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读后感:青春不老我们不散_第1页
《致青春》读后感:青春不老我们不散_第2页
《致青春》读后感:青春不老我们不散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致青春读后感:青春不老我们不散近日,有幸拜读我院离退休职工所撰写的致青春一书,看完之后,感触颇深。打开书卷是浓浓的墨香和游离于文字间的不舍情怀以及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合上扉页,是深深的感触和对老三线前辈们最崇高的敬意。我是 xx 年进入陕西航空技师学院的, 那时还叫 O一二基地技工学校,地处勉县龙王沟,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还记得我第一次来报道的时候,乘坐一路公交车来到龙王沟, 公交车在当时的电影院停车了,下车后我左顾右盼,怎么也看不出来这里应该是个学校。经过打听,我才知道学校还在前面,我继续前行,一路上,我被沿途的农田以及农舍搞糊涂了, 这怎么看怎么像农村, 怎么会有一个学校呢?终于在转过一个

2、弯之后,我看到了校门,进入办公楼,办理了入职手续,我成为了 O一二基地技工学校的一员。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直待在那个叫龙王沟的小山沟里,每次和大学的同学们聊天,我都感觉很不好意思。他们问我在哪里工作,我只能含糊的说, 我在一所职业院校里工作。 因为我感觉我所在单位的地理位置真的羞于启齿, 老旧的红砖房, 四散的遍布在龙王沟的左右两侧坡上,学生上学从最远的宿舍到学校需要走将近二十分钟, 这里的一切东西,让我感觉我穿越到了八十年代。直到今天,我读了致青春,我才发现,我所在的龙王沟原来是那么的不平凡,甚至说是伟大。三线建设时期,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离开大城市,来到了偏远的三线地区,来

3、到了龙王沟这个不毛之地,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 用自己的热血换来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片地方。 O一二基地技工学校前身是 490 厂,对外宣称“震五洲机械厂”,“小小龙王沟,也要震五洲”,这是多么豪迈的一句话啊,我的眼前甚至浮现出了当时那个热血沸腾的建设场景。一个个青年健步如飞,飞快的运送着各种建筑材料,住着简陋的“干打垒”房子,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热血青春。有时候我在想, 是什么精神让他们背井离乡, 来到这里一切从零做起?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是信念,是一种必胜的信念。在那个年代,信念是每个人都为之奋斗的目标, 哪怕付出自己的全部也在所不惜。由于国家的计划调整, 490 厂项目

4、下马,但是 490 厂的人们并没有因为项目的下马而失去了斗志, 又马上投入到在 490 厂原址筹建O一二基地技工学校的工作中去了。 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很多原先在车间里的技术工人, 他们把车间里的一对一的师徒教学模式搬到了课堂上,从拿着锉刀,读后感 . 零件,到手执教鞭、粉笔。这一步走的很艰辛, 但是他们没有退缩。 因为祖国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那我们就培养技术人才。没有教具,我们自己做,没有教材,我们自己编,截止目前为止,我院已经编写出版教材三十余本。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在八十年代, O一二基地技工学校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入学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入学。 而我们学院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也深受企业好评。 过硬的专业技术和理论基础使他们很快就在企业中承担起了重要工作,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力量。光阴荏苒,转眼间四十余载已经过去了,昔日的O一二基地技工学校已经蜕变为陕西航空技师学院。学校也由勉县龙王沟搬迁到了汉中市鑫源新区,如今的校园,芳草萋萋,绿树成荫,整洁的校园,干净的实习工厂。 操场上充满着朝气蓬勃的青春身影,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和校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