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 农林论文_第1页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 农林论文_第2页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 农林论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 农林论文 本文由中国论文范文收集整理。四、唐宋江南稻作以早稻为主还是晚稻为主? 与此相联系,还有一个 问题 需要讨论,这就是唐宋 时代 的长江下游究竟是种早稻为主,还是种晚稻为主?有些学者认为 中国 唐宋及其以前江南的稻作以早稻为主。如果这一观点能够成立,又承认早稻很难与冬麦复种,那么,逻辑的结论必然是宋代江南的稻麦复种少之又少。这一观点是日本学者加籐繁有关 研究 的延伸。加籐繁认为唐宋以前中国水稻品种一般是七月左右收获的早稻,中晚稻品种是唐代至南宋末年逐渐形成的。李伯重进一步指出南宋江南水稻品种仍以早稻为主,因为南宋江南的一些方志所载

2、水稻品种以早稻为多。加籐繁做出魏晋水稻品种主要是早稻的判断,其根据是齐民要术和初学记引广志的材料,但他的论证颇多牵强之处,而且广志并非经过调查制订的全国性品种名录,而是对各地品种尤其是中原以外的品种摭拾与登录。个别地方志的记载品种名称更不足以代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种植和推广的实际情况;因为某一类型品种在某一地区是否占主要地位,不是决定于该类型品种数量的多少,而是决定于该类型品种种植面积的大小。因此,我们考察某时代某地区某作物的品种类型时,更应注意 文献 中反映的该品种类型种植的普遍情况。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考察,中国唐宋及其以前稻作以早稻为主的观点是很难得到证实的。 我们知道,诗经七月已有十月

3、获稻的记载。齐民要术水稻第十一所述稻作是三月(或四月)种稻,霜降获之。东晋陶潜有题为庚戌岁九月中於西田获早稻的诗,这是早稻一词见于古文献之最早者。但这并非真正的早稻,只是较为早熟的晚稻;所谓早,是相对于十月获稻而言的。长沙走马楼吴简吏民田家蔀记录租佃官田的农民交纳租米,一般在十一月,说明当时种植的是十月左右收获的晚稻,交租米最早的是九月十五,种的大概就是八月底九月初收获的早稻吧。真正的早稻是从晚稻分化出来的一种对短日照不敏感的生态型,在中国出现也很早。据国语吴语载,春秋末年,吴国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这赤米就是耐旱的早稻。广志也登录了不少早稻品种,主要是岭南和巴蜀地区的。但诗经、齐民要术所载的十

4、月或九月获稻,应该是反映了当时稻作的一般情形。 唐代的稻作普遍是七、八月扬花,九、十月成熟收获,唐诗中有大量反映,兹试举数例: 江南孟秋天,稻花白如毡。(郑概:状江南孟秋) 稻花秋雨气,江石夜滩声。(元稹:遣行十首) 江亭感秋至粳稻秀晚川(李德裕:早秋龙兴寺江亭闲眺忆龙门山居寄张旧从事) 粳稻远弥秀,栗芋秋新熟。(宋之问: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至枫香林,以诗代答李舍人适) 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杜甫:茅堂检校收稻二首) 秋暮天高稻穟成。(徐铉:九日星落山登高) 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韦庄:鄠杜旧居二首) 疏野林亭震泽西,朗吟闲步喜相携。时时风折芦花乱,处处霜摧稻穗低。(张贲:奉和袭

5、美题褚家林亭) 烟霜栖野日,粳稻熟天风。(杜甫:自瀼西荆扉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 秋深橡子熟,拾之践晨霜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皮日休:正乐府十首橡媪叹) 楚俗不事事年年十月暮,珠稻欲垂新。(元稹:赛神) 白杨萧萧悲故柯,黄雀啾啾争晚禾。(刘长卿:登吴故城歌) 岸草连荒色,村声乐稔年。晚晴初获稻,闲却采莲船。(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 场黄堆晚稻,篱落见冬菁。(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湖田十月清霜坠,晚稻初香蟹如虎。(唐彦谋:蟹) 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陆龟蒙:别墅怀归) 霜落牛归屋,禾收雀满田。(李建勋:田家

6、三首) 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杜甫:刈稻了咏怀) 以上诗句所述稻作无疑是晚稻,与诗经十月获稻、齐民要术霜降获之的记载是一致的。它们所反映的不限于某个品种或某个地区,而是带有普遍性的情况。唐代也种早稻,其成熟和收获已进入秋天,在唐诗中仅检出两例; 自春徂秋天弗雨,廉廉早稻才遮亩。(陆龟蒙:五歌刈获) 欲羡农家子,秋新看刈禾。(崔道融:过农家) 唐诗中谈及早稻与谈及晚稻的诗句数量相差悬殊,反映唐代晚稻的种植要比早稻普遍得多。 这种情况延续至宋代,在北宋初年尤为明显。我们知道,稻有粳籼之分,而粳稻多为晚稻,故粳稻的分布大致反映了晚稻的分布。江南历来盛产粳稻。杜甫诗云: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宋初甚至有人说江南专种粳稻。宋史卷88地理二称:两浙路有鱼盐、布帛、粳稻之产。江南东、西路茗苑、冶铸、金帛、粳稻之利,岁给县官用度,盖半天下之入焉。这些粳稻一般收获较晚,时人称江东霜晩,稻常九月熟。宋行两税法,宋初规定秋税自九月一日起纳,十二月十五日毕,后根据江南等地实际情况,作了补充:江南、两浙、荆湖、广南、福建土多粳稻,须霜降成实,自十月一日始收租。 关键词:时代,为中心,发展,形成,品种,农林论文,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 内容摘要:本文由中国论文范文收集整理。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