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71型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肠道病毒71型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肠道病毒71型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肠道病毒71型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肠道病毒71型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肠道病毒71型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杨俊杰'综述;李薇',王玉琳'审校(1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730046;2北京微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北京100024)摘要:肠道病毒71型(E71,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和致病性的病毒,其流行范围波及全世界,近年来在亚太地区尤其是在中国的流行日趋频繁前HV71病原学病学以及动槌型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为疫苗的研发奠定了相应的基础,中国三家公司的EV71灭活疫苗现已率先获得临床批件,有望成为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疫苗研究;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373-2文献标识码:A

2、文章编号:1005-5673(2011)02-005-06肠道病毒71型属于小RNA病毒科(P)肠道病毒属(E),是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dandmoudiHFMD)的主要病原体,并有一定的几率引发无菌性脑膜炎(AszpacmeihgpH脑炎(Braiig】和脊髓灰质炎样麻痹(P。侦y等多种神经系统并发症1969年在美国首次分腐A来,EV71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爆发与流行,尤其是I997年以来,EV71在亚太地区的流行呈显著上升趋势"3来西亚3*坡亚等国以及中国的大陆V准和台湾地区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爆发流行,其中,台湾1998年和2000年的EV71大爆发中分别有129

3、106人和80677人感染,并最终导致78人和41人死亡回1于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及可用的疫苗,EV7【的广泛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恐慌2008年中国安徽省阜阳市爆发人手足II病疫情,并随后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全年共报告发病488955例,重症病例1165例,死亡126例月卫生部把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009年,全年报告发病I15535例,死亡约例VH0年共报告病例1774669例,死亡905VHFMD在中国大规模流行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对EV71的病原学因分型,亍病学收稿日期:20lI-02-28;修回日期:20lI-03-10基金项目:甘谢科技重大专项(0

4、92GKDA010)通讯作者:王玉琳,E-m*ilyliw我i注r作者简介:杨俊杰(I985-).男.硕士研尤生,主要从事病毒性疫苗的研究研发以及动物模型研究等作一综述1病原学与基因分型1-1病原学特征EV71的病毒颗粒为直径2430nm的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起V核心为一条长约7.4kb的正链RNA,基因组中仅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含2194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路聚蛋白可进一步被水解成PlVX三个前体街,PI前体蛋白编码VP18。四种病争卜壳蛋白,P2和P3前体蛋白编码7个非结构蛋白(2A2C和3A3D)层的衣壳首先由四种衣壳蛋白构成原聚体,再由5个原聚体拼装成具有五聚体样结构

5、的亚单位,60个亚单位通过各自的结构域相互连接,形成病毒的衣壳和VP3三种结构蛋白裸露于病毒颗粒的表面,而VP4则位于病毒颗粒衣壳内侧与RNA核心紧密连接而病毒的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1VP3上其在VP1上含有多个中和抗原表位马VP1蛋白的基因在外界选择压力下易发生变异从而赋予EV71病毒颗粒不同的抗原特性,因此VP1基因被认为是序列分析的最佳选择*71受体研究显示,VPI能与多种人类蛋白受体结合,在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以及穿入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5oI-2EV7I的基因分型肠道病毒传统的中和血清分型逐渐被基因分型所取代,至今肠道病毒己发现的10()多个血清型,按基因分型则分为肠道病毒A

6、D组,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CoxMrkieirusAl6,CVAl6)均属于肠道病毒A组71的基因分型主要基于VP1和VP基因基因编码EV71的主要抗原决定簇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它不仅可作为肠道病毒属内不同血清型分类的依据,亦可作为小RNA病毒科内不同属的分类参考,因此VPi基因被认为是系统进化分析最具研究价值的区域n等对113株EV71的VPlf亥酸序列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首先将EV7I划分为个基因型,属于A型枚有BrCr原型株,与其他EV71分离株的核苜酸差异在I6.5o19.7%等m最近研究显示2008年中国安徽省六安地区分离到的5株EV7I的VP1序列与BrCr株的同源性均超

7、过97.4%,属于A型是继1969年发现BrCr原型株之后,A型EV71株的首次被分离的报道因B型和C型又被进T划分为BlB5以及ClC5亚型,也有学者将中国大陆地区流行的C4亚型进一步分为C4a和C4b群然EV7I结构蛋白VP4的氨基酸序列非保守,但其核昔酸序列的变异幅度达17.5%24-4%,也据此用于分子流行病学和基因分型的研究基因亚型之间和EV71与柯萨奇病毒之间舰的基因重组,使全序列的基因分型则更为准确',但在流行病学调查方面有其局限性2流行病学2J血清流行病学迄今为止,EV7I流行已遍布全球,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且隐性感染者居多,因此易出现爆发流行是EV7I己知的唯一自

8、然宿主,EV7I酷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1岁以下的婴幼儿,产生神经系统症状的几率较大*清流彳病学研究表明勇】,新生儿由于带有母传抗体,"具有EV71抗体,但一个月后会迅速下降;6个月至3岁的幼儿EV71抗体水平较低(4%26%);3-12岁的儿童因自然感染而EV71抗体阳性率从26%上升到5()%;成人血清EV71抗体阳性率在50%以上,证实了缺乏EV71保护性抗体是婴幼儿高感染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德国的一项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仅有27.3%的0-3岁幼儿以及45.6%的3-6岁儿童具有EV7I中和抗体,而63.4%的学前儿童无EV7I中和抗体,10岁以

9、上儿童和成人中和抗体阳性率均超过50%f.东南亚和南美地区血清流行病淌查也显示了类似的数据表明了婴幼儿血清中缺乏EV71中和抗体可能是引起EV7I大爆发并导致较高病死率的原因2J分子流行病学对肠道病毒衣壳蛋白VP1序列的分析己成为肠道病毒基因分型的金标准,也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手段,通过EV71VP1基因序列的分析,发现EV71在流行过程中的基因型变化情况)9犊国首次分离并于1974年报道的EV71病毒株BrCrCAJO是一直以来仅有的A型株,2009年在中国安徽省六安地区又分离到5株A型株2(1止纪70-80年代EV71引起的爆发流行中,优势毒株的基因型则为B型,包括1975和1978年

10、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分别导致44和47名儿童死亡的EV71第一次大爆发流行,以及美国佥大利亚国等的部流行8年之后,B基因型在美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C基因型,而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各国,则出现了B和C基因型共流行和交替流行,包括198年期间中国的香港与台湾佥国西等地的EV71第二次大流行,以及199800年发生丁东南亚各国的EV7I第三次大流行V*中B3四个亚型均于100年在马来西亚流行中出现,B3一型为1997年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但到2000年,则变为C1和B4亚型''幻,一时期中国的台湾坡。|匚国大量病例报告显示,患者以C2亚型感染为主,同时也有少量B4亚型的出现,

11、到2000年优势流行基因型又转为亚型年C基因型再次引起流行,但为以前从未出现过的©亚型"年则出现B5IE型,呈B型C型交替流行,而这种优势基因型或亚型的替换与HFMD的爆发流行密切相关e1,对同一地区EV7I频繁发生基因型的交替尚无确切解释,2005年M预右等知一项长达6年的研究提示两个可能的原因:EV71在邻近国家或地区之间传播活跃,导致不同基因型病毒株的频繁引入或输出;与所有RNA病毒相同,EV7I基因组突变频率高,进化速度快,尤其是用来进行基因分型的VP1区,由于编码病毒抗原表位面临宿主免疫系统强大的选择压力,使其新发现的B5亚型在短期内便取代了C4亚型成为流行株,并

12、发生了抗原表位变异e中国自1981年上海发现的HFMD在全国十几个省均有报道,从2007年至今,EV71的流行范围和规模均进一步扩大,对分离到的EV7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均属于C4亚型,但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分离到的C4亚型毒株也存有一定的差异,示0亚型在中国大陆较长时间的传播过程中,可能通过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了不同的分支。EV71基因型间的交替与其基因重组现象是有一定联系的,基因重组在肠道病毒中普遍存在,在同一次爆发流行中不同基因型病毒的共感染为病毒的基因重组提供了可能,如马来西亚EV7I流行中同时出现四种基因亚型回W'HFVD的主要病脉为EV71和CVA16,以及存在其他的肠道病毒共同

13、感染,这都为EV71各基因型间的种内重组以及EV7I与其他肠道病毒(主要是CVA16瞥)的PI间重组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皿,增加了EV71流行的不可预测性,目前发现的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非结构蛋白基因区或非编码区,一些重组株可能会发展成为某一阶段的流行株,如造成2008年安徽阜阳HFMD大爆发的C4亚型为C4与CVA16的重组株2。©3疫苗研究EV71的持续爆发流行使得疫苗的研发变得非常迫切并备受关注,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正在致力于EV7I疫苗的研发*71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灭活疫苗有舌疫苗j样颗粒(ViuskepaoralVLP)疫苗一位疫苗V疫苗V哗VP1中和表位的多肽疫苗

14、等研究方向些研究在实验室阶段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目前尚无上市疫苗用于EV71感染的预防得庆幸的是前不久国药北京微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医科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率先完成rEV7I灭活疫苗的临床前研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临床研究批件,预计临床试验将很快启动,有望成为预防手足曰病的有效手段Di-233灭活疫苗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VV)对脊髓灰质炎感染和流行预防的成功经验,亦可为EV71疫苗的研发借鉴过热灭活的EV7I疫苗显示出了良好勺免疫原性,用其免疫受孕前的母鼠,可在新生小鼠体内检测到EV71中和抗体,该母传抗体对以23OOLD知病毒株攻击的保护效

15、果达80%以上,显示出比VPI重组疫苗以及DNA疫苗更好的保护效果”门来西亚学者Ong等e用甲醛灭活一/鼠适应的EV71毒株MAV(B3亚型)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后产生的抗体对B3C5«EV71均有良好的交叉中和活性,该灭活疫苗对ER乳鼠在I天一两针免疫后,能抵抗5)LDMAV病毒株的攻击一前尚不能证实其在小鼠源上以B3亚型外的其他基因型或亚型的EV71进行攻击的交又保护性71灭活疫苗有效免疫剂量的研究显示,80EU灭活疫苗可诱导灵长类动物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并维持4个月以上台湾一项研究探讨了EV71灭活疫苗(C2亚型)与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咳疫苗流感嗜血搐疫苗V喉类毒素和破伤

16、风类毒素五价疫苗共同免疫的可行性结果显示EV7I灭活疫苗与该五价疫苗的免疫效果互不干扰,EV71灭活疫苗单独免疫和与五价疫苗共同免疫小鼠,两针免疫后产生的中和抗体效价均为1:256,并对致死剂量EV7I活病毒攻击具有保护性,同时所产生的抗血清对型的EV7I病毒具有广泛的交叉中和作用,为今后EV71灭活疫苗与现有疫苗使用的可行性提供了一定依据制备灭活疫苗需要大量的病毒为基础,目前报道用于EV7I灭活疫苗制备的细胞系主要是Veo细胞以及人二倍体细胞系KMB-I7,因此EV71在这些细胞系上的适应培养是研制EV71灭活疫苗的首要条件等'E实验室选育的Veo细胞适薄株YN3-4a以及Dong等

17、D9选育的KMB-17细胞适应毒株FYW3KB在各自的适应细胞系上显示出生长速度快滴度高等特性疫动物产的血清对不同时期O同地区分离的多株EV7I期"交叉保护作用,YN3-4a和FY-23K-B株是具有应用前景的灭活疫苗候选株卜,Wu等阮利用2L生物反应器进行了无血清Veo细胞微载体培养,为病毒的大量制备提供了条件,71通过生物反应微载体培养的病毒产量比转瓶培养可提高三倍,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病毒滴度可高达58107TCP/n1且后续研究表明,与血清培养收获的病毒相比,无血清培养的病毒免疫动物后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更高,此可见,无血清微载体培养的EV7I病毒为灭活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8、目前国内外对EV71疫苗的研究主要为灭活疫苗,中国上述三家公司的EV71灭活疫苗获得SFDA的临床批件,表明在疫苗用毒种选育苗生产检起艺研究以及疫苗评价动物模型等关键技木方面取得了突破,为生产人用EV71疫苗奠定了基础。2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V71病毒样颗粒疫苗以及通过各种表达系统表达的完整或部分VP1蛋白的亚单位疫苗©VLP由呈一定空间结构的结构蛋白组成,与全病毒相比,因其不含感染性的核酸,是理想的EV71疫苗®昆虫细胞SF9共同表达P解【13CD蛋白,可组装成VLP,其免疫效果优于经变性处理的VLP和热灭活的EV7I病毒,能产生更高滴度的中和抗体,

19、对新生小鼠有更好的保护效果,并且VLP还能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应答,尤其产生较高水平的FN-2以及I:-4,于表达量和最后的收率械,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应用,最近,Chu331使用2L生物反应器对VLP的表达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表达载体设计3细胞抱密度,模式恐氧量等关键参数的筛选,获得较高的表达量(m厦),是用转瓶培养产量的43倍rP释放于细胞培养液,简化了后续的纯化工艺,提高了产品的收率,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外,其免疫小鼠产生的抗血清对EV71不同基因型具有的广谱交叉保护作用,EV71VLP疫苗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候选疫苗VP1±含有病毒主要的抗原决定簇,基于VP1蛋白的亚单位疫苗也是

20、基因工程疫苗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通过原核I虫细胞表达系统以及转地哺乳动物狎因植物成功表达EV7IVPI蛋邮J报道,并且都显示出一定的免疫原性,Wu等对通过大肠杆菌BL2I原核表达的重组VPI蛋白疫苗(10田剂),免疫小鼠能产生对EV71四个亚型均有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诱导T辅助细胞增殖并产生高水平的I:-10和正N-些通过口服途径谜的VPI疫苗如利用可食用植物因动物;汁C35以及在减毒的百日咳杆菌表面表达VP1蛋白正处于研究阶段©3其他候选疫苗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候选疫苗还有减毒活疫苗V收疫苗和DNA疫苗等EV71减毒株S1-3CV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S*bi!疫苗株位于5NTR合酶和3

21、NTR的温螂感突变位点引入EV71BrCr株基因组构建而成的,尽管诱导产生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很好,同时在小鼠感染模型以及猫猴感染模型上表现出神经毒力明显减弱,但还是出现了轻度的神经系统症状,表明减毒并不彻底1#EV71的毒力决定位点研邢深入,在借鉴脊觥灰质炎口服活疫苗(OPV)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有可能开发出减毒彻底的EV71减毒活疫苗多肽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VPI上,目前对VP1蛋白的线性中和表位”以及T细胞表位3J研究己经比较清楚,但多肽的局限性在于其免疫原性较弱且表位较为单一,不能产生全面的免疫应答因此,设计出含有中和性B细胞表位以及T细胞表位的复合肽段对EV71感染的预防会更有意义T

22、uqg等"'将流行株中分离的EV71基因,经PCR扩增后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VAXI构建了EV71DNA疫苗组质粒在Veo细胞中具有林VP南白的能力,但动物免疫效果不尽理想,随着免疫佐剂峻系统等技术的发展,EV71DNA孀仍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候选疫苗。4动物模型动物模型在病毒的毒力V苗效力的评价V性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VX舟,EV71的动物模型主要有狒猴模型以及小鼠模型,密猴口J通过皮卜或脊髓接种的途径感染EV71病毒并出现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用于安全性评价和保护效果验证,但由于价格昂贵,应用受限71感染的旧龄新生TR或BALB/t乳鼠是最为常见的EV71模型动物

23、一使用B3亚型的小鼠适应株,可通过灌胃与注射感染2周龄IR小鼠本研究成功了N0D/SCD小鼠感染模型4!,VP1GI45位k氨基酸点突变的变异株是N0DZCD小鼠的适应病毒株,病毒感染持续时间可达个月以上,组织分布也更广泛,可用3周龄以上小鼠进行动物试验,是该模型迄今为止能感染EV71病毒的年龄最大的小鼠中国大陆地区的EV7I流行株主要属于C4亚型,而实验动物普遍对该毒株不敏感®前主要建立了恒河猴感染模型以及IR乳鼠模型等3:通过腹腔注射对1日龄的TR乳鼠进行病毒感染,绘制了病毒在骨骼肌内的复制曲线,并联合组织的病理变化,建立了中国流行的C4亚型毒株的小鼠模型河猴感染模型'0

24、在以EV7IIOCCD、,的剂量鼻腔感染(气雾剂形式)后,可在中枢神经系统*系统H等检出病毒,并伴随利超病理组织学改变,为分析EV7I感染过程提供了病原学及病理学的指标5展望近十几年来EV71在亚太地区越来越频繁的爆发流行,现已成为一个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71病毒被认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即将消灭之际,最重要的嗜神经性肠道病毒,由于其致病机制以及流行趋势目前尚不明确,既无可用的疫苗用于预防,又无有效的药物用于治疗,使疫情在很长时间内雅以得到缓解,而中国巳有三种候选疫苗获准临床fit件,给EV7I感染的成功预防带来了希望。当前EV71研究己取得了一定进展,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对EV71致病机

25、理,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致病机理的研究病毒受体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为抗病毒药物的开发以及疫苗效果的评价提供条件强流行病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了解病毒基因的变异情况,外,还应加强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预防知识的宣传,这将对预防和治疗EV71感染具有重大意义考文献:D1SdimidoNJ.?ntpptra>6|noEisihidironpwiaiCKwi1idixzucofA<2cxKralncriois;?5'>6taij.J再feu5Dis1974,129:304-309.DTomSolmon.PciinyLs&tideVk>电,岐.

26、paio-andoaniold'E71J.Laica6lii'<£6Dis2010,10:778-790.HunKY,LbiTY.E71infcaicni»xlprcrcn<M)nDJ-Tiii*inEpklanblbiiU6ii,200S.24:415-426.Qh6(:Z4uw.m(i.ai/pjbdiiKfcs/fiiotJ)y-Z0II02ZI>646.hanEB.51PWcXP,BouknJM.R<rcp6)rskltnoifkilferhaid.foaSaidmouAirusD.Nw.McxI.2009.15(7):7!8

27、-729.6 BrownBA,0bcr>6cMS.JrAbundciJP,willMokxkcpkle-miol1项dc£<>l(«nofE71>4iinsis>Bkd(r(wI970dol99SD-ViniI999,73:9969-9975.7 ShiniaH.Mofculi<pklur)cfE71r>4uWcstmPiicilvRcji)n)-PcdEiriasli<Krnax>niil2004.46:231-235.BYnHY.CJcdW.Gaitei:6eVPIrqy()n<)fE71refoiBu'

28、;ihcencrjpjexxpeAinoairalChiiaii2008J.Vi-DsGaes2010.41(1):1-4.ZhtngY.TinXJ.Anoubreakcfkuid<fixxSmdinoh*diKavcibHKXixxinidsbysjaypcC4cfkdmmE71iiSh<n-dongCihaDJ.JoumakfCliixilVro*g,2009,41:26?-267.DOChenXM.Zha)gQ.LiJH.Aitil>istfr<»xiibauk*i)aidniur«dkc<xi*>niihumtnE710.V*&l

29、t;>略,2010,39$:25-261.D11Ci4«iYF.PhIgjtfKctc<ifE71pcs;4nd«byuscxxpoiu5gc<mpl6c:qonicsxq:cbc。J-Iifet:-&nGcsKciirxundEiol(axi»2Of0.10:404-412.D2HoM.E71:Aeiris;i<S»iiica'iiiixaidatbrcakxD.MkrrobiollimsnoIJifcea2000.33:205-216.D3DilikiiS.Wtiibredi6A.Sdrcia!E.Secpra

30、abceuKlmo-IeiiItcpilanio电cfE71iiGermanyJ.ArdVrol2009.IS:II39-1142.D>LccMS,CkangLY.DcfclpmenocfEn(kroirus7l1ikx:iicmJ.E>p<rdRd:Vo?cii62010,9:149-Ifb.D51HcarttoLJ.LbCS.HuirelrilkRJ.alMofciki-olg-ofE71inkMtiBsib1997-2000D.ArchVrol2003,148:1369-135.06WingJR,TuinYC.TxiHP.<6alChinpofmyjjgpoapc

31、ofE71iiex(brofcsoflaid-foo6-aid-maddtcatoiiTa»aibuycu)I991aid2000D.C11Mkrcbbl2(X)2,40:10-I5.07LiL»HeY,YaigH,alG<n<ficdirivartofcscfhumanE71aidcoxwk蛀讪sAl6crcufciigfromI999<fo2004inSb*ii<n.P9pKsR<pub1:ofChi)aDI-C1)Mfcro-bi>1200543:3?35-3839.0IHumgSW.HsYW,SmuDJ,<6alRceiic

32、ricnoccfE71in2OOinkwtn:dynanicscfandofoldfonfromI9986o2008DI-CliMfcrobbl2009,47(I1):36S-3662.09Mik<uK.AbkoC»M«railT.<0alFrequeno111pi)r<ktM>nc£E71fom7itoindiiga)in(VMhubAeIcalainmuni-g1cfY<wixabJapui,txinumI998and2003Cl.CkiMcro-bb1200S43(12):6171-6175.DOZhiiny.ZhuZ.Anca

33、icccnibiianohumunE71rtspaisi>bfcrdicl008«(brukofh;ik!fo<i5颂dmou6dresbo)FuyaigciifChiiaD-VroJaritilZOIO.7:94.DIidp:Z*ww-Gupham.amZ89-J21-29673.ttpxSB-(22hap:ww.fimi*R3h6p:Xi<»<.»Arvvlxivp?AnirlO=7100EB.(24WuCN.LiiYC.FtwinioC.cbd.PraxxciaibalE-71iifexnniinobanmicebypiv+Seinm

34、1)ni(ku)nwisbuni5VPliuxiieaidiiauaaitdirusj.Vurciie2001,20:195-904.(jSI0tKC-FitmaIchydoiutuif<ixduhol»iri>»iurciioprix(£<r->amuriiemcdtilofE71cncqialnD-Journal>fVrol.2010.14(1):661-665.26王晶晶.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免疫恒河猴在攻毒实验中的感染动力学D1-微生物与感染,2010.5(4):200-207.D7CboiCW.FamiiHchydciia

35、/>a«ikdhuinaiiE71£ac-ciiotsccinpWi)bfira)-iniinonRWimwiSiaawiimceciilpcnhi-ftifeijficcrieD.Vluciie2011,29(15):2772-2776.DiL)YC.WuCN,ShiSR.<6alChaamaiktttaiofaVooex*i讪Kn5martincfE71sikbfelbr1iac-ciicciTKlHtocJ.ViKciio2002.20(I9-10):2485-2493.D9DongCH.WaigJJ,LiiLD,ebal0p<Snikridee)m

36、a»6d'acaulkliticcfEV7Iiaxiicaidanaffisof*inmunopmicin1iirtossmcnkosJ一HumaiVjkciio2010.6(12):1028-I037.30WjSC,LiiCC.Op血浦Wimientrariercelcugprooe*fixdchiKijijailEnardiusqpc7l>tcciicdadpmendl.V axlies2004,22:3J5-3864.BlLiiCC,Lcn'C,BuokN,cdtilHimmunogenicE71sdrwiandi>pnxluu«)num-

37、TromicnxxxricrV cjo*reD.Vjkctio2007,25:19-24.132CiungYC.HoVS,WuJC.alI)muniiaiimiiffuJkeptirfcIsofE71cft?ijspoocnoinmuncropmjtt;andk邛sD.JVio12007,iI:9386-9935.FeoDG.ABns)S.PicniMC.c6alofns&nliiigft)eucpifcpoifromdieVPIup函p-a5eiiofE71u-fiigjjndefik?pcp<Mle;D-VhisR2007.12561-6S.FooDG,MacaryPA,Ali)*oS,aalcf、umanCD4T-oetepupoton6eVPIcapilprixkiicfE71D.VraUmunol2008.21:215-224.TungWS.BtkaSA.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