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学设计新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学设计新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授课时间:第 _ 周星期 _ 年_月 _ 日一、读文导入二千多年前一个的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在一片竹简上刻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光耀千古,传诵至今。请用心灵 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播放朗诵)给咱们留下这段精美短文的圣人是谁呢?(孟子)孟子其人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 子,有“亚圣”之称。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被尊为儒学经典,为“四书”之一。 事:孟母三迁二、学法推荐像孟子这样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应该怎样的方法更加高效呢?请听一听另外一 位文化名

2、人给咱们的建议。学法推荐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 后可以有得尔。一一宋朱熹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要熟读,要精思。三、熟读篇1、 齐读课文,感知2、 对答式朗读三字经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何?(天、地、人)古人认为,天地间最重要的三种元素就是天、地、人,用于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三 种因素分别是一一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轻重厉害如何呢?原文回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不如”(比不上)整句意思?文中哪几个句子解说了“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七里里之郭,环而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这也,然而

3、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词:之、郭、是)翻译此句: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关键词:池、兵革)翻译此句:得道者,何如?(得道者多助)(意思:得道的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会多) 这个人在文中指什么人?(君主)失道者,何如?(失道者寡助)(寡:少;带“寡”的成语:薄情寡义、孤家寡人、(关键2孤陋寡闻、寡不敌众)那么,把整个句子说一下: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师:寡助若何?(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读pan通假字,通背叛的“叛”、背叛)“亲戚”课下注释是怎么解释的?(内外亲属)这里的“亲戚”和现在的“

4、亲戚”有 点不同。整个句子意思说一下。彼二者争战复若何?(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天下人都归顺他的君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也就罢了,战就一定 会赢)3、最后,齐读课文,全班口头用现代文说一遍课文意思。4、品味式朗读把它稍稍地改了一下,你认为是老师的改句好呢,还是孟子的原句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原句:详细、具体;句式上来看,对偶句式十分整齐,意思上形成了:得道失 道,多助一一寡助;对比型匕的好处:“道”就更重要了。观点更鲜明,说理更透彻)排比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5、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后面还有“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里的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读来很有气势。改句子,请看一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我把你说的句子改了一下,是孟子的好呢,还是我的好呢?(双重否定,语气非常强 烈)我又作了一个改动,你看,哪一个好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原句从城、池、兵革、米粟四个方面说,更能强调地利条件的优越,论证更加的有力。(语速上变化:由慢而快)学生读读:域民不以封疆之

6、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感觉音调越来越高,气势也越来越强)(“域民” “固国”“威天下”,有范围越来越大)层递式排比句经过一番品读,我整理了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特色。孟子其文对比鲜明排比铺陈句式工整气势磅礴说理透彻四、精思篇 对这篇文章,老师有三种变形,请你琢磨一下,这三种变形,各自都有什么道理。 屏显:3二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7、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屏显:三分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学生欲言又止,老师提示别急。三分钟等待之后,学生仍面现难色。)

8、 老师的提示二分法:话题一话题二三分法:引论本论结论 请根据老师提供的关键词再思考。1、 二分法 :前面写打仗的道理,后面说治理国家的道理。 如果说,话题一主要论述的军事,那么话题二主要论述的就是政事。两个话题各自的核心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各自的核心词是和、道。(板书两个核心词)2、 三分法 :是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将揭示论点的句子和论证的句子分开,第一段摆出论 点,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论证了论点, 第三段得出只有“得道”方能实现“人和”的道理, 有点像平时说的“总分总”的结构。最后,齐诵课文结束。4五、归纳全文思路、主旨教学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

9、学设计授课时间:第 _ 周星期 _年_ 月 _ 日一、导入:温水中的青蛙、鲶鱼效应故事二、熟读课文1听朗读(字音、节奏)2、 学生自读(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 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3、 全班朗读三、疏通大意四、分析课文发: 起,指被任用于:在集市于是: 给这样举:被举用,被选拔市:饿:使饥饿空忍:使坚韧曾益:衡通“横”,指不顺作:入:指在国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课件显示重点词语)2、全班同学用现代文大声口说整篇课文意思。5(一)学习第一段1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作用?1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

10、都大有作为;2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2、 男生读,读出排比的气势。3、 默读,找出同样使用排比的句子。4、 说说历史上承担“大任”的人之前经受了哪些痛苦的磨练?这种磨练跟他们带来了哪些益处?这些人在思想上经受的磨练是什么?(朱元璋与孟子过不去:他夺取天下后,十分注重学习,在圣贤书中寻求治国之道。对孟子的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龙颜大怒。罢免了孟子千百年来在文庙里和列位大儒们吃冷猪肉的资格,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后来读到“故天将不能”,由衷称赞,又恢复其牌位。)5、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的道理。(学生讨论)(课件显示事例)(三)第二段:(显示第二段)1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2、 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3、 此段通过一正一反的论证,阐明了怎样的道理?(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总结1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显示行文思路)列举了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接着从个别到一般, 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