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3.背诵全诗。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朗读、背诵诗歌。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 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为他的个性 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 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 表现了人们的疾苦, 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 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

2、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 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公

3、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 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安史之乱:这是发 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 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2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亲朋好 友的帮助下, 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 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暂时安定了下 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

4、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 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 上的茅草, 接着又下起了大雨,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 因此诗人 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下面我们先听录音, 请注意艺术家是怎样朗读这首诗的, 等会儿我们也要学着朗读。 (放 课件,录音朗读)现在同学们也学着读一读。 (读书,检查范读)三、文本分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节,我们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学生读书,读完后教师注意点评;在读的时候注意这一节中有几个动词要重读。如:号、卷、洒、挂罥、飘转等)问:我们刚才读了第一节, 你们看看第一节写了哪两个事物? (比如说, 第一个是秋风, 那么第二个

5、是什么?) (茅草)问:我们再来看看, 诗人是怎样描写茅草的? (注意诗中的动词啊,看看诗人用了哪些 动词?)(学生分析,讨论)师: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 “卷”、“飞”、“渡”、“洒”、“挂罥”、“飘 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 人的心弦。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风戏人,风弄草,何等 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问:讲解了这一节, 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 允许同学先讨论 一下。(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出示课件:风卷茅草)问:这一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或一个

6、字来概括一下。词,你们选一选。 (提示选择:急、惜、悲、惨、忧。 )请说出理由。 (担忧、焦急、痛惜等)(出示课件:痛惜)师: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学习第二节。(过渡语: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浣花溪,有的被挂在了高高的树梢, 有的沉入了塘坳,难道就没有飘在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第二节。 我 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老师提醒:这一节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叹息这个词,要读 出诗人的那种无奈我提供几个3叹息的感情。请再读一读这一节)问: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大家讨论一下。 (点人回答, 教师注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

7、 (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出示课件:群童抱茅) 问: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 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 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 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 了自己当时的心态。 “归来倚杖自叹息” ,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 ,他“叹息” 什么呢?(学生讨论,注意点评,出示课件:叹息)师:诗人一叹自己命苦, 茅屋被秋风吹破, 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二叹自己年老力衰, 没法将茅草拣回来。 三叹自己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 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 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 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 迫不得

8、已而 为之。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问: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 ,你认为妥当吗? (学生讨论、发言,注意点拨;出示课件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 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总结: 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 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杜甫曾 经离开过草堂,他把草堂暂时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原先, 杜甫住在草堂, 他家西边的邻 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 老妇人因为穷困就经常来草堂打枣充饥。 杜甫走后, 姓吴的亲 戚为了防止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 就托人带 口信给杜甫

9、。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 “堂前扑枣任西 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办法才来打枣吃, 如果不是因为 “困穷” 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 打枣的。希望你也这样做。那么,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 ,也不过是一时气急 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 。这也从 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 “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能 看到的现象。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节。学习第三节。

10、(过渡语: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节,诗 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遇。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真是祸不单行啊!老师 范读第三节。注意,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 墨色”和“向昏黑”上)问:也请用四个字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注意点评;出示课件: 屋破难眠)(或屋破难眠、长夜难眠、长夜沾湿等)师: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为什么?睡不好。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 铁,娇儿恶卧踏里4裂” ,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们现在 生活都很幸福了, 估计同学们可能没

11、有这样的体会, 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 被子如果时间盖 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 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问: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 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 你们想一想, 这一节诗中 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 “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 (学生讨论, 教师注意点评) 师:“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 “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 ,一个“安史 之乱” 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 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所以这里的“

12、长夜”不妨理解为 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尽头。问:如果说,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着急” ,是“痛惜”,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是“叹” ,是“无奈” 。那么,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 样的?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 (教师也说几个词,供学生选择。选择:惨、 愁、苦、怜、悲,学生讨论,出示课件:忧伤) (忧伤、悲苦、凄苦等)全班齐读第三节。学习第四节。(过渡语:别林斯基曾说: “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 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 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

13、他人的类似处境, 这就是伟大的杜甫, 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 的原因。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呢?我们来欣赏最后一部分,请先读一读这一节)问:请仍然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 (大庇天下、广厦万间、企盼广厦等) (出示课件: 企盼广厦)师:“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 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 其中 有这样两句: “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 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出示课件)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请齐读这一节。四、结束讲授(过渡语: 这首诗, 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 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整体 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