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严重多发创伤院前急救护理体会_第1页
毕业论文---严重多发创伤院前急救护理体会_第2页
毕业论文---严重多发创伤院前急救护理体会_第3页
毕业论文---严重多发创伤院前急救护理体会_第4页
毕业论文---严重多发创伤院前急救护理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毕业论文严重多发创伤院前急救护理体会主考学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护理学 指导教师: 赵钱孙 考生姓名: 准考证号: 999999999999 工作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联系电话: 12345678911 邮箱地址: wangchaoma 2011年 3 月 26 日严重多发创伤院前急救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经验,提高外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方法:2009年1月2010年4月共接诊外伤78例,及时现场处理及护理。 结果:本组78例,颅脑损伤38例,骨折27例,胸腹部损伤13例;包扎止血48例,骨折固定24例,输液72例,吸氧18例,人工呼吸12例,当场

2、死亡8例。 结论: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准确的现场伤情评估并急救,应重视发挥院前急救的作用,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创伤死亡有3个高峰,第二高峰在伤后数分钟至2小时内,有人称之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黄金时间”,而有组织的创伤护理一般在第二高峰实施【1】。这就要求我们院前急救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迅速对患者病情做出评估,建立静脉通道,保护重要器官,维持基本生命活动,为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我院2009年1月2010年4月共接诊外伤患者78例,在现场及转运途中均得到有效的处置及护理,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2009年1月201

3、0年4月共接诊外伤患者78例,颅脑损伤38例,骨折 27例,胸腹部损伤13例。均符合多发性损伤的诊断标准,由我院救护车经医护人员现场处理后接诊人院,包扎止血48例,骨折固定24例,输液72例,吸氧18例,人工呼吸12例,当场死亡8例。2)急救检查:胸部损伤合并其它部位伤7例,腹部损伤合并其它部位伤6例,颅脑损伤合并其它部位伤24例;骨盆多发性骨折合并尿道断裂或膀胱破裂20例;四肢骨折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撕裂7例;颅脑、胸、腹严重符合伤14例。2、急救要点1)院前急救最重要的是时间效率,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当接到呼叫电话时必须认真做好记录:接电话的时间、详细地址、电话号码、患者主要表现及

4、症状、意识是否清醒、出车时间、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回院时间等【2】。必要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救治措施,为抢救赢得时间,避免盲目的处理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立即通知司机、医生、护士、担架员,在23 min内出车。2)护士到达现场后应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判断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要一问、二看、三测、四摸、五穿刺,及早明确诊断。判断伤情要迅速全面,既要注意到致命性损伤,又不能遗漏其他部位的损伤,遇到较多患者时,在伤者胸前佩带红色(严重)、黄色(重)、绿色(一般)的卡片,以示区别,我们常采用CRASH PLAN(C循环,R呼吸,A腹部,S脊柱,H头部,P骨盆,L肢体,A

5、动脉,N神经)检查顺序来检测伤者,这是一种便于记忆,突出重点,疏而不漏,快速简单的检查法,在严重多发性创伤的院外急救中非常实用【3】。在急救现场应按照以下顺序及时检查与优先处理以下存在的危险因素:呼吸道梗阻,出血,休克,呼吸困难,反常呼吸,骨折。3)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情况,以及加压包扎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等,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做出相应的处理。4)救护车上全程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动态监测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变化,无创监测技术简单实用,有助于院外医护人员对伤情作出更细致、准确有效的诊断和救治。正确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转运,使有效防止继发性损

6、伤。在搬运和转送过程中,强调脊柱、骨盆、胸部骨折的正确固定,选择合适的多功能担架、轮椅、气垫、多功能颈托等工具,急救效果显著。3、护理要点1)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合并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检查呼吸频率、深度及规则性,若病人没有呼吸或呼吸缓慢时(6次/min),护士应立即开放气道,对口、鼻腔内有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凝块或其他异物者应迅速给予清除,平卧,解除束缚,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至口腔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应侧卧,并将舌体暂时拉出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准备气管插管用物、车载呼吸机以及除颤监护仪,监测血氧饱和度,要提防频繁的呕吐

7、或胃内容物反流引起气道阻塞。2)处理出血创口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有开放性伤口,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迅速处理活动性出血,较浅血管破裂出血可直接钳夹结扎止血,创面广泛出血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伤者,可用大拇指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及时加厚敷料加压包扎伤口或上止血带加压止血,上止血带之前用纱布、毛巾等软垫保护受伤皮肤,止血部位上肢在上臂上三分之一处,下肢在大腿中上三分之一处,以防损伤神经,并标明包扎时间,每小时放松一次,并用简易夹板妥善固定骨折肢体。对单纯头皮出血可加压包扎止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用明胶海绵贴敷,外加无菌纱布覆盖临

8、时包扎,若病情许可宜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量【4】。对于腹腔脏器外露者,先无菌敷料覆盖,再用盆扣上,外用绷带固定。3)建立静脉通道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病情复杂,出血量大,紧急情况下患者的血压值可由周边血管脉动来推测,以食指及中指轻触桡动脉,摸不到表明血压不超过60 mmHg,颈动脉若10 s内摸不到任何搏动,有出血性休克征象则立即给予胸外按压。护士必须马上建立23条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快速补充血容量,确保输液用药通畅,维持有效循环,有颅内血肿患者应给予20%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对于躁动患者不宜给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准备除颤电复律用物,必要时进行心脏除颤电复律,监

9、测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5】。 4)密切观察病情抢救同时通过向现场人员询问,了解致伤原因,判断有无其他部位伤情,防止隐匿伤情继续发展,并应用车载监护仪,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感觉、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患肢末端苍白、温度降低或不能自主活动,皮肤感觉减退或被动活动剧烈疼痛,应及时处理;如呼吸、循环异常应随时准备抢救;创面是否继续出血,出血量的多少等,并认真详细做好记录。同时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6】。5)保障途中安全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在患者呼吸道通畅、休克得到基本纠正的情况下,立即转回医院抢救。对于多发性骨折的患者,为避免途中骨折断端移动

10、临近血管、神经再次损伤,须用夹板或石膏托暂时固定,搬运时要小心,以免诱发更多出血。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易将异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在途中应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或血凝块,切忌头后仰,致分泌物或血凝块堆积咽部造成窒息。对脊椎损伤患者,首先复位固定按脊柱损伤的原则搬运处理,对颈椎损伤的患者严禁随意转动颈部,必要时可施行牵引,以免再次损伤脊髓,造成严重的呼吸肌麻痹,加重呼吸功能障碍【7】。如无禁忌,应使伤员平卧,保暖。抬担架时尽量保持水平位。途中保持输液通畅,及时补充血容量,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转运途中一旦出现心搏停止,立即停车就地复苏抢救,切忌不作抢救继续转运以致失去抢救时机。做

11、好护理记录及初步检查记录,准备、通知院内领导和相关科室,畅通绿色通道,作好抢救工作,到达医院后与急诊室医护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详细说明负伤时间、原因、意识、瞳孔、合并损伤、现场及途中呼吸情况等。6)心理护理 对清醒患者,应重视心理护理。患者突然遭受外界创伤,剧烈的疼痛与恐惧,甚至濒死感,会使患者呼吸、心率加快,加重出血,这些不良的情绪不利于控制病情。护士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安慰鼓励患者,说明医务人员正尽力为其治疗护理,以稳定其情绪【8】。4、治疗结果本组治愈63例,生存率81%。死亡15例,伤死率19%。 死亡原因:死于不可逆性休克8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手术后 48h内死于呼吸衰竭3例

12、,严重脑挫裂伤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死亡2例,1例严重颅脑胸腹复合伤和1例腹腔多器官损伤合并小腿开放性骨折因伤情特别严重,虽经手术仍于手术后10h与12h 死于呼吸、循环衰竭。5、讨论1)早期、准确、主动采取救护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9】。休克是多发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休克能否早期复苏,直接关系到休克伤员的预后。统计表明,休克1h内得到救治病死率为10,但若超过8h则病死率上升为75。因此,对创伤性休克的抗休克处理要早期、快速、全面,避免发生MODS【10】。国内学者在强调临床急诊反应水准的重要性时指出,对严重创伤的急救水平,急诊抢救应分秒必争。多发伤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重要器官生理功能

13、紊乱,死亡率较高。笔者认为,提高多发性创伤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合理及时的治疗,争取在“黄金1h”内使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同时必须做好患者诊治过程中的急诊抢救、手术中及手术后的监护治疗工作。2)及时、全面、连续观察病情变化并准确记录及汇报是急诊科护士的基本功。严重多发性创伤的病情常常变化多端,其伤情确定、复苏等问题是危重病急救医学面临的难题之一,急诊护士要善于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并准确记录,有助于提供病情的动态信息,特别是有些伤员的损伤部位、程度尚不明确时,护士应做到有预见性的观察病情,针对可疑的症状、体征及指标等认真评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协助医生诊断。【参考文献】1 应菊素.影响急诊护士健康状况的社会心理因素.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212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 3(5):26.3 胡环秀;胡莉;多发创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急救与护理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30(2):25.4 代颖;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提高护理本科生临床急救能力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35(9):15.5 孙惠萍;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护理A;贵州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35(2):78.6 梁实;深圳市急救死亡患者情况及影响救治因素的调查研究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