸汽逸出为度。浓缩程度应适当控制,水分过多,成品在干燥过程中常出现四面高、中间低的塌顶现象。   

10、(五)凝胶与切胶    对已浓缩收得的胶液进行冷凝得胶坨,将胶坨用刀切成规定规格的小片即得阿胶片,此过程俗称“开片”,    阿胶熬成后,趁热倾入已涂有植物油的凝胶盘内,使胶液自然凝固成胶坨。凝胶前将凝胶盘洗净,揩干,涂少量麻油或豆油,倾入热胶液后放置于室中(寒露谷雨季节生产),经1224小时即可凝成胶坨。胶液凝固后即可切成规定规格的小片状。手工操作时要求刀口平,一刀切过,以防出现重刀口痕迹。    (六)干燥与包装    将切得的胶片阴晾、闷胶(含瓦箱、立箱、倒箱、闷箱)、

11、晾胶、擦胶、印字、灭菌、包胶(包小块、装盒、贴签、包大皮、装箱、封箱)、检验、入厍即得。    胶片切成后,置于晾胶室内,放在晾胶木板床上,35天后转移到竹帘子床上,分层置于干燥室内,使其在阴凉的条件下干燥。一般35天将胶翻面一次,使两面水分均匀散发,以免成品发生弯曲现象。数日之后,待胶面干燥至一定程度,便装入木箱内,密闭闷之,使胶片水分向外扩散,称之“闷胶”,也有称之为“伏胶”或瓦胶”的。在闷胶过程中,还应不断地倒箱、立箱。23天后将胶片取出并用布拭去表面的水分,然后放在竹帘子上晾之。数日之后,又将胶片置于木箱内密封23天,如此反复操作34次,即可达到干燥的目的

12、。    胶片充分干燥后,用粗布醮取擦胶水(擦胶水:先将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再冷却至适宜温度)拭其表面,使胶片六面光亮有光泽,有直而明显的粗布纹理,并用银珠印上品名,包装,检验。贮存于密封容器,置阴凉干燥处,防止受潮、受热、发霉、软化、粘连及变质等;但胶片也不能过分干燥,以免胶片碎裂。    (七)讨论    、    古法将驴皮浸泡于狼溪河内有其科学的道理。一是狼溪河水为洪范九泉之水汇合而成的常流水,用此水泡皮起到自然洗皮的作用,并能减少对驴皮的污染和防止驴皮在浸泡过程中腐烂

13、变质:二是狼溪河水水质独特,经鉴定为优质锶、锂矿泉水,比重在1002 8一1.0029,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用此水制胶既能增强药效,又比较容易控制阿胶中灰分的含量,胶块夏天不变软,且能保持阿胶的传统特色。又因狼溪河水含丰富的微量元素与阿胶中的蛋白结合成有机盐,形成了阿胶的独特疗效,这也是东阿镇阿胶质优效高的关键所在.    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阿胶制备原料应为狮耳山一带之驴皮。是因为驴食狮耳山之草,体魄健壮,毛色乌亮,驴皮张大、板厚,含胶量高。    传统工艺中加入明矾沉淀的工序,其机理是利用明矾在水溶液中水解生成带正电荷的Al(0

14、H)3溶胶,吸附胶液内的杂质沉于底部而被除去。但胶液为一高分子溶液,对Al(0H)3具有保护作用,使其难以产生预想的沉淀效果。目前有些阿胶厂已将此工序进行了改进。    传统工艺中,加入辅料的顺序为冰糖、豆油、黄酒。理论认为,先加冰糖,由于长时间的水解,使蔗鹋的转化过度,胶的硬度降底;同时由于糖易焦糊给操作带来困难,故可将加辅料的顺序改为豆油、冰糖、黄酒,以提高阿胶的质量。阿胶传统生产与自前大机械化生产的理论根据是相吻合的。二、阿胶的传统生产术语    冬板、春秋板、伏板:专指不同季节剥取的驴皮0冬季剥取的驴皮叫“冬板”,质量最好;春

15、秋季剥取的驴皮称为“春秋板”。质量次之;夏季剥取的驴皮称为“伏板”,质量最差。    打沫(又叫提沫):专指阿胶制备中除去杂质的过程。当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便对入适量的生水,胶液稀释后用武火至沸,再用文火缓缓加热,这样胶液内轻浮及细微的杂质便与水中的金属离子结合成比重较小的络合物悬浮于液面,由锅边向中央聚集,等上浮的杂质聚于锅中央时用打沫瓢和打沫刀将此上浮物取出,这一操作过程称为"打沫”。一般1小时左右打沫一次。    挂珠: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后,用胶铲挑起。胶液呈连珠状流下,这种现象称之为“挂珠”。此时胶液流动的速度很慢,

16、可根据胶液流下的速度快慢,判断含水量。砸油:是指胶液中加入植物油后,将胶液与油类进行混匀的过程。即胶液中加入油类后,用出胶勺将加入油类的胶液舀起,再用力将其砸入锅中与锅中胶液混合,使加入的油类均匀地分布在胶液中。    吊猴: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时,用胶铲挑起,胶液则悬吊于胶铲上形如猴状,称之为“吊猴”。    发泡(又叫发锅):胶液浓缩至一定浓度,辅料加完后,文火加热一段时间,在胶液表面将鼓起较大的气泡,如馒头状,俗称“发泡”。    醒酒:胶液加入绍酒并浓缩到一定浓度后,或胶锅中出现“发泡”现象即将要出胶时,停止加热,使锅内的热气自然逸出,胶液内无油泡、气泡,这个过程称之为“醒酒”。    挂旗(又叫挂铲):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后,用胶铲挑起,胶液粘附于胶铲上呈片状缓缓坠落,这种现象称为"挂旗"。    胶凝与凝胶:胶液熬成后,趁热倾入已涂有植物油的凝胶盘内自然使胶液凝固成大胶块,此过程称之为“胶凝”,所得到的固体胶构之为“凝胶”,又叫“胶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