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一)第一学期_第1页
中药药剂学(一)第一学期_第2页
中药药剂学(一)第一学期_第3页
中药药剂学(一)第一学期_第4页
中药药剂学(一)第一学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1 .中药药剂学:以中医药理论(指导思想)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研究对象)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2 .现代药剂学分支学科(1)工业药剂学:研究制剂工业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 的科学;(2)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 与临床药效间关系的科学;(3)物理药学: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 药剂学中剂型性质 的科学;(4)临床药学:以患者为对象,研究合理、有效与安全用药的科学;(5)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行为与量变规律,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方式、时间与数量关

2、系 的科学。3 .中药药剂学 包括中药调剂学 和中药制剂学。二、中药药剂学的基本任务研究如何根据临床用药和处方中药材的性质及生产、贮藏、运输、携带、服用等方面的要求,将中药制成适宜的剂型,以质优价廉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保健的需要。药物: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药品:是指用于 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 ,有目的地 调节人的生理机能 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剂型: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

3、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 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 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和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 学。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药政部门批准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具特 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既可经医生诊治后处方配给,也可由患者直接自行购用的药 品。中成药学:研究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新品研发和临床应用等内容的科学。5 .处方:医师对患者 治病用药或药剂制备 的书面文件-处方包括一一法定处方、医师处方、协定处方

4、, 以及单方、验方、秘方、经方、古方等。6 .非处方药(简称0TC):指无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的药品,也称为柜台发售药品。非处方药具有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等特点,可分为 甲、乙两类,带专有标识。7 .新药:系指未在我国国内上市销售过 的药品。已销售过的药品凡 增加新的适应证、改变给药途径和改 变剂型的亦属新药范围。8 .GMP :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有国际性的、国家性的、和行业性的三种类型。第二节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一、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历代主要中药剂型理论:1 .唐代以前商汤:伊尹首创汤剂,总结了汤液经一一最早的方剂与制药

5、技术专著。战国:黄帝内经一一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秦、汉:神农本草经,张仲景撰写伤寒论、金匮要略。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2 .唐代至明、清时期唐: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衣著外台秘要,新修本草一一是我国也 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宋、元: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一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明、清:明:朱木肃 著普济方,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王肯堂著证治准绳、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吴尚先著理瀹骈文,吴鞠通著温病条辨。A 型题:最早提出应根据疾病性质和临床需要选择剂型的中医药著作为()A. 新修本草B. 本草经集注C. 伤寒论D. 神农本草经E. 黄帝内经答

6、案:B二、新中国成立后中药药剂学的主要成就(了解)1. 中药制剂的文献研究与教材建设全国中成药处方集(1962 )、八版中国药典、中药制剂手册(1965 年)、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1985 )、中华本草、中药方剂大辞典等。2. 传统剂型改进与原制剂工艺优化3. 中药新剂型新制剂的研究开发4. 中药制剂基础理论的研究5. 中药制剂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6. 中成药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三、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新辅料的研究应用现状1 .新剂型 2. 新技术、新工艺3. 新辅料甘露醇、乳糖、微晶纤维素(MC )、微粉硅胶、羧甲基淀粉钠(CMS-Na )、预胶化淀粉、羟丙基淀粉、聚维酮( PVP)、低

7、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 )、竣甲基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羧甲基纤维素钙(CMC-Ca )、羧甲基淀粉钠(CMS-Ma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邻苯二甲酸酯、二氧化钛、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海藻酸钠、泊洛沙姆( Poloxamer )、卡波沫(又称卡波普、卡波姆,Carbomer )、氮酮(又称月桂氮酮,A-zone )、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叱咯烷酮(PVP)、B -环糊精(B -CD )、聚乙二醇(PEG)、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 )等等。第三节 中药剂型的分类中药剂型的分类主要有以下方法:1、 按物态分类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气体剂型2、 按分散系统分类真溶

8、液型药剂胶体溶液型药剂乳浊液型药剂混悬液型药剂3、 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皮肤给药,黏膜给药4、 按制法分类浸出药剂灭菌制剂第四节 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药剂型选择的四个基本原则。1、 根据疾病防治需要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 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2、 根据药物性质3、 根据“用、产、带、运、贮”五方便的,要方便服用;有利生产;适于携带;便于运输;利于贮藏4、 考虑生产条件要求第五节 药典与药品标准一、药典1 .药典的性质与作用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

9、府颁发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收载医疗必需、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药物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的依据。2 .中国的药典发展简况新修本草(“唐本草”)一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中华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缩写: Ch.P ):八版( 1953 版2005 版)1953年版:单部1963年版:分为2部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分为3部一部:收载中药材和中药成方及单方制剂1146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原料与制剂三部:收载生物

10、制品类制剂(首次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并入药典)中国药典分别由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组成。凡例:使用总说明,包括各种计量单位、符号、术语等的含义及其在使用时的有关规定。正文:主要内容,药物和制剂。附录:检验方法、制剂通则、药材炮制通则、对照品与对照药材及试药、试液、试纸等。索引:设有中文、汉语拼音、拉丁名和拉丁学名索引,以便查阅。 二、药品标准1 .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 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 等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 监管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2 .现行药品标准:中国药典、局(部)颁标准一一国家药品标准。1998年成立了药监局,此后,部颁药品标准更名为局颁药品标准3 .药

11、品标准具有法规性质,属强制性标准。凡正式批准生产的药品或药用辅料都要执行中国药典和 局(部)颁标准。1.关于药典和药品标准叙述,正确的有()A.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药典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制剂规范,具有准药典的性质C.我国现行药品标准有中国药典和局(部)颁标准D.除2005年版药典以外,已颁布的中国药典均分为一、二两部E.药品标准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的法定依据答案:ABCE第二章药剂卫生 第一节概述 一、药品卫生标准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1 .致病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大肠菌群破伤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 假单胞菌活蛾口服给含动物组织(包 括

12、提取物)及动 物类原药材粉不得检出不得检出药含药材原粉;含 淡豆豉、六神曲 等发酵成分 100 个/g ,10 个/ml局部给药眼、肠、耳、鼻 及呼吸道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创伤、溃 疡、阴道、 尿道不得检出2 .细菌、霉菌、酵母菌细菌(W)霉菌、酵母菌(w)口服不含药材原粉制剂1000 个/g , 100 个/ml100 个/g 或 ml给药含药材原粉制剂10000(丸剂3万)个/g ,500 个/ml100 个/g 或 ml含淡豆豉、六神曲等发酵成分制剂100000 个/g , 1000 个/ml500 个/g , 100 个/ml局部用于表皮或黏膜不完整的含药材原粉的制剂1000 个/

13、g 或 10cm 2,100 个/ml100 个/g、ml 或 10cm 2给药用于表皮或黏膜完整的含药材原粉的制剂1000 个/g 或 10cm 2,100 个/ml眼部给药制剂10个/g或ml不得检出阴道、尿道、耳、鼻及呼吸道吸入给药制剂100 个/g、ml 或 10cm 210 个/g、ml 或 10cm 2直肠给药制剂1000 个/g , 100 个/ml酵母菌w 100个/g或ml其他局部给药制剂100 个/g、ml2或 10cm3 .无菌制剂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示无菌的制剂或用于手术、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应符 合无菌检查法的规定。4 .有兼用途径的制剂:应符合

14、各给药途径的标准。5 .霉变、长螭、生虫者:以不合格论。6.中药提取物及辅料二、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原药材,携带多种微生物及活螭,且含糖量高或脂肪较多的药材有利于微生物和活螭的繁殖。药剂辅料制药设备如粉碎机,料桶等环境空气操作人员包装材料三、制药环境的空气净化1、空气净化技术与应用层流型净化技术 常用于100级洁净区;分为水平层流和垂直层流非层流型洁净空调系统1000100000级洁净空气2 、净化级别划分及适用范围洁净级别在我国可划分为100 级, 10000 级, 100000 级, 300000 级,其中100 级要求最高。药厂车间一般根据洁净度不同可分为控制区和洁净区控制区:1

15、00000 级洁净区:10000 级或 100 级100级适于:最终灭菌的无菌产品:大容量注射液(A 50ml )的灌封;非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灌装前不需除菌滤过的药液的配制;注射剂的灌封、分装和压塞;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料的最终处理后的暴露环境。10000 级洁净室适于: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注射液的稀配、滤过;小容量注射液的灌封;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料的最终处理;非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灌装前需除菌过滤的药液的配制;其他无菌药品: 供角膜创伤或手术用滴眼液的配制和灌装。100000 级的洁净室适于: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注射液的浓配或采用密闭系统的稀配;非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轧盖,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

16、料的最后一次精洗的要求;非无菌药品:非最终灭菌口服液体药品的暴露工序;深部组织创伤外用药品、眼用药品的暴露工序;除直肠用药外的腔道用药的暴露工序300000 级的洁净室适于:最终灭菌口服液的暴露工序;口服固体药品的暴露工序;表皮外用药的暴露工序;直肠用药的暴露工序第二节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F 与 F 0 值的概念及其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D 值 :为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降低90% 所需的时间。Z 值 :为 降低一个logD 值 所需升高的温度数 。F 值 :在一系列温度下给定Z 值 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在参比温度T0 下给定Z 值 所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min )

17、 。常用于干热灭菌 。Fo值:Z为10 c时,一定灭菌温度产生的 灭菌效果与121c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min )。称为标准灭菌时间。仅应用于热压灭菌。GMP规定F0值>8min 。实际应在控制在 12min 。二、常用的灭菌方法(一)物理灭菌法:利用蛋白质或核酸具有遇热和对射线不稳定的特性,采用加热、辐射和过滤的方法,杀灭或除去微生物的技术。1 、干热灭菌法:指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干热灭菌法:高温干热空气,穿透力差。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湿热灭菌的物品。如:玻璃器皿、纤维制品、金属材质的容器、固体药品、液体石蜡等。药典规定:一般为 1601

18、70 C ,120min 以上;170180 C, 60min;热原用 250 c45min 也可 灭除。2 、湿热灭菌法:指利用饱和水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汽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比热大,穿透力强,广泛应用)( 1 )热压灭菌:用压力大于常压的饱和水蒸气、过热水喷淋等方法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灭菌能力强,是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的灭菌方法。此法适用于耐热药物、手术器械、培养基、无菌衣、胶塞等的灭菌。能杀灭所有的细菌繁殖体和芽胞。公认的最可靠方法。药典规定:126 °CX15min、121cx 30min 或 116 C x 40min ;标准灭菌时间 F0> 8min使用注意事项:使

19、用前检查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排气口等。避免事故。使用时先开启放气活门,将灭菌器内冷空气排尽。先预热,再升压和升温,达到预定压力和温度后开始计时。物品摆放不能太挤,以免妨碍蒸气流通。灭菌完毕后,压力降至0 后开放气阀,排尽蒸汽,温度40 以下后再开起门盖。不能骤然减压。2)流通蒸汽灭菌和煮沸灭菌:常压下使用流通蒸气或沸水灭菌。一般100 ,30-60min 。可杀灭 繁殖型细菌,但不一定杀灭芽抱。适用不耐高热品种的辅助灭菌手段。(3)低温间歇灭菌:60 C -80 C加热一小时,以杀死细菌繁殖体,室温保温24小时,再同法操作 2-3次,直至全部芽胞杀灭。适用于必须采用加热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

20、度的制剂。3、滤过除菌:G6或0.22 pm微孔滤膜滤除细菌。适用于热敏性药物尤其是生化制剂。应在无菌 环境下过滤操作。4、紫外线灭菌:紫外线及其产生的微量臭氧所起的灭菌作用。254nm 的紫外线最强。穿透力差,所以用于表面和空气灭菌。5、Co60-辐射灭菌:利用 Co60- 丫射线杀菌的方法。灭菌物品温度变化小穿透力强。适用于热敏性 药物,尤其是已包装药品的灭菌,但某些药品经辐射灭菌后可能引起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变化。常用 的辐射灭菌吸收剂量为 25kGy (千格瑞)6、微波灭菌:频率在 300MHz到300kMHz 之间的电磁波。靠热力灭菌,适用水性药液的灭菌, 对含少量水分的药材饮片及固

21、体制剂也有灭菌作用。(二)化学灭菌法:用化学药品杀灭微生物的方法。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1、消毒剂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常用物体表面灭菌。0.1%-0.2%新洁尔灭溶液;3%-5%的煤酚皂溶液;75%乙醇等2、化学气体灭菌法:指利用化学药品的气体或产生的蒸汽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环氧乙烷灭菌:环氧乙烷分子易穿透塑料、粉末等固体物质,可用于不耐热的散剂等固体药料及其他固体器具的灭菌。含氯物品及能吸附环氧乙烷的物品不宜采用本法灭菌。气态过氧化氢、甲醛、臭氧等通过加热产生蒸汽进行空气环境灭菌。三、无菌操作法1 .无菌操作法:必须在无菌控制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操作方法。2 .适用:不能用其他方法灭菌的

22、无菌制剂。多为注射剂、滴眼剂等。3 .在无菌操作室或无菌操作柜内进行。4 .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为:严密控制操作环境的洁净度;相关设备、包装容器、塞子等应采用适当的方法灭菌,并防止再次污染;操作过程的无菌保证应通过培养基无菌灌装模拟试验验证;严密监控操作环境的无菌空气质量、操作人员素质、各物品的无菌性;无菌操作工艺应定期进行验证。第三节药剂的防腐与防腐剂常用防腐剂的品种及使用要点。(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0.1%-0.25% 药液(2)对羟基苯甲酸酯(尼泊金类)有甲、乙、丙、丁四种酯,抑霉菌作用强。0.01%-0.25% 。可应用的PH范围宽,但酸性溶液中最好。合用效果更好。(3)山梨酸与山梨酸

23、钾0.15%-0.25%,对细菌和霉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效力,特别适用于含有聚山梨酯的液体药剂。(4)其他20%以上乙醇、30%以上甘油、中药挥发油等。第三章粉碎、筛析与混合第一节粉碎一、粉碎的含义与目1、粉碎的含义:借助机械力将大块固体物料碎裂成适当粒度 的颗粒或粉末的操作。2、粉碎的目的:便于药剂的制备和贮存;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或溶出;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与吸收;利于新鲜药材干燥贮存二、常用方法:(一)干法粉碎(大多数药材)1、混合粉碎一将处方中药物经适当处理后,全部或部分药物掺合在一起共同粉碎的方法。特殊的混合 粉碎方法:(1)用料法(串研法):先将处方中非粘性药料混合粉碎成

24、粗粉,然后陆续掺入粘性大 的药物再在粉 碎;或先将粘性药与其他药料掺合在一起做粗粉碎,60 c以下充分干燥后,再行粉碎。(含粘液和糖分或树脂的粘性药材)( 2 ) 串油法 : 将处方中非油脂性药料先研成细粉,再 掺入油脂性药料粉碎;或将油脂性药料捣成糊状,再 掺入其它细粉后粉碎。(含脂肪油较多的药材)( 3 )蒸罐 :新鲜动物药或需蒸制的植物药如:乌鸡白风丸、全鹿丸、大补阴丸等处方中含皮、肉、筋、骨动物药。2 、 单独粉碎系将一味药物单独进行粉碎的方法。适用于:氧化与还原性强药物,贵重细料药,刺激性药物,毒性药物,树脂、树胶(二)湿法粉碎属单独粉碎,在药料中加入适量的水或其他液体进行研磨粉碎的

25、方法。1 、水飞法:系将药料先打碎成碎块,置于研钵或球磨机中,加入适量水,用力研磨或球磨。当有部分研成的细粉混悬于水中时,及时将混悬液倾出,余下的稍粗药料再加水研磨,如此反复,直至全部被研成细粉为止。将混悬液合并,静置沉降,倾出上部清水,将底部细粉取出干燥,即得极细粉。如朱砂、珍珠、炉甘石、滑石粉等矿物、贝壳类;但水溶性药物(如:硼砂、芒硝)不宜采用水飞法。2 、 加液研磨法:系将 药料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液体后进行研磨,直至药料被研细为止。如冰片、括樟脑、薄荷脑、麝香。(3) 低温粉碎 含糖和粘液的粘性药(红参、玉竹、牛膝)、树脂树胶,干浸膏等。通过低温,增加脆性。(4) 超微粉碎采用流能磨

26、,微粉粉碎机。使植物细胞壁破壁率 95% ,提高含原料药材的生物利用度。三、常用的粉碎机械:1 )小型截切式磨粉机:有固定刀片,截切作用;脆性,粉性。2)捶击式粉碎机(榔头机):撞击作用;干燥,脆性易碎药物3)柴田式粉碎机(万能粉碎机):撞击;用于较粘软,纤维多,坚硬。不适用油性过多4 )万能磨粉机:撞击,撕裂,研磨,过程发热;结晶性,纤维性。不适用挥发性,粘性。5)球磨机:撞击,研磨;易熔化,树脂,毒性,细料,挥发性,刺激性,需水飞。6)流能磨:高速流体,颗粒碰撞,可得微粉;适用热敏,坚硬,脆性矿物药。第二节 筛 析一、筛析的含义和目的筛析是将已粉碎的粉末按粗细不同分离的技术。目的是获得均匀

27、的粒子群。分等和混合均一二、药筛种类与规格:2 、种类:冲眼筛(模压筛):坚固,系在金属板上冲出圆形的筛孔而成。编织筛:易移位,是用一定机械强度的金属丝(如不锈钢、铜丝、铁丝等),或其它非金属丝(如丝、尼龙丝、绢丝等)编织而成。2、药筛规格:中国药典所用筛分,选用国家标准的R40/3 系列,分以下九等:筛号筛孔内径(um )(平均值)(平均值)目号一号筛2000+7010目二号筛850+2924目三号筛355+1350目四号筛250+9.965目五号筛180+7.680目六号筛150+6.6100目七号筛125+5.8120目八号筛90+4.6150目九号筛75+4.1200目3 、药粉分等:

28、中国药典2005 年版将固体粉末分为六级最粗粉 指能 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 的粉末;粗 粉 指能 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 40% 的粉末;中 粉 指能 全部通过四号筛,但 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 的粉末;细粉一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最细粉一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极细粉一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第三节微粉学基础知识一、粉体及粉体学概念:粉体指固体细微粒子的集合体。是研究粉体及其构成集合体的细微粒子相关理 化性质的的科学。二、微粉的基本性质(一)微粉

29、的比表面积单位重量的微粉所具有的总表面积。(二)微粉的密度与孔隙率1、微粉的密度:系指物质单位容积的质量。测定方式不同,结果不同1、等量递增法:不同组分药物, 剂量相差悬殊时采用此法。 量小组分与等量的量大的组分混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再混匀,如此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1)真密度:指除去微粒本身孔隙 及粒子间的空隙占有的容积 后求得的微粉容积,微分质量除以此容积 即得真密度。用气体置换法测得2)粒密度:指除去粒子间的空隙占有的容积,而保留微粒本身孔隙求得的微粉容积,微分质量除以此容积即得粒密度。用 液体置换法测得3)堆密度(松密度):单位容积微粉的质量。容积包括微粒本身、微粒内部

30、孔隙及粒子间的空隙在内的总容积。根据堆容积不同分为:轻质(堆密度小),即堆容积大、较膨松;重质(堆密度大)。与真密度无关2、孔隙率:(微粒本身孔隙 +粒子间孔隙容积)/微粉总容积。同种物质孔隙率大即表示疏松多孔, 为轻质粉末,堆密度小。(三)微粉的流动性:1、休止角:使微粉经一漏斗流下并成一圆锥体,圆锥的侧边与台平面所成夹角即为休止角。用0表示。e越小流动性越大。休止角越大,流动性越差。一般e<300为自由流动,e >400不再自由流动。所以,e <400可以满足生产上对流动性的需求。2、流速:单位时间微粉经一定孔径的孔或管中流出的粉量。流速快,均匀性好,流动性好。三、微粉的

31、性质对制剂的影响3 、对混合的影响4 、对分剂量、充填的影响5 、对可压性的影响6 、对片剂崩解的影响7 、对制剂有效性的影响第四节混合一、混合原则总原则均匀一致2、打底套色不同组分、色泽或质地 相差悬殊的配方,可将量少、色深或质轻的粉末放置于混合容器中作为底料, 再将量多、色浅或质重的药物粉末分次加入,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均匀(套色)。混合时通常先用 量大的组分饱和混合器械,以减少量小组分的损失。二、混合方法:1、搅拌混合:少量药物配制时,反复搅拌混匀。适于剂量、色泽与质地相近的不同组分药物粉末的混 合。2、研磨混合 适于结晶性药物粉末的混合,对于吸湿性、氧化还原性药物不适用。3、过筛混合

32、:几种组分的药物,通过过筛的方法混合。对于质地相差较大的不同组分药物粉末采用该 法难以混合均匀,须配合其他方法。第四章 浸提、分离、浓缩与干燥浸提中药材中所含成分十分复杂,按作用可分为:1 ) 有效成分:能起主要药效的物质2 )辅助成分: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作用的物质3 )无效成分:本身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4 )组织物:构成药材细胞或其它不溶性物质等。一、浸出过程与影响因素浸出过程:系指利用适当的溶剂和方法,从药材中将可溶性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的过程。具体是指溶剂进入细胞组织溶解其有效成分后变成浸出液的全部过程。1 、中药的浸出过程1 )浸润与渗透阶段:表面润湿一进入药材空隙和

33、裂缝-细胞膨胀,溶剂渗入细胞2 )解吸、溶解阶段:低分子溶解-渗透压升高,细胞壁破裂-相似相溶3 ) 扩散阶段:扩散:渗透压升高,溶剂渗透入细胞,溶质扩散出细胞。溶质在边界层内以分子扩散方式进行,因而其扩散速度可用Fick 方程来描述:ds = -DF ( dc/dx ) dt 式中, ds 为扩散速度,F 为扩散面积,即浸出药的表面积,与粒度、表面状态有关,dc/dx 为物质在x 扩散方向上的浓度梯度,D 为扩散系数,负号表示扩散是沿浓度下降的方向进行。2 、影响浸出的因素:1 )药材的粉碎粒度:药材经粉碎后粒度变小,表面能增加,浸出速度加快。粉碎需要适当的限度,细粉虽有较大的面积,但过细的

34、粉末浸出的高分子杂质多,存在过滤困难的问题;且对药液和成分吸附量增加。2 )药材成分:小分子化合物23 次即可。3 )浸出温度:温度升高,增加可溶性成分的溶解,扩散系数D 变大,扩散速度加快有利于浸出过程;而且温度适当升高,可使细胞蛋白质凝固、酶破坏,有利于浸出制剂的稳定性。但过高,成分会破环。4 )浸提时间有效成分扩散达到平衡时应停止浸提。5 )浓度差:浓度差越大药物的扩散推动力越大,有助于提高浸出效率。在浸出过程中不断搅拌或经常更换新鲜溶剂或采取流动溶剂的渗漉法就是为了增大扩散层中有效成分的浓度差,是提高浸提效果的有效措施。6 )溶剂用量7 )浸提压力加压可加速8 )溶剂的pH 值9 )新

35、技术的应用:利用超声波来加快浸提颠茄叶中的生物碱,使原来渗漉法需48 小时缩短至3小时。另外,超临界流体萃取、脉冲浸提等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二、常用的浸提溶剂与浸提辅助溶剂1 、常用的浸提溶剂( 1 )水:水为最常用的溶剂之一。水极性大而溶解范围广,药材中的生物碱盐类、甙、有机酸盐、鞣质、蛋白质、糖、色素、多糖类以及酶和少量的挥发油都能被水浸出。( 2 )醇:乙醇也是常用溶剂之一。它为半极性溶剂,溶剂性能界于极性与非极性溶剂之间。可以溶解水溶性的某些成分,如生物碱、甙类及糖类等;又能溶解非极性溶剂所能溶解的一些成分,如树脂、挥发油、醇、内酯、芳香化合物等。选用乙醇与水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物作溶剂时

36、有利于不同有效成分的浸出。一般乙醇含量在90% 以上时,适于浸出挥发油、有机酸、内酯、树脂等;乙醇含量在50%70% 时,适于浸取生物碱及甙类;另外含20% 乙醇的浸出液具有防腐作用;含40% 以上乙醇浓度的浸出液可延缓某些酯类、甙类等成分的水解,增加制剂的稳定性。( 3 )丙酮:新鲜动物药材脱脂或脱水氯仿、乙醚、苯、石油醚:提取挥发油、亲脂性物质的浸提、分离或脱脂。2 、辅助剂:酸:生物碱及有机酸的提取,一般0.1%1% 盐酸等。碱:偏酸性成分浸出。三、浸出方法浸出方法:煎煮法浸渍法 渗漉法回流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1 )煎煮法:系指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的方法。一般加适量的水使浸没药材,浸

37、泡适宜时间后加热至沸,保持微沸浸出一定时间,分离煎出液,药渣依法煎出23 次。常用设备:敞口倾斜式夹层锅、多功能提取罐、圆柱形不锈钢锅煎煮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均较稳定的药材。2 )浸渍法:是将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条件下浸泡,使浸出有效成分的一种方法。浸渍法适宜于:( 1 )带粘性的药材;2 )无组织结构的药材( 3 )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 4 )有效成分遇热易挥发或易破坏的药材。浸渍法不适用于:(1 )贵重药材;毒性药材( 2 )有效成分含量低的药材。冷浸渍法: 室温,密闭,35 天,可直接制得药酒和酊剂热浸渍法: 40 60 ,或者沸后自然冷却。一般煮沸后保温80

38、 重浸渍法:重复23 次。常用设备:圆柱形不锈钢罐、搪瓷罐等。螺旋压榨机3 ) 渗漉法 :渗漉法是将药材粉末装于渗漉器内, 浸出溶剂从渗漉器上部添加, 溶剂渗过药材层往下流动过程中浸出有效成分的方法。重渗漉法多个单渗漉器串连组合的渗漉方法常用设备根据药材选用圆柱形或圆锥形4 )回流法:比渗漉省时,但提取液受热时间长回流热浸法采用夹层蒸汽加热,循环回流提取,反复23 次。回流冷浸法原理同索氏提取常用多功能提取罐、循环回流冷浸装置5 )水蒸气蒸馏法:是将药材的粗粉或碎片浸泡润湿后,直火加热蒸馏或通入水蒸气蒸馏,也可在多能式中药提取罐中对药材边煎煮边蒸馏。共水蒸馏;水上蒸馏;通水蒸气蒸馏6 )超临界

39、流体提取法:一般采用CO2 。优点:提取速度快,效率高;提取温度低,无氧;可选择性的提取药材中的成分;工艺简单,可循环利用溶剂,尤适于热敏性、易氧化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精制一、常用的分离方法(一)沉降分离法特点:适于固体物含量高的水提液的粗分离,简便易行。但耗时长、药渣沉淀吸附药液多,对料液中固体物含量少、粒子细而轻,料液易腐败变质者不宜使用。(二)离心分离法1 .按分离因数a的大小分类分离因数越大,则离心机分离能力越强。常速离心机a V3000 ,高速 a =300050002 .按离心操作性质滤过式离心机。沉降式离心机。分离式离心机(三)滤过分离法3 滤过方式表面滤过:料液中大于滤过介

40、质的微粒全部被截留在滤过介质表面。实际操作中常在料液中 加助滤剂等,以改善滤渣的性能,提高滤速。深层滤过:微粒被截留在滤器深层的长而弯曲的孔道 中。适于颗粒细小且含量较少的药液。4 .滤过速度与影响因素滤渣层两侧的压力差(P)越大,则滤速越大。常采用加压或减压滤过法。但压力大至一定程度时,由于滤饼被压实而增加了滤过阻力,又降低了滤速。在滤过的初期,滤过速度与滤器的面积(汽r2)成正比。滤速与滤材或滤饼毛细管半径(r)成正比。滤速与毛细管长度(c )成反比。滤速与料液粘度(刀)成反比。3滤过方法与设备(1 )常压滤过法一般适于小量药液的滤过。(2)减压滤过法一般中、大量药液的滤过。垂熔玻璃器常用

41、于注射液、口服液、滴眼液的精滤。(3 )加压滤过法常用板框压滤机,板框压滤机适用于粘度较低,含渣较少的液体作密闭滤过,醇沉液、合剂配液多用板框滤过。(4)薄膜滤过法以薄膜为滤过介质,有微孔滤膜滤过、超滤微孔滤膜滤用以滤除细菌和细小的悬浮颗粒。生产中主要用于精滤,如水针剂及大输液的滤过;热敏性药物的除菌净化;制备高纯水。微孔滤膜滤过的特点是:微孔滤膜的孔径比较均匀,孔隙率高,占薄膜总体积约80% ,故滤速快;滤膜质地薄(0.100.15mm ),对料液的滤过阻力小,且吸附少;滤过时无介质脱 落,对药液无污染;但易堵塞,故料液必须先经预滤处理。超滤是指利用质地薄、孔径更细微、结构特异的薄膜作滤过介

42、质,透过小分子溶质,截留大分子溶质。截留的粒径范围120nm, 分子量 30030000 。超滤是在纳米(nm )数量级选择性滤过的技术。适用于各种药物、注射液的精滤;多糖、酶的药物浓缩;蛋白质、酶的分离、纯化、除菌等。1 、 水提醇沉法(水醇法):在中药提取浓缩液中,加入乙醇使达不同的含醇量,某些药物成分在醇中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沉淀, 固液分离后使水提液得以精制的方法。操作注意:药液浓缩的程度药液冷却醇沉浓度一般使含醇量达50%60 可除去淀粉等杂质。达到75%以上大部分杂质均可除去。慢加快搅。密闭冷藏洗涤沉淀2 、醇提水沉法(醇水法)先以适宜浓度的乙醇提取部分药材后,将提取液回收乙醇,加适量

43、水搅匀,冷藏静置,除去沉淀。醇提可避免淀粉、蛋白质、粘液质的浸出,加水处理可除去醇提液中的树脂、脂溶性色素等杂质。适于含黏液质、蛋白质、糖类等水溶性杂质较多药材的提取。3 、盐析法加入大量的无机盐,使某些高分子物质的溶解度降低沉淀而除去,主要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也常用于芳香水中挥发油的分离的4 、透析法利用小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而大分子不能透过的特性,对分子量不同的物质分离精制,可除去中药提取液中的鞣质、蛋白质、树脂等。5 、吸附澄清法加入澄清剂,促使微粒絮凝沉降后经分离除去的精制方法。澄清剂有:壳聚糖、明胶、琼脂、蛋清、硫酸铝、101 果汁澄清剂等。壳聚糖沉降机制是:为带正电(NH+4 )

44、的高分子物质,与水提液中带负电(多为COO-)的高分子杂质交联中和电荷而沉降。6 、大孔树脂精制法及:加热蒸汽的温度与溶液沸点之差生产强度与传热温度差及传热系数成正比,与二次蒸气的汽化潜能成反比。(二)影响浓缩的因素1 .传热温度差( t)的影响 加热蒸汽的蒸汽温度与溶液沸点之差。提高加热蒸汽的压力和降低冷凝器中二次蒸汽的压力,都有利于提高传热温度差。2 .总传热系数(K)的影响一般地说,增大总传热系数是提高蒸发浓缩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传热原理可知,增大K 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各部分的热阻。管内溶液侧污垢层热阻(RS )在许多情况下是影响K 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处理易结垢或结晶的物料时,往往很快就在传

45、热面上形成垢层,致使传热速率降低。为了减少垢层热阻,除了要加强搅拌和定期除垢外,还可从设备结构上改进二、浓缩的方法1、常压浓缩被浓缩液体中的有效成分应是耐热的,该法耗时较长,易使成分水解破坏。2、减压浓缩优点是:压力降低,溶液的沸点降低,能防止或减少热敏性物质的分解;增大了传热温度 差,蒸发效率提高;能不断地排除溶剂蒸汽,有利于蒸发顺利进行;沸点降低,可利用低压蒸汽或 废气作加热源;密闭容器可回收乙醇等溶剂。耗能大,适于含热敏性成分药液的浓缩。设备:(1 )减压蒸储器 在减压及较低温度下使药液得到浓缩,同时可将乙醇等溶剂回收。(2)真空浓缩罐 用水流喷射泵抽气减压,适于水提液的浓缩。(3)管式

46、蒸发器(4)多效浓缩器-多效浓缩可节省能源,提高蒸发效率。按药液加入方式的不同把三效蒸发分为四种流程。顺流加料法。逆流加料法。平流加 料法。错流加料法。注意:真空度过大或过小,均影响浓缩效率。浓缩至一定程度时,料液极易产生泡沫,出 现跑料。一效加热器蒸汽压力应保持在设计范围内,若其压力明显升高,可能是收膏时膏料在管壁结 垢而影响传热,应打开加热器清除垢层。3、薄膜浓缩特点:浸提液的受热温度低,浓缩速度快,受热时间短;具有极大的气化表面,不受液体 静压和过热影响,成分不易被破坏;能连续操作,可在常压或减压下进行;能将溶剂回收重复使 用。设备:1 .升膜式蒸发器适用于蒸发量较大,有热敏性、粘度适中

47、和易产生泡沫的料液。不适用高粘度、有结晶析出或易结垢的粒液。2 .降膜式蒸发器适于蒸发浓度较高、粘度较大的药液,由于降膜式没有液体静压强作用,沸腾传热系数与温度差无 关,即使在较低传热温度差下,传热系数也较大,对热敏性药液的浓缩更有益。3 .刮板式薄膜蒸发器 适于高粘度、易结垢、热敏性药液的蒸发浓缩,但结构复杂,动力消 耗大。4 .离心式薄膜蒸发器适于高热敏性物料蒸发浓缩。第四节 干燥一、干燥的基本原理与影响因素(一)干燥的基本原理1 .湿物料中水分的性质 湿物料中所含水分性质的不同影响干燥效果。(1)结合水与非结合水:结合水:存在于物料细小毛细管中和细胞中的水分。难去除完全。非 结合水存在于

48、物料表面的润湿水及物料孔隙中和粗大毛细管中的水分易除去。(2)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平衡水分在一定空气状态下,当物料表面水分产生的蒸汽压与空气中水蒸汽分压相等时,物料中所含的水分与空气中的水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是干燥除不去的。自由水 分指物料中大于平衡水分的那一部分,可除去。自由水分=全部非25合水+平衡水分 总水分=平衡水分+自由水分:2 .干燥速率 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单位干燥面积上被干燥物料中水分的汽化量。干燥速率取决于内部扩散和表面气化速度。干燥过程分成两阶段,恒速阶段(平行于横轴直线)和降速阶段(斜向下线)。在恒速阶段, 干燥速率与物料湿含量无关。而在降速阶段,干燥速率近似地与物料湿含量成

49、正比。物料湿含量大于 C0时,干燥过程属于恒速阶段,当物料湿含量小于C0时,干燥过程属于降速阶段。蒸发面积大,时间短,减少受热,干燥品呈薄片状,易于粉碎,适用于中药浸膏的干燥和膜剂的制 备。(3)带式干燥 将湿物料平铺在传送带上。中药饮片、颗粒剂、茶剂常用。2、减压干燥在密闭容器中真空干燥的一种方法。特点:干燥的温度低,速度快;减少了物料与空气的接触机会,避免污染或氧化变质;产品呈松脆的海绵状,易于粉碎。适于稠膏(相对密度应达1.35 以上,摊于不锈钢盘中)及热敏性或高温下易氧化物料的干燥,但应控制好真空度与加热蒸汽压力,以免物料起泡溢盘,造成浪费与污染。3 沸腾干燥又称流化床干燥。使热空气自

50、下而上通过松散的粒状或粉状物料层形成沸腾床。设备:负压卧式沸腾床。特点:适于颗粒性物料的干燥;气流阻力较小,物料磨损较轻,热利用率较高;蒸发面积大,干燥速度快,产品质量好。干燥时不需翻料,且能自动出料,节省劳力,适于大规模生产,但热能消耗大,清扫设备较麻烦。4喷雾干燥此法是流化技术用于液态物料干燥的一种较好方法。将一定浓度的液体物料经雾化器喷化成雾状,在一定流速的热气流中进行热交换,物料迅速干燥。特点:药液呈细雾状,表面积大,热交换快,在数秒钟内完成水分的蒸发;由于干燥过程中,雾滴表面有水饱和,温度大致相当于热空气湿球温度(50 左右),受热时间短,温度低,操作流程管道化,符合GMP 要求;产

51、品多为疏松的细粉或颗粒状干燥制品;溶解性能好,且保持原来的色香味。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料。5 、冷冻干燥又称升华干燥先将物料冷冻成固体,再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利用冰的升华性能,使物料中的水分汽化而干燥。特点:物料在高真空和低温条件下干燥,尤适用于热敏性物品的干燥;成品多孔疏松,易于溶解;含水量低,有利于药品长期贮存,但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6、红外干燥属于辐射加热干燥。特点:干燥速率快,热效率较高,成品质量好,但电耗过大。其中隧道式红外干燥机,主要用于口服液及注射剂安瓿的干燥。振动式干燥机适于热敏性物料干燥,尤适用于中药固体粉末、湿颗粒及水丸等物料的干燥。7 、微波干燥特点:物料内外加热均匀;热效

52、高,干燥时间短,对药物成分破坏少,且兼有杀虫及灭菌作用适于饮片、散剂、水丸、蜜丸等干燥1、 散剂的含义:系指 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 制剂 。二、散剂的分类:1. 按医疗用途和给药途径分类:2. 按药物组成分类:3. 按药物性质分类:4. . 按剂量分类:2、 .特殊散剂的制备1 、含毒性药散剂:倍散:是指在小剂量的剧毒药物中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辅料制成的稀释散。剂量在 0.010.1g 者,可配制1 : 10 倍散,即1 分药物 9 份稀释剂;剂量在0.01g 以下者,可配制1 :100 或 1 : 1000 倍散。例如:九分散中马钱子粉与麻黄等,采用等量递增法与其它药物混匀。常用稀释剂:乳糖、淀粉、糊精、蔗糖、葡萄糖、硫酸钙。2 、含低共熔组分散剂:两种或更多药物混合后,熔点往往降低,如熔点降至室温附近,则易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不利于混合。如:薄荷脑与樟脑、薄荷脑与冰片、樟脑与水杨酸苯酯等。制备或采用先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再与其他固体粉末混匀,或分别以固体粉末稀释低共熔组分,再缓缓混合均匀。3 、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