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神经对脾脏免疫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_第1页
脾神经对脾脏免疫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_第2页
脾神经对脾脏免疫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脾神经对脾脏免疫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神经;脾脏;免疫     脾脏作为全身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其结构和功能复杂,近年来对脾脏免疫功能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尤其是神经对脾脏免疫的调控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综合文献概述如下。    1 支配脾脏神经的结构特点    支配脾脏的神经主要是腹腔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富含去甲肾上腺素能传出神经纤维,同时含有胆碱能神经纤维,由脾门伴随脾动脉进入脾脏。脾交感神经不含传入神经纤维,几乎是无髓鞘和Schwann细胞的传出神经束。

2、目前尚未发现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DeVries等分析牛脾交感神经轴膜的分子结构显示,其轴膜主要有5种分子量居于40130Da的多肽构成,脂质占干重的59.4%,主要是以胆固醇和神经鞘磷脂的形式存在,与周围神经系统轴突起始部的轴膜结构相一致。    Felten等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染色发现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纤维不仅分布于脾脏被膜和小梁,而且还分布于T细胞区和边缘区。电镜发现部分脾淋巴细胞与神经末梢直接接触,一个淋巴细胞可以与多个神经末梢接触,甚至被神经末梢包围,在神经末梢与淋巴细胞接触部位,二者之间的间隙比突触间隙还小,且淋巴细胞膜增厚,似形成特化结构。提示神

3、经末梢与淋巴细胞之间可能进行突触样化学传递。Schimdtova等在同一组织切片上通过双重组化染色显示野鸡脾脏中央动脉周围同时存在还原型辅酶:II-硫辛酰胺脱氢酶(NADPH-diaphorase)和乙酰胆碱脂酶(Acetycholinestease,ACHE)阳性神经细胞,在红髓和脾包膜仅有ACHE阳性神经纤维。杨宏等证实成年小鼠的脾内血管周围和红髓、白髓的淋巴细胞之间广泛存在生长相关蛋白(GAP-43)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用结核菌素衍生蛋白诱发脾脏免疫应答反应,结果显示不仅中央动脉周围,而且动脉周围淋巴鞘外层、边缘区和红髓等部位的神经纤维较对照组显著增多,说明脾脏的神经纤维处于结构不断

4、重塑、功能不断改建之中,这与机体不断接受刺激、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同时不断地感受刺激、协调功能、作出应答和调节有关。有报道老年大鼠脾脏神经纤维的密度下降,预示脾脏神经纤维密度与脾脏免疫功能强弱呈正相关系,似乎也说明这一点。这些研究结果较深入地揭示了神经系统对脾脏免疫功能调控的结构基础。    2 神经递质的性质、存储与释放    脾交感神经末梢与脾组织的接点属于化学性突触,其内存在一类特殊的细胞器突触囊泡,根据其大小和电子密度高低分为大致密颗粒囊泡、小致密颗粒囊泡和亮泡,是储存神经递质的场所。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偶联剂。

5、现知脾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神经肽Y等。Lovisetti认为与这些递质有关的蛋白嗜酪颗粒蛋白A,嗜酪颗粒蛋白B和NESP55(一种新的嗜酪颗粒样蛋白)在脾触突传递过程中逐步降解成为小分子多肽,最后形成递质以出胞机制释放。另有作者通过对神经分泌型蛋白和膜蛋白在脾交感神经亚细胞器的分布研究后发现NESP55、血管紧张素和胺载体VMAT2 仅存在于大致密颗粒囊泡,触突短杆素同时分布于大致密颗粒囊泡和亮泡中,而SNAP-25、构造蛋白(syntaxin)和N型、L型Ca2+ 离子通道蛋白存在于一类特殊类型的亮泡中,预示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以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泡的形式运输

6、到神经末梢突触前膨体,在受到刺激后释放。而胺载体只存在于大致密颗粒囊泡中,提示小致密颗粒囊泡的形成可能需要重新利用大致密颗粒囊泡的膜成分。但也有人认为脾神经末梢的两个相互独立的分泌通道触突囊泡和致密颗粒囊泡都是由轴突内质网分化形成。至于神经末梢膨体释放的重要递质去甲肾上腺素,Depotter等认为是以两种形式存在于神经末梢大致密颗粒囊泡和小致密颗粒囊泡,前者含有与膜相连的多巴胺-羟化酶和可容性多巴胺-羟化酶,后者不含可溶性羟化酶,而神经肽只存在于大致密颗粒囊泡中。多巴胺-羟化酶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而神经肽的释放则相应低1020倍。作者进一步观察狗脾交感神经发

7、现,刺激频率在220Hz之间,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神经肽Y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多,反复刺激后,肾上腺素和神经肽Y的释放分别减少12.5%和11%,去甲肾上腺素只能从大致密颗粒囊泡中以出胞方式释放。由此不难看出神经递质在触突的储存部位和释放途径存在分歧,这可能与实验动物的种属和实验方法有关。    3 中枢神经对脾神经电生理的调控    脾脏的交感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重要联系途径,中枢神经对脾交感神经的作用直接影响脾脏免疫功能的表现。一般认为脾交感神经电生理活动增强能抑制脾脏免疫功能,反之则增强脾脏免疫功能。舒翠莉等在大白鼠

8、第三脑室注射甲硫-脑啡肽(类阿片物质),能显著增强脾交感神经电生理活动;注射IFN-2出现相同效应,并可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所反转。因此,该效应可能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所介导。这同时也说明IFN-2作为免疫反应产物不仅直接参与免疫反应,而且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反馈性调节免疫反应的产生和强度。在第三脑室注射IL-2则脾交感神经的电生理活动受到抑制,这种抑制也能被纳洛酮所逆转,上述结果提示第三脑室附近的阿片受体对脾交感神经电生理活动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    此外,静脉内注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也能增强脾交感神经电生理活动,缩短其潜伏期。如事先给予前列腺素合

9、成抑制剂消炎痛,该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在第三脑室内直接注射前列腺素2,同样能迅速增强脾交感神经的电生理活动,表明脂多糖是通过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这一中间环节使脾交感神经电生理活动增强,说明第三脑室周围结构受前列腺素刺激对脾交感神经生理电活动的影响。这部分解释了细菌所致炎症反应与免疫应答的消长关系。    静脉输注精氨酸和赖氨酸能抑制脾交感神经传出冲动,Niijima等推测是肝门部化学感受器感受刺激后通过肝迷走神经将信号传人下丘脑,再由下丘脑发出指令抑制脾交感神经电生理活动,从而提高脾脏免疫力。这可能是氨基酸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神经调控机制之一。因此,中枢神经对脾交感

10、神经电生理活动的调控部位主要是在第三脑室周围和下丘脑。    4 脾神经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调控    许多实验已经证实脾交感神经对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调节脾脏血液灌流量和脾免疫细胞功能。Roagusch等的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脂多糖能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IL-1作用于脾交感神经节后水平,抑制脾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收缩,从而增加脾脏血流量,提高脾脏免疫功能。该作者直接静脉给予亚剂量(不引起发热的剂量)的IL-1,同样能显著增加脾脏血流量,而骨骼肌血流量无改变。去除脾交感神经以后,该效应完全消失。此结果较好地支持了脾血液灌流量增

11、加是脾神经受抑制,血管紧张度降低所致的观点。MacNeil也记录到脾交感神经电生理活动与内毒素呈剂量依赖关系,内毒素剂量越大,脾交感神经电生理活动强度越高,潜伏期越短,脾脏血液灌流量越低,肾交感神经对此反应较弱,说明脾交感神经对内毒素更敏感,能快速调节脾脏血流量,使之表现出相应的免疫反应。    Besedovsky切除脾交感神经后向腹腔内注射绵羊红细胞致敏,观察脾内抗体形成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用特异性更高的6-羟多巴作化学性交感神经切除后,再用绵羊红细胞致敏得到同样的结果。Wiliams等给新生小鼠腹腔注射6-羟多巴胺后,再向腹腔注射绵羊红细胞,也发现脾内抗体形成细胞增加,认为这可能是交感神经切除后c-GMP增高,影响Ts细胞分化或抑制其活性,也可能是增强了TH 细胞活性。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